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山 无名山,位于郓城县城东北七里无名山侯庄,为一座一丈多高的土山。据《郓城县志》载“无名山,郓邑东北七里官道旁高丈余,相传先世积土为之。”据《侯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侯氏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侯庄迁此建村。为怀念故土,仍名侯庄,因村紧邻无名山,故称无名山侯庄”。明户部尚书佀钟,在给明孝宗上奏时说过,郓城县有两大灾区,一是无名山占地千顷,一是蓼儿洼万年不干。抗日战争时期,一名日本军官曾带兵观看无名山景。 金线岭 金线岭,位于郓城东北十里许,发脉自梁山,先人为防梁山泊水南溢,筑以高岭,东西横亘三十余里,岭上条条垂柳,其色如金。特别是雨过天晴,从远处观看,隐隐若虹,逶迤如线,尤有异彩,故名金线岭。清代陈良谟曾写诗赞曰:“岭因金柳得芳名,柳到秋来景倍清。烟锁垂柳千万缕,清风摇曳画难成。”虽几经沧桑,现遗迹尚存。至今侯咽集一带仍有歌谣相传:“黄水淹了梁山顶,这里淹不了金线岭。” 济水 济水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水系,曾经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并称为“四渎”。济水又名泲水、沇水。《尚书·禹贡》曰:“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水经注》及《山海经》载:“济水东北入巨野泽,过寿张,西与汶水合,北经齐郡以入海。”《后汉书·王景传》载:“济水渡河东南入郑州,东至滑、曹、郓、济、齐、青等州入海,即此渠也。”唐李贤曰:“经自郑以东,贯曹、郓,以入于海。”济水在郓城县境内的流向为:自曹州安兴入县境,至县西南二十里,经县南八里,环城东北流,至安民山入运河,东注于海。今宋金河就是原济水故道的一段。 澭水(濮水) 澭水(濮水),战国前称澭水,战国后称濮水。在商周及以前,今新乡市境内被称为澭,出澭地境内之黄河,曰澭水。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发生时,澭水已变为濮水。《后汉书·地理志》载:“濮水首受泲(济)于封丘县东北,至都关于羊里水者也。……又东北过廪丘县为濮水。”《水经注》载:“濮水又东,经济阴离狐县(今菏泽市西北)故城南,又东北流至鹿城(今牡丹区黄堽镇东部),又东流(过今都司、胡集镇)与沮水合,入雷夏泽,东(过郓城南)流入大野泽。” 瓠子河(羊里水)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3年)五月,黄河在瓠子决口。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河决于瓠子,经郓城,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 瓠子河的具体流向是,自河南濮阳北,经桃城,进入鄄城临濮镇苏老家北,又经菏泽小留镇北,进入鄄城郑营镇刘堌堆北,又经雷泽北,过郓城南,北流过梁山西,至平阴县,入济水。瓠子河因过鄄城羊里东流至郓城,被称作羊里水,又因汇濮水,故一水三名,曰三河。尧母庆都游三河即此河。瓠子河是龙文化的发祥地,与伏羲、炎帝、尧帝、舜帝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因汉武帝曾亲临瓠子,堵塞决口,消除河患,并作《瓠子之歌》,更使其名垂青史。 沮水 沮水,古雷泽的水源之一。禹贡曰:“济河惟兖州……九河即道,雷夏即泽,澭、沮会同。”意思是说,济水与黄河之间这一带是兖州,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疏通以后,澭水和沮水会合,流进了雷夏泽。 沮水自东明县南境出济水东流,过菏泽城南东流,又东北流至郓城,北入雷泽,东入大野泽。 大野泽 大野泽,又名巨野泽,还有大泽、广野泽和东海之称。《山海经》中记载炎帝女儿精卫衔石填海的故事,就是指的大野泽。该泽是炎帝部落的发祥地之一。炎帝、蚩尤带领八十一氏族生活在大野泽周围。黄帝战蚩尤,蚩尤被杀,身葬两处:一葬大野泽南岸,今巨野城东北九里,一葬大野泽东岸,今嘉祥县梁宝寺镇阚城遗址。按《中国历史地图册》标绘,今黄安镇春秋老村老陈庄为大野泽西岸,今郓州街道南部一带为大野泽北岸。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大野泽由西向东淤缩。五代晋开运元年(944年),滑州黄河决口,大野泽之水与梁山泊通。金元以后,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淤积,大野泽遂成平地。 梁山泊 《辞海·梁山泊》载:“泊,一作泺。在今山东郓城、梁山等县间,南部梁山以南,本系大野泽一部分,五代时,泽面北移,环梁山皆成巨浸,始称梁山泊。从五代到北宋,多次被溃决的黄河水灌入,面积逐渐扩大,熙宁以后,周围达八百里。入金后河徒水退,渐涸为平地。元末一度为黄河决入,又成大泊。不久又涸。北宋以来,常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相传宣和初宋江起义,曾屯聚于此。”从五代到北宋,由于长期战乱,黄河因失治而频繁决口,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水使大野泽底涸高,水面北移逐步形成一个以梁山为中心的大湖泊。这就是《水浒传》中描写的“周围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 “山排巨浪,水接遥天”的梁山泊。 梁山泊形成以后,历经几百年之久,至元金时期堙灭。今程屯镇北宋江湖即为梁山泊遗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