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茶道溯源之十三·大航海时代的三条茶道 中国历史上有三条茶道,分别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和海丝茶道。这三条茶道(茶道亦称茶路),共同的特点是:源头都比较早,兴旺时期均在大航海时代,特别是明末清初。其中两条茶道直接出自福建,与闽北的武夷茶、闽南的漳州月港、厦门港息息相关。 ![]()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因唐代以来主要以内陆之茶与西藏之马进行交换,故称为“茶马互市”或“茶马贸易”,伴随此贸易开通的商道就被称为“茶马古道”。不过后来“茶马互市”的内容不限于茶和马,西藏的土特产和内陆的布匹等也都是互市商品。茶马古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 十六世纪之后,福建的海丝茶道、万里茶道相继横空出世,茶叶的产销迅速发展。福建茶叶的勃兴及大量出口,则在明清时期,明代月港、清代厦门港成为茶叶外销的主角。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它南起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穿越蒙古国,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成为近代东西方贸易的主要大陆(部分水运)通道。福建日报 2024年11月26日,刊发《中俄“万里茶道”:从武夷山到喀山》长篇文章,引言中说:“16世纪区域性贸易圈开始以真正全球化形式联系起来。'万里茶道’东溯武夷茶区,经中俄商人运输贩卖一路向西,自莫斯科、喀山至恰克图与中国境内的商路相关联,形成了长达1.3万公里贸易路线,茶叶作为大宗商品发挥着重要的联结性作用。” ![]() ![]() 海丝茶道的兴起晚于茶马古道,是在明清年间,因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通过海上运输而形成的外销茶叶通道,起点主要为福建南部,即闽南,销往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在一带一路上,这万里茶道与海丝茶道孰先孰后、孰主孰次?从有关史料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可以断定:海丝茶道为先为主,万里茶道为次为辅,而且海丝茶道持续的时间更长、外销茶量更多、产生的影响更大。 ![]() 对于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来说,海上交通非常重要。著名经济学家、厦门大学原校长王亚南论为:“福建是一个海岸线颇长,而又有不少天然良港的省份。……正赖于此,它才在近代取得了加入海洋文化系统或买办商业文化系统的资格。”福建全省有大小港湾三十二处,自北而南依次出现了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四大港口。汉、唐时期的福州港,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明代的漳州月港,清代的厦门港,并称福建历史上的四大商港。明中叶至清初,漳州窑瓷业及茶叶种植乌龙茶制作均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月港成为中国近代海丝茶道上的始发港、重要标识地。到了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已然发展到“人烟辐辏,商贾咸集”的程度。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漳州月港逐渐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贸易港口。到了明成化弘治间,月港人口密聚,商贾云集。明代多数时候实行禁海政策,月港因其地理位置偏僻,成为民间走私贸易的中心。后来才有限度地开放漳州月港。其它诸多文献资料也证明了月港在开禁之前,海洋贸易所形成的繁华盛景已有上百年,这里一度被称为“小苏杭”。 ![]() 明朝漳州月港,茶叶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漳州市茶志》记载了漳州瓷器、茶叶对外贸易的历史。在荷据台湾时期,荷兰人的日记、报告、信等有关原始资料,连续26年每年都有航船(戎克船)装载大陆沿海茶叶,输入台湾并转运至巴达维亚城等地的详细记录。 明末清初,郑成功、郑经父子驻厦期间设立“牙行”,大量出口茶叶。茶叶价格均由郑氏“牙行”决定,不容讨价还价。因为郑氏集团占据厦门一带,与清政权分庭抗礼,茶叶成为争夺的货源,客观上促进了武夷茶北上,万里茶道于是进入辉煌时期。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统一台湾,次年将台湾设为府,归福建巡抚管辖。厦门港(后来广州港)代替了月港,成为福建茶叶大量外销的通路。茶出银进,贸易逆差巨大,英帝国则穷凶极恶地倾销大烟(鸦片),林则徐禁烟,引发鸦片战争(茶叶战争)。小小的茶叶,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近代历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