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1 11 -1 升而发散人温暖 降而收藏人清凉 大寒杂谈 二十四节气中,2025年1月20日是甲辰年的大寒,按五运六气,,它既是上一年的终之气“太阳寒水”的结尾,又是下一年的初之气“厥阴风木”的开始。冬至(12月22日)以后开始“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意思是冬至以后天气开始变冷、冻手了,手放在口袋里面比较暖和;“三九四九冰上走”,正常情况下北方结冰了。但今年原本结冰的季节,气温仍然居高不下,天气晴朗,说明地气及肾阳发生了泄漏。民间有“干冬湿年”的说法。意思是冬至之后天晴干,天气暖和,过年之时多雨雪,天会很冷。天应寒未寒,原本应该储存能量的时候,大地阳气守不住,来年该生发时就缺少能量,就会发生“倒春寒”;人该冷不冷,肾阳守不住,来年春天生发的时候,就会病寒。大寒是一年当中气温最低、地球能量最少的时候,而从这个节气之后,气温开始上升回暖,人就会感到有一丝暖意。大寒之后的一个节气是立春。终之气“太阳寒水”,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膀胱经应之。初之气“厥阴风木”之气,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厥阴肝经应之。寒之尾,风之初,原本是寒风凌厉的季节,气温却不低,冬行了春令,依次类推: 不该热的季节气温却高,非常炎热,像夏天一样,叫行了夏令; 不该凉的季节天气却凉,非常凉爽,像秋天一样,叫行了秋令; 不该冷的季节气温骤降,非常寒冷,像冬天一般,叫行了冬令。 行春令,行秋令,行夏令,行冬令。不一定都与春夏秋冬正好对应。 当冬天该冷不冷,温暖如春,我们称之冬行春令, 当在春天的结尾,气温骤然上升,称之春行夏令。 而秋天,气温原本应该降低而居高不下、艳阳高照,气温高达30-40°,则称之为秋行夏令。 春天当温,夏天当热,秋天当凉,冬天当寒。 如果春天不温。夏天不热,秋天不凉,冬天不寒,各种生物的自我调节就会发生紊乱,在人而言,六经受邪入脏腑,这些异常气候也是生病的原因之一。甲辰年最后一气的主气是“太阳寒水”,客气是“太阴湿土”,前者天是寒的,地是冷的,后者“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脾经应之”,脾胃是郁滞的,加之受下一气厥阴风木的影响,身体受寒、风、湿三气影响,如果生病,伤寒则会表闭营郁而发热、恶寒,中风则会恶风,伤湿则会上吐下泻。 治疗方面:表闭则用麻黄开鬼门,营郁则用桂枝温经络。升而发散人会变得温暖,降而收藏人会变得凉爽。寒为阴邪,伤人阳气,伤营;风为阳邪,伤人表,伤卫。在外被寒所闭,就以温升发散为主,推荐方为小青龙汤;在内被风所动,则以轻扬开泄为主。风伤了卫,营郁,则身体发热,称为中风。内风来自于厥阴;太阳经受到风邪影响时,内风也要跟着起来。厥阴在里,风从里带着少阴的温热之气往外散发,这种散发,会让体表变得暖和。厥阴的风不断地吹,不断散发,体表的汗不断地流,毛孔不断开放,像蒸笼冒热气一样,外边冒汗,里边有热,人就会像澡堂子里边刚出来一样,如果被风吹着了,就有冷的感觉,叫“恶风”。这种恶风、汗出伴身体发热的情况,中医称为“中风(叫伤于风也行)”。《伤寒论》所讲的“太阳(经)中风”,就是“表中风”,与引起偏瘫的“中风”,是同根不同源的风,前者风在表,后者风或在经络,手抖头摇;或在脏腑,不省人事,突然昏倒,“脑出血、脑梗塞”(脑中风)风在脏腑,都是风邪为病,风为阳邪,轻扬开泄。风伤人,七天愈,寒伤人六天好。“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发热恶寒是因为伤了阳邪,即中了风,不发热却怕冷是因为伤了阴邪,即伤了寒。伤寒的人,不一定发热,中风的人必发热。身体受到外界风寒的影响,会产生反应,这些反应可能会造成身体的不适而生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