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5年李宗仁归国,毛主席问他想要什么职务,李宗仁:人大副委员长

 心明显 2025-03-10
来自河北

       1965年6月18日,一架从瑞士飞来的专机缓缓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舱门打开,一位76岁的老人在亲友的搀扶下走下舷梯。
       他就是曾经的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时隔16年,李宗仁终于踏上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土地。
       那么这位曾与共产党激烈对抗的国民党高层人物,为何会在新中国成立16年后选择回国?毛主席为何会亲自设宴款待他?李宗仁提出的担任人大副委员长的请求又为何未能如愿?




       李宗仁回国后,想当人大副委员长
       李宗仁归国之路也算艰难,早在1955年,他就已萌生回国的念头,当时李宗仁通过秘书程思远向中共中央传达了这一想法。
       周恩来总理对此表示欢迎,但考虑到国际局势和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中共内部对此持谨慎态度。
       为了表明诚意,李宗仁在1955年公开发表了《对台湾问题的建议》,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让中共领导层看到了他回国的决心,然而从萌生回国想法到最终踏上祖国的土地,李宗仁整整等待了十年之久。
       那么为什么李宗仁回不了国,他又为什么选择回国?
       1949年国共战争即将结束之际,李宗仁拒绝了随蒋介石去台湾的邀请,而是选择赴美治病。
       这一决定源于他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两人的关系一直紧张,尤其是在中原大战期间,李宗仁曾一度逼迫蒋介石下台。


       李宗仁深知,蒋介石在台湾掌控一切,自己过去的对立可能会招致报复。
       只是李宗仁在美国的生活也不如意,刚到美国时,他还受到一定重视,毕竟他仍是名义上的国民党代总统,美国政府曾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台湾和国民党内部发挥影响力。
       但随着蒋介石在台湾重新掌权,并撤销了李宗仁的所有职务,李宗仁的处境急剧恶化,失去实权,没有地盘和军队支持,李宗仁在美国的地位日渐式微。


       身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孤独苦闷,李宗仁的政治地位急剧下降,情绪也日益低落。
       更糟糕的是,美国对华人的态度并不友好,李宗仁的生活愈发艰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开始思考回国的可能性。
       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欢迎和保证下,李宗仁终于下定决心回国,周总理向他承诺,回国后不会受到审判或监禁,可以享有高度自由,如果不习惯国内生活,随时可以离开。


       为了让李宗仁安心,周总理还提出了“四可”和“四不可”的政策。
       “四可”包括:可以随时回美国处理个人事务;如不习惯国内生活,可自由返回美国;如想在其他国家生活,国内会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如决定长期居住国内,我党表示热烈欢迎。
       “四不可”则包括:必须切断与美国的关系;不得插手我党与蒋介石之间的事务;不得组织第三方势力;不得干涉我国与美国的关系。


       李宗仁对这些条件表示完全接受,并最终选择了长期在国内生活。
       于是在1965年6月18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迎接下,李宗仁终于踏上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土地。
       李宗仁回国后,毛泽东主席专门为他设宴款待,前后共两次,尽管身体虚弱,毛主席仍坚持出席,足见对李宗仁的重视。
       席间,毛主席对李宗仁的过去表示理解,安慰他不必为国共之间的历史恩怨而忧虑。


       毛主席指出,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李宗仁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尤其是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永远会被铭记。
       毛主席的话让李宗仁深受感动,他感受到了来自毛主席的尊重和认可。
       在宴会结束时,毛主席询问了李宗仁未来的打算,李宗仁表示,自己愿意为新中国做出贡献,并提出希望能够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请求。
       毛主席笑着回应说,这件事还需要交给周总理处理,并且要经过党内讨论。




       李宗仁的请求通过了吗?
       李宗仁的这一请求引发了中央领导层的讨论,最终没有得到通过。
       反对的主要原因有三:首先,考虑到李宗仁在国民党内的资历和地位,让他担任副委员长这个职务显得有些“屈才”。
       第二就是从统战工作角度考虑,人大副委员长这个职务涉及较高的政治立场,而李宗仁的特殊背景可能不利于对台湾的统战工作。


       当然,最重要的是李宗仁当时已经七十多岁,身体状况不佳,恐怕无法胜任繁重的工作任务。
       周恩来总理第一时间将中央的讨论结果告知了李宗仁,详细解释了其中的考虑。
       对于这个结果,李宗仁表现得非常豁达,他并不在意职位的得失,反而对中共的宽容和帮助心存感激。
       他认为,正是中共的宽大政策让自己能“落叶归根”,李宗仁还表示,如果有需要他出力的地方,他一定会义不容辞。


       李宗仁的积极态度也让中共在对台统战工作中更加顺利,李宗仁回国的经历成了中共宽大政策的有力证明,促使许多滞留台湾的国民党将领放下顾虑,主动返回祖国。
       虽然未能如愿担任人大副委员长,但李宗仁还是为新中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央将他安排到文史领域,专注于记录和研究自己亲历的历史。
       通过对近代史的研究,李宗仁深入反思了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为文史工作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1968年,回国三年后的李宗仁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八岁,他不仅在统战工作上为中共做出了贡献,还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研究,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宝贵的资料。
       从1955年萌生回国念头,到1965年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再到1968年在北京病逝,李宗仁的晚年经历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独特的故事。
       中共对李宗仁的回国态度一直保持谨慎,但始终展现出开放和欢迎的姿态,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对李宗仁个人的处理上,也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统战政策。


       通过李宗仁的例子,中共向海内外展示了自己的宽容和自信,为后续的统战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宗仁的归国之路,也是一段从对立到和解的历程,从曾经的国民党高层到新中国的普通公民,李宗仁的身份转变折射出了那个特殊时代的政治生态,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整个时代变迁。
       虽然李宗仁最终没有获得他期望的人大副委员长职务,但他在文史研究领域的贡献同样值得肯定。


       通过回顾和研究自己亲历的历史,李宗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独特的观点,这些资料和观点,对于我们理解那段复杂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并且李宗仁的归国,也为许多仍在海外的国民党人士指明了方向,他的经历证明,只要真心悔改、愿意为新中国做贡献,中共就会以宽容和友善的态度相待,这无疑增强了海外国民党人士回国的信心,推动了统战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资料:
       1、新华社《新华书摘|回到祖国怀抱——李宗仁归国》
       2、中国政协文史馆《追忆李宗仁归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