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反佛陀者的尼采

 杭盖2020 2025-02-13 发布于辽宁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译丛”第六种

《尼采与佛教哲学

作为反佛陀者的尼采

[加] 安托万 · 帕纳约蒂 著

陈鑫 译

一个哲学的、生存的和伦理的真空伴随着令人清醒的认识:生成就是一切,而存在是一个谎言。因而,似乎没有什么是实在的、真的或善的。尼采把这种真空称为虚无主义。上帝/存在死后,虚无主义危机接踵而至。它有可能破坏一切价值、意义和目的,就此而言,它是一种危机。因此,为应对虚无主义的挑战,我们有必要建立一门真正的后有神论伦理学。若没有这样一门伦理学,世界仍将被无价值的阴影所笼罩,没有任何评价依据,所有人都被视为无用的。没有远见指引道路。每个层面都伴随着平庸与自由放任。文化衰落,社会瓦解,民众停滞不前。如今,我们看到,盲目的狂热与绝望的虔诚正在复兴,这源于一种文化的伦理贫瘠(也许只是暂时的),这种文化已经摆脱了有神论抚慰人心的谎言。因此,我们也必须迎接虚无主义的挑战,以免错失良机,尽管我们尚未真正地面对它,更不要说理解它了。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尼采仍然是最重要的思想家。他的确是一位死后方生的哲学家。他的时代到来了。

尼采试图回应虚无主义的挑战,他采取的形式是他的生命肯定伦理学。稳定、和平与极乐是存在的属性。但存在是一个虚构。因而,一个生成世界就是一个永不停息的、不稳定的、斗争的和苦难的世界。因此,生命肯定的理想包含了对于苦难的立场。这一立场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对自己的苦难的独特态度(爱命运)和对他者苦难的独特态度(“克服同情心”)。生命肯定伦理学所设想的最终目标是一种伟大健康的状态,对于生命的无限苦难,它不仅要接受,还要拥抱、肯定和赞美。

在尼采看来,佛教对虚无主义危机的回应仍然是虚无主义心态的核心——颓废的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因此,佛陀还是从道德角度来评价生命。尼采解释道:“在(佛教)那里,虚无主义中有一种无法克服的道德:把生存作为惩罚,作为一种错误来理解,从而把错误当作惩罚——一种道德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与基督教一样是“虚无主义宗教”,二者都是“颓废的宗教”。佛教当然超越了善恶,因为它的具体伦理学是一种卫生学,注重行动、心态和行为的健康/不健康,而非善/恶,但它仍将生存视为恶。因此,尽管佛教拒斥以善与恶的明确道德区分为基础的形而上学,但它仍然致力于对世界进行含蓄的道德谴责,而这正是颓废者虚无主义心态的根源。

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就是尼采所说的“消极虚无主义”的一种形式。消极虚无主义是对虚无主义危机的一种回应。在第一章,我解释了虚无主义危机是如何为一种主动的虚无化所引发的,这种虚无化是颓废者发明的形而上学神话。可以说,尼采和佛陀就是两位这样的虚无化者。然而,佛陀“疲惫的虚无主义”未能超越对生命(先前的、基于形而上学/宗教的)价值的否定。因此,虚无主义危机的核心是无价值,这被视为一个定论。简言之,虚无主义者“对如其所是的世界的判断是它不应当存在,对如其所应是的世界的判断是它并不实存”,佛陀就是那些虚无主义者中的一员。简言之,正是形而上学把这个世界的价值还原为无,而未能为这个世界创造新的、积极的价值以重建之,在形而上学消亡以后,佛陀仍然把这个世界的价值视为无。这种消极虚无主义是一种“虚弱的标志”,即一种颓废的标志。

佛教徒的确是太虚弱了,除了存在的和平、寂静和极乐以外,无法追求一种积极的“善”。当他意识到这样的善并不存在时,他的反应是对生命感到绝望。因此,对佛陀来说,“善”就成了一种绝对否定,即非实存。佛教徒在努力通往涅槃的途中,会主动而有意地“寻求一条通往非存在的道路”,原因正在于此。实存被看作如此糟糕之物,以至于在没有一种形而上学的反世界作为人类奋斗目标的情况下,非实存就成了最高的愿望。尼采解释道,佛教对虚无主义挑战的回应是一种“远离生命的虚无主义转向,对虚无的渴望,或对实存的对立面,对另一种存在的渴望”。简言之,佛陀的目标显然是虚无主义的。为了终结苦难——终结苦难之“恶”——他想要终止实存,他把这种终止称为“善”。那么,他可能是一位“深刻的生理学家”,但是他要对抗的病理状态是生命本身。这是因为,与表象相反,佛陀并未真正超越善恶。即使在拒绝了存在的神话以后,他的颓废依然表现为对生命的否定,这一点现在已经很明确了。

根据尼采的诊断,佛教伦理学表现出两个基本特征,这两个特征都展示了对苦难不健康的、典型颓废的立场。佛教的涅槃理想关心的是一个人自己的苦难——毕竟,“灭绝”状态包括对经历痛苦之条件的消除。佛教培养同情心的理想,就其本身而言,则关乎他者的苦难。尼采这些评价中的每一个都需要进一步讨论。

佛教的至善——涅槃——表现了终结苦难的清醒意志。正如尼采所说,在佛教中,“'你如何才能摆脱苦难’的问题规范和限定了全部精神食谱”。涅槃,这种“最深沉的睡眠”,被设想为一种无痛苦状态。因此,从宇宙论的角度看,在一个苦难无边的世界里,它代表着轮回的终结。根据尼采的分析,在超验的存在领域没有关于极乐的积极承诺,颓废的佛教徒转向了第二好的东西,即涅槃或虚无状态下“没有苦难”的消极承诺。为了摆脱生成的斗争,通往非存在的和平与清净,佛教徒不仅进行了生命否定,而且是进行了最为根本的自我否定。

注:文章摘自“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译丛”《尼采与佛教哲学》


作为反佛陀者的尼采
作为反佛陀者的尼采
作为反佛陀者的尼采
作为反佛陀者的尼采
作为反佛陀者的尼采
作为反佛陀者的尼采

内容简介

全书分绪论、虚无主义与佛教、苦难、同情、对虚无主义的挑战的新回应(结语)五个板块,探究尼采的见解与佛教哲学之间深刻而复杂的关系;通过讨论“构成所谓反对'伟大健康(涅槃)’伦理之基础”的心理学模型和理论,揭示尼采的酒神式生命肯定和佛教的生命否定之间的天壤之别,主张用一种新颖合成的方式来应对时代挑战,建立一种站得住脚的后虚无主义伦理学。

图书亮点

  • 阐明尼采对佛教哲学的认同和批判。
  • 揭示尼采思想与佛教哲学在伦理观上的差异。
  • 为进一步研究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打开了大门。
  • 统合尼采与佛教哲学以回应时代的虚无主义危机。

“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译丛”

(已出六种)

作为反佛陀者的尼采

“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译丛”旨在“提供他者的眼光,考量中国哲学海外研究的向度,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重构提供借鉴”。

丛书目前共收录15种著作,有追溯思想学术源头、以学派为主题的《道之二解》《再思佛陀》《宋明理学》《朴道》《荀子哲学导论》《蔽于人而不知天》《张载的气哲学》;有以汉学为镜、融通学派的综合性研究,如《中国哲学导论》《仪式与敬顺》《中国哲学方法论》《反对个人主义》《早期中国哲学中的美德伦理与后果主义》;还有聚焦于中西哲学代表人物思想比较研究的《尼采与佛教哲学》《重塑道德》《儒学与美国哲学》。

译丛系统地反映了海外汉学界研究中国哲学的观念、方法和见解,为国内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提供精良、丰富的文献资料;同时立足世界哲学视野,从人类整体视角出发,针对现代性的困境和问题,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支持。2022年译丛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