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TS介入治疗:操作步骤、解剖分类、静脉支架选择、着陆区、术后管理

 赵黎明柳人医 2025-02-10 发布于广西

慢性静脉阻塞(CVO),包括非血栓性髂静脉病变(NIVL)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对患者的生活质量(QoL)和医保系统造成了重大负担。静脉再通术和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有前途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但在患者选择、手术技术和长期疗效方面仍存在挑战。本文综述了PTS介入治疗的现有知识,重点介绍了血管介入技术和支架植入术的发展。患者选择标准,手术的细节,和专用静脉支架的特点进行了讨论。特别强调了流入道和其他解剖学因素的作用,以及为实现最佳长期疗效而制定的术后管理方案。




背景

慢性静脉阻塞(CVO)是指静脉血流阻塞,通常由静脉系统的部分或完全阻塞引起,导致受影响静脉中的血流减少和压力增加。 CVO是一个通用术语,涵盖各种疾病,包括血栓后综合征(PTS)和非血栓性髂静脉病变(NIVL)。 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常见并发症,据估计,高达50%的髂股DVT患者将在首次诊断后2年内发生。

PTS的症状可能因阻塞的位置和范围而异。 PTS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肿胀、疼痛、跛行和皮肤变化,如变色或溃疡。 这些症状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QoL)产生重大影响,可能需要一系列治疗才能有效管理。

静脉再通和支架植入术已成为PTS患者的一种有前景的微创治疗方法,与保守治疗和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可快速缓解症状并提供长期受益。 血管内技术的进步和专用静脉支架的使用使介入治疗更加精确、微创,并发症风险更低,恢复时间更快。 静脉支架植入术成功率高,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少。 此外,髂动脉支架植入术特别有效,显著促进溃疡愈合。 然而,静脉支架植入术也存在挑战,包括需要对个体患者进行评估,并了解不同人群的长期结局 适当的患者选择、再通技术、支架尺寸和放置以及术后治疗是手术的关键组成部分。


有创PTS管理的患者选择

在PTS的管理中,适当选择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对患者好的结局至关重要。重要的是要考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在考虑介入治疗之前,患者应尝试保守治疗,包括加压治疗、运动和肢体抬高。症状的严重程度表明有必要进行干预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防止进一步的并发症。有衰弱症状的患者可能更愿意接受手术的潜在风险,因为受益大于不良结局。此外,对患者合并症的综合评价对于确定干预的适当性至关重要。应考虑年龄、总体健康状况和凝血障碍等因素,以确保干预的获益超过潜在风险。年龄和PTS发生之间的联系仍然不明确。年龄作为PTS中的一个因素,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情况。

虽然许多研究未发现年龄与PTS之间存在任何相关性,但研究队列所用年龄上限的变化使直接比较变得复杂。然而,这一发现与研究结果相矛盾,研究表明,年龄较大实际上可能与发生PTS的风险较低有关。老年患者可能有较高的合并症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这可能影响这些干预措施的决策过程。相反,年轻患者的预期寿命可能更长,因此必须仔细考虑该类患者的支架植入术的耐久性和长期影响。因此,对每例患者的年龄、总体健康状况以及静脉再通和支架置入的预期受益和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做出最佳决策至关重要。

对所有PTS患者进行血栓形成倾向检测的决定存在争议。血栓形成倾向的阴性检测可能会错误地使临床医生放心,导致复发高风险患者停止抗凝治疗,而在出血高风险患者中发现血栓形成倾向可能会导致继续抗凝治疗,因为高估了疾病带来的风险。因此,PTS患者血栓形成倾向检测的决定应基于个体临床评估,并以对管理的潜在影响为指导,而不是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检测。抗磷脂综合征(APS)患者,尤其是三重阳性或有动脉血栓形成病史的患者,可从血栓形成倾向试验中获益,以调整抗凝治疗。目前,大多数指南建议APS患者使用华法林,而不是直接口服抗凝剂。对于年龄小于40—45岁的不明原因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建议重点检测常见和不太确定的原因。


PTS患者静脉介入和支架植入的潜在风险

权衡潜在受益与风险是决策过程的核心,特别是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和患者管理术后抗凝治疗的能力。出血事件(通常为轻微)和支架内狭窄或闭塞是潜在并发症,必须与预期的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相平衡。

施加在静脉系统支架上的机械应力偶尔会导致支架断裂。虽然并非所有支架断裂都有症状,但其发生可能导致急性静脉阻塞,并可能影响支架植入段的长期通畅性。支架断裂被认为与闭孔支架设计或节段相关,而开孔或编织支架的此类断裂发生率明显较低。此外,腿部运动过程中腹股沟韧带或可能的骨盆压迫也被认为是支架断裂的其他可能原因。为了减轻这种风险,已经开发了具有增强的抗断裂性和改进的设计的支架,例如自膨胀镍钛合金支架。然而,许多静脉支架对市场来说相对较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长期数据仍在不断涌现。这种数据的缺乏可能使预测静脉支架的长期结局和耐久性变得具有挑战性。

更令人关注的风险之一是支架移位,如果支架尺寸不合适或在静脉内没有充分固定,则可能发生支架移位。虽然罕见,但支架移位可导致严重并发症或受影响区域的次优治疗或在其他地方引起新的阻塞,需要进一步干预。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移位风险,应仔细选择适当的支架尺寸、选择和放置技术,确保在靶静脉内实现最佳支架固定。

在某些情况下,静脉介入和支架植入可能导致对侧血栓形成。这种并发症虽然最初未被认为是一种重大风险,但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发生率范围为1.1%至2.2%,在某些情况下高达15.6%。对侧DVT的风险似乎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如术前对侧髂内静脉血栓形成、预先存在的IVC滤器、抗凝不依从性以及支架延伸到IVC中阻塞对侧髂静脉中的血流。血管内超声(IVUS)的使用可以帮助准确评估髂腔静脉汇合处,以精确放置支架,并可能降低对侧DVT的风险。

另一个潜在的并发症可能是静脉介入和支架植入后的背痛。这可能是由于静脉壁的拉伸和压缩、神经纤维的刺激或继发于手术本身而发生的,与支架尺寸没有明确的相关性。适当的疼痛管理策略和患者教育对于缓解不适和提高患者满意度非常重要。原因可能是静脉扩张或扩张支架对周围组织的压力。这种疼痛通常是自限性的,但偶尔可能需要医疗干预。

患者的偏好、知情同意和对结果的期望,包括术后可能需要再次干预和生活方式改变,都是这一决定的组成部分。该综合评估可确保选择接受静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最有可能从该方法中获益,从而改善症状结局和健康相关QoL。


治疗步骤概述

静脉再通术的主要目的是改善静脉回流和降低静脉高压。 通过恢复血流,治疗旨在减轻PTS症状,并防止PTS进展至其严重表现,如不愈合的溃疡。

静脉再通从静脉造影开始,以确认静脉阻塞的水平和位置。 该手术的血管通路通常通过股静脉(FV)、腘静脉或右颈内静脉获得。使用基于体重的剂量(50单位/kg)静脉内给予肝素,目标是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为正常上限的1.5 - 2倍。在初次穿越闭塞段时,建议使用具有穿越闭塞病变良好记录的亲水性导丝和支持导管。特别是那些采用编织或加固结构的支持导管,为导丝推进提供了额外的推进力和稳定性。当传统导丝和导管无法穿越阻塞段时,可使用特殊的外周穿越装置,如Cook 的TriForce,或可控导鞘,如DESTINO,这些装置在再通过程中可提供更多稳定性。此外,锐性再通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替代方案。该技术涉及使用僵硬且尖端锋利的装置,如使用0.018英寸硬导丝后端或TIPS穿刺针,在透视引导下穿刺阻塞部位。其他可用于锐性再通的装置包括BeBack或Traversa。在此类情况下,通常需要从阻塞部位的另一侧通过替代通路放置球囊导管,以确保精确对齐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血管穿孔风险。

穿越阻塞部位后,确认导丝在髂股静脉系统内至关重要,以避免静脉支架置入过程中的并发症。需要实时透视,同时采用正面和侧面透视检查。侧面视图尤为重要,因为它有助于避免误入侧支静脉的风险。

导丝升级至更硬且更具支撑力的导丝(如Amplatz Super Stiff导丝)通常对于促进后续介入操作很有必要。预扩张至关重要,且应循序渐进地进行。从小球囊开始有助于大球囊的通过。此策略可避免大球囊破裂和难以回收的风险。支架置入,尤其是自膨式支架,应精确进行,以确保支架与血管壁充分贴合,并完全覆盖病变部位。后扩张对于优化支架和使其与静脉壁贴合十分必要。预张和后张均应使用与支架标称直径相匹配的球囊进行。

此外,建议常规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作为髂股静脉和腔静脉病变的术中辅助评估手段。但应注意,IVUS成像不适用于评估血栓后阻塞静脉以进行支架尺寸选择。在这些情况下,IVUS的作用是精确评估阻塞的近端和远端范围,并准确确认着陆区。

最后,对阻塞段进行静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随后完成静脉造影和IVUS检查,以确认静脉畅通无阻且支架位置最佳。


静脉支架

专用静脉支架已成为治疗慢性静脉阻塞(CVO)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保守治疗证明无效的情况下。近年来,专用静脉支架市场不断扩大,推动了多种专用支架的发展。目前市场上一些最著名的专用静脉支架包括Cook Medical的Zilver Vena、Optimed的Sinus Venous、BD的Venovo、Medtronic的Abre、Bentley的BeYond、Plus Medica Dusseldorf的Blueflow以及Philips的Vesper DUO。这些支架各具特性和优势,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和解剖考虑。

关于专用静脉支架的报道结果普遍积极,技术成功率高,患者症状显著改善。例如,Zilver Vena支架的一年主要通畅率约为90%,且安全性极佳。Sinus Venous支架在治疗髂股静脉阻塞方面表现出色,一年期主要通畅率可达90%。尽管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CT)显示,症状性CVO患者支架置入后12个月生活质量(QoL)的特定指标有所改善,但我们承认,目前该领域缺乏提供一级证据的RCT是一大挑战。该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支持支架置入疗效的证据体系做出了贡献,而目前的实践指南中,该疗效的证据等级为B级,分类为IIa类。这一发现强调了需要更多高级别的RCT,以为静脉支架适应症提供更确凿的证据。Venovo支架的一年期主要通畅率约为88%,三年期为84%,且生活质量持续改善。ABRE临床研究36个月的最终结果显示,Abre静脉支架治疗后的有效性可持续至36个月,估计的一年期主要通畅率为81.6%,无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为89.3%。BeYond和Blueflow支架在临床研究中同样表现出良好结果,具有高通畅率和患者症状改善,进一步丰富了医生和患者的支架选项。表23总结了关键试验中专用静脉支架的通畅率。尽管缺乏头对头试验,且对比研究器械豁免试验颇具挑战性,但显然,高灵活性、高径向支撑力和抗压缩性是静脉支架的关键属性。最初以非标签用途使用的Wallstent采用编织设计以降低断裂风险。现代支架设计则利用镍钛合金的自然强度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在尺寸方面,Abre和Venovo支架提供了最大的直径选择(≤20毫米),但对于腔静脉支架置入这一特定领域来说仍显不足,其中Wallstent的22毫米和24毫米以及大直径的sinus-XL(16至36毫米)在治疗腔静脉阻塞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结果方面,所有获批的静脉支架均显示出生活质量和功能方面的改善。尽管断裂率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上所有支架的断裂率都很低。最终,静脉支架的选择往往依赖于多种因素,包括医院的库存情况、医生的经验和偏好。

图片


血流入量的作用

为了理解血流入在支架结果中的重要性,首先需要了解目前已知的影响支架植入成功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支架设计、材料和血管重建技术。然而,近年来,血流在静脉健康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促使人们进一步研究了血流入量对支架植入长期结果的影响。

股浅静脉(FV)和股静脉在血流入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将下肢的血液回流至支架置入段。 这些静脉的血流入量可受到血管直径、瓣膜的存在、阻塞程度和病理延伸等因素的影响。血流入量与支架结果之间存在明确的关系,血流入量不佳会导致结果不理想。

临床证据支持了血流入量在决定支架结果中的重要性。多项研究已探讨了血流入量对治疗成功的影响,结果表明,血流入量较好的患者支架植入后的长期结果往往更理想。

在患者护理和治疗规划的背景下,支架植入前评估血流入量可为指导临床决策提供宝贵信息。评估血流入量有助于识别可能从干预中受益的患者以及可能无法受益的患者。在一些患有难愈性溃疡的患者中,可能有必要通过额外的治疗工具(如股浅静脉血管成形术)来优化血流入量。通过改善血流入量,可能可以增强支架的长期效果,并降低慢性静脉阻塞(CVO)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解剖结构考虑

应使用如双功超声、磁共振静脉造影或计算机断层静脉造影等成像技术来评估静脉阻塞的位置和范围。尽管静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在介入治疗中因其提供的详细管腔和邻近结构信息而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有创性,它们并不作为独立的术前诊断工具使用。相反,它们被保留用于术中环境使用,以在术前评估后指导治疗决策。此策略通过在正确的时间点使用适当的成像方式,确保了最佳治疗,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诊断效率并减少了不必要的有创操作。

在接受血管再通的患者中,慢性静脉阻塞(CVO)在腹股沟韧带以下的解剖延伸与支架通畅率相关。Jalaie等人提出了髂股静脉CVO的分类系统,这有助于预测介入后的结果,并为未来研究的标准化报告提供依据。1型CVO(非闭塞性髂静脉病变,NIVLs)的通畅率最高,而5型(病变严重,累及股浅静脉和股深静脉[DFV])的通畅率最低。该髂股静脉CVO分类系统通过根据病变远端延伸情况和主要流入静脉受累情况来评估血流入量,从而在预测结果方面具有临床意义(图1)。

图片

图1慢性髂股静脉阻塞分类示意图。分为五种类型。CFV(股总静脉);CIV(髂总静脉);DFV(股深静脉);EIV(髂外静脉);FV(股静脉);GSV(大隐静脉);IVC(下腔静脉)。


确定近端着陆区

近端着陆区是指静脉阻塞近端的健康区域。准确识别该区域对于确保充分治疗流出道阻塞至关重要。在髂股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患者中,近端着陆区通常位于髂腔静脉汇合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对侧髂静脉。为了提高手术过程中支架植入的精确度,强烈建议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结合透视来精确定位支架的合适放置起点。 由于髂腔静脉汇合处和腹主动脉髂动脉分叉处的血管位置存在解剖变异,仅使用骨性标志来预测最大受压点可能会导致错过受压点或不必要的支架延伸至下腔静脉(IVC),从而造成对侧髂静脉过度“影响”(图2)。如果无法进行IVUS检查,则应通过交叉技术使用静脉造影来确定髂腔静脉汇合处。在此方法中,从左侧对右侧髂静脉进行导管插入。然后,从右侧髂静脉开始,沿导管进行静脉造影。介入医生在注入造影剂时应将导管拉回至左侧髂静脉。此操作可充分显示髂腔静脉汇合处(图2)。结合术前磁共振静脉造影或计算机断层静脉造影,足以正确找到近端着陆点。

图片

图2显示髂腔静脉汇合处近端着陆区精确识别的过程。病例1:a)静脉造影显示髂腔静脉汇合。黄色箭头指向右髂总动脉(RCIA)压迫左髂总静脉造成的阴影。B)IVUS导管位于下腔静脉(IVC)中。c)IVUS图像显示IVC和RCIA(白色箭头)开始压迫LCIV(黄色箭头)。d)支架植入后的最终图像,显示近端着陆区在棘突。病例2:e)静脉造影显示髂腔静脉汇合。黄色箭头显示RCIA压缩左侧CIV的阴影。f)将IVUS导管的尖端置于左侧CIV中,以检测棘突左侧RCIA压迫的起始点。g)IVUS图像显示RCIA(白色箭头)开始压迫左侧CIV(黄色箭头)。h)支架植入后的最终图像显示近端着陆区位于棘突右侧。


确定远端着陆区

在静脉支架置入术中,远端着陆区是髂股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血管内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该区域作为支架放置的终点,确保支架锚定在健康的静脉段(在慢性静脉阻塞[CVO]类型1、2和3中)或具有足够的血流入量(CVO类型4)(图1)。目标是恢复最佳的静脉回流,缓解症状,并预防再血栓形成。

在髂静脉PTS(类型2)患者中,远端着陆区是健康的静脉段,因此在支架置入前无需精确标记。然而,正确选择支架长度和远端着陆区对于防止支架移位至关重要。对现有关于静脉支架移位的文献进行回顾发现,82.6%的移位支架长度≤60毫米,93.6%的支架直径≤14毫米,41.6%的移位发生在支架置入后30天内。这些发现与美国FDA的医疗器械和辐射健康中心(MAUDE)数据库的数据相符,该数据库记录了2019年3月至2023年5月期间共发生67例髂静脉支架移位事件。确保支架远端延伸至髂外静脉以进行充分锚定非常重要(图3)。对于此类病变,建议使用长度>100毫米的静脉支架。此外,建议先对支架远端段进行后扩张,然后对最重压迫点进行后扩张,以最大程度降低支架移位的风险。还应注意,该解剖区域是曲线度最高的区域。不在骨盆曲线底部放置支架的原因是尊重髂静脉的解剖曲线,避免使静脉产生帐篷效应。 在髂股静脉PTS患者中,应重点关注血流入量是否充足,以防止支架血栓形成。这一点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的血栓后病变中尤为重要,因为股总静脉(CFV)、股静脉(FV)和股深静脉(DFV)的流入受损会显著增加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将支架延伸至腹股沟韧带下方并覆盖至CFV以覆盖现有病变,对于获得最佳长期结果至关重要。在CVO类型3或4的患者中,应选择在DFV开口正上方作为远端着陆区,以避免“影响”FV或DFV。如果病变延伸至FV和/或DFV,则长期结果可能令人难以琢磨。腹股沟韧带下方的血管病变程度是决定支架通畅性的主要因素。

图片

图3髂静脉段支架展开的侧视图。选择髂外静脉(EIV)作为远端着陆区,以确保支架充分锚定并降低移位风险。CIV:髂总静脉; IIV:髂内静脉

为慢性髂股静脉阻塞患者选择合适的支架尺寸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准确匹配支架尺寸对于匹配血流流入和流出速率至关重要,0既要避免尺寸过小以减少移位风险,也要避免尺寸过大,后者可能是慢性介入后背痛的原因之一,但这一过程因患者解剖结构的差异和血栓后静脉生理改变而变得复杂。尽管存在这些复杂性,但仍有一系列最常用的支架尺寸:下腔静脉(IVC)为20至24毫米,髂静脉为14至16毫米,延伸至股总静脉(CFV)时为12至14毫米。因此,支架尺寸的选择仍需根据患者的静脉解剖结构和阻塞的具体情况而定。然而,由于缺乏证据,无法推荐支架选择的最佳策略。

尽管有人建议将血流流入分为良好、一般或较差三类,但目前还没有标准化且普遍接受的方法来量化静脉流入量。这种不确定性要求在临床评估和治疗计划制定中采取更为谨慎的方法,以降低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并优化长期通畅率。据报道,当流入静脉(股静脉和股深静脉)均闭塞时,患者接受此类干预后的预后最差。因此,术前彻底评估这些流入血管至关重要。在仅有一条静脉保持通畅的情况下,确保血液无障碍流入支架段成为干预的关键点。如果通畅的流入静脉口部存在小梁或粘连,可能会破坏血流动力学,形成停滞或湍流区域,从而诱发支架内血栓形成。因此,有必要进行仔细的影像学检查,并在必要时进行术中处理,如球囊血管成形术甚至静脉剥脱术,以优化血流流入。(图4)特别是当阻塞影响股静脉汇合处时,静脉剥脱术发挥着关键作用。该手术涉及从股总静脉及其分支中清除腔内粘连和隔膜,以恢复再通静脉段的充足血流量。静脉剥脱术有助于建立一个干净的着陆区,并确保来自股深静脉和股总静脉其他分支的血流能够不间断地流入支架置入的髂股静脉。

图片

图4 术前双功能超声(DUS)和术中血管内超声(IVUS)在检查血栓后改变确保单一流入静脉能够将血液流入支架中的作用。(A)术前DUS的图像显示血栓累及股总静脉(CFV)和股静脉(FV)(黄色箭头),导致股深静脉(DFV)成为唯一的流入静脉.(B)术前DUS显示股深静脉(DFV)通畅。黄色箭头显示血栓后闭塞的股总静脉(CFV)。(C)支架植入后的图像(AP),同时进行IVUS检查。IVUS导管(橙色点)位于远端着陆区,检查股深静脉(DFV)。(D)与(C)相同位置的IVUS图像显示,血栓后粘连(黄色箭头)阻塞了股深静脉(DFV)的开口,阻碍了血流流入。(E)侧位透视图像显示股深静脉(DFV)的(经颈静脉)逆行插管。(F)血管造影显示血栓后粘连(黄色箭头)阻断了血流进入支架,血流主要流向侧支。(G)同时顺行扩张股静脉(FV)和逆行扩张股深静脉(DFV),以破裂粘连。(H)扩张股深静脉(DFV)后的IVUS图像显示,从股深静脉(DFV)到股总静脉(CFV)血流通畅。AP,前后位;CFV,股总静脉;DFV,股深静脉;DUS,双功能超声;FV,股静脉;IVUS,血管内超声。


髂腔静脉重建技术考虑

为了解决髂腔静脉汇合重建所面临的特定挑战,已经开发了几种支架置入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双支架技术、跳跃式支架技术、倒Y形支架技术、贴壁支架技术以及静脉内膜切除术。

双支架技术

双支架技术涉及在髂腔静脉汇合部以平行方式并列放置两个支架。这种方法为受影响区域提供了出色的支撑和覆盖,并且由于其高成功率和较低的再干预率,在可行的情况下被认为是首选方法(图5,A)。目前,关于各种专用静脉支架在双支架技术中的性能的比较研究证据不足,这限制了我们在这些情况下根据支架设计(如闭孔与开孔)提供支架选择建议的能力。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使用双支架技术治疗髂腔静脉汇合部时获得最佳临床结果的支架最佳特性。

图片

图5重建髂腔静脉汇合处的方法:a)双支架技术:将两个平行的支架并排放置在分叉处。B)跳跃支架技术:支架的放置方法,将两个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放置在距离现有腔静脉支架不到1 cm的位置,并同时展开。c)倒Y形支架技术:通过一个支架创建Y形开窗,以适应分叉的独特解剖结构。d)贴壁支架技术:一种支架彼此紧密接触放置的技术,以确保在分叉部位实现安全且精确的贴合。

跳跃式支架技术

在此方法中,放置大尺寸的静脉支架在下腔静脉(IVC)中,而每个髂总静脉中靠近腔静脉支架的位置则放置一个镍钛合金支架,在髂腔静脉汇合部水平留下一个小间隙(跳跃区域)。此技术的目的是为汇合部的所有三个静脉轴提供最佳支撑,同时不会影响对侧髂支架或产生死腔。有研究表明,与其他技术相比,此技术并不会导致通畅率降低(图5,B)。这种方法可采用简单的支架植入技术,避免了在髂静脉和腔静脉支架之间形成可能破坏最佳静脉血流并导致血栓事件的死腔。此外,汇合部水平的支架材料量有所减少。这种最小化可能降低了与过多异物相关的风险,如诱发新生内膜增生,同时仍确保了通畅所需的结构支撑。

倒Y形支架技术

倒Y形支架技术需在跨髂腔静脉汇合部放置开窗支架。然后通过此开窗放置第二个支架,形成倒Y形支架结构。然而,它与较高的再干预率和较低的初次通畅率相关,特别是在血栓后闭塞的情况下(图5,C)。

贴壁支架技术

贴壁支架技术需在跨髂腔静脉汇合部先放置支架,然后在旁变尽可能近地放置另一个支架,在支架之间留下一个小的间隙。此技术的目的是为受影响区域提供额外支撑。然而,由于未支撑段再狭窄,它与较高的再干预率相关。因此,当其他方法失败时,此方法被建议作为备选解决方案(图5,D)。


术后护理

对于接受静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而言,有效的术后管理是护理的关键组成部分。随访通常包括临床评估、影像学检查以及患者报告的结局指标。一般建议在术后第一个月内进行首次随访,之后在第3、6、12个月分别进行随访,之后每年随访一次。 这些时间段有助于及早发现任何即时处理术后问题,并随时间监测支架的通畅性。

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通常被建议接受口服抗凝治疗,以预防支架内狭窄或支架闭塞。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持续时间应个体化。治疗期限可能从短期(非血栓性髂静脉病变为3-6个月)到长期不等,具体取决于患者的风险因素、重建手术的复杂性以及是否存在任何与支架相关的问题。 在预防并发症与抗血栓治疗相关的出血风险之间找到平衡至关重要。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尚不明确;在我们的实践中,由于缺乏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证据以及出血风险增加,我们通常会选择单药治疗。 建议与血液科医生密切合作,以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抗血栓治疗策略。

除了药物治疗外,围手术期及术后还可使用机械辅助措施,如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以降低血栓风险。间歇充气加压可增加静脉峰值流速、时间平均最大流速和体积流量,并有助于排空下肢深静脉,防止血液淤滞。


近端锚定区

介入治疗在PTS(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中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效果。静脉支架置入术的发展强调了仔细筛选患者的重要性、流入道对支架成功植入的关键作用,以及精确定位着陆区的必要性,而IVUS(血管内超声)检查则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髂股静脉慢性阻塞(iliofemoral CVO)的解剖分类有望成为完善介入治疗患者筛选过程及帮助患者全面了解其治疗方案的宝贵工具。

参考文献: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post-thrombotic chronic venous obstruction: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