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做到“既要”是本能,做好“又要”是水平

 管理简单有效化 2025-03-16 发布于河南

管理:做到“既要”是本能,做好“又要”是水平

管理是由一系列动作相互结合而成的综合性工作,只有形成了“闭环”,才能发挥管理的作用,才能实现管理的预期效益,否则有头无尾的单一动作式管理,不仅不能拿到预期的管理结果,还会给团队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比如:

—让团队在执行过程中的侥幸心理越来越严重

—让团队对管理者的认可度与信服力越来越低

—让团队对管理要求落实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

所以说,做管理、带团队、出效益,唯有做到“既要”同时做到“又要”才能保证管理实现预期的效果与效益,之所以管理没有实现预期的结果,关键就在于“做到了既要”而没做好后续的“又要”,导致管理要求总是处于“悬而未落实”的状态,当然也就不能实现预期的管理效益:

1.既要常说讲,又要常检查

管理不仅要常说常讲,又要常到现场予以监督检查,才能确保管理要求得到正确执行,才能拿到管理要求的结果,否则只是“说一说、讲一讲”而没有后续的“监督检查”就认为团队能有效落实、就认为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不是所有的下属都能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再加上每个人天生都有“惰性”,这就是为什么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给你们说了这么多次,可为什么就是执行不正确、不到位”的原因所在。

常说、常讲固然重要,但只是提醒了团队要重视,团队在工作中是不是真的重实了?团队是不是将常说与常讲的要求持续正确落实到“工作实践中”,都是一个未知的问号,只有到现场监督检查验证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说,常说常讲+常监督检查,要求才能真落实,“只说、只讲”不“监督检查”,“说、讲”必成“一阵风”。

2.既要常培训,又要常跟踪

通过经常性的培训教育,确实可以提高团队的认知、疏通团队的思想、丰富团队的知识、解答团队的疑惑、引导团队的执行,若“培训教育”的内容在“培训后”得不到运用、得不到持续用,则就不可能达到“培训教育”的预期效果,这就是为什么人人都在倡导的“学以致用、学要所用、学为真用”的目的。

管理团队不仅需要对团队开展培训教育,又要在培训教育后跟踪应用的情况与效果,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培训教育的内容”得到正确运用,才能保证“培训教育”的效果,否则,“培训教育”是很难起到预期的作用,毕竟工作行为的改变不是靠“培训教育”就能实现,还要在“培训教育”后督导持续应用,才能实现。

好的管理就是“既要常培训又要常跟踪”,有“培训”无“跟踪”,“培训”变成“耳旁风”,有“培训”有“跟踪”,培训”才能起作用。

3.既要常宣传,又要督落实

宣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工作实践中落实到位、落实正确、落实持久。

但宣传毕竟是一种没有力量的形式,只能起到引导、警示、警醒、提示的作用,如何保证宣传的内容能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如何保证宣传的内容在工作实践中得到正确落实?这才是宣传后需要管理者必须重点考虑的内容。

如何防止宣传形式化?如何防止宣传无效化?就需要管理者常到现场跟踪督导落实,必要时与人员沟通宣传的内容、细化宣传的内容、讲解宣传的内容,确保人员进一步正确理解宣传内容的含义、真正将宣传内容与工作实践融合。

所以说,管理务必要做到“宣传+督促”,宣传才能起作用,否则只是宣传没有后续的督促,宣传只是“一阵风”,没有哪个下属会真正重视、真正落实。

4.既要常总结,又要常改进

总结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应用总结分析的结果,是为了能从中识别改进的机会,总结分析才有价值、总结分析才有效益,不是为了数据分析图表画的好不好看,不只是为了思想上的警醒而已,最终是为了总结分析后的行动执行。

若只是总结而没有根据总结的结果进行转化、合理利用,除了浪费了时间与精力,总结没有任何的价值。

5.既要查结果,又要查过程

符合的结果源自符合的过程,若过程不符合、不合规,结果岂能符合?

虽然说,管理是为了得到正确的结果,但千万不要忽视了“过程的跟踪”、“过程的督促”、“过程的检查”,只有过程合规了,才有结果的合规。

6.既要关注内,又要关注外

影响管理的因素既有公司内部的因素,又有公司外部的因素。

虽然说内部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外部隐去其影响性的作用,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只起影响性作用的外部因素”,往往会引起内部因素的内心不平衡而导致内心因素对规则、对要求的抵触。

真正的好管理,就是既要管理好公司内部的影响因素比如:人员、设施、物料、方法、环境、变更、信息、检测,又要管好外部的因素比如供应商、客户以及其他相关方的人员。

7.既要重补救,又要重预防

我们都知道,管理重点在“预防”,要想尽一切可行的办法实施“预防措施”,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效益,确保管理的预期效果,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否则就会导致管理者天天“焦头烂额”、“处处救火”,甚至导致管理“无头绪”、“无思路”、“无效益”、“无地位”、“无尊严”……,被公司领导对管理者产生失望。

既要重视“事后的补救工作”又要重视“事前的预防工作”,才能真正做好管理工作。

8.既要重行动,又要重思想

导致管理出现不符合,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员的行动上不合规,比如:

—人员的操作行为违规违纪

—人员的作业状态违规违纪

—管理者的指挥行为不合规

—管理者的事前提醒履责缺失

—管理者的事中监督履责缺失

—管理者的事后总结履责缺失

为什么会出现违规违纪违章或履责缺失?一切源于思想的不正确认知、一切源于思想上的责任缺乏,所以,要想杜绝“三违”就要多从“思想上”想办法、找措施,引导、疏通、扶正人员的思想是解决“三违”的根本。

所以说,既要重“行动”又要重“思想”,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9.既要重客户,又要重团队

公司往往都非常重视客户反馈的意见或要求,为什么呢?因为怕客户对公司的管理不满意而流失,影响公司的效益。

要想保证客户对公司的管理满意,唯一的办法就是坚实公司内部的管理基本功,因为“打铁需要自身硬”才能制造出“符合要求的铁器”。

真正的管理,就是既要重视客户反馈的任何信息,又要重视团队的意识、认知、技能、素养,只有重视了团队的意识、认知、技能、素养,才是对客户的真正重视,才能为客户持续创造更多的价值,因为客户的满意来自团队的合规执行,团队的合规执行来自团队的意识,团队的意识与技能是客户满意的基础与保障,没有合格的团队何以会有满意的客户?

10.既要常监督,又要常梳理

管理需要监督,监督什么?

—监督人员的作业行为

—监督人员的作业状态

—监督设施的运行状态

—监督各种物料的状态

—监督作业环境的状态

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人、设施、物料、环境的“合规”,这属于“管”,我们都知道:管需要有判定的准则,否则就会引起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冲突、隔阂,不仅对管理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更会给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怎么办?需要梳理顺并建立具体的规则。

让规则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依据;被管理者“执行”的准则,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实现“管”+“理”相融合,才能真正做好质量与安全管理,更能融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工作关系。

图片

1.管理安全生产最忌讳的六种心理(做法)

2.过程品管每天的工作内容与流程

3.车间负责人每天的工作内容与流程

4.公司发展所需人才标准特征:十二点

5.安全生产管理:“新九要”

6.培训不是讲讲课那么简单,需做什么?怎么做?(三阶段、八步骤)

7.生产管理:五定、六查、一总结

8.安全生产管理:“十抓”

9.管理安全生产需坚守的九大原则

10.优秀与一般生产管理者的“十一点区别”

11.班前会怎么开?如何保证效果?(三大步、九要点)

12.制度建了,培训做了,检查查了,安全管理为何没达到预期效果?

13.生产管理,主要管什么?怎么管?

14.现场安全管理:六不说,六不做

15.管理“九字”精髓

16.管理很简单:就是坚持做到“九跟”

17.检查现场:心有数、行有度、查有点、判有据、追有果

18.企业与企业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人才、产品、市场,而是?

19.当“好”领导,请坚持做到“十再点”

20.有效提高班组的质量意识,有哪些方法?

21.安全生产管理:十要

22.想安全生产出效果,请坚持做好“二十”重实(上篇)

23.想安全生产出效果,请坚持做好“二十重实”(下篇)

24.管理者必备的十二项职场生存技能

25.安全难落地、不持续,其实是因为?

26.质量管理不落地、安全管理不持续,主要是因为?

27.管理就是:坚持做好这十个字

28.想法要变实、方案要落地,需要做?

图片

在学习中思考:将学到的变为自己的;

在思考中学习:将想到的变为真实的;

在学习后实践:将学到的转化为标准;

在实践中验证:将标准落地产生效益;

在验证中复盘:强化认知提升竞争力。

学习—消化—理解—思考—运用—复盘—强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