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两信助力兰亭真伪大辩论,书写已入自由境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2-08-19 发布于湖北
原创2021-12-28 11:02·中国毛体书法

毛主席两信助力兰亭真伪大辩论,书写已入自由境

李奕明

1965夏,国内文化界掀起一场关于《兰亭序》真伪的大辩论。这场辩论由郭沫若和高二适挑头,毛主席直接参与,从书法界跨越到历史、考古、文学界,最终引发整个文化界的参与,参与这次辩论的学者与官员的级别之高,跨越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堪称是一场诗史级别的世纪大辩论。

这年6月,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推断现在存世的《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作,乃是赝品。作者以1958年以后,在南京、镇江等地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和《谢鲲墓志》为依据,认为作为同样是东晋时代的作品,这两篇墓志的字体和《兰亭序》的字体大不相同。他们的墓志均为刀凿的隶书体,和王羲之用行书书写的《兰亭序》完全不一样。经过一番考证,郭沫若批判了《兰亭序》的后半段文字有悲观论调,不合王羲之思想,因而断言《兰亭序》是“依托”的,“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笔迹”。并说:“我乐于肯定:《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就是智永所依托”。智永是王氏的七世孙,为陈代永欣寺和尚。

文章发表后,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看了,不以为然,于是写了一篇《〈兰亭序〉真伪驳议》,与郭老争论。主要观点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兰亭序》为唐初人的摹本、临本,李世民时代距离王羲之也就两百年,而郭沫若“非王论”是一千多年后,就历史时间来看,李世民时代对大王书法的考证资料更全面,而郭的言论否认了唐人有王羲之书法的言论。如果真如郭沫若所说的“兰亭非王论”,那么唐太宗命冯承素、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临摹《兰亭序》,他们的依托、依据在哪?凭空捏造?高二适文章发出去了没有刊物敢发表,无奈之下,他将文章呈送给自己的老师,时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的章士钊先生。章士钊看后要高作了修改,并应高的要求,写信寄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看后,第二天就复函章士钊说:“……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

同日毛泽东也给郭老发去一信,说:“……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如何?”

于是《光明日报》和《文物》均先后刊载了高的文章,之后郭、高二人再次发文辩论,学术界也有很多人参与进来,由此引发了一场学术大辩论。一时间,从中央到地方的报刊均刊登了有关《兰亭序》真伪的论文。两派争论不休,因双方都没有充足证据,故此争论,最后也没有结论。不过由于受到特定的政治气候的影响,绝大多数论者都站在维护郭沫若观点一边,“顺风倒”的现象最为突出。1976年“文革”结束,兰亭论辩新的高潮再度掀起,一直延续到1981年10月绍兴“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时,将兰亭论辩的第二次高潮推向顶端。与第一次高潮形成有趣对比的是,在第二次高潮中,绝大多数兰亭论辩作者的立场、观点均与郭沫若相左,而深信《兰亭序》从文到帖皆系王羲之本人所作,这既是人们思维方法趋向多维与成熟的标志,也是人们漠视“权威”,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学术性格确立的结果。

毛主席生前参与的这场文化大辩论,其意义已经超出《兰亭序》真伪的本身,是彻底贯彻“双百”文艺方针的有力实践。毛主席写给郭沫若、章士钊的两封信,既是这场大辩论最有力的实证资料,同时也是毛主席书法进入巅峰阶段的精品。书写格式由从右至左竖行书写改为从左至右横行书写,无拘无束,放笔驰骋,随心所欲,已入无法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