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观不正,却成为经典的一本小说

 韦海生 2025-03-11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人都是比较好奇的,读书时也一样。比如明知某些书被贴上「三观不正」的标签,却仍忍不住翻开。有人读《洛丽塔》,被亨伯特对少女的痴迷惊得脊背发凉。

有人看《包法利夫人》,为女主一次次出轨的荒唐摇头叹息;还有人在《月亮与六便士》里,对抛妻弃子追求艺术的斯特里克兰德咬牙切齿……

这些故事里的人物,总在挑战世俗道德的底线,却又让人忍不住追问:为何它们能成为经典?  

文学与现实之间,似乎总隔着一层朦胧的滤镜。有的作品看似「离经叛道」,实则把人性赤裸裸地揭露出来。今天我要说的这本《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个中典型。

它被无数人指责「三观歪到天边」——主角用一生追逐爱情,却与622个女人发生关系;女主角嫁给医生后,又在暮年与初恋旧情复燃。可偏偏这样一部「道德瑕疵」满满的小说,却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个名字总与《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绑定在一起。但若论对人性的洞察,《霍乱时期的爱情》或许更胜一筹。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说:「这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  

故事始于19世纪末的哥伦比亚小镇。电报员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富家少女费尔明娜一见钟情。两人通过书信私定终身,却在见面后因一句「我们之间不过是一场幻觉」戛然而止。

费尔明娜嫁给了风度翩翩的乌尔比诺医生,而阿里萨则开始了长达53年的等待。他一边与形形色色的女人纠缠,一边在日记本上写下:「唯一让我活下去的理由,便是重新赢得你的那一天。」  

直到乌尔比诺医生意外去世,76岁的阿里萨再次敲开费尔明娜的家门。两人在挂着霍乱黄旗的轮船上漂泊,用一场「永生永世」的航行,为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执念画上句点。  

不得不说,马尔克斯太厉害了,用这样一部争议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血淋淋的真相:欲望、嫉妒、虚荣、孤独,甚至死亡,都在「爱情」的名目下野蛮生长。 

在读这本书时,我有一种在读《百年孤独》的魔幻感,尤其是读到了这句话时:「尚不知道回忆总是会抹去坏的,夸大好的,而也正是由于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重负。」  

读一次读到这句话,我只觉得是文人的矫情。直到某一天翻到旧相册——照片里的校园相思树明明坑洼斑驳,记忆中的它却永远郁郁葱葱,而初恋送的钢笔早已写不出墨水,却总觉得它比任何礼物都珍贵。

原来人真的会不自觉地美化过去,就像阿里萨将费尔明娜的拒绝想象成「命运考验」,又在数十年后用玫瑰和情诗包裹自己的风流韵事。  

马尔克斯这在提醒我们:回忆不是纪录片,而是自编自导的舞台剧。我们删减痛苦,放大欢愉,只为让沉重的往事变得可以背负。

这跟费尔明娜晚年选择与阿里萨私奔,未必是旧情难忘,更多是对青春遗憾的补偿。这种自我欺骗未必高尚,却真实得可怕——毕竟,谁能保证自己的记忆百分百客观呢?  

当你全书读下来,挺颠覆自己三观的,用一部分读者的话说,这本书「三观不正」。从我的理解来看,所谓的三观不正,无非是下面这几条:

  1. 爱情还是执念?阿里萨等待费尔明娜的53年里,睡了622个女人,甚至包括14岁的养女。他口口声声说着「为你保留童贞」,却把肉体欲望与精神爱恋割裂得理直气壮。这种「柏拉图式滥情」,让现代读者直呼「渣男鼻祖」。  
  2. 婚姻的虚伪面具:乌尔比诺医生与费尔明娜的婚姻看似完美,实则充满算计与妥协。医生出轨黑白混血女人,费尔明娜隐忍不发;她明知丈夫「为结婚而结婚」,仍享受优渥生活带来的安全感。  
  3. 暮年私奔的荒诞两位白发老人挂着代表霍乱的黄旗私奔,宣称「一生一世」不靠岸。有人嘲讽:「年轻时不敢反抗,老了倒开始追求真爱?」  

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一本书会成为经典呢?

一、它撕碎了爱情的童话滤镜

马尔克斯拒绝将爱情神圣化。书中没有「从此幸福生活」的童话,只有欲望与孤独交织的真实。阿里萨的622段露水情缘,恰恰暴露了人在寂寞中的挣扎;费尔明娜选择医生而非诗人,揭露了现实对浪漫的碾压。  

二、时间的魔法。

53年的等待不是痴情标本,而是对「永恒」的辛辣反讽。当阿里萨终于得到费尔明娜时,两人早已不是当初的少男少女。这场「爱情胜利」更像一场荒诞的行为艺术——他们对抗的不是世俗,而是时间本身的虚无。  

三、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慈悲。

马尔克斯从未评判角色的对错。他写阿里萨的放荡,也写他在妓院床榻上痛哭;写费尔明娜的虚荣,也写她在婚姻中的窒息感。

这种包容让读者看到:道德审判很简单,理解人性的复杂才是最难的。  

说到这里,你可能就问了:「读这种书,不是教人学坏吗?」我的答案是:真正危险的不是书,而是对这个复杂世界的简单化理解。  

这本《霍乱时期的爱情》让我们每个人看到了心底的黑暗角落:谁没有在寂寞时渴望过温暖?谁不曾对得不到的人耿耿于怀?

当我们指责阿里萨「滥情」时,是否也曾在某个深夜,用社交软件匹配陌生人填补空虚?  

读这本书,不是为了学习如何恋爱,而是学会以更宽容的眼光看待人性。它告诉我们:爱情可以崇高也可以卑劣,婚姻可能温暖也可能冷漠得让人窒息,道德标准也会随着时代变迁,但人对爱与陪伴的渴望永恒不变。  

最后分享一个细节:马尔克斯写这本书的灵感,来自父母真实的爱情故事。他的父亲当年追求母亲时,也曾被外公拿枪威胁「离我女儿远点」。你看,现实永远比小说更荒诞——而伟大的文学,正是教我们去接受现实的种种荒诞。  

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