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油
矿物油是汽车润滑油里常见的类型。在石油提炼环节,先分馏出汽油、航空用油这类关键物质,随后对剩余底油加工提炼,便得到了矿物油。由于提炼工艺相对常规,矿物油成本较低。不过,矿物油基础油抗氧化性欠佳,在实际使用中,其使用寿命一般在六个月上下,需要较为频繁地更换。
半合成油
半合成油以矿物油为基础,通过加氢裂变技术进一步提纯。它是矿物机油和全合成机油按 4:6 的比例混合而成。在纯度方面,半合成油十分接近全合成油,性能优于矿物油。当然,因采用了更复杂的工艺和部分全合成油成分,它的成本比矿物油稍高一些,在性价比和性能之间找到了平衡,是从矿物油向全合成油过渡的理想选择。

全合成机油
全合成机油在机油家族中属于高端产品。它的原材料来自原油中的瓦斯气或天然气分解出的乙烯、丙烯,历经聚合、催化等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最终炼制成由大分子构成的润滑液。全合成机油在清净性上表现卓越,使用时能有效保持发动机内部清洁。车辆冷启动时,能让运转更平稳,并且在燃油经济性方面优势明显,可节省不少燃油。同时,它的更换周期比矿物油和半合成油都要长,大大减少了保养频次。
美国石油学会在1996年便对其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将这一领域细分为五大门类。
1 类基础油作为最早的提炼产物,分子结构保留了较多原始状态,内部结构相对复杂,这对其理化性质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影响。就如同未经过系统训练的队伍,虽具备一定活力,但难以有效管控。基于这些特性,1 类基础油在车用润滑油领域的应用逐渐减少,更多地转向了工业领域。

2 类基础油在 1 类油的基础上,通过加氢裂解工艺进行了深度提纯,有效去除了硫和石蜡等有害杂质。这一过程显著提升了基础油的纯净度,使其更符合车用润滑油的要求。如果把 1 类基础油比作未经筛选的群体,那么 2 类基础油就是从中挑选并训练出的精锐,性能和可靠性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3 类基础油则是在 2 类油的基础上,采用高度加氢裂化、加氢异构等先进技术,对分子结构进行了精细调整。这种深入改造极大地增强了 3 类基础油的稳定性,使其在性能方面表现更为出色,能够满足高端车用润滑油的严格标准。

4 类基础油的原料并非传统石油,而是来源于天然气。通过聚合、催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合成出聚阿尔法烯烃(PAO)这种大分子物质。与前几类基础油相比,4 类基础油的生产路径截然不同,其分子结构更为规整统一,这赋予了它极为出色的性能稳定性,在高端润滑油产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5 类基础油提取自动植物的脂肪酸,属于酯类物质。它具有卓越的润滑性能,能够牢固地吸附在金属表面,这一特性对于发动机在冷启动时的保护尤为重要。此外,5 类基础油还能有效解决添加剂在全合成油中的溶解性问题,并且可以使橡胶件适度膨胀,从而弥补 PAO 对橡胶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全合成油的配方中,4 类与 5 类基础油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出高性能的润滑产品。

油的黏度多使用SAE 等级别标识,SAE 是英文“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的缩写。按照SAE的黏度标准把机油分为0W、5W、10W、15W、20W、25W六个低温黏度等级和20、30、40、50四个高温黏度等级。其中W表示为冬季用的机油,W前面的数字代表机油低温流动能力的大小,数字越小流动能力越强,而不带W的数字表示在高温下的黏度大小,数字越大机油的黏度越大。

例如:(对不起,此处解释有误,看下一篇文章)
SAE(15W-40)(5W-40)
(SAE)适用的环境温度(°C)
5w 耐外部低温-30°C
10w 耐外部低温-25°C
15w 耐外部低温-20°C
20w 耐外部低温-15°C
30 耐外部高温 30°C
40 耐外部高温 40°C
50 耐外部高温 50°C
即:
5W-40 机油的适用外部温度范围从-30°C至40°C;
10W-30 机油适用外部温度范围是-25°C至30°C。
在汽车保养领域,机油的正确使用对车辆性能和发动机寿命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众多车主在机油使用方面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导致车辆性能下降、油耗增加,甚至对发动机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以下为您详细解析常见误区及正确做法。

误区一:过度依赖机油添加剂
许多车主认为,额外添加机油添加剂能增强发动机保护。实际上,现代机油在生产过程中已精心调配了高效抗磨剂,足以满足发动机在正常工况下的润滑需求。除非车辆处于极端工况,如长期高负荷运转、低温启动频繁等,否则额外添加添加剂不仅浪费金钱,还可能破坏机油原有的化学平衡,影响其性能。

烧机油
误区二:“烧机油” 的错误应对
当发现车辆 “烧机油” 时,部分车主选择频繁添加机油,而非从根源解决问题。烧机油通常是由于机油清洁性能不足,导致发动机内部积碳、油泥堆积,进而影响活塞环和气门油封的密封性。正确做法是缩短机油更换周期,选用清洁性能更好的机油,以清除发动机内部沉积物,改善润滑环境,打破机油消耗恶性循环。
误区三:机油粘度的误解
不少车主坚信机油粘度越高,对发动机的保护就越好。事实上,机油粘度的选择应严格遵循车辆制造商在车主手册中的建议。这一建议是基于发动机的精密设计和性能需求,经过大量测试得出的最佳匹配方案。过高粘度的机油会增加发动机运转阻力,导致油耗上升,同时可能影响机油在发动机内部的循环速度,降低散热和润滑效果。
误区四:过早更换机油
随着机油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优质机油具备出色的长效性能,更换周期通常可达 1 万公里甚至更长。然而,部分车主仍习惯在车辆行驶 5000 公里左右就更换机油,此时机油的各项性能指标仍在正常范围内,过早更换不仅浪费资源,还增加了保养成本。车主应参考车辆使用手册和实际驾驶条件,合理确定机油更换周期。
误区五:机油颜色的误判
一些车主认为,机油变黑就必须更换。机油在发动机内主要负责润滑活塞、汽缸壁等关键部件,在工作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燃烧产生的深色胶状物质,因此从使用第一天起,机油颜色就会逐渐变深。正常使用的机油应呈现深棕色,若机油颜色变为纯黑色,可能是换油周期过长,机油严重氧化、污染,此时应及时更换机油,以确保发动机正常运转。
误区六:不同品牌机油混用风险
部分车主因应急或其他原因,尝试混用不同品牌的机油。但需注意,每个品牌的机油配方和添加剂体系都有独特之处,混用可能引发化学反应,导致机油性能下降、变质,无法为发动机提供可靠的保护。为确保发动机性能和寿命,应尽量避免不同品牌机油的混用,选择同一品牌、符合车辆要求的机油进行补充或更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