![]() 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兰亭论辩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书法史上一场关于《兰亭集序》真伪的学术争论,其核心人物为郭沫若与高二适。这场论辩不仅涉及书法艺术,还反映了当时学术界的复杂背景。 ![]() 主要人物 郭沫若:作为质疑派的代表,郭沫若在1965年发表文章,从字体风格、思想内容及历史记载等方面提出,《兰亭集序》并非王羲之原作,可能是隋代智永禅师所写。 ![]() ![]() ![]() 高二适:支持派的核心人物,他以丰富的文献和法帖资料为依据,坚决捍卫《兰亭集序》为王羲之所作,并称其为“不可更易的铁案”。 ![]() 此外,章士钊在论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他将高二适的文章转呈毛泽东并促成公开讨论。 ![]() 毛泽东 ![]() 章士钊 其他参与学者 支持郭沫若者: ![]() 郭沫若 张德钧、启功、龙潜、赵万里、于立群(于硕)、史树青等。 支持高二适者: ![]() 高二适 唐风、严北溟、商承祚等。 事件背景与影响 这场论辩因南京出土的东晋墓志引发。郭沫若根据墓志隶书字体推测东晋尚无行书,从而质疑《兰亭集序》的真实性。而高二适则通过深入研究,认为《兰亭集序》确为王羲之作。双方观点针锋相对,吸引了众多学者参与,成为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兰亭论辩不仅是一场关于书法真伪的讨论,更是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激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促进了对古代书法艺术的深入研究。同时,这场论辩也体现了学术自由和百家争鸣的精神,对后世学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而言之,虽然兰亭论辩没有得出最终结论,但它为中国书法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学术界树立了追求真理的良好风气。 |
|
来自: 新用户6538360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