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游姑苏城,悠赏古园林 (一)拙政园

 云天tyf 2020-02-09

自首次游苏州,五十多年来,已有十多次踏足古城。每回去苏,必去游览古典私家园林。除了四大名园,还去了很多中小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山水花木,体现了天人合一,充满着诗情画意。人们徜徉于“城市山林”间,沉浸在“人间天堂”中。今夏,再往姑苏城,游遍大小古园林,慢慢游览,细细品赏,游于“智水仁山”间,乐在“悦目怡心”中。

拙政院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另三座为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拙政园占地5.2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

“拙政”二字出自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也,暗喻园主这位拙者把浇园种菜视为自己的政事。

拙政园分东、中、西三园,东园开阔疏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建筑不多。从入口进园,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东部花园。

前院    正面花坛以古松奇石造景,两侧为圆洞门,上刻砖额,左为“入胜”,右为“通幽”。

东边墙根下,百年女贞枝叶婆娑,十分入画。

兰雪堂    东园之主厅,坐北朝南。堂名取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意。

堂内有中堂隔板区分前后,隔板前置苏州漆雕厂的艺术漆雕“拙政园全景图”。

隔板后是一幅巨大的“翠竹图”。

堂内除了布置清式家具外,还有四块大理石屏,较具文物价值,亦显出江南文人园林主厅的庄重与典雅。

缀云峰 立于“兰雪堂”以北绿树竹荫中,峰石下小上大,其巅状若云朵,巍然兀立。“缀云峰”西有两峰,颇具透漏之姿,题名“联璧”。

出“兰香堂”,沿花径向北前行,一座美丽的水榭伫立于池边,此为“芙蓉榭”。“芙蓉榭”位于东园大荷花池东南角,坐东向西,为方形卷棚歇山顶建筑,凌空架于水波上,四角飞翘,秀美倩巧。芙蓉即荷花,在夏天,这里不失为赏荷的好去处。

“芙蓉轩”室内装修也甚为考究,临水的西面有雕刻精美的落地罩,东面为更精美的圆光罩。

南北两面为古朴之窗格,梁下悬红木宫灯,轩中供有一座玲珑剔透的红色观赏石,颇有苏州园林小筑的古雅书卷之气。

天泉亭 位于“芙蓉榭”西北,重檐八角亭。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


亭中一口古井,凿于元代,水质甘甜,终年不涸。

沿“天泉亭”北边小路,穿过土山松岗,来到“秫香馆”。“秫香馆”,面阔五间,为东园最大的主体建筑,单檐歇山顶,四面围廊。


馆内落地长窗的裙板上刻有黄杨木戏文浮雕,为《西厢记》和《金玉如意》,雕刻精细,栩栩如生。

“秫香馆”前,放眼南望,湖上有岛,岛上堆山,山上立亭,亭曰“放眼”。

自“秫香馆”去中园,有两条路。一从“秫香馆”北西行,可抵中园东北角的“绿漪亭”;另一从“秫香馆”南小径西行,可达分隔东、中园的复廊,穿过复廊,即是中园的“梧竹幽居”。

“绿漪亭”位于中园的东北角,北倚界墙,南临水池。亭西沿岸栽植垂柳、梅花、碧桃,花时灿烂如锦;而南边隔池是双岛,岛上山林屏障,隔绝繁华。此处别有一番田园趣味。

分隔拙政园的东、中园之复廊。左边是东园之游廊,右边是中园之游廊。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全园精华所在。中园以水为主,水面约占3/5。水池清澈广阔,遍植荷花;池中山岛上林荫匝地,山顶置亭;环池布置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堂、榭、亭、轩,主次分明。仍保持了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梧竹幽居 是座方亭,造型独特,四角攒尖顶。亭周广植梧桐、翠竹,十分幽静。亭内“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清末名家赵之谦撰联“爽借清风借明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上联用两个借字,点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下联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每面方墙上各开一个圆洞门,形成四幅门洞框景的画面。

站在“梧竹幽居”西侧,映入眼帘的是开阔的水面,隔水面隐约可见游廊上的“别有洞天”半亭;以及远处的北寺塔。此是拙政园设计者的精彩一笔,为中国古典园林“借景”手法的典范。

跨过“梧竹幽居”北面的三曲石板桥,便踏上池中两岛。东岛略小,高耸陡峭,山顶立一座六角形的“待霜亭”。亭外种桔数株,正合霜后赏桔之意。

立于“待霜亭”东,俯视山下,与“绿漪亭”隔水相望。

西岛较大,山势平缓。西岛之巅,“雪香云蔚亭”翼然而立,亭系古朴雅致的矩形方亭。四周多植梅,冬春之季,冷香扑鼻,故名。亭中悬一额“山花野鸟之间”,为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所书。亭柱上书一联,为南朝梁代诗人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点题贴切。

位于两岛山顶的“待霜亭”、“雪香云蔚亭”,与荷花池南边的“远香堂”、“倚玉轩”构成了对景,对拙政园中部的风景结构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远香堂”为中园的主体建筑,又是拙政园的主建筑。原为园主宴饮宾客之所。“远香堂”面阔三间,面水而筑,堂北有宽阔的临水平台。每至夏日,荷花满池,粼粼清波,清香四溢。故取宋代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意,以为堂名。

堂正中上方,悬匾一块,匾额“远香堂”为明代文徵明所书。

堂为四面厅,南北为门,四面长窗通透,坐于堂内,可环览园内美景。

倚玉轩 又称南轩,位于“远香堂”西侧,为四周带廊的小轩。“倚玉轩”坐西朝东,东侧直接“远香堂”北的大月台,与之成犄角之势,如“小婢侍主”,突出了“远香堂”的主体地位。小轩西与石舫“香洲”隔池相望,向北经石板曲桥可达“荷风四面亭”。

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倚楹碧玉万竿长”,轩旁植竹,轩故得名。轩檐下悬隶书匾额“静观自得”,轩内高悬“倚玉轩”匾额。

轩内清供一灵璧石,沟壑纵横,如铜似玉,酷似“太白独吟”,“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之醉态,赫然在目。轻击微叩,声有余韵。

循“梧竹幽居”后的复廊南行,经半亭“倚虹亭”后折向西,跨过明代遗物青石小桥“倚虹桥”,迎面一座黄石假山,立于荷花池南岸。

拾级而上,迎面一座长方亭立于假山山顶,亭旁一棵百年枫杨,此为“绣绮亭”。小亭造型清秀美丽,四角飞翘,轻盈舒展。这里向北可观赏荷花池及水中两岛;朝南是枇杷园;西边与“远香堂”互为对景;东向则是“海棠春坞”等建筑。

每当阳春三月,枇杷园内花坛中牡丹花放,姚黄魏紫,娇艳欲滴。登亭四望, 红花绿叶,烂漫如锦,正合杜甫“绮绣相展转,琳琅愈青荧”之诗意,故名“绣绮亭”。

亭内匾额“晓丹晚翠”,两侧为应景对联“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桃”。亭柱上劝世对联“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

下山后,沿黄石假山西行,至“远香堂”东侧牡丹花坛处南望:一堵粉墙横于前,墙开一圆形月洞门。洞额内外砖雕“枇杷园”、“晚翠”,点名主题:“枇杷晚翠,梧桐早凋”。园内植有数株枇杷树,每至初夏,一片葱翠上金果累累,独具江南村舍小庭的风光。

“枇杷园”为“远香堂”东南隅的一座小院,北以“绣绮亭”假山为界,东至“玲珑馆”,西北角有云墙一波三折,迤逦向南,围合成一个既相对独立又与外部气息相通的园中园。园以粉墙黛瓦,高低起伏的云墙作分隔,墙外是大的山池景色,墙内则是幽静小园。

小院之东,“玲珑馆”突出于游廊之前。宋苏舜钦诗“日光穿竹翠玲珑”。庭院有竹,青翠欲滴;馆前原有玲珑剔透的湖石峰峦,故名。

馆内悬有“玉壶冰”横额,取南朝宋代鲍照诗“清如玉壶冰”,指环境静洁。馆内窗格及庭院铺地均为冰裂纹图案,与题额相应,更显幽雅。

“嘉实亭”为枇杷园内南界墙前一座小亭,取黄庭坚“江梅有嘉实”诗意而名之,也是对“枇杷园”名之烘托。小亭为矩形,亭虽小,但设计颇有特色,造园者在亭南墙上开了一个很大的空窗,正好框住亭后的青竹奇石,成为一幅天然的“竹石图”。

亭内匾额下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上联取自东晋陶渊明《移居》诗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下联取自晋左思《招隐》二首之一“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枇杷园向东,还可通向听雨轩 、海棠春坞等庭院,形成中园东南角层层相套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景色。

“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得名于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栽芭蕉、翠竹;轩后也植芭蕉。

这里无论春、夏、秋、冬,雨点打在芭蕉、翠竹和荷叶上,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别有一番韵味。所谓“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

由“听雨轩”循复廊折向北行,又一独立的小院,题作“海棠春坞”。建筑坐北朝南,为一大一小一间半的形式,表明了园林小筑随宜的格调。

小轩两侧,各设一个小天井,分植海棠、天竹。

天井有小洞门通前院,前院依南墙的山石造景旁,栽海棠二株,翠竹一丛。造型别致的书卷式砖额“海棠春坞”,嵌于南墙上。

从“雪香云蔚亭”沿西边石径下山,至西南角的半岛,半岛呈三角形,三路交汇而至,四面环水而围。半岛中央,立一座六角小亭“荷风四面亭”。水中莲花亭亭,岸边柳枝垂垂。

亭柱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实乃“画龙点晴”之作。此亭可赏四时风景:春柳轻烟;夏荷凌波;秋月水明;冬梅送香。

过“荷风四面亭”西边曲桥,朝北可至“见山楼”。楼位于中园西北隅,重檐卷棚歇山顶,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

“见山楼”三面环水,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外廊设吴王靠,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眺园内诸景。

“藕香榭”室内布置。

上楼则要经过西边爬山廊或假山石级,楼上收进,为“见山楼”。推窗南眺,从近到远,则有曲桥、四面亭、香洲、廊桥,直至“小沧浪水院”,水面从开阔至狭窄,从坦荡至幽邃,绵绵不绝,深远多变。

“见山楼”楼名取自陶渊明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楼东北有五曲石板桥与岸相接。

在“荷风四面亭”南眺,宽敞的湖面在“倚玉轩”和“香洲”挟持下,突然变窄。一湾清波从一虹廊桥下流过,深入幽静的居宅,源远流长。此乃著名的“小飞虹”和“小沧浪”也。

“小飞虹”位于“小沧浪”北面,从“倚玉轩”南边的游廊向西可达,是苏州园林中仅见的廊桥。现在的“小飞虹”,其石柱、石梁是清代原构件。桥面两侧设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

“小飞虹”东端与曲廊相连,西端直接“得真亭”。亭、廊、桥置于一体,造型古朴,精美淡雅。

廊桥上横悬匾额“小飞虹”,由著名书法家曾耕西书。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微风徐来,水波荡漾,桥影势若飞动。

“小沧浪”面阔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外形十分别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桥非桥,是架于水面上的一座水阁。水阁横跨池上将水面一分为二,把到此结束的中园水尾,营造得好似绵延不绝,造园艺术手法高超。

“小沧浪”原是园主人的静养读书之处,此处有两副对联。一幅是文徵明题:“茗杯暝起味,书卷静中缘”;是对水阁的恬静、闲适之情的概括。另一幅为佚名题:“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更是园主心情的奥曲流露。

“小沧浪”水院东北有座“松风水阁”,为观松听涛之处。攒尖四方顶,飞檐高翘,翩翩欲飞,飘逸轻灵。水阁与“小沧浪”成45度角,凌空立于水上,避阳通风,适合夏天观景。亭侧植黑松数株,微风拂过,松枝曳曳,松涛阵阵,声色皆具,别有一番风味。

从“小飞虹”廊桥西头,朝北可至旱船“香洲”,“香洲上楼下轩,形似画舫。船头朝东,与“倚玉轩”隔水而对。

从岸边的石制跳板,可至船首。舱门上悬挂文徵明手书的“香州”匾额,匾下是雕刻精美的落地门罩,图案为“花果麒麟”。

进入船舱,另有一匾高悬于上:“烟波画船”。匾下置一面大明镜,可借对面“倚玉轩”之景色。

从“香洲”西边沿湖边小径而行,便达“拙政园”著名景点“别有洞天”半亭。

半亭位于中、西园的分界处,过了圆洞门,能观赏到别具特色的西园之景色。

从“别有洞天”西侧回眺中园,可透过半亭,近看“接天莲叶无穷碧”;中看“六角小亭接两桥”;远看“复廊前面人头攒”。

西园亦以池水为中心,园内水面与中园大池相连。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楼馆,装修精致奢丽。

在“别有洞天”的南边,作为中、西园分界的云墙西侧,有座六角亭高耸于黄石假山上,名为“宜两亭”。亭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

“宜两”出自唐代白居易与元宗简结邻的诗句:“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当年,中园、西园分属两家,西园主人堆山筑亭,登临“宜两亭”,可俯瞰中园的湖光山色。

而从中园观景,亭突出于廊脊之上,则使中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借景”技巧中的“邻借”,此例堪称典范。

从“宜两亭”下,可到拙政园唯一的鸳鸯厅,这是拙政园的主体建筑,为方形平面带四耳室。

鸳鸯厅是在一个屋顶下将厅划分为南北两部分,中间用隔扇及雕花挂落进行分隔。

南厅宜冬居,前面小院中,原栽植十八种名贵山茶花(曼陀罗花),故题额“十八曼陀罗花馆”。

北厅临池宜夏居,夏日依窗小憩,可观荷花池中鸳鸯戏水,故题额“卅六鸳鸯馆”。此厅还是园主人宴待宾客,听戏唱曲的场所。听说昆曲名家俞振飞,儿时曾随其父俞粟庐在此演出过。为了听曲的需要,采用连续四卷的卷棚顶作室内顶棚,顶棚为弧形,能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演出时,厅内余音袅袅,绕梁萦回。

厅四面的玻璃长窗上,配有蓝玻璃,晴天从室内透过蓝玻璃观看外景,犹如一片雪景。

从中部流来的池水,经过“卅六鸳鸯馆”后,来了一个转折,并突然变窄,成为一条溪流,悠悠向南流去。两边栽植桃、柳、梧桐等,颇具小溪幽谷的趣味。

缘溪南行,可到“塔影亭”。亭筑于水中,两边小溪相绕。这里是园之西南角,据说当年可见西边的北寺塔,故名“塔影”。

绕“塔影亭”走涧西小道向北行,可到“留听阁”。阁为单檐歇山顶,体型轻巧,四面开窗。阁前有大平台,台边临水。

池中植荷,仲秋雨夜,于此聆听雨打残荷之滴答声,乃饶有风趣之事。阁名取自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

阁内有清代银杏木雕落地罩,图案为“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揉和于一体。其构思巧妙,刀法娴熟,技艺高超,为不可多得的精品。

由“留听阁”后小道登山,可见“浮翠阁”。阁踞园中最高处,八角双层,更显见高。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阁如浮于翠绿浓荫之上,因名“浮翠阁”。

阁内有幅对联:“亭榭高低翠浮远近,鸳鸯卅六春满池塘”。为现代著名国学大师钱仲联九十岁时撰书。

登楼四望,满园葱翠。对面小岛上有一形似笠帽的“笠亭”与之相对。

“笠亭”山下,小岛东南角,有座小轩“与谁同坐轩”,也是西园的另一处主要建筑。其东南朝向,面对“别有洞天”的月洞门,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

小轩又称“扇亭”,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轩顶、匾额、灯罩及半栏,均呈扇面状。小巧精雅,别具一格。据说为纪念园主祖先制扇起家的历史。

匾额“与谁同坐轩”为清代姚孟起的隶书,取意于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中“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句。

小轩对面的长廊,分隔了中、西园,是园内不可多得的一景。长廊起于“别有洞天”南边,紧贴水面直达“倒影楼”。长廊曲折起伏,因地势而异,是西部水景的点睛之笔。

循长廊向北,可至“倒影楼”。楼为两层,南临池水。

“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面水的一侧安装了通透长窗,窗内有木质低栏。倚栏而立,可凭水观景,左有波形长廊,右有扇形小轩,波形浮动,倒影如画。

楼下为“拜文揖沈之斋”,园主仰慕明代画家文徵明、沈周,于光绪二十年(1894)特建此楼。将收藏的文、沈画像、《王氏拙政园记》拓片及俞粟庐《补园记》石刻嵌于楼下两壁,中间裙板上刻有郑板桥的书画真迹。

“拙政园”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中的典范,清代学者俞樾誉之为“名园拙政冠三吴”。一代名园,当永续传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