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山入画 意气凌云——中国近现代艺术专场于03月22日开拍

 攒菁堂 2025-03-20 发布于甘肃
图片

江山入画 意气凌云

展览名称

江山入画 意气凌云——中国近现代艺术专场

展览时间

2025年03月18日至03月21日

拍卖时间

2025年03月22日

中国近现代是激荡变革和砥砺开拓的时代,中国艺术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纪元。这一时期,中国画坛流派纷纭,创作空前繁荣,涌现出大批名家巨壁。风光无限好,山川草木皆入画,在艺术家的笔端,他们所感知到的世界被笔墨、颜色定格下来。

本次专场中名家大师作品集聚一堂,这些精心甄选出来的作品或附带权威出版,或为名人旧藏,每件作品风格鲜明,皆代表着画家不同时期的风格。虽不尽全,却能一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西融合、继承创新的发展历程。

名单


王震(1867年—1938年)

李可染(1907年—1989年)

于右任(1879年—1964年)

陈子庄(1913年—1976年)

董寿平(1904年—1997年)

谢稚柳(1910年—1997年)

黄胄(1925年—1997年)

赖少其(1915年—2000年)

张仃(1917年—2010年)

金梦石(1869年—1952年)

诸乐三(1902年—1984年)

许麟庐(1916年—2011年)

梅兰芳(1894年—1961年)

岳翔书(1913年—1979年)

何海霞(1908年—1998年)

陈佩秋(1923年—2020年)

崔如琢(1944年—)

何水法(1946年—)

韩不言(1921年—1997年)

于希宁(1913年—2007年)

彭先诚(1941年—)

宋玉麟(1947年—)

范扬(1955年—)

梅墨生(1960年—2019年)

魏启后(1920年—2009年)孙墨龙(1931年—)

张世简(1926年—2009年)

王敬平(1946年—2009年)

李津(1945年—1997年)

作 品 欣 赏

图片

Lot 001

王震 峩峩绛帻门黄冠

立轴 设色纸本 93×40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甲戌王震白龙山人写

印文:王震之印

简介:王震(1867年12月4日—1938年11月13日),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梅花馆主、海云山主等,法名觉器,祖籍浙江吴兴,出生于上海青浦,清末民初著名画家、买办。

笔墨酣畅线如铁,变形夸张喜怒乐


一边是成功商人,一边是专业画家,这在当代并不多见。王震先生有其成就,来自勤勉,他每日作画甚勤,清晨六时起床,挥毫至上午十时,始出门办公,寒暑无间,已成习惯。王震早年学画时,临摹任伯年居多,四十岁以后他受到吴昌硕的影响,五十岁以后渐有自己的绘画特色。张大千颂有:胸径阔达,志节高迈,落笔放达不羁,始能纵送由心,全其气势也。

图片

王一亭与吴昌硕是莫逆之交,亦师亦友,诗酒书画,交从甚密,时有“海上双璧”之誉。60岁以后熔任伯年与吴昌硕为一炉,既有吴氏浑厚凝重又不失任氏的清新俊爽。王一亭虽学任、吴二巨擘,但个人风格仍然十分突出。他的绘画题材更广,风格更显放旷,使海派中国画的表现内容和形式更加多元化。吴昌硕赞曰:“王君之画因绵邈高浑,直逼元宋;而其诗又温婉排奡。悉称其画所谓体差裒等。诗与画互为裒益者欤。”

图片

王震的花鸟画作站在其一生所作绘画的百分之八十左右。他主宗吴昌硕,以篆籀之法写之,极富金石之趣。与此同时,他极其重视写生,为此,特在其寓所“梓园”内饲养了各种鸟类及白鹤。正是长年累月的观察和写生,他笔下的花卉、鸟类显得极富生气。

图片

有人评价任伯年的画像和风细雨,而吴昌硕的画则是电闪雷鸣,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绘画风格。王震的绘画受到了他们的影响,吸取了两家的长处,所以绘画的面貌是十分丰富的,笔墨爽利迅捷,冷峻清逸,别有一番情趣。

图片

  
图片
(原作拍摄)
意在神韵
图片

Lot 002

李可染  意在神韵

镜心 水墨纸本 68×43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一九八七年岁次丁卯夏月可染题

印文:可染

简介: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曾用别号三企。室名师牛堂,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擅中国画、美术教育,是中国山水画大家。自幼习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线条飘逸,墨韵生动

李可染的书法展现了他深厚的传统功底。他自幼研习书法,对传统书法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他的书法作品又融入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使得每一幅作品都独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李可染的书法笔触间透露出浓厚的金石气息,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他的书法作品中,飞白技法的运用炉火纯青,使得线条呈现出锯齿状或毛涩感,极具神韵。这种老辣苍劲的笔触,不仅体现了李可染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也彰显了他独特的艺术追求。

李可染的书法在墨色的运用上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浓淡对比,使得作品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同时,他对整体布局的精心安排也使得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精心雕琢出来的艺术品。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墨色的变化上,更体现在他对字形、字距、行距等方面的处理上。

李可染的笔法精准有力,每一笔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书法的韵味和美感。他善于运用不同的笔法来表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如逆锋起笔、稳健行笔、果断收笔等。同时,他还非常注重点画的安排和布局,使得整个作品既紧凑有序,又充满变化。他的书法作品在笔法上融合了碑学与帖学的双重影响,既注重线条的力感和弹性,又追求线条的意境和生命力。

李可染的书法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稳定的美感。他的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呼应。这种和谐稳定的整体美感不仅体现在字形和笔法的处理上,更体现在他对整体布局的精心安排上。

李可染的书法作品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独特的个人风格、金石气息与老辣苍劲的笔触、浓淡对比与视觉冲击力、精湛的笔法与完美的融合、和谐稳定的整体美感以及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而备受赞誉。他的作品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和启示,更在书法艺术领域中树立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图片
图片

(原作拍摄)

怡园

图片Lot 003

于右任 怡园

镜心 水墨纸本 52×24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右任

印文:右任

简介: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于右任善书法,喜作诗,是近现代重要的书法家之一。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笔触圆厚,挥洒随意

于右任被誉为“当代草圣”,是近代中国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字迹跌宕起伏,用笔方圆结合,展现出自然天成的韵味和朴实无华的气象。他的前、后期行楷风格亦有所不同,前期魏碑风貌更浓厚,方直字势显著;后期魏碑味逐渐淡化,笔触愈加圆厚,挥洒更自如随意,且“碑骨帖魂”的特色愈加散发出来。

于右任的草书更是别具一格,他融合了今草、章草、北碑等多种风格,创造出了“奇、险”以及稳定的“金三角”结构,碑意在他的草书里变为“威而不猛”、大气而简静的艺术境界。其书作用笔从容不迫,以欹侧方折为主,笔势一纵一敛,收放自如,笔断意连,神完气足。观其用笔,涩重处不滞,轻灵处不滑,纵横奇崛中却无矜持怒张之态。点画笔笔精到,藏露之锋随运笔之势而定,金石气息颇浓。书作整体布局疏朗,字距任其自然,结构随字势而疏密互用,大小错落,俯仰开合,在线条与字形的大小、粗细、润燥之间体现出变化的节奏。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于右任:“在所有书法家中,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人品和书品堪称最佳典范。于院长的地位,一半得益于其卓越的书法成就。”他的书法作品宏远、阔大、清新,读之令人感受到一种罕见的清奇大气。

于右任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为后人所敬仰和学习。

图片

图片

Lot 004

陈子庄 花卉
立轴 设色纸本 60×22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一九六四年南原

印文:南源

简介:陈子庄(1913年—1976年),即石壶,现代画家。原名富贵,字子庄,后以字行,号南原、下里巴人等。四川荣昌人。1955年,任四川省文史馆究员,国画组组长。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方毅、萧克、张爱萍和文艺界知名人士吴作人、冯其庸、启功、吴冠中等对展览作了高度评价。

绘画要通性灵得机趣

石壶擅山水、花鸟、人物。其作品不矫饰、不做作、无斧凿之痕,无匠人之气,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是返朴归真,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欣赏陈子庄的画,可谓妙趣无穷。他十分强调在绘画中使用书法用笔,认为这是保证线条质量的关键。

纵观陈子庄的绘画作品,无论山水、花鸟或人物,都以极简练的线条加以表现,线条流畅而轻松自如,具有极大的柔韧性,而形象无不生动准确,达到了烂熟的境地。石壶善于化繁为简,喜用简淡之笔描绘物象,构图简略随意,却常出乎意料,而令人玩味不尽。平淡无奇的场景,简略至极的房舍,平入直出的树木,三五疏散之线构成的崖岸,等等,相对于许多人的精心构置而言,全是不经意的“偶得之作”。

石壶在花鸟画上也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花鸟画用笔率性,往往大笔挥写,以雄强潇洒取胜,构图奇倔霸悍,设色明丽。在他的花鸟画里,可以明显地看出八大、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影响来。比起他的山水来,他的花鸟画更来得简练,廖廖数笔,便已神完意足,他的八哥、鸭子、小鸡、小鸟等,尤其可以看出八大的风味,而他的藤萝、葫芦等,显然是源于白石、昌硕。尤其难得的是他画的这些小动物,都是生气勃勃,神态十足,好像都是活泼泼的生命。

石壶说:“中国画应该从整体看是一幅画,分开看,都不是画,是书法。”他还说:“书法过不了关,画法关也过不了。金石、书法、诗文,画画的人都须熟悉。”他不仅强调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还特别指出书法与绘画一样,都要表现一个“真”字,认为“真”则美。然而石壶的真精神,真意趣,真境界,真正超越之处,恰恰就在画外。画外,对于一般画家来说是不存在的,但是对于石壶来说,恰恰是他的旨趣所归。细读石壶人生经历时,也感怀其跌宕起伏,苦乐与精彩的人生,尤其晚年的境遇奇葩。回望之间,他能逍遥在山水间,画为心迹,有浪漫与理性并存,真善之性,相融于画中,有高低有平和,有深邃有简略,有复杂有通透,难能可贵。

古人正所谓:“画如其人”,他常年安逸于天府四川,此地自然景象奇特,也造就了其憨厚性格。他早年相遇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大师,天地造化,又能独善其身,坚守初心,将自我觉悟、品性、趣味归纳于书画天地间,融汇其性格中,非凡俗之人可以领会。我感觉,后世学人有将他归于二十世纪画隐行列,不妥,可再论商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技能与自然、与形象、与艺术、与品格在岁月的长河里,炼达成就出的陈子庄,当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个范本,是后世值得追寻的书画大家。

图片

图片

Lot 005

陈子庄 花卉

立轴 设色纸本 43×32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南原写

印文:南源

简介:陈子庄(1913年—1976年),即石壶,现代画家。原名富贵,字子庄,后以字行,号南原、下里巴人等。四川荣昌人。1955年,任四川省文史馆究员,国画组组长。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方毅、萧克、张爱萍和文艺界知名人士吴作人、冯其庸、启功、吴冠中等对展览作了高度评价。


图片

图片

Lot 006

陈子庄 花鸟

立轴 设色纸本 42×22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

印文:石壶

简介:陈子庄(1913年—1976年),即石壶,现代画家。原名富贵,字子庄,后以字行,号南原、下里巴人等。四川荣昌人。1955年,任四川省文史馆究员,国画组组长。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方毅、萧克、张爱萍和文艺界知名人士吴作人、冯其庸、启功、吴冠中等对展览作了高度评价。

图片
图片

(原作拍摄)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图片

Lot 007

董寿平 花卉

镜心 设色纸本 70×44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甲戌春日董寿平

印文:董寿平 寿平书画

简介:董寿平(1904年—1997年),当代著名写意画家、书法家。原名揆,字谐伯,后慕南田恽格恽寿平遂改名寿平,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杜戍村人。早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以画松、竹、梅、兰著称,晚年有黄山巨擘之称,以黄山为题材画山水,亦善书法。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荣宝斋顾问,全国政协书画室主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山西省文物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


笔墨苍劲,富有生活气息

董寿平的花鸟画,笔墨技法精湛,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干湿、浓淡、疏密等笔墨技巧,将花鸟的形态、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画作中,无论是梅花的傲骨、竹子的坚韧,还是花鸟的灵动,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墨色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在董寿平的笔下,花鸟不仅仅是自然物象的再现,更是他内心情感的抒发。他通过笔墨的运用,将个人的情感、审美观念以及对自然的感悟融入画中,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董寿平的花鸟画在构图上讲究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他善于运用留白和虚实对比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的意境。在他的画作中,花鸟与背景、前景与后景之间形成了巧妙的呼应和对比,使得画面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

同时,董寿平还善于通过花鸟的形态、姿态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来营造意境。他的画作中,往往蕴含着一种宁静、淡泊、高洁的精神境界,让人在欣赏之余,能够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在色彩运用上,董寿平注重色彩的和谐与对比。他善于运用墨色与色彩的交融,使得画面在色彩上既丰富又统一。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光影效果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得花鸟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董寿平的花鸟画作品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并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艺术造诣上,更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上。

董寿平的花鸟画作品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艺术风格和技法被许多画家所学习和借鉴,为中国花鸟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同时,他的作品也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董寿平的花鸟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于世。他的作品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而且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未来的艺术发展中,董寿平的花鸟画作品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片

图片

(原作拍摄)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图片

Lot 008

谢稚柳  松鹰图

立轴 设色纸本 94×42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癸亥夏初壮暮翁稚柳并记

印文:稚柳

简介:谢稚柳(1910年—1997年6月1日)江苏常州人,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擅长书法及古书画的鉴定。历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顾问、中国美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

松柏迎秋寒,尽显高洁意

谢稚柳的画风在《松鹰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巧妙地将宋代院体画的精细与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相结合,形成了既古朴又典雅的艺术风貌。这种风格不仅体现了谢稚柳对传统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也展示了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精神。

在《松鹰图》中,谢稚柳运用了精湛的笔墨技法,将松树的挺拔、苍劲以及雄鹰的矫健、凶猛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笔触苍劲稳重,墨色浓淡相宜,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谢稚柳在《松鹰图》中的构图十分讨巧,他巧妙地运用了松树与雄鹰之间的对比与和谐关系,使得整个画面既具有视觉冲击力,又不失和谐之美。同时,他还通过松针的穿插与点缀,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松鹰图》中,谢稚柳通过松树的坚韧不拔和雄鹰的勇往直前来传达一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也寄托了画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美好祝愿。

谢稚柳的《松鹰图》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画家精湛的笔墨技法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也传达了一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这幅作品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也是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图片

图片

(原作拍摄)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图片

Lot 009

黄胄 狗

镜心 水墨纸本 47.5×40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黄胄

印文:黄胄之印 雨石居

简介:黄胄(1925年3月—1997年4月2日)中国画艺术大师,社会活动家,收藏家。中国第一座大型民办艺术馆——炎黄艺术馆缔造者;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筹建者;黄胄独创性地将速写融入中国画,开启了全新的人物画笔墨范式,拓展了中国画艺术语言。

技艺精湛,生动传神

黄胄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一位杰出画家,尤其在动物画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笔下的狗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

黄胄在画狗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技艺水平。他注重观察狗的外形特征和神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准确的墨色运用,将狗的形态、毛发、眼神等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无论是温顺随行的狗,还是勇猛狩猎的狗,黄胄都能准确地捕捉其神韵,使画作充满生命力。

黄胄对狗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也融入了他的画作之中。他笔下的狗不仅形态逼真,更富有情感色彩。通过画作,可以感受到黄胄对狗的喜爱和关注,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画作更具感染力。

黄胄在画狗时,不仅注重技艺和情感表达,更追求风格的独特性。他的画作既有传统中国画的神韵,又融入了现代绘画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使得他的画作在动物画领域中独树一帜,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黄胄对狗的热爱和关注也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他曾救助过一只病重的流浪狗,并悉心照料直至其康复。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也体现在他的画作之中,使得他的画作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和感染力。

图片
图片
Lot 010

赖少其 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137×67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赖少其画

印文:赖少其印

简介:赖少其(1915年—2000年),斋号木石斋,中国当代画坛领袖之一,有“艺坛圣哲”之称,在日本被称为“中国画伯”。他独创的“以白压黑”技法,使其成为新徽派版画的主要创始人。历任华东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板画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等。

淋漓泼墨漫无边,写天写地写心肝

赖少其是中国当代画坛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画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赖少其的艺术生涯跨越了近40年,‌他的艺术创作融合了国画的写意手法、‌传统的文人笔墨、‌早期的木刻功力、‌生活的素材积累以及西方的色彩光感和绘画的形象思维。‌这种综合性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现代感。‌
他的艺术渊源广泛,‌早期受到新安画派及黄宾虹的影响,‌后来又吸收了唐寅、‌龚贤和欧洲印象派等多元艺术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赖少其的作品以山水画为主,‌他被誉为“新徽派版画”的开创者,‌同时也是“新徽派美术”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画作品,‌展现了雄浑朴厚的大山和几间朴实无华的农舍藏在山腰,‌山脚下的松树苍劲有力,‌与遒劲的笔墨共同为画面增加了厚重之感。‌他的画作不仅技术精湛,‌而且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激荡的豪情。‌
赖少其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画作上,‌他还涉猎诗文、‌版画、‌书法、‌篆刻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全面的艺术修养。‌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高度评价,‌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画坛的领袖之一,‌有“艺坛圣哲”之称。‌

赖少其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上,‌还体现在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上。‌他的作品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宝贵财富,‌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片

图片
Lot 011

张仃 高山仰止

立轴 水墨纸本 138×69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辽西它山张仃于燕京西郊元塔院中并记

印文:它山 张仃

简介:张仃(1917年5月19日—2010年2月21日),号它山,辽宁黑山人;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漫画家、壁画家、书法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曾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壁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黄宾虹研究会会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院长。

笔墨间尽显生命力

张仃的焦墨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

张仃的焦墨山水画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和回归,‌更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反叛和批判。‌他的作品从古人的远离人间烟火、‌远离大自然,‌转变为亲近大自然、‌切近生活,‌展现了一种形而上的淡泊意境,‌同时又具有形而下的具体性,‌总体感觉高雅淡泊。‌

他的画作在北方山水中找出了山的生气和灵气,‌解决了从写生、‌速写到创作的问题,‌是完整的再创作。‌张仃的焦墨山水创造具有很高的美学品格,‌充满力度和乐观,‌有些画作读来如入音乐之境,‌使感情得到抚慰和升华。‌

他的画作刚柔互衬,‌干湿相生,‌燥中含润,‌充分发挥焦墨的效能、‌特色,‌表现了雄秀苍郁、‌浑厚博大的河山气势。‌无论是山峦、‌岩石还是树丛、‌瀑布等元素,‌张仃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创造了鲜明的独特风格。‌

张仃的艺术生涯跨越了多个领域,‌包括漫画、‌壁画、‌邮票设计、‌年画、‌宣传画等。‌他的创作多以焦墨作山水,‌倚重传统笔法,‌吸取民间艺术养分,‌笔力遒强,‌构图豪放,‌画面空灵而有笔触,‌苍健却显腴润,‌内涵沉雄,‌风格朴拙而雄强,‌别树一帜。‌焦墨在中国画领域曲高和寡,‌但张仃坚持用这局限性极大的墨法创作山水,‌并将其发展成一套完备的艺术语言,‌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崭新风格。‌

张仃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大美术家和美术“立交桥”,‌他的艺术生涯跨越了多个领域,‌从设计到绘画,‌都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他的焦墨山水画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现代艺术的创新和贡献。

图片
图片

Lot 012

金梦石  芦塘清趣

立轴 设色纸本 125×32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梦石写于半耕草

题识:金氏 梦石

简介:金梦石(1869年—1952年)名龢(又说禾,疑为讹写),字梦石,以字行,江苏吴县人(又说为浙江人)。清末民初书画家,上海书画研究会会员,海上画派代表之一。工人物、花卉、翎毛。写意画,苍莽间率,笔意奔放,极具高致。

构图巧妙,意境深远


金梦石的花鸟画笔墨简练而不失力度,每一笔都恰到好处地勾勒出花鸟的形态特征。他的造型能力非常精准,无论是花卉的绽放、鸟儿的飞翔,还是枝叶的摇曳,都栩栩如生,形神兼备。这种精准的造型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金梦石在花鸟画中用色大胆而明快,常常运用鲜亮的色彩来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他故意使用鲜艳的颜色,如鲜红的枸杞、粉紫的菊花等,并巧妙地与水墨渲染的山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这种色彩融合的手法不仅展现了金梦石高超的绘画技艺,还使得他的作品在海派花鸟画中独树一帜。

金梦石的花鸟画作品不仅技艺高超,还蕴含着美好的寓意。例如,《五伦图》通过五种禽鸟来阐述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既通俗又含蓄;《杞菊延年》则预示着健康长寿,特别适合作为寿礼或年节礼物赠送长辈。这些寓意使得他的作品在观赏之余,还能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思考。

金梦石的花鸟画作品在笔墨、色彩、造型和寓意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寓意深远,深受市场和艺术界的认可。

图片

图片
(原作拍摄)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图片

Lot 013

诸乐三 花卉

立轴 设色纸本 55×32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六四年秋日乐三写

题识:诸乐三印

简介:诸乐三(1902年2月14日—1984年1月29日),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别署南屿山人,浙江安吉鹤溪村人,著名国画家、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第四次文代会特邀代表。

墨色淋漓,色彩古艳


诸乐三的花卉作品深受吴昌硕、恽南田、任伯年等艺术大师的影响,同时又吸收了虚谷的画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熔诗、书、画、印于一炉,高雅隽永,耐人寻味。

诸乐三在绘画时用笔苍劲有力,墨色淋漓,色彩古艳,饶有金石味。他的花卉作品常常展现出一种老辣古拙的笔墨风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诸乐三在构图上非常讲究,他的作品结构严谨又不失变化,画面紧凑而富有韵律。他善于运用留白和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来营造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诸乐三生长于安吉农村,对农作物有很深的感情,因此他的花卉作品中常常出现棉花、玉米、水稻、瓜果等极具乡土气息的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还表达了诸乐三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诸乐三的花卉作品常常寓意吉祥,如百合与柿子寓意“百事如意”,梅花寓意坚韧不拔等。这些寓意不仅增加了画面的文化内涵,还寄托了诸乐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诸乐三的花卉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题材广泛且情感表达真挚。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艺术造诣上,更体现在他对中国画艺术的推动和发展上。

图片

图片
(原作拍摄)

春到山城苦寂寞,把盏常恨无娉婷。

花开鸟语辄自醉,醉与花鸟为交朋。

图片

Lot 014

许麟庐 花鸟

镜心 设色纸本 68×67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八十一叟麟庐写于双鹅研斋晴窗下

印文:许 麟庐

简介:许麟庐(1916年10月19日—2011年8月9日),又名德麟,山东烟台蓬莱人,当代国画家、书法家、书画鉴赏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花鸟画研究会会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国书画社名誉社长、山东蓬莱书画学会名誉会长、山东菏泽、四川乐山、河南开封书画院名誉院长以及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等。


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许麟庐的花鸟画独具匠心,他用笔灵活多变,画面气息清新,独具个性。他的画作中,花鸟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他注重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将自然之景与内心感受相融合,通过画笔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许麟庐的画作充满了力量和动感,他的笔墨运用恰到好处,线条流畅,构图简洁而不失精巧。他的画作中,每一笔都有意义,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生命力。这种独特的画风,是对传统花鸟画的继承和发展。

许麟庐的花鸟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他的画作中,每一朵花、每一只鸟都是他内心情感的寄托和抒发。他通过画笔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相融合,创造出富有思想内涵和情感共鸣的艺术作品。

许麟庐的花鸟画以其独特的的气质和个性,成为画坛上的一股清流。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画面本身的美感,更在于他对生活的和情感的独特表达。

图片

图片

Lot 015

许麟庐 葡萄

立轴 设色纸本 68×68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许麟庐写于京华

印文:许 麟庐

简介:许麟庐(1916年10月19日—2011年8月9日),又名德麟,山东烟台蓬莱人,当代国画家、书法家、书画鉴赏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花鸟画研究会会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国书画社名誉社长、山东蓬莱书画学会名誉会长、山东菏泽、四川乐山、河南开封书画院名誉院长以及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等。

图片
图片
(原作拍摄)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图片

Lot 016

梅兰芳  向暖一枝开

立轴 水墨纸本 53×32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甲申腊月写于梅花诗屋梅兰芳
印文:梅兰芳印

简介: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 ,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笔法自然不拘一格

梅兰芳,他以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 开创“梅派”京剧表演流派,是我国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同时他还是一位知名国画家, 他创作的人物画和花鸟画具有清丽雅致、潇洒自然的美学品格与形式特征。

梅兰芳学画的时期为民国初期至20年代, 正是北京画坛英才聚集, 美术思想活跃, 传统绘画继承与变革并举, 新式美术教育兴办的大好时机。梅兰芳1915年跟随王梦白学画, 后又结识北京画坛的重要画家陈师曾、金城、姚华、陈半丁、齐白石等, 他们在梅兰芳家经常相聚创作绘画作品,梅兰芳喜爱书画艺术, 并细心体会绘画中的色彩与构图布局, 认为绘画的这些形式美特征和戏曲艺术有息息相通的地方, 可以启发戏剧表演。

他特别注重画面的构图布局、经营位置、虚实关系以及笔墨造型, 常常出奇制胜。梅兰芳绘画作品继承中国文人画适情达意、写心言志的传统美学精神, 建设绘画与表演艺术沟通的桥梁。

梅兰芳先生的国画艺术作品是他在戏外艺术造诣的杰出代表。通过欣赏他的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位京剧大师的艺术魅力,感受到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图片
图片

Lot 017
岳祥书 花鸟

立轴 设色纸本 135×67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一九七零年夏日翔舒写意

印文:岳氏  翔

简介:岳祥书(1913—1979)字瑞麟,号祥书、木鱼子,曾用名湘絮、乡蔬、鸿祥、翔舒、松风斋主,别署洗我轩、伴蛩居、槐荫画室、大吉堂、泉韵轩。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8岁迁居山东,定居济南,并终老于此。毕生从事美术工作,绘画领域涉猎广博,中、西绘画皆通。

生机勃勃,意蕴深远

岳祥书的花鸟画深受海派画家影响,同时吸取了吴昌硕狂放古拙的笔意以及任伯年俊逸含蓄之神。他的作品无论是山光水色还是田间栖禽,都显得生机勃勃,意蕴深远。在构图上,他讲究兼容众家之长,善于运用留白和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来营造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在用笔上,他注重奔放快捷,同时又不失细腻和精准,使得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

岳祥书在花鸟画中展现出了高超的技法水平。他善于运用不同的笔墨技巧和色彩搭配来表现不同物体的质感和光影效果。例如,在描绘花朵时,他能够准确地把握花瓣的纹理和色彩变化,使得花朵看起来更加逼真、生动。同时,他还善于运用水墨的晕染效果来表现叶子的层次感和光影变化,使得画面更加富有立体感和动态感。

岳祥书的花鸟画不仅注重技法和表现,更注重意境和情感的传达。他的作品常常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洗礼和情感的升华。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来描绘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象和生命活力,从而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岳祥书的花鸟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高超的技法水平、深刻的意境和情感传达以及重要的艺术成就而备受赞誉。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画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图片

Lot 018

何海霞 牧罢归来近黄昏

立轴 设色纸本  71×47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八十二叟何海霞作于北京双榆之下

印文:何瀛  海霞

简介:何海霞(1908年10月7日—1998年8月5日)初名何福海名瀛,字海霞,以字行。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的专业画家;1924年拜韩公典为师,1934年拜张大千为师,随其游历山东、四川。曾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及名誉院长、中国国画研究院研究员等职务。

雄奇与浑厚的笔墨人生

何海霞的《牧罢归来近黄昏》是一幅立轴设色纸本作品,展现了牧归后的黄昏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他的画作以笔线方峻、墨色瑰丽著称,刚柔相济,清浑相融。《牧罢归来近黄昏》正是他概括性手法的典范之作。

画作通过精妙的笔墨和构图,描绘了牧归后的黄昏景象。画面中,夕阳余晖映照下的田野、归家的牛羊和远处宁静的村庄,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宁静的画面。

何海霞的画作通过高度概括性手法表现出来,这种手法把生命意态归整为某种形势,把生活形象演绎为相应法式。在《牧罢归来近黄昏》中,他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墨色变化,将黄昏时分的宁静与美好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作中的墨色浓淡相宜,既突出了画面的层次感,又增添了画面的意境美。

《牧罢归来近黄昏》不仅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的画作,更是一幅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的艺术作品。画作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宁静景象,传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幅画作也体现了何海霞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牧罢归来近黄昏》是何海霞先生的一幅佳作,它以其精湛的技法、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这幅画作不仅展示了何海霞先生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追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欣赏和感受自然美景的窗口。

图片

图片

Lot 019

陈佩秋  花鸟

立轴 设色纸本 68×45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

印文:陈佩秋

简介:陈佩秋(1923年2月14日—2020年6月26日),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上海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上海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西泠印社理事,也是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天趣无穷出清新

陈佩秋的花鸟画作品写生功底极为深厚,她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绘,将花卉、鸟类的形态和神韵刻画得栩栩如生。她的作品不仅注重形态上的准确,更追求神韵上的生动。

陈佩秋在花鸟画中巧妙地运用色彩,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她善于运用对比色和邻近色,使画面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同时,她还注重色彩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画面更加立体生动。

陈佩秋在花鸟画的构图上也非常讲究,她善于运用留白和剪裁等手法,使画面在构图上更加简洁明了。她的作品往往能够在有限的画面上展现出无限的空间感和意境。

陈佩秋以重彩花鸟画奠定了自己在画界的历史地位,她的作品不仅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陈佩秋在花鸟画领域开创了彩墨结合的新风,她的作品不仅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也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和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不仅推动了花鸟画的发展,也为其他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陈佩秋的花鸟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技艺特点以及深远的成就与影响,成为了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之一。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

图片

图片

Lot 020

崔如琢 万里寒光生积雪

软片 设色纸本 138×69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丁酉春三月如琢指墨于静清斋

印文:崔氏 如琢之印

简介:崔如琢,美籍华人,著名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1944年生于北京。幼拜师郑诵先习字,长投李苦禅门下学画。现任世界华人书画家收藏家联合会荣誉会长、中华名人协会副主席兼中华名人书画院院长。

简朴古拙,深厚浑穆

崔如琢出道甚早,学养深厚。他自幼习字,书法上深受郑诵先先生影响;及长学画,绘画上为李苦禅先生入室高足。崔如琢先生的作品画如其人,朴茂厚重苍中见湿,大气磅礴大巧若拙,个性鲜明,收作品放自如。无半点修铮造做之态。他的画取材甚广,包括山水、花鸟、虫、也间有人物。而尤以泼墨山水、荷花、水仙、墨竹、鸡最多得意之作。或简朴古拙,深厚浑穆,或清新雅致,充满趣味,或淋漓酣畅,妙意横生。数丈巨幅,随意挥洒,册页小品亦精奇生动,小中见大,气势磅礴。山水画用笔浑厚,画面以墨水不为,不追求色彩的复杂变化,单纯中予人丰富的美感,善用浓墨、破墨,苍茫厚道,枯湿浓重,枯湿浓淡均为笔力。

崔如琢先生的作品,朴茂厚重苍茫中见湿润,大气磅礴,个性明显,收放自如。他的画取材甚广,包括山水、花鸟、鸟虫、也间有人物。或简朴古拙,深厚浑穆,或清新雅致,充满趣味,或淋漓酣畅,妙意横生。数丈巨幅,随意挥洒,册页小品亦精奇生动,小中见大,气势磅礴。山水画用笔浑厚,善用浓墨、破墨,苍茫厚重,枯湿浓淡墨韵丰富。

美术理论家黄鸿仪认为,崔如琢对传统的坚守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两位老师:“秦仲文教他学画要学画史、画论 ;李苦禅教他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学,所以他认为,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此番评价,跟崔如琢对自己成长经历的总结不谋而合。

崔如琢认为:“文化是有根的,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只有用中国的文化艺术传统来教育后代,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民族艺术家。”

图片

图片

(原作拍摄)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图片

Lot 021

何水法 国色

软片 设色纸本 138×70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壬寅秋何水法写

印文:何  水法

简介:何水法,1946年8月生于杭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西泠印社理事,乌克兰利沃夫国立艺术学院荣誉博士,浙江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福建省画院、福州画院名誉院长,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享受特殊津贴专家。

明豁通透,儒雅蕴藉

何水法的花卉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品格和艺术特色,‌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格,‌还以其雄强的笔墨风格和独特的花鸟精神,‌展现了当代中国画坛花鸟画的集大成者的风采。‌何水法通过拓宽花鸟画的表现题材,‌其写生足迹遍布祖国名山大川以及欧、‌美、‌非几个大洲,‌用画笔记录下了让他心动的花卉。

何水法的花鸟画艺术在色彩运用上达到了清丽典雅润泽的效果,‌通过勾勒之笔法用色,‌多敷染、‌点染、‌烘托、‌泼彩等技巧,‌并在主色中调以花青、‌淡墨,‌降低其纯度,‌使之艳而不燥,‌丽而不火。‌他在作品中营造层次感,‌注意与宣纸、‌点线、‌笔墨、‌意象之间的渗化与互补,‌形成空间关系,‌使花朵在灿如云霞中演绎出一种意味深长的氤氲之美。‌何水法的花鸟画艺术从传统中脱颖而出,‌他在研习传统中转化它,‌使之成为一种精神而绵长延展下去,‌在执笔挥毫之际,‌于不易察觉中,‌渐渐沉淀为“情感流露”、‌“生命轨迹”。

何水法的花鸟画作品愈至晚近,‌愈发清峻老到,‌在风神劲爽中刷新着历史的尘埃,‌作品漾溢着特有的清新、‌丰腴、‌纯正与灵动感。‌他对水的运用尤为注重,‌认为笔墨是中国画之灵魂,‌而水之妙用是笔墨中的核心。‌他在表现中国画与用水之关系中棋高一着,‌对水之功用经过一番思量,‌通过合理用水,‌使墨色活而不枯涩死板,‌显其神韵。

何水法的艺术创作直视万象,‌抵达艺术的旖旎深处,‌表现为一种从容自然的状态。‌他的作品在形神、‌气韵方面都达到生动、‌蓬勃与清新、‌悦目与典雅、‌丰富而神奇的艺术效果。‌通过多年的写生积攒下来的经验,‌他把每种花和其所处地区的民族特性结合起来,‌让同一种花也有不同的特点,‌用中国画描绘世界各国的国花,‌架起了各国之间的沟通桥梁,‌传递着中华民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图片

图片

(原作拍摄)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图片

Lot 022

韩不言 鱼乐

镜心 水墨纸本 45×42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燕京不言

印文韩 不言

简介:韩不言(1921年3月--1997年5月),原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原名韩致中,出生于北平。幼时因染疾致聋哑。6岁开始随大姑父薛慎微习书学画,7岁进入北京后海沿私立聋哑学校美术班学习,14岁所作作品获北京市中小学图画比赛冠军“大银盾”奖。

画技精湛,形神兼备

韩不言的画鱼作品,以其精湛的画技和形神兼备的特点而著称。他能够准确地捕捉鱼类的形态特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恰当的色彩运用,将鱼儿的灵动与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注重表现鱼儿的神态和情感,使得画作中的鱼儿仿佛具有生命,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

韩不言在画鱼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画作既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他的鱼画作品线条流畅,构图巧妙,色彩鲜明而不失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他善于运用留白和虚实对比等手法,使得画作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韩不言的画鱼作品不仅具有高超的画技和独特的风格,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他通过画鱼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他的画作也寓意着吉祥、富贵和和谐等美好愿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韩不言的画鱼作品以其精湛的画技、独特的风格、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而备受赞誉。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还对中国画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图片
图片Lot 023

于希宁 梅花

立轴  设色纸本 91×67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己卯正月初一即真希宁并系二绝

题识:希宁 于希宁鈢

简介:于希宁(1913年—2007年),山东潍坊人,原名桂义,字希宁,及长以字行。别署平寿外史,鲁根、管龛、梅痴,斋号劲松寒梅之居 。于家世代以翰墨著称。诗文歌赋,传名于后世者,不乏其人。擅国画。原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笔墨酣畅淋漓

于希宁曾用“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来总结自己的艺术观和人生观,强调国魂、画魂、人魂的统一。虽然简短的一句话,却包含了艺术家艺术人生的深刻领悟和艺术境界的自我要求。

从于希宁的艺术实践来看,其所坚持的“三魂共一心”的座右铭包含了丰富、具体而又深刻的意义,这事实上是一个画家与社会、自然及艺术之间辩证关系的综合体。既包含了画家对于家国天下的高度责任心及道德关怀,也包含了花鸟画中“天人合一”的情思与哲学境界,又包含了艺术家个体的自我提升。

当人魂寓于国魂时,于希宁作为跨越整个20世纪的艺术家而言,在经历了不同时代的迷茫、困惑、奋进、欣喜等等之后,始终能紧随整个社会的脉搏,做出合理的选择与判断。当画魂寓于国魂时,在关乎中国画学传统的基础上,注重笔墨语言与形式因素的创造性。特别是他从梅花题材入手,完成了新时代铁骨精神的塑造与积极、蓬勃思想内容的表现。

当人魂与画魂相结合时,作为花鸟画家的于希宁以独特而鲜活的生命意识和情感的渗透,使得他与客观对象达成了“心灵化物”的同构关系,成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完美体现。因此,国魂、画魂、人魂三者的辩证关系正是于希宁在整个时代精神的感召下,通过自我修养的提升与道德人格的要求,以梅为载体完成的花鸟画创新。

图片

图片
(原作拍摄)
朔风吹沙天冥冥,愁云压塞边风腥。
胡儿执麾背人立,传道单于令行急。
蒙茸狐帽貂鼠裘,谁言宫袍泪痕湿。
汉家恩深幸不早,此身终向胡中老。
此身倘负汉宫恩,杀尽青青原上草。
图片Lot 024

彭先诚 昭君出塞图

软片 设色纸本 78×56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岁在甲午立夏先诚写杜甫咏怀古迹诗意并书于锦里

印文:先诚之印

简介:彭先诚,1941年生于四川成都。四川省诗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

若有神来之笔,均借杜甫诗意

彭先诚自幼酷爱绘画,自学成家,曾作过漫画、年画、连环画、水粉画和油画,七十年代末专攻中国画人物。他的画作笔精墨妙,格调清新,风格独异,尤其擅长没骨点染破墨法,善画鞍马人物。他的没骨人物画所表现的是多变而深邃莫测的境界,于若即若离中传达出奥妙的天叶变幻之意。这种风格的形成,得益于他对没骨法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随机而变的创作方式。他的作品中,没有画稿,没有一定的创作程式,一切皆随墨与色的渗化而行,形成了错综复杂、偶然天成的墨像。

彭先诚的艺术探索从未停止。他曾赴敦煌千佛洞和新疆作美术考察,只身赴大、小凉山写生,足迹遍行大江南北。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艺术视野,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他在凉山昭觉创作的《凉山写生长卷》昭觉篇,就是其艺术探索的重要成果。此外,他还注重对传统笔墨问题的思考和新的尝试与突破,这种对于笔法的提携和宣纸渗化所形成的变化丰富的墨法,在某种程度上延伸了传统笔墨的表现范畴。

彭先诚的艺术理念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他也十分注重吸收学习西方的理念和技法。他认为,中国画是一种修炼式的绘画,需要时间的凝练和沉淀。他的画作不仅讲究笔墨细节的精确、细致,更注重个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和画面的巧思布局。他追求的是在水墨混沌之中找感觉,赋予作品强烈的视觉穿透力。这种艺术创造性正是他艺术理念与追求的体现。

彭先诚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独特艺术风格和卓越艺术成就的美术家。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画艺术的瑰宝,更是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典范。

图片

图片

(原作拍摄)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图片

Lot 025

宋玉麟 秋居图

软片 设色纸本 132×66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于石城玉麟

印文:宋玉麟印

简介:宋玉麟,1947年12月生于江苏太仓。自幼在父亲宋文治的指导下学习绘画。1969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艺术品鉴定评估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江苏省美术馆艺术鉴定顾问,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江苏省紫金文化荣誉奖章获得者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宋文治艺术馆名誉馆长,第八届江苏省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融秀润于雄健,怀清远写苍茫

‌宋玉麟先生典雅蕴籍、温润明丽的细笔山水,在中国当代山水画坛独树一帜,并成为以复古为革新的“中国画演进的一条大道”。

宋玉麟以他的细笔山水显示出,在经历了长长的文化虚无主义以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国画界的中青年一代中,仍然有人对传统怀有敬畏热爱之心,有着不为时风所羁的修养品格,更有着致广大尽精微的实际能力。

宋玉麟的山水,已进入了妙契自然、天机自张的境界。他的细笔山水中,熔铸了雄视古今、穿越时空的大山水精神。不管是丈余长卷或盈尺扇面,都是笔势宏伟,烟云满纸,笔墨严谨精致,内质却生机勃勃,画面繁复密实,其中却阔大灵动,正合其同乡先贤王时敏所言:“纤细而气益闳,填塞而境愈宽。”

宋玉麟细笔山水中的静境,是其最为显著的一个艺术特色。他以旷达虚静之心,妙悟自然,乐观人生,诉诸于笔墨,便呈深幽之境。宗白华先生认为,“画中静境最不易达到。……唯有深心人才能刊落纷华,直造深境幽境。

宋玉麟细笔山水的产生和形成,有着必然和偶然。如果说,1987 年陆俨少先生从西子湖畔要求他“必须吃透传统”的来信,令他醍醐灌顶般“顿悟”,那么,他同样也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渐修”过程,包括家学蒙、中西背景以及艰苦的探索历程。尤其是他在对待传统所取的态度,更是直接地成就了他的细笔山水。

图片

图片

Lot 026

范扬 龙起云兴

软片 设色纸本 96×57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甲辰范扬

印文:范扬印

简介:范扬,1955年1月生于香港,祖籍江苏南通市。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兼任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文化部优秀专家。

恣肆荒率,解衣磐礴

《龙起云兴》是范扬的一幅画作,其名称寓意深远,象征着龙在云中腾飞、兴起的壮观景象。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范扬老师高超的绘画技艺,更传达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

范扬在《龙起云兴》中运用了精湛的笔墨技巧,通过浓淡干湿、轻重缓急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龙在云中的姿态和神韵。他的笔法迅捷而有力,意气开怀,令人顿觉“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在色彩运用上,范扬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和谐的手法,使得画面既具有视觉冲击力,又不失和谐美感。龙的鳞片在云中若隐若现,色彩斑斓,与周围的云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龙的威严和神秘。

在构图上,《龙起云兴》采用了大开大合的布局方式,画面中的龙和云雾相互交织、错落有致。这种构图方式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也使得观众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龙起云兴》是一幅具有深刻寓意和高超艺术价值的画作。它展现了范扬老师精湛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传达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这幅作品不仅是中国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更是范扬老师艺术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

图片

图片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图片Lot 027

梅墨生 花鸟四条屏

软片 设色纸本 138×35cm*4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觉公

印文:梅墨生

简介:梅墨生(1960年—2019年6月14日),出生于河北,号觉公。斋号为一如堂。书画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国家艺术科研课题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书法院、台湾艺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副秘书长,中国武术七段,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

古雅淡逸,朴厚率真

梅墨生的花卉作品,笔墨洗炼而富有情趣。他运用精妙的笔法,将花卉的细腻与生机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笔都恰到好处,既不过于繁琐,也不失细腻,展现出他深厚的笔墨功夫和对花卉特性的深刻理解。这种洗炼的笔墨风格,使得他的花卉作品充满了高雅和清新的气息。

梅墨生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善于运用留白和虚实相间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深远而悠长的意境。他的花卉作品往往不仅仅是对花卉形态的简单描绘,更是通过巧妙的构图和布局,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心境。这种意境的营造,使得他的花卉作品具有了一种超越物象本身的美感。

梅墨生追求淡雅和古朴的效果。他善于运用墨色与淡彩的巧妙结合,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这种色彩风格不仅与花卉本身的特性相契合,也符合他一贯追求的淡雅、古朴的艺术理念。这种色彩的运用,使得他的花卉作品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梅墨生的花卉作品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他情感寄托的载体。他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艺术的追求都融入到作品中,使得每一幅花卉作品都充满了情感的力量。这种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使得他的花卉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

梅墨生在花卉创作上不仅注重对传统技法的传承和发扬,还积极探索和创新。他融合了传统文人画的精髓和现代审美理念,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气息和独特风格的花卉作品。这种融合和创新的精神,使得他的花卉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梅墨生的花卉作品以其笔墨洗炼、构图独特、色彩淡雅、情感丰富以及融合创新的特点而备受赞誉。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优秀书画家的才华和实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和深刻的审美体验。

图片

图片
(原作拍摄)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图片

Lot 028

魏启后 孙墨龙(合作) 百合嬉鱼韵

立轴 设色纸本 92×67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启后补鱼 墨龙写百合

印文:魏启后 孙墨龙

简介:魏启后(1920年—2009 年12月9日),1920年生于山东济南,书法家。作为山东书法艺术的领军人物,受教于溥心畲、溥雪齐、启功诸先生,受益良多。曾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书协副主席、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山东分会理事、济南市政协常委、济南画院顾问、济南诗词协会副会长等职。生前系省书协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顾问。

孙墨龙,原名孙池鳌。1931年出生。他是靠自学成长起来的书画家。他在素描、速写、书法、篆刻、古典文学以至画史画论等方面都下过功夫。擅长人物、花鸟、书法。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着重品格、尚意境,寄情感的艺术素质。孙墨龙历任山东省《青年报》美术编辑,山东美术馆专业画家、创作部主任,山东省画院一级美术师。现任山东画院艺术顾问、省美协顾问、山东省青年美协名誉主席等。

取法古今,用笔起舞

魏启后和孙墨龙都是中国当代知名的艺术家,分别在书法和绘画领域有着显著的成就。魏启后以其书法艺术闻名,尤其是在融合传统与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风格简净深远,深受赞誉4。孙墨龙则以其花鸟画和书法见长,他的作品体现着重品格、尚意境,寄情感的艺术素质,并且在艺术界享有盛誉。

关于魏启后和孙墨龙的合作画作,搜索结果中并未提供直接相关的信息。不过,考虑到两位艺术家各自的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他们的合作作品可能会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美学特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创造力。这样的合作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如果您有机会欣赏到他们的合作作品,可以期待一场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完美对话。

魏启后在绘画艺术上也成就斐然,兼善花鸟和山水两科,风格简净深远,逸笔草草而无美不臻。本期“传统今朝——艺海集珍”专辑甄选推出魏先生书法及绘画作品五十余件,呈现其笔下书法作品的结构章法之美及其绘画作品的灵动气韵。这些作品皆为魏启后在好友康庄家中交流创作完成,大多数作品带有康庄先生上款,是二位艺术家真挚友情的有力见证,值得关注。

魏启后先生绘画早年受教于溥儒等先生,后从关友声、黑伯龙等先生受益良多,其作品题材广泛,从山水、人物小品到花鸟鱼虫,都能信手拈来;风格上则以灵动清新见称于世,尤其题咏赞颂,随物赋诗,潇洒出尘,时出妙语。

孙墨龙的画作,带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的清新感受。然而,深入品味,他的作品远不止于此,这是他独特之处。他能超越自然的限制,改变万物的循环,这是艺术创作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孙墨龙的画作多侧重于山花野卉、无名山雀、枯木崖石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特别留恋儿时和青年时期在农村生活的“旧风景”,并将这些旧风景赋予了新的风貌。同时,由古人咏梅诗词启发,他也喜欢画梅。这些作品创作时心态宽松,是“自写情怀自较量”的体现。

生活是艺术的常青树,孙墨龙深谙此理。他以“五十年枕砚寻梦,惚兮恍兮,神与物游,或花或草,貌离神合,返璞归真;六十载墨海游龙,深也浅也,奔蛇走虬,是颠是素,心醉墨韵,我在其中”这副对联总结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图片

图片

(原作拍摄)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图片

Lot 029

魏启后 双鲤图

软片 水墨纸本 97×67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甲申年秋启后

印文:魏启后

简介:魏启后(1920年—2009 年12月9日),1920年生于山东济南,书法家。作为山东书法艺术的领军人物,受教于溥心畲、溥雪齐、启功诸先生,受益良多。曾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书协副主席、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山东分会理事、济南市政协常委、济南画院顾问、济南诗词协会副会长等职。生前系省书协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顾问。

图片

图片

Lot 030

张世简 傲霜有秋菊

立轴 设色纸本 100×51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戊辰春月张世简画于北京

印文:张 世简

简介:张世简(1926年—2009年)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礼张村,国画家,在大学求学时,又得到了潘天寿、傅抱石、黄宾虹、黄君壁诸大师的指导。1979年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1994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部主任、海峡书画联谊会理事、国际文人画家联谊会常务理事等职。

构图巧妙富有意境

张世简在描绘傲霜秋菊时,笔墨运用得极为精湛。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墨色变化,将秋菊的茎枝、花瓣、绿叶等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运笔的徐疾、轻重、偏正、曲直,以及墨色的枯渴、丰沛、浓厚、淡逸,都赋予了画面丰富的变化和韵味。这种笔墨的运用,不仅展现了秋菊的形态之美,更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傲霜斗寒的精神气质。

在色彩方面,张世简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与和谐的手法。他笔下的秋菊,黄花灿烂若金,绿叶婆娑曲卷,色彩鲜明而富有层次感。同时,他注重色彩的过渡和融合,使得整个画面看起来既鲜艳夺目又不失含蓄内敛。这种色彩的运用,既体现了秋菊的自然之美,又赋予了作品一种超脱尘世的清新雅秀之气。

在构图方面,张世简更是匠心独运。他巧妙地安排画面元素,使得傲霜秋菊成为画面的主体,同时配以山石、鸟雀等元素,共同营造了一个秋菊绚烂胜春光、鸟语情深的画面氛围。这种构图不仅展现了秋菊的形态之美,更传达出一种内在的情感和意境,让观者仿佛置身于画中的世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张世简的傲霜秋菊画作,不仅仅是一幅自然风景的描绘,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张世简通过描绘傲霜秋菊,表达了对这种精神品质的赞美和追求。同时,他的画作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博大精深。

张世简所画的傲霜秋菊以其精湛的笔墨运用、和谐的色彩搭配、巧妙的构图设计、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而备受赞誉。这幅画作不仅展现了秋菊的自然之美和精神气质,更传达了画家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图片

图片

(原作拍摄)

山木暮苍苍,风凄茅叶黄。

有虎始离穴,熊罴安敢当。

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鋩。

猛气吞赤豹,雄威蹑封狼。

图片

Lot 031

王敬平 雄风

托片 设色纸本 178×71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岁在壬午夏敬平写

印文:王敬平印

简介:王敬平(1946年5月—2009年8月6日),号虎啸堂主,1946年5月生,河南杞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会员,宁夏美术家协会原秘书长,宁夏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原副主任,银川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兰州军区宁夏军分区老战士书画协会原艺术顾问。擅长画虎,人称“王老虎”。另有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形神兼备、霸气十足

为了画虎,王敬平先生算得上呕心沥血。他不甘平庸,不愿媚俗,不让自己笔下的虎徒有外表而无内在,他要画出虎的林莽之气,画出虎的勃勃雄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只要有虎的地方他都去看、去画,在动物园里,他一呆就是一天。一次去杭州看华南虎,他买了个面包放在身后,饿了想吃时,却看到一团黑乎乎的,再仔细看时,原来是面包上爬满了黑蚂蚁。凭着这股子韧劲,他将虎的形体、动态、习性烂熟于心。

经过十几年苦心揣摩,王敬平先生终于以深厚的功力、灵性的构思、人格化的造型,把生气盎然的老虎世界痛快淋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怦然心动。

纵观王敬平先生的笔下的虎,仿佛看到一支生命的赞歌。画面上画的是虎,却是广义的生命搏击图。画中有生命的艰涩,有厮斗的残酷,有强弱的较量,有野性的宣泄,同时,也有情感的倾诉,亲情的温馨,舐犊的甜蜜,昂扬亢奋的嘶吼……那情状、那氛围,其实就是人格化了的生命激流图。

纵观数千年的中国画艺术,无不贯穿着“形似、传神、达意”这条主线。这条主线所表达的“天人合一、物我相生、情景交融”的境界也恰恰让中国画区别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绘画,独树一帜。其实,从形似到传神到达意,也是一个画家成长的过程。

王敬平生长在大西北,黄河的磅礴,贺兰山的雄浑不仅造就他虎背熊腰的外形,同样也造就了他豪放不羁、豁然大气的性格。与王敬平先生谈起虎,才知先生对虎有着更透彻的理解。他说,虎虽为百兽之王,却有着君子之德,从不敛财、不聚食,总是席地披天而居,自食其力而生,胸中蕴含着天地正气。再者,虎威猛神武、强健骠悍的形象,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是令人敬佩的。

图片

图片

(原作拍摄)

绘画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寄托。
——李津

图片

Lot 032

李津 人物

托片 设色纸本 135×34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2016李小哥制

印文:李津

简介:李津(1945年—1997年),号养吾,天津宝坻人。幼承家学,从父亲李鸿宾习书法,并得到岳父王承烈的指导。问道于津门著名书法家耿仲敭先生。擅书法、诗词。

在减法中寻求变局

李津的作品在继承中国传统水墨画精髓的同时,大胆创新,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善于运用笔墨和色彩来描绘现代都市生活和世俗情感,使传统水墨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李津的绘画题材广泛,从日常生活琐事到自然风光,从美食佳肴到人物肖像,无不入画。他特别擅长以“饮食男女”为题材,通过描绘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吃喝玩乐,展现出现代都市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心理世界。

李津在技法上追求笔墨的灵动与变化,他善于运用水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粗细曲直来表现物象的形态和质感。同时,他还注重色彩的运用,将西画的色彩观念融入水墨画中,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李津的作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还善于营造画面的意境和氛围,使观者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美好。

李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广泛的艺术影响在画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他的作品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现代艺术探索和创新的重要贡献。同时,他的个人生活和艺术创作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他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

图片

图片

Lot 033

李津 清净门中定机缘

托片 设色纸本 136×35cm

起拍价:RMB 6,000

点击图片直接参与竞拍

题识:李津制于北京宋庄

印文:李津

简介:李津(1945年—1997年),号养吾,天津宝坻人。幼承家学,从父亲李鸿宾习书法,并得到岳父王承烈的指导。问道于津门著名书法家耿仲敭先生。擅书法、诗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