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导 读 春天风多,今天就来聊聊风。 风邪,属中医病因之一,一般称为外风。《黄帝内经》中提到,'风为百病之长',意味着风邪是许多疾病的先导。风邪的特性是善行数变,易袭阳位,因此,当风邪侵犯人体时,就容易影响人体气血的运行。 在中医,还有内风一说,以人体出现不自主的动作(比如抽搐、震颤、天旋地转般的眩晕等)为临床表现特征,又因为肝主筋司运动,所以,临床出现不自主的动作,多半责任在肝,且风与肝五行均属木,所以,内风又叫肝风,属于中医的病机。 关于治风,中医有一句名言叫做“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它强调了在治疗风病时,不管是内风还是外风,如果能调整血液的流动状态,就可间接达到治疗风病的目的。 ![]() 观点溯源: 从宋代到现代的医学突破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中医治疗风证的原则之一,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医家陈自明的《妇人良方》。陈氏提出,风邪侵袭人体后,常因气血瘀滞导致血络闭阻,引发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症状,主张通过养血行血以驱邪。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进一步强调这一原则,将其从外风证扩展至内风证(如肝风内动、中风等),奠定了“治血为本”的治疗框架。 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这一观点逐渐完善。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强调活血通络的重要性。王清任则提出“痹证有瘀说”,创制身痛逐瘀汤,进一步丰富了“治血”的内涵。 现代研究证实,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与中医的“风”概念相关的疾病,其本质与血液循环障碍相关,中医“治血”原则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与现代医学抗凝、降黏等治疗理念不谋而合。 ![]() 理论内核: 风与血的病理关联 中医认为,风邪为“六淫”之首,善行数变,易袭阳位,其致病本质与气血状态密切相关。风邪侵袭人体时,常乘虚而入,而虚处多为气血不足之处。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血调和则邪不可干;若气血亏虚或瘀滞,则风邪易留滞为患。 内风的产生更有可能是血不养筋。而血不养筋分开来说,可以是血虚不养筋;也可以是血瘀,血不达筋,至筋脉失养。 “血行风自灭”的机理在于: 1. 濡养筋脉:血液充足则筋脉得养,不管是内风还是外风,都难以动摇经络; 2. 推陈致新:活血化瘀可清除瘀滞,减少风邪生存环境; 3. 平肝熄风:滋养肝血或者活血,可一定程度上抑制肝阳化风,如镇肝熄风汤中牛膝引血下行、白芍凉血柔肝。 ![]() 临床实践: 从外风到内风的辨证施治 1. 外风证:祛邪与活血并重 (1)风邪袭表:风邪袭表在《伤寒论》里叫做太阳中风证。用的是桂枝汤。桂枝汤中的桂枝温经通脉,具有活血作用;里面的白芍跟大枣则有养血和营作用,再与生姜,炙甘草相合,具有调和营卫,祛风解表作用。 (2)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中川芎活血行气,引药上行,驱散外风; (3)风湿痹痛:活络丹以乳香、没药活血通络,配合祛风除湿药,改善关节气血循环; (4)慢性湿疹:虽然名字叫湿疹,但其中的痒具有风象。凉血五花汤(红花、玫瑰花等)活血凉血,缓解血热型皮疹。 2. 内风证:调和肝血,平息风动 (1)热极生风:羚角钩藤汤中生地、白芍凉血养阴,配合羚羊角平肝熄风,用于高热惊厥; (2)肝阳化风:镇肝熄风汤以龟板、玄参滋阴潜阳,牛膝引血下行,治疗高血压眩晕; (3)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气,辅以一群活血药,促进气血运行以恢复肢体功能。 (4)血燥生风型皮肤病:滋燥养荣汤养血润燥,缓解皮肤干燥瘙痒。 3. 现代应用:跨学科的疗效验证 (1)高血压:中医通过活血化瘀(如丹参、川芎)改善血管弹性,与降压药联用增强疗效; (2)脑卒中: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减少后遗症; ![]() 实用场景: 家庭调理与健康管理 1. 日常防风保健 (1)体质调理:血虚血寒者(局部冷感,面色苍白、指甲干裂)可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补血活血;血瘀者(舌下静脉曲张、刺痛)可饮用丹参茶。 (2)穴位保健:按揉血海、三阴交促进气血循环,预防风邪侵袭。 2. 慢性病管理 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在祛风药中加入鸡血藤、乳香、没药活血通络,缓解关节僵硬。 “治风先治血”不仅是一种治疗原则,更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治未病”的思想。通过调和气血,既能驱散外邪,又能平息内风,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效果。在现代医学实践中,这一原则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和应用,如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来治疗某些疾病。“治风先治血”的治疗思路,也为慢性病、亚健康人群提供了标本兼治的解决方案,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