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精髓,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观点的思维深度。论文写作让不少人犯难,不少一线教师都遭遇过思维瓶颈,或是观点零散不成体系、论述逻辑不连贯等问题。其实,若把论文看作一个系统,借助系统思维来剖析和打磨,会有不小的收获。今天,咱们就从系统思维的角度,聊聊如何提升论文写作思维。 一、论文系统的构成要素剖析 (一)变量:灵活多变的关键因子 论文里的变量,是那些会变化的元素。比如研究学生成绩提升策略的论文,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时间投入、学生自身学习兴趣,这些都能当作变量。就像学生学习时间投入增加,理论上成绩可能提升;但要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成绩提升效果或许就不明显。在论文写作时,精准识别这些变量,观察它们的变化,才能把研究问题的动态性展现出来。 (二)因果链:搭建逻辑的桥梁 因果链负责连接论文里的变量,是论证的关键逻辑线。写论文时,不能只凭感觉判断因果关系。例如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学质量的关系,不能简单认为职业倦怠一定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要像用李笑来提出的四个问题那样思考:教师职业倦怠真的是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吗?它是唯一原因吗?还有其他因素吗?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思考,把因果关系梳理清楚,论文论证就更严谨。 (三)增强回路:助力研究深入推进 增强回路能让研究的正向效果不断放大,平时要养成问题意识,比如教师持续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反思促使教学方法优化,优化后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又激励教师更积极地反思,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论文里体现这种增强回路,能展示研究成果如何不断发展,为后续研究提供持续动力。 (四)调节回路:把控研究平衡稳定 调节回路就像论文的“稳定器”。还是以教师职业倦怠为例,学校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出台减负政策,减少教师行政事务,让教师有更多精力投入教学。教师压力减小,职业倦怠程度降低,教学质量回升。在论文中合理分析调节回路,能让研究更全面,体现对研究对象复杂性的认识。 (五)滞后效应:正视时间维度影响 滞后效应在论文写作里也不可忽视。像教师开展新的阅读教学实验,可能短期内学生的阅读成绩和阅读能力提升不明显,但经过一段时间积累,效果才会显现。写论文时考虑滞后效应,能更客观地评价研究成果,避免因短期数据不足就否定一个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二、运用系统思维提升论文写作思维的步骤 (一)找准核心存量:明确研究关键所在 确定论文的选题后,先确定核心存量,也就是研究的关键要素。如果研究课程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就是核心存量。围绕这个核心,去分析相关变量和关系,让论文的研究方向更集中。 (二)梳理关键因果链:构建清晰逻辑脉络 梳理关键因果链,把研究中的因果关系理顺。比如研究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要理清家长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因素和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联系。写作时,用清晰的语言把这些因果关系呈现出来,让读者轻松跟上论证思路。 (三)挖掘增强回路:探索研究发展动力 挖掘研究中的增强回路,让研究更有深度。例如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教师参加培训提升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提升带来学生成绩进步和教学反馈良好,这些正向反馈激励教师参加更多培训,形成增强回路。在论文里阐述这个过程,展现研究成果的持续发展潜力。 (四)识别调节回路:确保研究全面客观 识别调节回路能让论文更全面。比如研究学校规模扩张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学校规模扩大,教育资源紧张,影响教育质量;学校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招聘新教师等措施,又能缓解这些问题。把这种调节机制写进论文,能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五)考虑滞后效应:合理看待研究结果 考虑滞后效应,能让研究更符合实际。在研究新教育技术应用效果时,新教育技术刚投入使用,学生成绩和学习态度可能变化不大,但随着学生适应新技术,效果会逐渐显现。在论文里解释清楚这种滞后现象,能让读者正确理解研究数据和结论。 论文写作是一个系统性的思维,提升论文写作思维需要持续练习和反思。把系统思维融入日常教学研究,每次遇到问题,都从这几个方面思考,多实践、多复盘,论文写作能力肯定能逐步提升。希望大家都能写出逻辑严密、内容扎实具有高参考价值的好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