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线教育真正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吗?答案没有那么非此即彼,需要我们真正认识到在线教育的利弊,从而秉持“正-反-合”的辩证立场。 清晨七点半,北京某高校宿舍里,李雨晴一边刷牙一边用手机刷着名校公开课。上海地铁早高峰中,张明戴着耳机在慕课APP上学习编程。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在线教育如潮水般涌入高等教育领域,但它究竟是推高教育质量的巨浪,还是裹挟着泡沫的浪花?让我们从真实的学习现场寻找答案。 在线教育其实是打破围墙的课堂。在云南边陲的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小王每周三晚都会准时登录某C9高校的《英美文学导读》直播课。"过去只能在课本上看到教授名字,现在居然能实时提问。"她展示着记满三色笔记的电子文档。据统计,2022年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6万门,西南地区高校引进东部优质课程比例同比增加47%,这种"知识迁徙"正在改变教育资源的版图。 某双非院校机械工程系引入了清华大学《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验。学生们戴上VR设备,就能操作价值千万的精密仪器。"以前只能看图片的设备,现在能'摸'到每个零件。"大二学生刘浩在实训报告中写道。这种沉浸式教学使该系毕业生就业率提升了12个百分点。 但是在屏幕背后也存在困境。凌晨一点的某在线自习室,摄像头监控下的学生们形态各异:有人专注记笔记,有人偷偷刷短视频,还有人挂着账号睡觉。某平台数据显示,完课率不足35%的课程占比超六成,暴露出自主学习的软肋。中文系教授林老师发现,线上讨论区的深度交流越来越少。"过去课堂上眼神交流就能察觉学生的困惑,现在对着冷冰冰的屏幕,就像在自言自语。"她调出最近《古代文学》课程的讨论记录,最高赞回答竟是"老师今天麦没杂音,好评!"。更严峻的是实践类课程的困境。某医学院的《外科手术学》线上教学引发争议——学生在软件上模拟缝合,最高纪录保持者竟是位游戏主播。"这和真实血管的触感天差地别。"临床教授无奈摇头。类似问题在化学、美术等需要实操的学科中普遍存在。 在线教育输在了学生的自主自觉,说明现在混合式教学才是的破局之路。广东某高校的《经济学原理》课堂呈现新气象:课前学生在平台完成基础知识学习,课上时间用于案例辩论。这种翻转课堂模式使期末平均分提高9分,最明显的变化是后排"低头族"消失了。"现在上课是来'用'知识,不是来'装'知识。"学生反馈道。 在线教育也是教育公平的新考题。青海牧区大学生扎西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通过在线课程弥补了基础教育的差距,却在小组作业时因网络延迟屡遭队友抱怨。"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设备,更渗透在每个学习环节。"教育技术专家指出,2022年西部高校在线学习中断率是东部的2.3倍。某在线平台的数据揭示更深层差异:来自重点高校的学生日均互动次数为7.2次,普通高校仅3.8次。"这不只是学习习惯差异,更暴露了思维训练的基础落差。"项目负责人分析。当技术放大了起跑线差距,如何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成为新课题。 我们高等教育在未来课堂的模样。在杭州某智慧教室,AI助教正在改写教学场景:它能实时监测40个学生的微表情,在教师端生成注意力热力图;自动剪辑课堂精彩片段,生成个性化复习包。学生们笑称这是"比女朋友还懂我的学习伴侣"。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评价体系。某高校试点"学习轨迹认证",不再单一依赖期末考试,而是综合慕课证书、虚拟实验、线上协作等12个维度评定成绩。"就像游戏成就系统,每个学习行为都产生价值。"参与设计的陈同学说。 再比如,南京某工科院校开发了"云车间"系统。学生在家操控实验室的机械臂完成实操,数据实时同步到云端。疫情期间,这种"远程+现场"的混合模式保证了87%的实验课程完成率。参与开发的李教授说:"这不是替代实体教学,而是拓展了教学边界。"北京某高校建立的"数字学情画像"系统,通过分析200余个学习行为指标,提前四周预测挂科风险。被预警的学生会收到定制化学习方案,该系统使补考率下降21%。"就像给每个学生配了位AI辅导员。"教务处王主任介绍。 教育的温度不会冷却。当78岁的张教授第一次面对补光灯授课时,他坚持站着讲了90分钟:"教育需要仪式感。"这句话道破了在线教育的真谛——技术只是载体,真正的教育永远是人与人的共鸣。那些闪烁的屏幕背后,有对着网课笔记哭泣的山区女孩,有在虚拟实验室反复尝试的工科生,有在弹幕里悄悄写下困惑的年轻人。 或许评判在线教育的标准不该是非此即彼的判断题,而是一道开放式的思考题:当知识可以像外卖般随时获取,我们该如何守护思考的深度?当AI能解答所有问题,我们该如何培养提出问题的勇气?这些追问,将指引着高等教育在数字时代继续破浪前行。 ![]() 高教课堂研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