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中医讲究个“阴阳平衡”,说白了就是身体里两种看不见的气儿,得互相协调,才能健健康康的。阴气偏弱,阳气就过旺;阳气不足,阴气就作祟。这两种气儿要是哪边跑偏了,身体就得出毛病。 一、阴阳和平的人 就是说他身体里的阴阳之气平衡,血脉运行顺畅,这种人状态好,不容易生病。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还是得注意观察他的阴阳变化,看看有没有哪里不对劲。 二、阴阳失调的观察 - 看脸色:脸色红润有光泽,那说明气血足,阴阳平衡;要是脸色发白、发青,或者特别潮红,那就得注意了,可能是阴阳失调。
- 看精神:精神头十足,说话声音洪亮,说明阳气足;要是老是没精打采,说话有气无力,可能是阴气过盛或者阳气不足。
- 看舌头:健康的舌头是淡红色的,舌苔薄白。舌头颜色太红、太白、太暗,或者舌苔很厚很腻,都可能表示身体阴阳失调。
- 看大小便:小便清长,大便干燥,多为阴虚;小便短赤,大便稀溏,多为阳虚。
- 看症状:怕冷、手脚冰凉,可能是阳虚;怕热、口干舌燥,可能是阴虚。
三、阴阳失衡的调理 中医讲究“辩证施治”,就是说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开方子,不能千篇一律。 1. 邪气亢盛就用“泻”法: 啥叫“邪气”?就是让身体不舒服的坏东西。比方说,你感冒发烧,身体里有“热邪”,这时候就要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药,把“热邪”泻出去。再比如,你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拉肚子了,这就是“湿邪”太重,要用一些祛湿的药。 家庭常用“泻”法: 刮痧:背部刮痧可以祛除体内风寒湿邪,缓解感冒头痛,肌肉酸痛。 拔罐:拔罐可以疏通经络,祛除体内湿邪,缓解腰腿疼痛。 饮食调整: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2. 正气不足就用“补”法: 啥叫“正气”?就是身体里的好东西,包括气血、阴阳等等。如果正气不足,身体就容易生病。比方说,你老是感觉疲劳、乏力,这就是气虚,要用一些补气的药;你老是感觉口干舌燥、手心发热,这就是阴虚,要用一些滋阴的药。 家庭常用“补”法: 食疗:气虚可以吃红枣、枸杞、山药等;血虚可以吃红糖、阿胶、猪肝等;阴虚可以吃百合、银耳、梨等;阳虚可以吃羊肉、生姜、韭菜等。 艾灸:艾灸可以温补阳气,缓解手脚冰凉、怕冷等症状,常用穴位有关元、气海、足三里等。 按摩:按摩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可以用手掌或指腹按摩腹部、背部等。 3. 如果没啥大毛病,就从病症的“本经”下手 啥叫“本经”?就是说你的问题是哪个经络引起的。中医认为,人体有十二条经络,每条经络都对应不同的脏腑。比方说,你头痛,可能是足少阳胆经的问题,就要用一些疏通胆经的药。 家庭常用方法: 经络按摩:可以根据自己不适的地方,查找相应的经络,用手指按揉或者拍打,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 穴位按压:可以学习一些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效,比如合谷穴、足三里穴等,按压这些穴位可以缓解疼痛、调理脏腑。 重要提示: - 中医讲究个体化,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一样,所以不能照搬别人的方法。
- 家庭调理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如果身体出现不适,还是要及时去看医生,以免耽误病情。
- 中药也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自己乱吃,有些中药是有副作用的。
- 平时要注意生活习惯,作息规律、饮食均衡、适当运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总结一下: -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调就容易生病。
- 观察脸色、精神、舌头、大小便、症状,可以初步判断阴阳失调的情况。
- 邪气亢盛要“泻”,正气不足要“补”,没啥大毛病就从“本经”下手。
- 家庭调理要谨慎,有病还得找医生。
希望这些家庭中医小知识能帮到你,让大家都能身体健康,远离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