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江镇民国风云录:赣中古镇的激荡三十年

 陈老师图书馆 2025-02-25

军政变革与权力更迭(1912-1927)

1. 府治消亡与县治确立

1913年,北洋政府撤销临江府,降为清江县城。这座千年府城从此失去政治中心地位,但因其地处赣中水陆枢纽(袁河与清萍公路交汇),仍为军事要冲。1926年北伐军攻克临江镇,在此设立清江县政府,徐孝凤任代理县长,工会、农会等组织相继成立。

2. 革命火种的觉醒

1924年,中共早期组织渗透临江:

临江镇民国风云录:赣中古镇的激荡三十年

清江师范学校校徽

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成为革命摇篮,共产党员龙松泉秘密组织学生学习《共产党宣言》,建立清江县首个党小组。

临江镇民国风云录:赣中古镇的激荡三十年

“清江县少年团”徽章

共青团清江特支于1926年成立,董礼昌任书记,发动工人纠察队配合北伐。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临江万寿宫召开万人大会声讨蒋介石,土豪被游街示众,成为江西工农运动高潮的见证。

临江镇民国风云录:赣中古镇的激荡三十年

清江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红色政权与军事博弈(1927-1937)

1. 苏维埃星火

1930年红军三次进驻临江,掀起红色风暴:

7月毛泽东率红一军团驻樟树雷家巷,决策西渡赣江。

10月彭德怀部在临江万寿宫建立清江县苏维埃政府,辖40个区乡政权,开展'打土豪、散当铺'运动。

苏维埃政府旧址(原清江户局)至今门额石刻犹存,见证这段'分田分地真忙'的岁月。

2. 围剿与抗争

国民党实施'清党'后,中共转入地下,以临江亭子口陈隆兴酒店为联络点(代号陈匡平)。1932年冬,县苏主席陈文珍率部在峡江边境坚持游击,而国民党在樟树成立铲共团,形成拉锯态势。

临江镇民国风云录:赣中古镇的激荡三十年

日军轰炸机投弹

抗战烽火中的毁灭与重生(1937-1945)

1. 文教坚守与文化浩劫

临江镇民国风云录:赣中古镇的激荡三十年

江西省清江中学校徽

1937年清江中学在临江建校,延续五大书院(萧江、石龙、芗林等)文脉,成为赣中抗日救国思想传播中心。

日军轰炸导致千年古城毁容:1940年代日机炸毁民主街、县前街等120余间房屋,80余人死于踩踏,当局被迫拆除城墙,青砖流散乡间。

2. 血火抗争录

汉奸镇长黄豫章投敌,新四军地下武装于大雾清晨在东大街面馆将其击毙,震慑敌伪。

临江镇民国风云录:赣中古镇的激荡三十年

临江与洲上相连接的袁河浮桥

袁河浮桥成为物资运输生命线,1944年遭日军破坏,战后方得重建。

经济社会的撕裂与转型

1. 传统商业的瓦解

临江镇民国风云录:赣中古镇的激荡三十年

临江镇县前街51号的老字号“興記.保成”

保成银行(1916年江西首家私银)与药材、夏布产业受重创:1930年代国民政府加重税收,药号倒闭潮席卷临江。赣粤公路通车(1929年)改变物流格局,袁河码头渐失优势。

2. 战时畸形繁荣

日军占领期间出现'特货经济'(鸦片贸易),钟鼓楼广场成黑市交易中心,道德秩序崩溃与生存挣扎交织。

古城涅槃的伏笔

临江镇民国风云录:赣中古镇的激荡三十年

1988年12月26日,举行撤(清江)县设(樟树)市挂牌仪式

1988年清江县政府迁樟树镇并设立樟树市后,临江褪去政治光环,但其民国史犹如赣中近代化的微缩胶片——从封建府治到红色政权,从文脉赓续到战火涅槃,这座古镇在撕裂与重组中,为新中国县域治理转型埋下历史伏笔。今日临江镇文博馆内陈列的苏维埃印章、日军炸弹残片等文物,仍在诉说这段惊心动魄的岁月。(简格民 樟树市临江镇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