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国家文旅部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 郑文明 于2025年2月26日 “心”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心”的古字形像人或鸟兽的心脏,本义即心脏。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因此把思想、感情都说做“心”,又由思维器官引申为心思、思想、意念、感情、性情等,并引申为思虑、计划、谋划、策划、谋略等。心脏在人体的中央位置,故“心”又有中央、中心、中间、核心部位等含义。 在中华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中,与心有关的思想文化观念主要有:象由心生、万物心成、万事万物在于心等,在此对此三个方面作简要的论述。 一、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这一观点在中华文化和哲学中有着深远的渊源和广泛的体现。这一观点不仅在哲学、艺术、医学等领域得到了深入探讨,还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引用和实践。 从哲学角度来看,“相由心生”强调了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塑造作用。 “相”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受到观察者的立场、角度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这种观点认为,人类通过语言、文字和自我认同来寻找共识,从而形成“相由心生”的理念。 此外, 《庄子》的观点进一步说明了心态对“相”的影响,心平气和的人能够将凶猛的石虎转化为温顺的海鸥,体现了心态对“相”的深刻影响。 在艺术领域,“相由心生”同样得到广泛应用。艺术家的心性对作品的发生具有决定性作用,艺术家通过内心的灵感和生命使命来创作作品。心相艺术是一种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的结合,通过艺术媒介实现创造性传达。强调心相艺术植根于自然,艺术家需要从生存环境中揭示心灵感受,才能创作出有意义的作品。 在医学领域,“相由心生”同样有其独特的体现。中医中的“相”是人脑思维的产物,具有超越性,属于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范畴。中医脉诊中的“相”是由心生的,通过观察脉象可以体会到其人体运行的真相。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相由心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相”的启发作用,认为“相”是文明的起点。 从文字特征可知,中华汉字文化是“相”思维形态的产物,这种思维方式浸润、滋养了一代代人的内在精神与思想灵魂。 “相由心生”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哲学基础,也是艺术创作、医学实践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理念。 这一观点强调了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塑造作用,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心”与“相”之间的密切关系。 无论是哲学、艺术还是医学,这一理念都贯穿其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万物心成: 中华文化的“万物心成”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概念,涉及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谐共生等核心思想。 这一概念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也反映了其独特的哲学和伦理观念。 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万物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和统一性。 这种观念在《周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华文化认为,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天地创造的,万物的生存必须顺应天地运行规律,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哲学层面,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农业、建筑、艺术等。 中华文化中的“万物一体”思想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观念。 程颢提出“万物一体”的概念,认为人作为主体与万物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自然万物被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这种思想强调人与宇宙万物的沟通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和谐共生的追求。 宋明理学家如王阳明也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心即理”,认为万事万物皆源于心。 中华文化还强调“和”的理念,认为万物相济、和谐共荣是宇宙的基本法则。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认为“和”是万物的本质状态。 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体现在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中。 中华文化提倡“和而不同”,承认差异性、多样性,但最终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协调。 在具体实践中,中华文化通过“人文化成”来实现这一理念。 “人文化成”是指以人文来教化民众,形成文明社会。 这一过程强调以民为本,推动文明由天下人共创,文明的成果由天下人共享。 中华文化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心即理,通过修身养性、厚德载物,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中华文化的“万物心成”是一个涵盖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谐共生等多方面的综合理念。 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其独特的哲学和伦理观。 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三、万事万物在于心: “万事万物在于心”这一观点在多个哲学和宗教流派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在儒家、道家和佛教中有着深刻的阐释。 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认为天地万物的本性以及人伦事理都具备在自己的身上。 陆九渊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强调宇宙即吾本心,万事万物都收归于心中,心即理。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也与此相呼应,他认为“心即理”,通过内心的觉悟和实践可以认识和理解天地万物之理。 从道家的角度来看,道家哲学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而道源于心。 道家强调“无极即心”,认为天地之气汇聚而生出无穷的道,心无畏则能遇事不难。 这种思想认为,一切皆由心生,心坚则事成。 佛教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心”的作用。 佛教认为一切烦恼的根源在于心,而外境事物只是心的显现。 慧能提出“心性”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心性如同虚空一样广阔无边,能够包容一切万法。 佛教还强调“一心三无”,即一念三千,一法万法,认为心是宇宙的中心,是万物的体现。 “万事万物在于心”这一观点在不同哲学和宗教流派中都有所体现,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心是认知和理解万物的基础,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归宿。 无论是儒家的“心即理”,道家的“道源于心”,还是佛教的“心性广大”,都强调了心在认识世界和自我修养中的重要性。 因此,综上所述,相由心生,万物心成,万事万物在于心。心就是人,人即宇宙,天与人合一,天即心与人,天主宰一切,也就是人的心决定一切。天与人、人与物,相辅相成。万事万物在于心,不仅是对宇宙万物本质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人类思想认知和行为实践的指导原则。 也告诉人们,万事万物的形成和造就,都在于人的心的问题,也就是人的思想、思维的问题。也要求人们要加强对心即思想的改造和修练,通过真心的学习、观察和思考,以取得正确的世界社会认识和思想觉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社会,更好地实现自我超越和精神的飞跃;也更好地遵循世界的自然法则,更好地端正思想认识,以正确地认识和改造自我与社会,形成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与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