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总听人念叨 “穷秀才”“破秀才”,仿佛秀才就是那副傻愣愣、不通世故的模样。影视剧中的秀才更是常常被刻画成读书读迂了的形象,整天之乎者也,看着就不太机灵。可这历史上真实的秀才,难道真就如此吗?还是说,咱们都被影视剧给带偏了呢?今天,咱就来好好探究探究这秀才的真面目。
一、印象中的秀才:刻板的 “书呆子”
在多数人的固有印象里,秀才好像总是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青棉布衣,脚下蹬着双土里土气的黑色布鞋,头发一丝不苟地梳着。一开口,便是满嘴的 “之乎者也”,活脱脱就是个从故纸堆里钻出来的人。要是能再配上左手一支秃笔,右手一个破算盘,这 “穷酸秀才” 的经典形象就算是齐活了。可仔细一琢磨,这似乎有点不对劲啊。古代那可是皇帝当家作主,帮着皇帝治理天下的,不就是这些参加科举的秀才们嘛。难道皇帝老儿就偏爱这种 “书呆子”?咱们平常看到的那些官员,要么是聪明睿智、心怀天下的忠贤之士,要么就是狡猾奸诈、一肚子坏水的奸佞小人,可没一个是傻里傻气的。但科举考试的参与者又都是秀才,这可就太矛盾了。难不成这科举真有啥神奇魔力,考中之前是傻秀才,一旦高中就立马变成足智多谋的大官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儿嘛。
二、真实原因:偏见背后的无奈
其实啊,这里面是大有文章的。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又慢,好多地方的官员那可真是 “山高皇帝远”,权力大得很呐。就拿清朝的知县来说吧,刑事、财政、布政、军事啥权力都攥在手里,简直就是当地的土霸王。老百姓要是碰到不公平的事儿,想告御状可难喽,只能一级一级往上反映。所以啊,老百姓都怕这些当官的,没办法,为了能活下去,有时候只能低头服软。时间长了,心里虽然对官员有怨气,可又不敢发作,就只能把这股子气撒在那些还没当官的秀才身上了。这就好比是给官员们戴上了一层光环,而对秀才呢,就只剩下看不起了。其实啊,这都是偏见在作祟。
三、历史中的秀才:少数人的进阶之路
在历史的长河中,真实的秀才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呢。跟现在人人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不同,古代老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每天忙活着砍柴、喂牛、种地,哪有闲工夫去读书写字啊。就算家里有点钱,能送孩子去私塾念书,还得看父母的意思。有些父母比较开明,可大多数人都觉得读书没啥用,还不如学门手艺养家糊口呢。所以在古代,能正儿八经读上四五年书的人,那可是少数中的少数。再加上那时候人的寿命短,三十岁就开始走下坡路,四十岁就得琢磨后事了。好多人五六十岁就被慢性病给缠上了,又没有现在的科学治疗手段,就只能慢慢熬着等死。这就是为啥古人活到六十岁就得大办寿宴,因为能活到这岁数,那可就是老寿星了。所以啊,古人可不像咱们现在能读到三十多岁还不放弃,他们十几岁要是读书没个起色,大多就主动放弃了。
要是有个十五六岁还能坚持读书的孩子,那要么是家境富裕,要么就是特别聪明,有读书的天赋。这时候官府就会搞个 “县试”,这就跟咱们现在的中考有点像,由知县亲自操持,教谕负责监考和阅卷,目的就是选拔出 “童生”。在这之前,不管你在哪念的私塾,跟谁学的,朝廷都不认。只有通过了县试,成了童生,才算是得到朝廷认可了。这县试可不容易,好多人因为字写得难看、思想不端正、行为不检点或者乱说话就被淘汰了。能通过的,那可都是当地拔尖的年轻人。之后,他们就得接受正规的科举教育,什么礼仪、声乐、骑射,还有言行举止、穿衣打扮都得学。这就是为啥古代读书人总是穿着整齐、打扮得体的原因。要是被教谕发现你邋里邋遢,轻的挨顿骂,重的可就把你童生的头衔给撸了,以后再也别想参加科举考试了。不过这时候还只是童生,离秀才还差着一大截呢。
四、成为秀才:艰难的跨越
童生们接受了几年正统教育后,就得去参加各地州府举办的 “府试”,这难度可不小。好多人都卡在这一关,少的三五年,多的十几年,甚至有人考到死都没通过。就像咱们都知道的孔乙己,就是个一辈子都没过府试的老童生。要是能得到主考官的赏识,文笔又好,字写得漂亮,那就有可能跨过这道难关,成为秀才了。整个清朝历史上,秀才也就三万名左右。平均到每年、每个县城,那简直少得可怜。大部分秀才都集中在鲁豫、江浙、两广这些繁华的地方。要是哪个普通县城每年能出两三个秀才,那知县都得乐开花,摆宴席庆祝呢。
跟童生相比,秀才可是朝廷认可的头衔,官府都得高看一眼。首先,家里的田地不用交税,徭役也不用承担了。古代的赋税徭役那可重了,有的地方赋税能占到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要是再碰上官府横征暴敛,一家人连饭都吃不上。徭役也是个大麻烦,古代又没有先进的工程器械,像疏通河道、开山修路、修建宫殿这些活儿,都得每家每户出人。家里没壮劳力,就得掏钱。可一旦考中秀才,这些都不用愁了。而且见到朝廷官员,都不用下跪行礼。就算犯了重罪,只要没威胁到朝廷,也不会被判死刑,最多就是教训几句,打几板子,把秀才头衔给撤了。这秀才头衔,可就是实实在在的 “护身符” 啊。
这就是为啥老范进考中秀才后能娶上媳妇的原因。现在好多人都被结婚的花销愁得不行,结婚生子到处都得花钱,甚至有些人结婚前就得掏空家底。可在古代,只要考中秀才,就不愁找不到媳妇。一考中秀才,媒人就会主动上门。范进就是因为考中秀才,才被屠夫相中,把女儿嫁给了他。除了能免税免役,在邻里间有面子,秀才还有机会进入官场呢。要是在清朝初期,朝廷急缺人才的时候,秀才就有机会直接当官。运气好的话,能当个县令、县丞啥的,这可都是朝廷命官,有俸禄拿,以后还有升迁的机会。要是把秀才放到现在,那至少也是个大学生的学历。要是按照考试难度和录取比例来看,秀才就相当于 985 的高材生,前途一片光明。不过这还只是从学问方面来说,别忘了秀才还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呢。综合来看,秀才就像是名牌大学毕业,还被重点培养的公务员 —— 选调生。
五、结语:重新认识秀才群体
这么看来,历史上真实的秀才跟影视剧中的形象简直是天壤之别。他们可不是什么呆傻之人,而是有学识、有地位,有着不错前途的一群人。咱们可不能再被影视剧的刻板印象给忽悠了,要多去了解历史的真相。这秀才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看表面,得深入探究背后的真实情况。说不定还有很多像这样被我们误解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呢。希望大家通过今天对秀才的了解,能对历史产生更多的兴趣,去挖掘更多被岁月尘封的真相。
作者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