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网师园分享

 空谷108 2025-02-16 发布于山东

网师园简介

苏州网师园分享

网师园

网师园已经有将近900年的历史了,是苏州现存最悠久的园林之一。与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并称为“苏州四大名园”;1997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网师园当时建房建园耗费150万贯(1贯为1000枚铜币)曾有位日本游客开价12亿美元购买此园。

历代园主

1.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1174-1189)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退居姑苏时筑园,因府中列书42厨,藏书万卷,故名“万卷堂”,对门造花圃,名为渔隐。网师,就是渔夫、钓叟的意思。网师园是以渔钓精神立意的山水园林。

2.清乾隆时(公元1765年前后)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在万卷堂的旧址上新建了园子,因为建在原来渔隐的万卷堂旧址之上,旁边还有一条王思巷,所以把这个园子称为网师园。

3.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太仓富商瞿远村购得此园,瞿增建亭宇,叠石种树,基本还原了网师园原来的样子,有小山丛桂轩、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等建筑。

4.同治初年为江苏按察使李鸿裔所有,李能诗画,积书数万卷,兼蓄金石碑版、书法名画。   

5.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园子归退居苏州的清光绪朝将军达桂(长白人),再加修葺,乃复旧观。   

6.民国六年(1917年),军阀张作霖以30万两银子从达桂手中购得此园,作为礼物赠予了他的老师张锡銮作庆寿大礼,易名“逸园”。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淞沪抗战,暨南大学附中部迁苏,部主任曹聚仁居此园。同年,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因与锡銮子师黄友善,借寓于此,同住近4年。

7.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文物收藏家何亚农购得此园,费时3年,对此进行全面整修,复用“网师园”旧名。何亚农,近代实业家、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何病故,园由妻王季珊继承。1950年其子女何怡贞、何泽明等将网师园献交给了国家。

8.1959年9月开放游览。

十全街王家

王颂蔚,王鏊十三代世孙,和王谢长达育有九个子女,各有光彩。王季珊是他们的四女儿。王谢长达,晚晴著名女权活动家、教育学者,振华女中创始人,现在的苏州十中。

长子,王季烈。清光绪甲辰(1904年)科进士,官至学部郎中。是蔡元培参加会试时的恩师。为近代中国物理学方面的先驱之一。

次子,王季同。数学家和机电专家。为近代中国数学方面的先驱之一。

王季点,就读于东京工业学院应用化学科。实业救国。创办了火柴公司、北京玉泉酿酒公司等企业。

王季绪,剑桥大学毕业,是我国最早的的机械工程专家之一。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北平工业学院等,曾任北洋大学工学院代理院长。

长女,王委昭。留学日本,与杨绛的姑姑杨荫榆是同学。

次女王季苣,是中国第一批官费女子留美生之一。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三女王季玉,留学日、美,回国后接任母亲的事业,把一生贡献给了振华女子中学,“振华女中”由此人才辈出。是苏州人的先贤大德。十中校园有王季玉的雕像。

四女王季珊,生养了8个孩子,个个成大才,都是国家栋梁级人物。

小女王季常,1933年创办苏州“私立安定初级商科职业中学”。后此校又多次更名,最后并入平江实验小学后,定名为“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王家子辈

次子王季同后代(儿子)

王守竞,理论物理学博士,北大物理系主任,在量子力学方面有卓越贡献。

王守武,中国半导体科学奠基人之一。

王守觉,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电子学家。

王守融,中国精密仪器仪表科学创建人之一。

次子王季同后代(女儿)

王淑贞,中国妇产科学奠基人之一。王守璨,其丈夫陆学善,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晶体物理学创始人之一。

王明贞,物理学家。清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

王守辰(王季点女儿),其丈夫是语言学家陆卓元。

王守京(王季绪女儿)其丈夫是音乐家董同和。

王季珊女儿

长女:何怡贞,物理学博士,其夫葛庭燧,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所长。

二女儿:何泽慧,中国科学院院士,实验物理学家,发现铀核三裂变现象,丈夫为钱三强

三女儿:何泽瑛,植物学家,丈夫是农学家刘浩章。

一门六院士:王守武、王守觉、陆学善、葛庭燧、

何泽慧、钱三强

网师园地位

陈从周教授在《中国名园》一文中称“网师园是造园家推崇的小园典范”。鉴赏家玛丽安娜.鲍榭蒂女士在其《中国园林》一书中指出:“我觉得网师园是苏州最体面、最雅致、最完整的私家园林”。   

园子仅半公顷,八亩,但是宅院并举,非常完整,东有家堂,西有书院,属于早期比较成熟的私家文人园林。从造园艺术上,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点,创造了完美的人居环境。

大门规制

苏州网师园分享

大门前院落

苏州网师园分享

网师园大门

苏州网师园分享

抱鼓石

网师园位于阔家头巷11号,座北朝南,前有照壁,壁间设栓马环,说明当年来这里的人是很有身份的。门口还种了两棵龙槐,在封建时期门第高的人家才在门口种龙槐。大门为两扇对开,下面是约70厘米高的闸板,均为黑色油漆,大门两旁置抱鼓石,上面是狮子滚绣球浮雕,额枋上装阀阅。阀阅,俗称门档,这种装饰,表现了园主地位的显赫。

门厅

苏州网师园分享

“清能早达”牌匾

轿子

网师园住宅前后三进,规模并不大。入门厅,即轿厅。轿厅在古代是宾客、主人落轿的地方,可以在此小坐喝茶等待,所以轿厅俗称茶厅。厅内左右安放着两条长长的懒凳,厅正中悬有“清能早达”匾额,是苏州现代著名书画家张辛稼书写的。“清能”是封建王朝官吏标榜品德,为政清廉,德才兼备;“早达”指早年发达。东侧的轿子是由红木和竹子做成,轿子上有很多蝙蝠的图案,象征幸福快乐。轿厅正面设隔扇门,棕色油漆,门厅后面顶部有砖砌家堂,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砖雕牌位已经有700多年历史。门厅东面有僻弄通向内厅,西面“网师小筑”砖额小门,通向中部山水主园。

江南第一门楼

苏州网师园分享

砖雕门楼

厅南的对景是一座雕镂精致、巧夺天工的砖刻门楼,这座门楼制作于乾隆年间,高约6米,幅宽3.2米,厚1米,门楼上的砖雕是用凿子和刨子在质地细腻的青砖上,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砖雕艺术手法,雕凿而成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和花卉图案,形象逼真,不愧为“江南第一门楼”。门楼上都是蔓草图案,蔓生植物滋长延伸,蔓延不断,人们寄予它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门楼中间为字碑,刻有“藻耀高翔”四个大字,出自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藻”是水草;“藻耀”指文采华丽;“高翔”立意高深,言而有物。文章既要通达顺畅辞藻华美,还应该言而有物。用文章立意来做门楼的,在苏州很少见,表现了网师园这户官绅之家学而优则仕的家族传统理念。

两侧兜肚,左侧刻有周文王访贤立体戏文图。你看,姜子牙长须披胸,庄重地端坐渭河边,周文王单膝下跪求贤,文武大臣前呼后拥,有的牵着马,有的手持兵器,浩浩荡荡,这里是描写周文王访姜子牙的场景。文王以大德著称,姜子牙以大贤著名,所以文王访贤比喻德贤齐备。右侧刻有郭子仪上寿立体戏文图。你看,图中郭子仪端坐正堂,胡须垂胸,慈祥可亲;八个文武官员,依次站立,有的手捧贡品,有的手拿兵器,厅堂摆着盆花,门前石狮一对,好不气派。郭子仪活了八十四岁,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是朝中命官,可谓大贤大德,所以这幅郭子仪上寿砖刻表示“福寿双全”之意。下面是蝙蝠图案,两侧为狮子滚球及花卉图案,中间有三个“寿”字,象征福禄寿三星高照,福为五福临门,禄为高官厚禄,寿为长命百岁。

大门是古代的防盗门。木头门上订了清水砖,一是增加木头门的重量;而是清水砖可以防火,防止火烧连营;三是清水砖可以防止潮湿腐烂。

万卷堂大厅前天井里东西对称,种植玉兰两株,寓意玉堂富贵。白玉兰春天开放,还没开的时候是个花骨朵,很像毛笔,所以又叫笔花。玉兰花的花瓣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里拿的笏板,所以玉兰花象征高官富贵。正厅院子里种两棵玉兰花,象征男子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万卷堂

苏州网师园分享

万卷堂

万卷堂又称积善堂,厅正中高悬明朝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万卷堂”匾额,这“万卷堂”三个字应该不是文徵明亲手书写,是从他的作品中择出来的,所以也就择字匾额,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园林修复中使用很多。两旁挂张辛稼的对联“紫苒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雪”。大厅面阔五间,这里是园主喜庆宴请和接待宾客的主要场所。若三代同堂,正中位置为祖父、祖母,东边为父母,两边为儿女;若来客,根据东为贵的习惯,客人坐东边,主人坐西边。中间置铜鼓一只,作装饰用。大厅东西两壁挂大理石山水挂屏,堂中一式明式红木家具。在天然几上陈列着园主所珍藏的古瓷、拱石、插屏,以显示主人的文化素养和情趣。

正厅是方梁弯椽,梁上雕有花卉装饰图案。前廊为鹅颈长椽,廊下一排18扇落地长窗。厅堂正面设一排18扇白漆门,这白色屏板不仅与墙面色调统一,增加了室内的明度,对大厅陈设的家具和物品也能起到衬托作用,而大厅前面两根立柱的白底隶书联牌更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总之整个大厅平面广阔,立面高大,整体形象雄伟庄严。该大厅的陈设左右完全对称的格局,突出大厅中央正面的天然几、供桌和方桌、太师椅,正面居中的匾额、堂对、楹联也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加上空间悬挂宫灯、壁画,系挂云石镶嵌条屏,仿明式的红木家具,使大厅的氛围更加安详、静穆、庄重。

紫苒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雪

一夜细雨洒遍了万林千山,润湿了紫色的针状松叶;一阵阵雷声震响在千山万壑,鳞片状的松树皮渗出了春的气息。取元代谢宗可《龙形松》诗句。

崔护书。行楷。

南宋溯风流,万卷堂前渔歌写韵

葑溪增旖旎,网师园里游侣如云

幽雅风格要追溯到南宋,万卷堂前回响着渔夫和谐的歌声;葑溪边增添旖旎风光,网师园里游伴像云彩一样多。

王西野(江苏江阴人)撰联,吴进贤书。隶书。

撷秀楼

苏州网师园分享

撷秀楼

撷秀楼,“撷”是采撷,撷取的意思,“撷秀”就是揽取秀色之意。撷秀楼一般是女眷活动的地方,也相当于起居室。古时,苏州的房屋比较矮,绝大部分房屋仅有一层,因此,当你登上撷秀楼,全园景色尽收眼底。撷秀楼与万卷堂相比较有很强的私密性,没有万卷堂高,宽大,光线也没有那么明亮。厅堂中央摆着一套精巧别致的红木回台圆凳,大理石炕床,下置脚踏,有着浓厚的家庭生活气息。

竹松承茂

撷秀楼的门楼,没有万卷堂气势轩昂,以浮雕为主,相对来说简朴很多。门楼上的“竹松承茂”出自《诗经·小雅》,意思是兄弟手足,家里人口兴旺,和睦相处。男生学而优则仕,女生多生宝宝,两边的兜肚,是古代礼器

中的磬,磬是吉庆有余。撷秀楼外面种两棵桂花树,桂花内敛,象征女子。从种的植物来看,可以明显看出两个厅堂一个主外,一个主内。

梯云室

古人称石为云根,以为云乃触石而生,这里指湖石楼山,以山石为梯的居室,取名“梯云室”。这条曲折的石径,也有个雅号,“梯云取月”。一步一步,走着这条小路通往读书的地方,就仿佛是梯云取月一样。

梯云室庭前西墙,有一座湖石叠成的峰洞假山,有登道曲折而上,可以通往书楼。两层建筑,原来是园主子女的内室。轩内南、北各有六扇落地花窗,花窗裙板上刻有花卉山水和摆十景图案。院中花木高低错落,四季悦目。再看铺地,尽是荷花与渔网的图案,一是弥补了东部没有水的遗憾,二是点题网师园,另有蝙蝠和松鹤的图案,蝙蝠表示幸福,松鹤表示永远年轻、长寿。

五峰书屋

苏州网师园分享

五峰书屋

苏州网师园分享

五峰书屋门前叠山

从撷秀楼后庭院西侧的小门朝西看,颇有一番“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受。朝西迈进便见一处独立的庭院,此处为南宋园主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面宽五间,书屋旧时为园主藏书读书处,楼上为读画楼,该书屋相对的天井,东西方向较宽,前为撷秀楼北墙,造园者以高墙为粉本,叠放了一座造型奇特的湖石假山,险峻秀丽。

唐朝大诗人李白诗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主人借用“五峰”给这处书屋题名。游人把这山看为云岗余脉,给人以美的联想。书房就像是坐落在山坳里,环顾四周青山如屏如列,非常有情境意味,诠释着读书人的最高境界。

五峰书屋室内宽敞明亮,南面仅设矮墙,上半部分为大窗,一是增加室内采光,二是为了更好地观赏峰石。庭前假山旁有一株高大的玉兰树,春来花满庭,特别珍贵的是,花坛中还有一株山茶绝品名叫“十三太保”。这棵山茶盛开时,同时绽放13种不同颜色的花朵,有红、粉、白等,这在苏州园林中是一绝。

庐山是佛道儒汇流的地方,代表了中国文化大隐隐于野,所以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五峰这个意境。比如,留园的“五峰仙馆”。

集虚斋

苏州网师园分享

集虚斋

五峰书屋西边紧挨着的便是三开间的楼堂,取名“集虚斋”,这里是园主修心养性读书的场所。“集虚”极富道家思想色彩,“集虚”出自《庄子·人间世》:“惟通集虚,虚者,心斋也”,“虚”指心中澄澈明朗的境界,“心斋”为养心之所。也就是说必须心志统一,排除杂念,对外界的事不用耳听,而用心听,甚至用“气”听,庄子用此宣扬他虚无、顺物的处世哲学。这里园主借来标榜自己与世无涉的清高。表现其向往渔樵隐居之乐的意境。集虚斋室内陈设雅致,以竹为题的书画满楹,与竹外一枝杆相呼应。站在天井中间,用月洞门套住竹外一枝杆,可出现一幅外圆内方的云岗立体画,集虚斋其上有楼,登楼眺望,园中景色历历在目。难怪,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从1992年4月15日至1994年2月21日的近10次谈判都在网师园集虚斋小姐楼上进行。李光耀携夫

人来过两次。一位作家写道:网师园对谈判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巨大或是微妙,无人得知。当时的市长在谈判的间隙说过:“网师园为工业园区谈判顺利进行作出了贡献。”  

竹外一枝轩

苏州网师园分享

竹外一枝轩

走出集虚斋,穿过小天井,便来到了临水而筑的竹外一枝轩和半亭射鸭廊。竹外一枝轩原来是园主子女读书写字的地方。在这里读书,白天可以看见天空中缥缈的云彩,夜间则是秀美的月亮。“竹外一枝轩”额取自宋代苏轼“红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诗意,“一枝”指梅花,“暗”指枝叶茂盛。

这座小轩原是封闭式的斜轩,1940年何亚农买此园后,对庭园进行整修,才改为敞轩,宽三间,玲珑剔透,外似船厅。竹外一枝轩与南岸小山丛桂轩遥相呼应,一临水,一离岸,也成一条主轴线,从彩霞池南岸望来,轩像轻巧的船舫,与高大的二层楼集虛斋,一前一后,造成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西面墙上有一空窗,构成大框景,窗下垂丝海棠婆娑起舞,稍远处石板曲桥,一波三折,白皮古松探身飞亭游廊,你若不留意,还误以为一幅山水画。这种有空窗(又称月洞)的墙面,使内外景物既有分割,又达到有机联系,融为一体。

轩前斜出水上的那株黑松,宛如黄山迎客松,倒映池中,若隐若现,生动而有气魄,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竹外一枝轩和处于西南对角线上的灌缨水阁也组成了一组对景,濯缨水阁架空在水面上;竹外一枝轩濒临水边,前者为虚,后者为实。濯缨水阁三面墙体,一面木栏,为实;竹外一枝轩空间开敞,不设门户,为虚。两者虚实对比,互相转换,美不胜收。

另外,因五峰书屋和集虚斋等楼房体量较大,玲珑剔透的竹外一枝轩和射鸭廊与楼房形成一组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的组群,这一轩一廊不但造型简洁明快,大小高低亲切宜人,而且构成中增加了景物的层次,使人感到楼房后退了,并增加彩霞池的开阔感。竹外一枝轩安装吴王靠鹅项形短栏,这是从栏杆坐凳变化出来的坐椅,呈现出姿态优美的曲线,形无定制的造型和具有流动美、动态美、舒展自如的线条,都给人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理美感。

射鸭廊

竹外一枝轩旁是水阁式建筑半亭射鸭廊,南临空亭,东倚山墙,西凌绿波。它源自唐代诗人王建“新教内人唯射鸭,长随天子苑东游”诗意。斗鸭、射鸭是古代官苑中的嬉戏之事,盛行上千年。这里借指射鸭取乐之廊,是旧时园主品茗雅集之处。这条短短5米多的小廊,北接竹外一枝轩,南连空亭,与曲折长廊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内部看,亭、廊、轩如一整体,从外面看,亭则亭,廊则廊,轩则轩,各具特色,极为分明,这是园林建筑中参差曲折,错落疏密的多变艺术效果。射鸭廊对着月到风来亭是一条东西向的副轴线,轴线两边的布局,是极成功的不对称均衡构图。射鸭廊池边假山盘紫藤,南壁墙面攀木香,是欣赏春景之处。

看松读画轩

苏州网师园分享

看松读画轩

从竹外一枝轩右拐,步行数步便来到了看松读画轩。此轩面宽四间,三面雕花半窗,向南一面仅以数根廊柱支持,故采光特佳。此轩与濯缨水阁遥遥相对,一离岸,一临水;一轻巧,一厚重,是一条轴线上的对景,冬季在此赏雪,最为合适。看松读画轩在网师园众多亭榭轩阁中有其独特品位和意趣。其特征是雅古,先说“雅”

你看,看松读画轩内的家具一律为明式风格,红木制成,造型简洁大方,色泽素雅。正中为一圆桌,东西各两把椅子,椅子间放桌几,桌椅几凳造型大方、流畅,落地罩,窗格裙板上刻摆十景花蓝图案,半窗夹堂板刻《三国志》人物。再说说看松读画轩的“古”字。你看轩前两棵古木,一为白皮松,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它干枝横斜,好象一位迟暮美人,正临水照鬟。二为古柏,相传是南宋万卷堂园主史正志手植,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的著名格言。因为这些特质,松柏被中国人视为坚强不屈,永葆青春的象征。

该轩和庭柱有一幅叠字抱柱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此联顺读、反读都合韵律,字通意顺,自然流利,文字用十四对叠字组成,声声悦耳,极富音乐感。上联意思是风吹落叶,雨打芭蕉,春暖冬寒之际皆有无限之景,可让人去寻幽觅芳;下联意思是,在此尽可男欢女爱,卿卿我我。园中的亭榭轩阁,已非原物,只有古树,是悠久历史的见证。轩东边天井内,还有一棵上百年树龄的木瓜树,树身虽有枯朽之感,但每年春天,仍绽出新绿。深秋时,枝上结出颗颗木瓜形如葫芦。

不过要说真正的古木还得算轩内的硅化木了。轩内圆桌之北为一高几,几上是一灵壁石,形状精瘦,若以金属物叩之,有回声,灵壁石两旁的几案上有两段高约二尺,直径一尺多的灰色柱形圆石,形状酷似树干,仔细观察,可见一圈圈的年轮,一个个结节,一条条纤维纵纹。用手一摸。质地坚硬,与顽石没有区别,这就是典型的硅化木。这是一种一亿五千万年以前,陆地上广泛分布的常绿乔木的化石,这种历经亿万年的硅化木化石,成为时代永久的象征,所以封建统治者把它看作政权万世稳固的象征,人民群众把它视为坚贞不屈精神的化身。

据《本草纲目》记载:硅化木石还是一种医治男女相思病的灵丹妙药,我想,这是外形与内质的综合了,人们赋予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形体本身的特征,从而产生的无穷的内在魅力。看松读画轩南太湖石花台内,植古柏、黑松、白皮松、罗汉松、海棠、牡丹、桂花等,因此,坐轩内可四季尽情品赏静观的妙处,春赏牡丹,夏听蝉赏水,秋闻桂香,冬赏雪。一年四季皆是画,尤其是冬天,松竹之青碧衬于一片粉妆玉砌的雪景,真可谓画意满园了,这便是轩名中读画二字所指。

殿春簃

苏州网师园分享

殿春簃小院

从主园曲桥朝西走,有一小门,上有砖额“潭西渔隐”。“潭西”即地西,“渔隐”是史正志万卷堂的旧号。穿过小门顿觉别有洞天,此处是一处书房庭院,为园主子女读书外,名殿春簃又称内园。“殿春”出自苏东坡“尚留芍药殿春风”句意。“殿春”指春末,“簃”指阁楼旁的小屋。整个小院占地不到一亩,但景观丰富而又不觉局促,富有明代庭园建筑工整柔和、雅谈明快、简洁利落的特色。园中有精雅书房两间,为旧时书斋。小院曾是芍药圃,清嘉定年间,网师园以种植芍药闻名于世。现在芍药圃中植芍药八株,都是名贵品种,芍药花其形多变,其色艳丽,《诗经》中作为男女赠别之花。

小院西南为涵碧泉,泉名取自宋朝朱熹诗“一水方涵碧”之意。据考证,此地旧有口树井,在古柏根下,后来古柏枯死,井也被埋没。1958年整修时,挖出一块湖石,上镌“涵碧泉”三字,深挖其下,果然冒泉,殿春籍一院无水,有了这眼清泉和全园水脉贯通,真是绝处逢生,再次呼应网师园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泉北有半亭,因旁边有涵碧泉而得名,此亭建于1958年,此亭倚墙而筑,体量小,与小院格局很相似,其飞檐翘角非常轻巧,将人的视线引向上空,扩大了空间,丰富了景观。亭中一块巨大的灵壁石,因颜色乌灰,像展翅欲飞的苍鹰,俗称“鹰石”,相传此石原为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遗物。

殿春簃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共三间,仿明式结构,屋前有石板平台,围以低石栏,屋顶为卷棚式,线条流畅,回音效果好,是园内听曲的好地方。正门四扇落地长窗,左右设半窗,北墙用红木精巧镶边而成的长方形窗景,奇峰湖石与傲雪腊梅、苍翠青竹、阔叶芭蕉、天竹红果相掩映,那静中有动的图案,仿佛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人在室内似在室外,富有诗情画意。宋苏轼《与潜僧绿筠轩》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所以竹成为隐者名士的代名词。居必有竹,竹子四季常青,因为竹叶的取向各异,能把声波的反射相互抵消,因此竹子有一定的隔音保静功能,竹可使日出有清阴,月照有清影,风来有清声,雨来有清韵,露凝有清光,雪停有清气,竹子潇洒挺拔,宁折不弯,虚心有节,与士大夫文人追求的高尚品德相契合。

梅花玉洁冰清,象征着纯洁、坚韧和气节,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梅花为报春花,梅花之香,浓而不艳,冷而不淡,清幽宜人,这正是中国文人不同于西方人重色不重香的独特艺术心态。

1932年,国画大师张善子、张大千寓居殿春簃,张善子养乳虎作临本,名虎儿。可惜后来虎儿病死,葬于园中,张善子于1940年死于重庆。张大千未去世前,曾亲题《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寄来内陆。现在网师园勒碑留念。1978年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友好人士

来苏州参观,他们对网师园的殿春簃赞叹不已,决定仿照殿春簃建造一座古典庭院。由于是按明代建筑艺术特色设计建成,因此定名为明轩。明轩于1979年10月下旬动工,1980年4月竣工。明轩全长30米,宽13.5米, 四周是7米高的封闭山墙。明轩开创了中国园林艺术走出国门的先河。

月到风来亭

苏州网师园分享

月到风来亭

走出潭西渔隐右拐,便来到了月到风来亭,此亭六角攒尖型,三面临水。底部以黄石堆砌了三个石洞,从水底筑基,下细上粗,高出水面两米,石墩之间临空,好像深潭,亭内设鹅颈靠,供人休息,内为朱色裙板,外贴水磨细砖。亭内天花板中悬一红木官灯,亭内悬挂“月到风来亭”篆体匾额,取自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月到风来亭座西向东,亭背后曲廊逶迤,向南北两翼伸展开,仿佛亭子张开两臂迎接游人。月到风来亭中一面大镜,将明波若镜的水面,天光山色以及对景射鸭廊、空亭等秀美景色映入镜中,大有人在画中之感。

在亭中凭栏静观,池南濯缨水阁与池北看松读画轩相呼应,俯视池南岸高低起伏,低处出水留矶,仅有自然式踏步下达水面,更增添游人浮水之感。农历八月十五在这里是中秋赏月是最佳处,届时,你可以看到五个月亮:天上、池中、镜中、月饼和月亮桌(圆桌),月到风来亭把人与自然界的风、月、水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十分亲切。亭周池边到石矶,缩短了人与水的距离,蹲石矶可以掬水,可以玩月,亭子挑出水面,可以与秋风相邀与明月对酌,人与清风、明月相伴,彼此亲密无间,这样就赋予这一处景观以人格灵性,构成自然与人生无限广阔的意境。

连接月到风来亭,南北有一条高低蜿蜒的爬山廊,它与彩霞池东边的射鸭廊呼应、对比,射鸭廊笔直,爬山廊蜿蜒、射鸭廊南面无廊,爬山廊则是完整的南北长廊,射鸭廊西面彩霞池,东临白墙,爬山廊东临彩霞池,西面则有文人墨客留下的书法真迹,供游人观赏。爬山廊壁嵌砖镌刻“樵风径”额,樵风即采薪归来乘着顺风,径名寓隐居之意。廊壁嵌有十块书条石。

濯缨水阁

苏州网师园分享

濯缨水阁

从爬山廊南丘拐便来到濯缨水阁,水阁以“濯缨”命名,突出“渔隐”主题,取《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濯指洗涤,缨是系冠的丝带。意思是洁净的水,可用来洗涤帽子,污浊的水只能洗脚了,后人用“濯缨”表示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濯缨水阁轻巧,云岗浑厚,富有对比。

濯缨水阁坐南朝北,面阔一间,基部用石梁柱架空,水自阁下而入,屋顶用线条柔软的单檐卷棚歇山顶,粉墙青砖黛瓦,配以花边滴水,古色古香的戗角起翘,有一呼欲飞之态,阁内四周有窗,凉爽通透,盛夏,在临水一面的长脚寿字扶手栏杆前数鱼,水面凉风习习而来。阁前一座落地屏风,两面分刻八骏马图、三国志人物及花篮博古等图案,阁左右两面配置和合窗,南墙巧借窗外天竹、桂树为景、透窗南望蹈和馆,窗景遥遥相对,窗中见窗,景中见景,北见较低的看松读画轩隐现于树丛,东北向的楼房前后参差,高耸的古柏与贴水的曲桥、石矶亘列于中,而临水的竹外一枝轩看似神似的舫。

濯缨水阁内有两副对联,其一为郑板桥书写:“禹寸陶分,曾三颜四”八个字,引自四个典故,耐人寻味。大意是说古代大禹对一寸光阴的珍惜,东晋陶侃勤奋谦逊的学习态度,曾子每天自我反省精神,颜渊恪守不听不说不做不看不符合法制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言论。

黄石云岗

从濯缨水阁往东走,便是黄石叠砌的云岗,它环山有石径,后山有蹬道可供登高。山上有青枫、玉兰。云岗山体高俊、古朴、自然,造园家借鉴国画山水画中云岗山体的趣味,刻意表现其矗立于天池之畔,云雾缭绕的情趣,运用岩横为迭的手法,将黄石块体依断层岩体层状结构的节理错综迭置,再现高岸巨石形成的断岩地貌。石,含茹着太古的历史意蕴,具有“古”的文化品格,中国文人对石的崇拜,实际反映了文人对史前文化的一种恋旧心理,奇石是大自然的精灵,具有一种返朴归真的自然美,崇拜石头也是对自然的崇拜,中国文人们对石头的尊崇表现为文人和自然的融合,赋石以灵性、以人格。

园林假山的气势和风格与所用石料有关。黄石属细砂岩,有纵横交错的节理,石面平直,梭角分明,这些特征使黄石山刚硬平直,浑厚沉实,层次丰富,轮廓清晰,而湖石属石灰岩,石质软,表面凹凸不平,多孔隙小涡和裂缝,故湖石山外形轮廓飞舞跌宕,极富变化,石峰评判标准可用透、瘦、皱、漏、丑、顽、拙来概括,“透”指玲珑多孔穴,前后能透过光线;“瘦”指外形苗条,婀娜多姿;“皱”指石身起伏不平,有节奏的明暗变化;“漏”指石头中有孔穴相通,纹理清晰,这四字是从形象特征来评定。“丑”指奇特的滑稽之美,“顽”指坚实的阳刚之美,“拙”指浑朴、敦厚之美,这是从石峰整体气势上来鉴赏。

引静桥

苏州网师园分享

引进桥

从云岗向东走便来到了引静桥。这是苏州最小据说也是全国最小的石拱桥,名引静桥,俗称小拱桥,誉称袖珍小桥。游人过桥三步便成,所以又叫三步桥。桥长2.45米.宽0.92米,用花岩石砌筑,两侧配有石栏,东西各5个台阶,桥面中心有牡丹图案,架于池东南水涧之上,下设东台阶,是一个一平方米大小的篆体“寿”字,寓意走过小桥,健康长寿。

引静桥是南宋遗物,闸门上方有一块立石,上刻“待潮”篆字,暗喻只要小闸门一开,潮水便会汹涌入洞。水洞两侧嵌有宋代石刻“磐涧”二字,叠石不多,却造成源头深远,余意不尽的印象。园林中架桥以梁板式石桥为多平面,一二折至三四折不等贴水而过,既便于观赏睡莲又便于小中见大。

网师园引静桥,由于拱桥与小涧、小水闸配合得体,当你立于桥头望小涧时,因桥小而不觉涧之小,于小涧望小桥时,又因涧小而同样不觉桥小。小拱桥架在水面边角,设置在河口上,是应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学原理,把它作为遥远的背景,象征生活中高大的通舫石拱桥与对岸隔水池相望。桥愈小,愈觉水面宽阔,拱桥架在河面上,还能起到分隔水面作用,达到中心水面与泉流藏引贯通的效果。一池绿水到此形成小洞蜿蜒南去,流向深远,使池水有源头无尽之感。而小拱桥呼应的九曲桥,增大了游览路线的距离,延长了赏景时间,扩大了园林空间感。

彩霞池

苏州网师园分享

彩霞池

引静桥是欣赏网师园中部山水主景区的最佳景点之一。古今造园必有水,网师园顾名思义,以水为主,该池名彩霞池,相传这池名是以南宋园主史正志之爱女的芳名而得名,并沿用至今。造园强调叠山理水,理水艺术直接影响造园的景观效果,现在园中主景就是这一池碧水,水面开阔约半亩,命意不在分割水面以增支流之深远而在聚而不分,故池面为方形,仅东南、西北角伸出水湾,所以有水乡漫澜的感觉。

石拱小桥栏出水洞和水闸,西北伸出水湾平板曲桥隔出湾头水面,池水去来无踪,有水源不尽之意。过桥以后,水体空旷一片汪洋,以象征园主的江湖之思,体现了渔隐愿望和与世无争的生活情趣。小涧、小桥衬托出水池的宽广,这是小中见大的典型范例。小拱桥和平板曲桥把水体分成三个部分,而桥的本身一圆拱一低平,一大一小,又组成对景,其位置处于园中最长的对角线上,是一组绝妙的对比。桥一方面形成了别致的桥景,另一方面有分隔水面空间的功能。用桥分水似隔还连,水能通过桥孔展延出去,增加了水景的层次。

彩霞池岸用黄石叠砌,上横下直,大小错落,形成各种洞窟窝凹,形如水口,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石岸曲折错落;着重大体积组合,无平直刻板之弊病,沿地设置踏步石矶,踏步可拾级而下,浣手洗足,石矶可临水休息,观鱼戏水。鱼是园林中常见的动物景,这是受古代庄子、惠子濠上观鱼这一故事的影响,动物景对园林的点缀是多方面的,其最大特点是以动态的形象美和其它相对静止的景物形成强烈的动静对比,给园林带来勃勃生气。

士大夫文人以山水禽鱼为知己、为情侣,正是中国文人刻意追求的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一种审美境界。彩霞池恰如一方天镜,将穹庐似的天宇一下子变成了无限伸展的浑圆世界。波平时,蓝天行云,高楼增层,廊而复廊,亭亭阁阁相映成趣。风乍起时,吹皱一池绿水,楼阁摇曳,云岗游移,曲桥飘飞,一幅活动的山水画轴展现在你眼前,天空水底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奇异的水下世界,让人心旷神恰,并使人联想起天上神仙府第。而当视线与水面夹角增大时,反射效果减弱,透过清澈的水又可以看到鱼儿的游动。水有动静之分,静态时,景色显出朴实、稳定、静谧的风貌,而动态时则呈现一种虚实变幻的美。

彩霞池四周建筑紧凑,比例适度。池西曲廊高低起伏且有亭突出水面,池西水面狭窄处建东西向贴于水面的曲桥,池北轩、楼、柏、松参差配列,这是一组由亭、轩、楼、柏、矶、桥组成的错落有致的构图。池东虽是大片单调平直的高墙,但运用假漏窗、空亭、空廊,并在空墙前迭假山栽藤蔓,使景色简洁、自然。池南为轻巧水阁与浑厚假山配列。由于环池亭、台、榭、廊无不面水形成极为生动的不对称的均衡构图,是水院式闭合空间。为了突出水面平波浩渺的水乡气氛,临水而筑的亭阁廊楼都适当缩小了尺度。体型小巧轻盈,体量稍大一些的建筑或隐于山石后或远离池岸,不逼压水面,水中不植荷花不设岛,增强了水面的开阔感。

出色的理水艺术,让彩霞池的美兼得了中国书画和诗词的情境美,并最终升华为天地间无言的大美,堪称为苏州园林中壶藏天地的经典之作。

小山丛桂轩

苏州网师园分享

小山丛桂轩

从射鸭廊南头右拐便来到了小山丛桂轩。“小山丛桂轩”即小山上桂树丛生之轩。这轩对小山,上植丛桂,秋时浓香四溢,香藏不散,故而此轩曾名道古轩,旧时为园主花厅,供生活起居兼会客之用。小山丛桂轩是园中主要建筑,作四面厅式,单檐歇山卷棚顶,造型轻巧,舒展飘逸,南面步柱安连续长官,北墙一扇正方形大窗,冰纹窗格中间为圆形大窗景,东西两面平墙以上均装玻璃,四周门窗开朗,绕以回廊,既可以在轩内居坐安息,观赏周围景色,又能沿廊游览。

小山丛桂轩一个格窗就是一幅画,通过厅内窗格,环顾四周无数景物画面,真是“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人在画中游,山水扑进厅轩,人如在山水中生活。轩北面正中是一扇正方形大窗,窗在云岗下,使人有深山幽谷之感,窗中间为圆形大窗景,窗外重峦迭嶂,乔木丛生,真象一幅天然图画。轩南是一个曲尺形的小院,湖石叠砌小山,小山间主植桂树,另有丁香、腊梅、翠竹、梧桐、海棠等四时花木。每当金风送爽,桂香四溢;游人为之留步。北周文学家庚信《枯树赋》中有“小山则丛桂留人”句,点出了此处意境,故以“小山丛桂”命名,寓款留宾客之意。

上联:山势盘陀真是画 下联:泉流宛委遂成书

山势回旋曲折真像云岗山体画,泉流宛委之山遂成金简玉字书。

蹈和馆

苏州网师园分享

琴砖

自小山丛桂轩向西南,有曲廊可至蹈和馆,馆额取“履贞蹈和”为名,寓平和安吉之意。此馆面东,南北三间,前有落地花窗,南北开花窗,这里原是园主宴居之所,现在辟为画廊。蹈和馆南面是园主平时操琴的琴室,有匾额,墙上砖刻“铁琴”,是一座别致小院。亭中间放琴桌,琴砖一方,长约一米半,宽约半米,中间漏空,四面镂以精致花纹图案,琴砖底部垫红木几架,壁间放红木挂屏,嵌云南大理石,气势磅礴。庭前堆湖石假山配以竹丛,枣树与古桩石榴盆景。老枣树高出墙头,秋天红枣累累。古桩石榴大盆景放在青砖盆中,盆长2.64米,宽1.3米,高0.9米,底周围刻“寿”字花纹,石榴古桩已有350岁。红枣寓意早得贵子,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庭院的西墙壁上嵌有十块扇形碑帖条书石,是同治园主李鸿裔的精美书法,这是一处封闭式庭院,幽深清静,是抚琴听曲的理想之处。

网师园轶事

网师园的出名除了她悠久的历史,极致的造园艺术手法外,与在网师园发生的人文轶事也是分不开的。比较经典的有以下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1932年国画大师张善子、张大千兄弟寓居殿春簃,张善子养了一只小老虎作为绘画的模特,取名“虎儿”。后来虎儿病死了,就把它葬在了网师园假山下,张善子于1940年死于重庆。张大千后来移居国外,在他没有去世前,题写了《先仲兄豢养虎儿之墓》寄到内陆,网师园就把这几个字刻在碑上,以作留念。

苏州网师园分享

先仲兄豢养虎儿之墓

第二件事:当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了一批中国的明式家具,也称苏式家具。1977年底,美国派出一个考察团来中国,要给家具设一个陈设馆,他们对网师园的殿春簃赞叹不已,决定仿照殿春簃建造一座古典园林,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1978年春天达成了殿春簃拷贝的协议,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两国之间开始各方面的交流。1980年展厅建成,由于是按照明代建筑艺术特色设计建成,所以取名“明轩”。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园林作为文化输出的一个很大的符号。

第三件事:与网师园的集虚斋,就是小姐楼有关系。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从1992年4月15日至1994年2月21日的近10次谈判都在网师园集虚斋小姐楼上进行。可以说小姐楼不仅是苏州大胆改革创新见证者,也是苏州经济腾飞的亲历者。小姐楼一方小小天地用深厚的文化底蕴、饱含创造力的空间,滋养新苏州开放、包容、创新、奋进的宏伟蓝图。

彩霞池精彩讲解

苏州网师园被人们誉为苏州最精致、最完整的私家园林,同时也被专家推崇为小园典范。网师就是渔夫,含着鱼隐的本义。由此得知这座精致的小园建园的主题是围绕着水展开的。网师园的彩霞池是苏州小园理水的神来之笔,虽然占地面积不足半亩地,却达到了一勺江湖万里的艺术境界,并且也将苏州园林简雅的文人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彩霞池以聚为美,浩浩荡荡汇成汪洋一片,四周驳岸曲折迂回,水和岸若即若离,虚实相生,孕育出了池有尽,水无穷的意境。最精妙的是池上的两座袖珍小桥,一在东南,一在西北,盈盈隔水,遥相呼应。造型上一拱一平,一直一曲,互为对比,在桥的掩映下又引出了黄石云岗中深邃的水涧和曲桥下迂回的水湾。

设计者独具匠心,用山的高显出水的远,用桥的小衬托出水的辽阔。彩霞池的景观层次也从近到远,有简及深,水面空间收放自如,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为了让水面更加丰盈烂漫,彩霞池四周的建筑物都各自有着不同的方式渲染着水的主题。身形娇俏玲珑的设在水岸边,竹外一枝轩,濯缨水阁和月到风来亭,小桥都是挑空夹在水边的。相形之下,身形庞大笨重的就退避三舍,比如:小山丛桂轩,集虚斋,看松读画轩。

当然,最出彩的还是河对岸的这堵墙,这面墙足有两层楼那么高,但是没有感到它的压抑。仔细看,墙上设的一道屋檐并没有实际的作用,而是为了削弱墙体的高度对视觉的冲击和对水面的压抑。白墙前布置一丛玲珑的黄石云岗,几枝凌霄攀墙而上。在花石中还有四扇盲窗,像极了中国画中不可或缺的题跋和印章。这种粉墙为纸,花石为绘的艺术手法,化腐朽为神奇,将一面突兀、呆板、单调的白墙幻化成了一面立体的山水画。难怪有人说,苏州园林就是绝处逢生的艺术。

彩霞池中并没有广植荷花,只点缀了几片睡莲,留出了更多空的水面,这样的空,犹如中国画的留白一样耐人寻味。空灵平涧的水面收入了天光云影,收入了山石花木,收入了小楼飞檐戗角的倒影。水中的倒影与周边建筑虚实相生,相得益彰,为整个中部庭院增添了轻盈灵动的美。你看,这黄石云岗,雄浑挺拔,但它在水中的倒影却像一抹云霞这般飘逸,还有这棵古柏在水中的倒影近似苍龙戏水,极富情趣。

如果没有彩霞池的空灵,也许我们很难体会到这里月到天心风来水面的清新之美吧!南宋理学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仿佛是为彩霞池量身定做的,道出了这园中水空水共成仙的艺术风采。

如果园林山水是苏州人写在大地上的锦绣文章,那么园中水就是这文章的点睛之笔。无论是大园理水的宜散,还是小园理水的宜聚,都是要将水理活,理出江河湖海的生机盎然。出色的理水艺术,让彩霞池的美兼得了中国书画和诗词的情境美,并最终升华为天地间无言的大美,堪称为苏州园林中壶藏天地的经典之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