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一个短命的统一王朝:隋 文帝杨坚之死⑸

 金色年华554 2025-01-22

杨勇曾于东宫养马千匹,杨素说他图谋不轨。杨勇不服地反问:“你位居三公,能养马数万匹;我备位太子,养马千匹,难道就是要造反?”但是,既然“二圣”都存心要废掉你,又有谁听得进你的辩白呢?隋文帝终于下了决心,于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十月,将杨勇废为庶人,另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并将杨勇囚禁于东宫,交给新太子杨广看管。杨素等人因在废立大事上立了“大功”,受到了重赏;一些认为杨勇无罪,不应废长立幼的大臣则受到了严厉惩罚。那份废黜太子杨勇的圣旨,是杨坚命大臣薛道衡当众宣读的,兹全录于下:

“太子之位,实为国本,苟非其人,不可虚立。自古储副,或有不才,长恶不悛,仍令守器,皆由情溺宠爱,失于至理,致使宗社倾亡,苍生涂地。由此言之,天下安危,系乎上嗣,大业传世,岂不重哉!皇太子(杨)勇,地则居长,情所钟爱,初登大位,即建春宫,冀德业日新,隆兹负荷。而性识庸暗,仁孝无闻,昵近小人,委任奸佞,前后愆衅,难以具纪。但百姓者,天之百姓,朕恭天命,属当安育,虽欲爱子,实畏上灵,岂敢以不肖之子而乱天下。(杨)勇及其男女为王、公主者,并可废为庶人。顾惟兆庶,事不获已,兴言及此,良深愧叹!”(《隋书·房陵王杨勇传》)

这份圣旨共有四层意思:第一层深刻阐述太子地位的重要性,什么“实为国本”呀,什么关系到“天下安危”呀,等等,您看您看,以前有些帝王,因为沉溺于父子私情,选择了不合格的太子,“致使宗社倾亡,苍生涂地”,这样的历史教训,怎能不记取!第二层就具体谈到自己的这位皇太子杨勇了:因为你是我的嫡长子,我刚刚登上皇帝的宝座,就立你为皇太子,是希望你不断进步,能够承担革命接班人的重任呀,可是你倒好,犯下如此巨大、数也数不清的过错乃至罪过,言下之意,这可怨不得我做皇帝的老父亲了。第三层充分说明我将你废黜的正义性:百姓是悠悠苍天的百姓,朕既然恭敬地承受着苍天的命令,就应当尽心尽力地安抚、保护百姓,虽然朕很爱自己的儿子,却因为畏惧苍天与神灵,怎敢让不肖之子去扰乱天下呢?第四层就是具体地处理方式了:杨勇本人以及他的那些封了王的儿子们、封为公主的女儿们,全部都废为庶人。为了天下百姓,我这样做实在是万不得已啊,一提到这些,怎能不深深地惭愧与叹惜呢!其实,第二层虽然具体谈起了杨勇,而杨勇究竟犯了什么样巨大的过失乃至罪过呢,诏书上却只说他“性识庸暗,仁孝无闻,昵近小人,委任奸佞,前后愆衅,难以具纪”,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具体内容。圣旨宣读完毕,杨坚还命令薛道衡严厉地质问杨勇:

“尔之罪恶,人神所弃,欲求不废,其可得耶?”

而杨勇呢,心中虽然很不服气,却深知此时此刻,自己并没有诉说冤屈、自我辩护的权利,而且,为了暂时保住自己的这条性命,他不但要表示认罪,还要感谢父皇对自己的宽大处理呢:

勇再拜而言曰:“臣合尸之都市,为将来鉴诫,幸蒙哀怜,得全性命。”言毕,泣下流襟,既而舞蹈而去。左右莫不悯默。

注意这个“悯默”,说明隋文帝左右的那些文武大臣们,虽然没有不同情、不怜悯杨勇的,却也只能默默地承认眼前这个杨勇被废黜的事实。一般说来,皇太子在一个王朝、一个国家中的地位,总该排在第二第三吧?不消说,老大是皇帝,老二呢,有时候是皇后,有时候就是皇太子,而倘若皇后排第二,老三就非皇太子莫属了。然而,即使是身在一两人之下、千万人之上的皇太子,一旦惹得老大不高兴,转眼之间就会丧失了话语权,更别提那些地位尚远在皇太子之下的公卿大臣们了。而平民百姓们呢?那就更加可怜了,虽然常常被抽象地抬得很高很高,比如天“子”杨坚,口中就有“天之百姓”等,可是一旦具体到个人,具体到某一个事例,那就简直连一根草、一只蝼蚁也不如的。这,或许也是专制集权制度的一大特色吧?

事后,杨勇自认无罪,多次要求面见父皇申诉冤屈。然而杨广怎能容你走出东宫一步?杨勇无奈,只得攀上高树,对着杨坚居住的仁寿宫大声呼唤,希望能得到父亲的接见。杨坚倒是听见了,可是杨素又奏道:“杨勇为癫鬼所迷,神志昏乱,不可复收。”杨坚信以为真,终于没有召见杨勇。

(《高处不胜寒——皇帝与他的后妃儿女们》系列之46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