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针灸的使用时机 针灸的使用比中药早约一千年。针可以用在所有疾病上,从感冒到癌症都可以治,是独立的一门学科。 遇到气血大虚、重病、失血过多、没有元气、行完房事后、运功大汗后、喝酒后、体力不够下针。 灸是“久”字下面一个“火”字,灸是用艾绒,艾找水能力超强,生命力很强,艾的性是向下,艾是阳性的。当针力不足、寒症或气血大虚时,灸比针强。 1、隔姜灸: 最普遍的灸法,将生姜切片后戳几个洞,放在灸的地方,拿一些艾绒捏成塔状,放在生姜上面烧,灸单不灸双,艾为纯阳,取阳数。有时烧出水泡,涂抹硫磺粉或大黄粉即可。 如:不管是什么病,灸膏肓穴百壮,无所不疗。灸到口干舌燥,小便有艾草味最好。 2、隔盐灸: 把青盐或海盐炒过后,磨成粉填满肚脐,再放艾绒上去灸,先将盐炒熟放凉。古人用来治疗寒利时的方法。 3、隔蒜灸: 遇到里面是热症,会用到隔蒜灸。当久咳病人,蒜白辛辣入肺,在舌头上用艾绒放在蒜上灸,舌为心表,灸后心脏、肺的力量会加强,咳嗽就会好。 遇到毒蛇、蝎子、蜘蛛咬伤,破伤风就用隔蒜灸,伤口红肿由手往身体方向走,是病进,头尾两头灸,红肿一路就开始退,退到手掌心劳宫穴,病情离开心脏。 遇到疱疹、腰蛇、锦蛇,长的一圈红色疹子,也是一直首尾隔蒜灸,疱疹变短到好为止。流汗多的地方不灸。可用全蝎烤干打粉放到胶囊里,吃八到十颗,治疱疹。古代治疗疱疹,用蜘蛛网平摊在疱疹上,收尾艾灸瞬间烧掉,慢慢去灸。 针灸禁忌歌诀:“针而勿灸灸勿针,针经为此常叮咛。庸医针灸一起施,徒施患者炮烙刑。”,过去针就是针,灸就是灸,分开使用。热症不灸,感冒好了、汗多的地方、眼睛、阴部、痔疮不灸。 古代针是针,灸是灸,要分开来。 4、米粒灸: 将艾绒捏成米粒大小,用凡士林涂在病的穴道上灸,如:鼻窦炎、鸡眼,用香来点,灸单不灸双,看病情多深。痛灸到不痛(像肿瘤),不痛灸到痛止(灸到根部产生痛),像脂肪瘤。 二、针灸的急救 当人昏迷过去,或发心脏病,或中风、溺水。 第一,先针人中,由下到上斜刺,若没针掐人中; 第二,仍未醒,“十宣”放血,十个手指头尖放血,同时捉住五个手指,一二三四五一下刺完,一起放几滴血; 第三,还未醒,将十个脚趾头尖放血; 第四,还未醒来,再刺脚掌人字纹的涌泉穴放几滴血; 第五,若还未醒来,就百会放几滴血出来。病人整个脸呈红色时,就是刚刚脑中风,就在百会放血,让病人躺下,头靠在床沿边往下垂些,放血后,病人会感觉一阵清凉到嘴巴,可以讲话了,凉到手脚就可以走路了。 三、火罐的使用时机 现代用真空拨火罐,可以吸脓、痔疮、抽瘀血,如:急性扭伤,会在痛点放血,血由黑到淡为止。乳中、多汗地方、头部不用火罐。痔疮用放血针,可用火罐吸出来。 第二章 针灸穴位丈量方法丈量的方法,第一个是同身寸,中指弯起来,两个横纹头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一寸;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是二寸;四个手指并起来的距离是三寸;用在四肢、经络之间的寸。 第二个是腹部、胸部有独立的丈量(均等法)方法。基本上是以同身寸为主。 一、针刺的深浅 下针有深浅,受季节的影响,春夏下针比较浅,秋冬下针比较深。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管血管、肾主骨骼。下针按照病情,决定下针的深浅,病在皮毛就针到皮毛,病在肌肉就真到肌肉,病在肾脏克扎到骨边,以此类推。 “腹深似井,背薄似饼”,腹部可深针,背部不可深针。 二、针刺入穴方法 过去下针的时候,针比较粗,要病人咳嗽一下,针就下进去。 一般穴道会在肌肉与肌肉之间、肌肉与筋之间、肌肉与骨之间。或者在筋与筋、筋与肌、筋与骨之间,骨与骨之间,在血管旁边。 三、成人与幼儿不同入穴方式 成人留针,幼儿不留针,是单刺。成人留针20分钟,可做补泻,重病可留时间长一些。起针时,慢慢拔到皮毛处,停顿下,再慢慢拔出,就不会流血。幼儿以十四周岁为标准,十四岁以下单刺,进针后捻捻针,就拔出不留针。 每次采卧姿扎针,躺着扎,产生晕针现象,起完针,效果就会好。 《后汉书》“药不瞑眩疾弗缪”,没有产生瞑眩的话,这个病不会好。 四、常用针号介绍 现在常用用针,如3215,32是针号,数字越大针越细,32号针很细,15是一寸半,10代表一寸,号码越小就短一点,如2830,28号比32要粗一些,30号代表是三寸针。平常多用32号针,遇到开刀伤口很硬、脚肿有淤块也会用到28号针。放血针通常用三棱针。 一寸半(15)的针用的最多,通常在肌肉、四肢、身上用。一寸针(10)一般用在手脚指头旁。三寸针(30)大多数是用来透穴的。 五、黄帝内经灸针型式 在针灸大成里面讲到九针,各种针的形状,各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第三章 十二经纳天干地支与十二正经井荣俞经合一、十二经纳天干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心包就是癸,三焦就是壬,甲是胆,乙是肝丙是小肠,,把他编入七言绝句比较好背,丙是小肠。 二、十二经纳地支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天干有十个,地支有十二个,支干合在一起有六十个,组成一个甲子循环。天干的五行的属性是木火土金水,甲乙(胆肝)是木,丙丁(小肠心)是火,戊己(胃脾)是土,庚辛(大肠肺)属金,壬癸(膀胱肾)属水。用到纳天干,就会取它的五行,五行分阴阳,脏主收藏属阴,腑为消化系统为阳,五脏六腑、心包络、三焦各有一个募穴,多用于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症。如心为脏,心跳产生热称之为阴火。小肠是消化系统,心脏的热会传导给小肠,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小肠是第二心脏,是阳火。肝是阴木,胆是阳木。阴水是肾,阳水是膀胱以此类推。 地支歌就是寅时开肺,夜里3-5点,大肠开卯时(如上图),到胆经开子时,完成一个循环。了解十二流注可帮助诊断,例如,每天一点多醒来,脸色很黄,手掌暗红色,就知道肝脏出了问题。肺脏出问题大多会在凌晨3-5点醒来,就是需要了解地支歌的原因。 地支歌就是寅时开肺,寅时是三点到五点。大肠开卯时,是五点到七点。胃开辰时,七点到九点。脾脏开巳时,九点到十一点早上,心开午时,十一点到下午的一点,小肠,是一点到三点。膀胱,是三点到五点。肾脏,五点到七点。心包经七点到九点。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是三焦经。九点到十一点再回到胆,胆经是凌晨,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最后是肝经,一点到三点。 三、十二正经、井荣俞经合-脚不过膝手不过肘歌: 阳日阳时气在前,血在后兮脉在边,阴日阴时血在前,气在后兮脉归原,阳日阳时针左转,先取阳经腑病看,阴日阴时针右转,行属阴经脏腑痊。 正经十二条,有六阳经、六阴经。奇经有八条,分别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蹻、阴蹻、阳维、阳维。 在十二正经中,都有井荣俞经合,都是手不过肘,足不过膝。阴经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井荣俞经合,每一条阳经的井荣俞经合对应金水木火土。十二经上都会有一个络穴,来联系两条经。阳经有原穴,阴经没有原穴。 1、病在脏取井穴 井穴在手足指的末梢,病在越深的地方取井穴,非常敏感。如足阳明胃经的井穴厉兑,井主心下满,动脉血管堵塞或心脏剧烈疼痛,针下去,会感觉到里面扫地清洗,把实症的痛去掉。 2、病在色取荣穴 肝心脾肺肾对应青赤黄白黑,当看见颜色反映在脸上、身上时,就选取荣穴。 3、病在时间取俞穴 凡按时间发病的,如晚上十二时起来胆痛,取胆经的俞穴,按地支歌去判断。一般用俞穴会比荣穴好,两穴都有效,荣穴会比较痛。 4、病在音取经穴 声音变化取经穴。如感冒声音变了,就取经穴来治疗,声音是从器官发出来的。 5、病在饮食取合穴 当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胀满就取合穴,大部分会取合穴。吃饭七分饱,保持胃气。 6、五脏不平衡取原穴 当五脏出现紊乱、不平衡时,按经络取阳经的原穴。 五输穴穴位图
7、井荣俞经合与四季的关系 井主冬天,脏藏冬,冬天的时候刺井穴。若出现问题在夏天,心主夏,取它的俞穴。声音主长夏,节气转换的前后两个礼拜。味主秋,味道出了问题,包括嗅觉、嘴巴发出金属的味道、嘴巴甜、苦,治疗在合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随着节气走,春夏要多运动,秋冬要少运动,不违逆节气,就不会生病。 四、阴阳五行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正常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不正常的人五行之间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如肝病,脸色黄,手掌暗红,半夜1点无法睡觉,赶快去强脾土,病就不会进,上工治未病,让病停留下来,再去治肝。 如初期肺癌,咳嗽、半夜3-5点不能睡,口吐白沫,就先去强肝,病就停留在肺上,再去治肺。 如肾脏有问题,问病人心脏好不好,先去顾心脏,肾就不会恶化,一旦肾脏不行,恶心、呕吐,就快挂了。 心脏有问题,手脚是冷的,先固好肺脏; 脾脏出问题,先固好肾脏。 第四章一、任脉 任脉概述: 女子怀孕靠任脉,“阴脉之海”,任督二脉交汇人中,舌头顶住上颚,是打通任督二脉长寿(乌龟)的位置,脑袋会清醒,阴阳相通。阴经,经与经之间有络在联系称之为络,所有阴经都会汇到任脉。我们把神阙和曲骨分成四段,先把他分成四个点后,这空间是五段,四个点切入,当然有五段,实际上有四点。往上第一段,就叫曲骨上一寸,就是我们的中极穴。中极再上一寸,就是关元穴。关元穴直上一寸是石门穴,石门往上一寸是阴交穴,这两个穴中间,人家说肚脐下一寸半,脐下一寸半的地方,我们叫气海。这是我们找穴道最标准的一个方式。气脉的流注叫后升前降,督脉后升,任脉前降。 任脉三八起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锐,石门气海阴交仍,神阙水分下脘配。建里中上脘相连,巨阙鸠尾蔽骨下,中庭膻中慕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夜,天突结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浆舍(二十四穴)。 1、任脉三八起会阴,溺水急救时,三寸对着心脏方向下针,水会喷出来。会阴痛针列缺,针百会(大学上学时,被人推下水里,就开始会阴痛,下十三鬼针,第六针时有女生声音,考大学前答应这个女孩带到台北,结果他没实现,交合过,女孩自杀过)。 2、曲骨:下面耻骨上方骨缝之间,体毛较多不灸,下针,赤白带,小便、膀胱、尿道发炎,平补平泄,左右捻转气至。 3、中极:膀胱募穴,俞募治疗法,任何膀胱问题,针一寸左右,留针20分钟,灸时里面寒症。尿失禁,遗尿,癃闭,阳痿。 4、关元:中极上一寸,小肠募穴,足三阴任脉会,小肠第二心脏,心脏管动脉,小肠管静脉。所有小肠、心脏问题都可以针灸,月经痛(寒)灸关元、中极热气进去当场就好。脚热不会发心脏病、不会中风;想怀孕、精子少多灸关;小腹寒、脚冷、心脏问题、小便频、失精绝子,月经痛、产后胎盘不下、腹部、子宫血块。 5、石门:关元上一寸,三焦募穴(脏腑之间的油网)。妇人禁针灸绝子,关元与石门之间绝孕穴。治三焦的病,阴囊缩回小腹,奔豚抢心(肚脐周围跳动),谷不化等。 6、气海:石门与阴交之间,男人生气之源,一般在关元上针灸,比气海效果好。阴汗湿痒,伤寒,饮水过多。 7、阴交:神阙下一寸,也是三焦之募,任脉少阴冲脉之会,石门、阴交下针都可以。 8、神阙:禁针(传不能大便,一大便会死),隔盐灸,中风、肠炎、肠鸣,水肿鼓胀等 9、水分:心蔽骨与神阙中间是中脘,中脘下是建里、下脘、水分。上腹寸,神阙上一寸。小肠的上口,治水肿的穴道,小肠温度不够,水分无法把水分开,水和大便混在一起,造成肠鸣腹泻、水肿、腹胀大、不明原因流鼻血。水病灸最好。 10、下脘:神阙与中脘中间,胃的下口,小肠上口,太阴任脉之会。经常有人下脘穴痛,容易发炎。痛来自压力而不是来自发炎。 11、建里:很少用到,与附近穴性雷同。腹胀,身肿,心痛等。 12、中脘:心蔽骨与神阙中间,胃的募穴,胃病治此。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腑会中脘。身上所有腑、肠胃的病都能在中脘上治,大穴,特殊治症:印堂痛下针痛就去掉,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怀孕恶心想吐,针和灸都可以,一寸左右针。 *会郄治疗:八个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血会膈俞,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16个。 13、上脘:心蔽骨与中脘之间是巨阙,巨阙与中脘之间是上脘,是络穴,胃的上口。很有名的梅花灸,以中脘为中心,上下左右各一寸灸,统治一些胃病(吐血不要灸,血量会增加)。上脘、下脘、建里是中脘辅助穴道。 14、巨阙:心蔽骨与中脘中间,心之募穴,治疗心脏病、胸痛、堵塞的穴道,一寸左右。孕妇气会上冲昏倒,下针巨阙泻之,补合谷,泻三阴交。 *补泻手法:心之募穴,“提豆许”,针下左右捻针得气后,向前推一点,即泻,“得气即泻”。往上提一点,即补。 15、鸠尾:心蔽骨与巨阙之间,巨阙上一寸,膏(黄油、油网)之源头,不可灸,可以针,不可重击。 16、中庭:膻中下一寸半,辅助膻中穴。 17、膻中:两乳中间,玉堂下一寸半,气会膻中,足太阴少阴太阳少阳之会,气病治此,呼吸短促、气喘、肺痈吐脓、呕吐、乳汁变少等,禁针,要用灸。 18、玉堂:鸠尾与天突之中,辅助膻中穴。 19、紫宫:华盖、玉堂中间,很少用。 20、华盖:玉堂与天突之间,很少用。 21、璇玑:华盖、天突中间,很少用。 22、天突:喉咙下凹洞,阴维、任脉之会,中医称气管为“十二重楼”,不要直刺,从上而下斜刺,约一寸。心脏病三针,平躺下针巨阙、关元、天突,治疗心痛,尤其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心肌梗塞。天突在喉咙旁边,甲状腺肿,喉咙肿痛。 23、廉泉:大拇指之间顶到下巴处的穴位,颈下喉结上中央,仰面取之。阴维任脉之会,不能直针,对准舌根位置斜刺一寸,治疗舌强不语等舌头的病。 24、承浆:下嘴唇下面凹进去的点,有承浆不会漏出来,下针时嘴巴张开,治疗舌强不语,牙痛,面部中风回正的复位,下承浆人中固定住。 督脉概述:阳气之会,所有阳经汇流督脉。没有井荣俞经合。 督脉中行二十七,长强腰俞阳关密,命门悬枢接脊中,筋缩至阳灵台逸,神道身柱陶道长,大椎平肩二十一,哑门风府脑户深,强间后顶百会率,前顶顖会上星圆,神庭素髎水沟窟,兑端开口唇中央,龈交唇内任督毕(二十七穴)。 要知任督二脉之功,先将耳、目、口、鼻四门关闭。 1、长强(主治痔疮):督脉第一穴道,足少阴、少阳之会,主治痔疮。尾椎骨下方,肛门与尾椎骨中间。对准身体里斜刺,一寸左右,不用补泻。开刀不容易收口,会产生瘘管、滴漏不止。 2、腰俞:尾椎骨上与脊椎交接的地方,第二十一准。可治月经不来,很少用。 3、阳关:命门下两椎,第十六椎。很少用到,针灸都可以,治腰痛。 4、命门:肚脐正对面是命门,生命之门,十四椎下。针灸都可以,治疗剧烈的头痛,角弓反张(脑膜炎),身热汗不出。 平时小便,大力尿完后,提谷道,把最后一滴尿出去,将肾毒排除,长命百岁。 5、悬枢:十三椎下,下针在软骨下,治腰痛,水谷不化,腰不得弯。 6、脊中:第十一椎下,周边是脾脏,可灸不可针。治疗黄疸、痔疮便血、腹满等。 7、筋缩:第九椎下,背后两个肩胛骨下中间是第七椎,往下摸第八椎,再下突起是第九椎。肝在此穴前面。针灸都可以,治疗癫痫狂走,癫痫多语,脊急强。 8、至阳:第七椎下,腰脊痛,胃中寒气。督脉痛上面选至阳,下面选阳关。第七椎血会的地方,血癌病人有压痛点,帮助诊断用。 *消渴穴:第十椎经外奇穴,糖尿病可在这里针灸,可在此穴上帮助诊断。 9、灵台:第六准下,有压痛点标准的血癌,过多营养进入脊椎骨。旁边是督俞,诸阳之会。禁针。 10、神道:第五椎下,心脏病会有压痛点。用来诊断多,下针在旁边膀胱经上。 11、身柱:第三椎下,长灸身柱,可使小朋友长的高大、身体强壮,不易感冒。 12、陶道:第一椎下,按住脖下骨头,头椎会转动,脊椎不会转动。陶道是大椎的助手,治病在大椎上。 13、大椎:第一椎上,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会,感冒发烧退烧时大椎放血。门牙燥,项强、心下痞硬,太阳少阳并病。 14、哑门:风府下半寸。督脉阳维之会。面向下,无枕空的,针对着舌根方向,下到脊椎骨旁边,碰到头椎,舌头会吐出来,治疗声音发不出来。不灸哑门。 15、风府:脑骨边下半寸。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不灸。风容易进去的地方,中风、头项强痛。 16、脑户:后脑突出的枕骨的下方,不灸,会失声。面赤目黄。 17、强间:后脑枕骨的凸起的上方,东北人睡硬炕,摸不到突骨,头痛目眩。 18、后项:百会后一寸半,是百会的辅助穴, 19、百会:两耳尖中间后半寸有个凹洞,百病皆治。诸阳之会,六阳之首。天气再冷,头露在外面。中风、半身不遂、癫痫、忘前失后等。平常下针百会,前一寸半、后一寸半、左一寸半、右一寸半,都是加强百会的效果。在百会前五分斜刺到百会穴,不直刺。 *扁鹊典故:虢国太子尸厥,扁鹊(秦越人)取百会放血,救活太子,从此国王下旨,只有秦越人才可以称为扁鹊,其他人改名为郎中。 20、前顶:百会前一寸半,是百会的辅助穴,尿频。 21、顖会:前顶前一寸半,用的不多。 22、上星:神庭后五分。用米粒灸,涂点凡士林,细细艾绒烧,7、9壮,治疗鼻窦炎、鼻子发炎等。 23、神庭:正面沿着发际摸上去,第一个凹洞,发际上五分。不针,可灸,治疗神经病方面。 24、素髎:鼻头正中间,此穴跟女子会阴穴相对,素髎摸上去是一体的骨头是处女,如果是两片骨头就不是。通常点刺放血治酒糟鼻,不灸不针。 25、水沟:就是人中,水沟是平的代表没有儿子,主消渴饮水无度、水气遍身肿癫痫、不识尊卑、胡说八道、面肿、中风。 26、兑端:上嘴唇上面正中间。平时很少用。 27、龈交:上门牙肉正中间。治牙痛、牙龈肿、牙周炎,放血消炎。扎上去捻捻针就出针,不灸。 三、手太阴肺经(寅时3-5点) 肺经概述: 《内经》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其液涕。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眉毛生长肺在管,长眉长寿),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肺脏逼毒法:肺主商音,发声为“丝”,嘴巴拉开一点,两牙合闭,舌头顶住齿间,人直立双手合闭举过头顶,肋骨会往上升压迫肺脏,发“丝”的音,发到没有力气,然后垫脚尖,提谷道,用最后一点力气把“丝”声发出,联系5、6次,把肺毒排除,会咳、吐、流眼泪,说明姿势正确,有效果。 *井荣俞经合:阴经的手肘以下,膝盖以下,从木开始,木(井)少商、火(荣)鱼际、土(俞)太渊、金(经)经渠、水(合)尺泽。病在脏取井穴,病在色取荣穴,病在时间取俞穴,病在声音取经穴,病起饮食取合穴,五脏不平衡取原穴。 肺经多气少血,气血流注是寅时,早上3点到5点,肺气从左到右,可根据发病时间判断病的位置。脉居右手侧,秋天的脉气。秋当温足凉头,肺法象天,把整个身体包起来,正常人头面是冷的,手脚是温热的。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左右二十二穴)。 1、中府:云门下一寸六,隔一个肋骨,两穴很近,扁鹊针灸手法,一针透两穴,由中府透下,倒着往上刺,中府透云门,治疗久咳、气喘、肩背痛、甲状腺肿块、瘿瘤等,俞募治疗,取俞穴以及募穴。 下针方式:顺为补,逆为泻,“虚为补之、实则泻之”,实拒按、虚喜按,中府、云门,顺气扎针为补,逆气扎为泻。 2、云门:肩膀肌肉与锁骨下方的凹洞,肺的募穴,手足太阴二脉之会,配合中府透针,穴性差不多。 3、天府:古人用墨在鼻头点下,然后手臂过来有黑点的地方,现在衣袖拉起来,小老鼠跑出来的地方,腋下三寸。专治流鼻血,左鼻右治,右鼻左治。 4、侠白:天府下一寸,随寸针,就是天府下针没止住血,再针侠白,加强效果,不管是流鼻血、鼻咽癌、外伤流鼻血,只要流鼻血都可以下,14岁以下小孩流鼻血正常,可下可不下。 5、尺泽:手肘上面大筋外侧,手臂弯曲的地方,肺经的合穴,肺实泻之,顺为补逆为泻,逆向刺后捻捻针,再往里推一点,双倍效果。咳嗽一星期为新病,新病实症,刺之。久病为虚,不能刺尺泽,尺泽是合水,肺属金,金生水,尺泽是水的儿子,是肺的子穴,虚症用肺母穴太渊。咳嗽,急性胃脘痛、胃炎,流鼻血。 6、孔最:尺泽下三寸,两个肌肉中间,肺的郄穴,发炎用郄穴,可灸可针,多汗地方针好,专治痔疮,平时咳嗽带血,咳血代表有炎症,很热,舌苔黄,口渴,下孔最。急性扁桃体炎、咽炎,急性支气管扩张咯血。 7、列缺:用左手叉右手,左手食指尖到处是列缺,经渠后五分。手太阴肺经的络穴,络到手阳明大肠经。列缺主任脉,任脉有问题,喉咙痛,喉咙到阴痛都可以在列缺治,手掌过热实热泻之,小便频尿虚症补之。偏、正头痛,急性乳腺炎,落枕,遗尿,健忘,手腕无力,肩痹。 8、经渠:右手下臂高骨之下,经穴,属性是金,肺经也是金,就是本穴,可补可泻,禁灸,灸伤神明。主疟寒热,胸背拘急,咳逆上气,伤寒。 9、太渊:经渠前靠近手横纹的地方,脉会太渊,太渊下针斜下进针,寸口脉,俞穴,太渊属土,土生金,土是妈妈,是手太阴肺经的母穴。心律不整、肺家的虚症,久咳为虚,顺着大拇指为补,对着身体方向为泻,穴性是母穴,平补平泄也可以。咳喘,胸痹逆气,烦闷不得眠,肩背痛寒等。 寸关尺,太渊经渠列缺,下针时拨开动脉,下到穴位后,针会点头,用指甲拨开动脉。用3210针,一寸左右。 反关脉:人有时寸关尺脉摸不到,如列缺脉到阳溪见者,经脉气不够,络脉气很强,就是反关脉,没有病,非富即贵。 10、鱼际:大拇指鱼肚子,骨头与肌肉中间缝中,荣穴属火,主治乳痈。支气管哮喘,急性扁桃体炎,自汗,岔气,屈拇指长肌腱鞘炎,酒病,咳嗽等。 11、少商:大拇指下侧,井穴,平常用来点刺放血,主治扁桃体发炎、心下满、喉中闭塞、小儿发烧,咳逆,中风上肢及指端麻木,可在扁桃体处放血。 四、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 手阳明大肠经概述: 《内经》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又云:『大肠为白肠。』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左右四十穴)。 阳经:金(井)商阳、水(荣)二间、木(俞)三间、火(经)阳溪、土(合)曲池,病在脏取井穴,病在色取荣穴,病在时间取俞穴,病在声音取经穴,病起饮食取合穴,五脏不平衡取原穴 此一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气血留住早上5点到7点,平时揉肚子时,在丹田顺时针方向揉,顺着大肠方向推,可帮助排便。 中医认为肾管吸气,肺管吐气,肾脏没有问题,吸气后横膈膜下降,会去挤压肝脏,肝的血会出来,肝和大肠中间有条血管,肝的血会进入大肠,增加蠕动帮助排便,二十四小时不断进行,所以肺和大肠两个金去克肝木,木才长的好。 大肠是白肠,小肠把食物吸收后,食物和水进入大肠,小肠的火在底下烧,会把大肠里的水汽化,热气会上升到肺里,就形成天上的云,云就是肺,所以肺里的水来自大肠,肺里有水气形成津液不会口渴。 大肠经由手到头,抬手有三个动作,第一手不能平抬起来,大肠经问题;第二手不能梳头,三焦经;第三手不能往后摆是小肠经。西医说五十肩,就在大肠、三焦、小肠经上治,虚实看病多久,在改经的子穴、母穴上下针即可。 1、商阳:手食指指甲下外侧下点,井金,少商、商阳、大椎放血,几乎所有的烧都可以退,扁桃体也可以治。 2、二间:食指头弯起来,在横纹头这里下针,荣水,齿痛,喉痹,肩背痛等。 3、三间:跳过二间,进入手掌有个关节缝,俞木,很有名的三间透劳宫,掌心是劳宫,主治风湿关节炎的肿痛。手不能握拳。三间也可透合谷。 4、合谷:大指次指靠拢,虎口凸起的地方。阳经的原穴,原穴不分井荣俞经合,原络治疗法,就是取当病经的原穴,“原”就是病经,“络”就是表经或里经的络穴,如:大肠经又酸又痛,原穴合谷,肺经的络穴列缺,虚实都可以治。晕阙,咽喉肿痛,外感头痛,上牙痛,产妇宫缩无力,急性扁桃体炎,足跟痛,下颌关节脱臼。 脸上青春痘,灸合谷,生姜灸,效果好,脸会干燥,不再出油;女子美白灸合谷,皮肤会变的很好。上牙痛在大肠经治,下合谷穴,左上牙痛扎右边,右上牙痛扎左边,门牙痛,两边都下。牙龈肿胀,龈交放血,不要扎到青筋。 妇人怀孕可泻不可补,补会落胎,顺为补逆则泻。 肩膀抬不起来,对侧针扎合谷引到气,提到皮肤表层,逆着大肠经刺进,痛没了还有酸,再提到皮肤表层顺着大肠经下针,酸也去掉。 孕妇快生的时候肚子会阵痛,合谷有脉在跳,跳到食指,表示快生了。如果有阵痛而脉没有跳动,是假性阵痛。 面口合谷收:面部、口部的病都可以在合谷下针,如:面部中风,先下合谷,有麻醉的效果,疼痛少一些。 5、阳溪:手握起来,手背横纹头两筋处有个凹洞。经火,目风赤烂,寒热疟疾等,很少用,针对侧。拇指不能上翘,直刺。 *四关穴:合谷两个关,脚上太冲穴两个关(脚上的合谷穴,大拇指与二拇指中间),病人说:我到处都痛,下四关,针完后,病人会说痛在那里,再看经络取穴。合谷太冲可以诊断用,合谷穴又大又高,气越足,气脉所在。 6、偏历:手腕后三寸,与肺经络穴列缺相对。络穴,反关脉的地方,肩痛,大肠经实症牙痛、耳鸣。虚则齿寒,怕风怕冷,补之,在络穴和原穴上补泻。 7、温溜:偏历上两寸,郄穴,大肠经的炎症。 8、下廉:上廉下一寸,乳痈、硬块、手臂问题等。 9、上廉:手三里下一寸,小便难黄赤,肠鸣,胸痛,偏风,半身不遂等。 10、手三里:曲池下两寸,也是扭伤穴,腰扭伤、落枕、脖子不能动。急慢性腰扭伤,脐关节痛。 *落枕自我理疗法:头歪一边不能动,平躺下让头在床沿外自然下垂,手也自然下垂,3、5分钟,慢慢呼吸,将身体、头慢慢扭回来,当场就好。 *撞伤、撞车、打球受伤、高处跌下来,真正受伤是事后,不是事前,受伤原因是起来的太快而受伤。一旦受伤时,保持受伤的姿势不要动,让身体适应这个姿势3、5分钟,再慢慢站起来,就不会受伤。受伤是因为气血还没有恢复。 11、曲池:手肘弯起来拱手取穴,在纹头与肘骨中间,不能太靠手骨,不然会很痛。大肠经的合土,大肠经属金,曲池是土穴,土生金,是大肠经的母穴。大肠经的虚症补之,如:肩膀痛了半年,就是虚症,下针补的效果就好。曲池也是上半身,肚脐以上的消炎穴。大肠与肺是表里,上半身皮肤痒最好的穴道就是合谷、曲池同时下针。荨麻疹,高血压,网球肘,膝关节扭伤,寻常疣,扁平疣,肋痛,胃腹痛。清热祛风,调和营血,清头明目,调理胃肠。 *捻转针手法:“泻则迎之,补则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捻转法一般用在不方便使用迎随的地方,迎就是逆着它,逆着扎就是泻。 12、肘髎:拱手的地方,往后过了大骨的地方。可下针,打网球受伤,放一点血。 13、手五里:禁针,有大动脉。很少用。 14、臂臑:手肘上七寸,肩髃下两寸,两肌肉中间。手阳明络,手足太阳、阳维之会,主臂痛,不得举,瘰疬。 15、肩髃:手阳明、阳蹻脉之会,主中风、风病、半身不遂、不能张弓射箭、肩膀的问题。中风的大穴。肩髃透极泉专治狐臭,身体与肩膀成九十度,手自然下垂,三寸针透过去,不要补泻捻转。肩关节周围炎,急性裸关节扭伤。 *中风八大穴:百会、肩髃、曲池、风府、人中、涌泉等,合谷透后溪,可以使手张开,舌强不语针风府。 16、巨骨:肩髃往后,两边骨头有个缝。手阳明阳蹻之会,下面是肺,一般禁针。 17、天鼎:脖子大筋外侧与肋骨交接的地方,饮食不下,喉中鸣,上肢麻木,漏肩风(肩周炎),右肋间痛。 18、扶突:廉泉下来大筋的外侧,在喉结附近,很少下针。很严重的喉咙肿胀,下五分。 19、禾髎:鼻孔下,水沟旁五分,左边的从右边过来。下针很浅五分,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 20、迎香:鼻旁开五分,外迎香透内迎香,治鼻窦炎效果好,鼻孔不通、鼻科的问题,都可以透,先下对侧合谷穴麻醉。鼻血,胆道蛔虫症。 内迎香:鼻孔内上部外侧之鼻黏膜上,扁桃体炎,咽炎,针刺放血。 五、足阳明胃经(辰时7-9点) 足阳明胃经概述: 《内经》曰:『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曰:『胃为黄肠。』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 四十五穴足阳明,头维下关颊车停,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内庭厉兑经穴终(左右九十穴)。 阳经:金(井)厉兑、水(荣)内庭、木(俞)陷谷、火(经)解溪、土(合)足三里,病在脏取井穴,病在色取荣穴,病在时间取俞穴,病在声音取经穴,病起饮食取合穴,五脏不平衡取原穴。 此一经起于头维,终于厉兑,从头一路到四肢末梢,共45个穴道。 土克水,肾脏有问题会把土淹没掉,水会反土,胃是肾之关,有严重肾脏病的人,会极度晕眩,恶心、呕吐,时水太重反克到胃,并不是有胃病。 胃经多血多气,气脉在右手的关,按着越重,越弹得越高是实脉,看着很大,按下去没有是虚脉。 1、头维:发际额角的地方凹洞,本神旁一寸五分,足阳明、足少阳之会,一般很少针灸。血管性头痛。 2、下关:躺倒侧卧,耳朵前下旁,嘴张开有个凹洞,下巴脱臼扎下关,中耳炎、牙科的问题,不灸,头发穴道都不灸。牙齿痛不能咬东西,先对侧合谷,再针下关。面瘫,牙痛,下颌关节炎,足跟痛。 3、颊车: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咬牙时肌肉会动起来。可治疗中风、口歪眼斜、失语等,地仓透颊车,治面部中风,地仓在嘴角凸起的地方(小偷没地仓),先下对侧合谷,再针健侧(过去用鳝鱼血涂抹,血一干拉的力量很强)。 4、承泣:眼睛正下方,眼眶骨头上面一点,不针会黑眼圈,足阳明、阳蹻、任脉之会,用来诊断,下眼袋拉开,眼翳从下往上升,是胃经的问题。明目。 5、四白:眼眶正下一寸,(小朋友会一直往光的一侧看,会斜眼,看这边纠正),治疗眼睛、内翳、面肌痉挛的问题。 6、巨髎: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沟,手足阳明、阳蹻脉之会。治疗牙痛、局部肌肉麻痹。 7、地仓:嘴角旁边五分凸起地方,胃很热再熬夜,脸上会长青春痘。 8、大迎:地仓颊车中间下颚骨头上方的位置, 9、人迎:有人迎脉,大筋上方位置,喉结外开1寸半,很少用,人迎脉有,胃气就有。高血压,甲亢,癔症,膝关节痛,咽喉臃肿等。 10、水突: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治疗瘰疬、甲状腺肿大。把大筋捉住,不要碰到血管,顺着指甲进去,扎五分。 11、气舍:颈直人迎下,侠天突陷中。咳逆上气,颈项强不得回顾,喉痹哽噎,不常用。出血性休克。 12、缺盆:琵琶骨与锁骨正中间,不针,深针会伤到肺。 13、气户:缺盆下隔一个骨头,胸部下针由内到外前五分地方斜刺,不能直刺。 14、车房:气户下隔一个骨头,一般不针,主胸胁满,咳逆上气,呼吸不至息 15、屋翳:车房下隔一个骨头,乳房硬块,经前乳房胀满,主咳逆上气,唾血多浊沫脓血,痰饮 16、膺窗:屋翳下隔一个骨头,乳房硬块,可针,可丰胸,乳痈寒热。 17、乳中:膺窗下隔一个骨头,乳头位置,禁针禁灸。乳头有胃经与肝经经过。 18、乳根:乳中下隔一个骨头,乳房硬块,可针,可丰胸,臂痛肿,乳痛,乳痈,缺乳。 *乳癌针灸治疗:中医称之为“乳岩”,奶水就是月经,黄帝内经:月事以时下,心脏在管奶水,心藏神,是意志、心情所在,保持心平气和,开心,不动怒,每月月经来之前胸部会胀满,月经28天来时会顺着足阳明胃经、冲脉入子宫暖巢。月经开始排,胸部胀满开始消,排完肿胀消完。女人14岁到老一直有奶水。月经停止后会从第二出口,大便排出,所以更年期后会出现燥热、情绪变化很大。 古代记载乳癌不去治疗平均能活14年,西医治疗十年没有乳房,最多活10年。 初期的乳房硬块,是奶水堵在里面,没有及时排除,用按摩、推拿每天慢慢推出就可。产生硬块后,用生姜灸消导也比较好,下针按经络来走,循经取穴,如果在胃经上面就在子穴、母穴或郄穴,照虚实来针,针者善导引。 乳水淤积在管腺、乳腺里,可用人吸出来,按摩、针灸的方式,不可打退奶针,会伤到心脏,不要做切片,会把管腺、淋巴伤到,产生新的结缔组织及淤块,造成二次伤害。不要吃维他命C片剂,会使硬块长的更大。吃女性荷尔蒙会造成心脏损伤、心脏瓣膜闭锁不全。 乳癌后期,整个会变成岩块、会化脓,化脓后压力没了,就会不痛。针灸时可取远取穴或进取穴,要顺着足阳明胃经方向找穴。用中药效果更加明显。 19、不容:巨阙外开两寸,吃东西不容纳,心口痛,喝水就吐,肩关节周围炎入夜疼痛。 20、承满:上脘旁开两寸,吃一点东西就饱了,很胀,胃口不开,吃不多。 21、梁门:承满下一寸,胁下积气,食饮不思。 22、关门:梁门下一寸,不想吃东西,吃了就想吐,肠鸣腹胀。 23、太乙:关门下一寸,长高,针灸都可。 24、滑肉门:太乙下一寸,长高,针灸都可。 长高第三穴道:身柱,灸完太乙、滑肉门,胃口大开,再灸身柱,会长的人高马大。 25、天枢:神阙外开两寸,大肠的募穴,大肠的俞穴加大肠的募穴就是俞募治疗法。天枢拒按,惨叫,有宿便便秘,寒实,灸比针好,热实,针比灸好。 *腹四针:临床治症,病人胃口不好,又有便秘,肚子又痛,小便淡白,中脘、关元、左右天枢四个穴道。小便淡白,灸天枢,其余下针。小便深黄,实热,下四针,胃、肠一起治没有虚实补泻,捻针酸麻胀即可。 26、外陵:阴交外开两寸。 27、大巨:石门外开两寸,肠鸣、腹泻。 28、水道:关元外开两寸,肠鸣、腹泻,水分跟水道常合并使用,可通利水肿、腹水,胀的厉害,不能躺下,下针。 29、归来:中极外开两寸,睾丸缩回腹中,下针,痛经。 30、气冲:曲骨外开二寸,助孕,灸好。 31、髀关:伏兔上六寸,抽筋、脚无力。几乎不用。 32、伏兔:膝盖头上六寸,跪姿肌肉隆起的地方,抽筋、脚无力,脚膝冷,临床还有比伏兔更好的穴道,很少用到。 腿上阳经,从中间分阴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 33、阴市:膝盖头上二寸,往外开一寸,治疗膝盖冰冷,好像有水在里面,夜市工作者,脚痛,脾经、胃经痛,下完针就好了。 34、梁丘:膝上二寸两筋间。足阳明的郄穴,消炎穴道,膝盖受伤,摔破,红肿、青春痘长在足阳明胃经上面,都可以下针梁丘,止痛效果好。 *解穴:膝盖头外侧有个直角上一寸,经外奇穴, 1、下针不小心扎到动脉,比如太渊、经渠,肿胀起来,下对面解穴,当下针后的针感很痛、很难过、肿起来,一下解穴后,有东西在跑,压力很快解除; 2、点穴后解不开,解穴一点就解掉了,解穴有两个,一个在腿上,一个在手上少府穴。 35、犊鼻:膝盖的盖子跟胫骨中间有个韧带,中间的叫犊鼻,很少用。旁边有两个凹洞,称膝眼,属经外奇穴。 *治疗关节炎(五穴四针) 治疗风湿关节炎、膝盖伤痛时,鹤顶、两个膝眼、呈八字形,胆经阳陵泉透脾经阴陵泉,用三寸针,五穴四针可治疗所有膝盖问题,风湿痛、扭伤、肿胀等。 36、足三里:手顺着膝盖下胫骨推下去,快到高骨的地方,外开一个指头,就是足三里。大穴,所有胃病都可以治(吐血除外),按住足三里,冲阳脉就没了。胃经的合穴,胃经是土,井荣俞经合属合,足三里也是本穴。虚症、实症都可以治,针和灸都可以,将热往下导。 恶心想吐,脚不能走远路,脚没有力,乳房肿块(硬块二年用补,硬块压好痛,用泻。)胃下垂,胃痛,运动过度,痛风,白细胞减少症等。 补泻手法:阳明经经络往下走,逆为泻,顺为补,逆着经气快转,再慢慢回来,就是泻;顺着经气快转,再慢慢回来,就是补;泻为双数,把针再往下一点,补为单数,把针提一点起来,气就到了; 治疗血压上升,中医讲是阳亢,脸充血,西医讲血压很高,可在足三里下五分,斜刺到足三里,阳明热就慢慢泻下去。 常灸足三里,可让人健康长寿,中医观念: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临床上不管肝癌、肺癌或感冒,胃口回来,就有救。多食海带、海藻类对人身体非常好,黑色入肾。常灸足三里,会让胃气很好,不饱不饿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阑尾穴(奇穴):足三里下约一寸,如果有压痛点,就是盲肠炎,帮助诊断,下针引到气就好了,盲肠炎病人会像虾子一样弯起来,这样会舒服一些,痛去掉后,要把大便清出来,下天枢、关元。当盲肠炎破掉变成腹膜炎,压力没了疼痛消失,大便跑到肚子里,人体自我保护用膜包起来,肚子是凉的,破点是热的,就知道破裂了,除中药外,可下针天枢、中脘、关元、足三里、阑尾。 37、上巨虚:足三里下三寸,对乳房硬块很好,把上面巨大的东西虚掉,对侧治疗。 38、条口:下巨虚上一寸,治疗糖尿病,西医分解血糖后,残渣会落到脚上,一旦破掉不容易收口,条口治脚麻(病人踩在地摊上都不知道),治症法则:把血中的水补足,用生津的药物,把陈旧的糖引导到身上,治疗之初会有血压升高的现象。条口透承山,承山在膀胱经,也专治五十肩,肩膀抬不起来。肩周炎。 39、下巨虚:上巨虚下三寸,肚脐以下硬块,如子宫暖巢有肿块在里面,实泻逆向行针,虚补顺向行针。 40、丰隆: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隔天针用补,丰胸效果比较好。很有名的导痰穴,下针后捻针,气到慢慢把针提起来不要出皮层,再把针倒过来,斜针45度针,向身体方向下针,然后再捻针,酸后再慢慢提起到表层,再往下45度下去,留针20分钟,就是导痰术。 41、解溪:足背与小腿交接处,两条大筋中间,胃经是土,属性为经火,火生土,是母穴,也是经穴。虚症在母穴下针,如胃经头痛好几年,对侧解溪下针。 42、冲阳:解溪下二寸,动脉下就是冲阳,是胃经的原穴,拨开动脉也可下针,原穴补泻都可以做,虚实都可以治,冲阳脉代表胃气所在。大便不通,燥气上冲,奔走发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要将燥矢倒下来。针刺放血治裸关节扭伤。 43、陷谷:内庭上二寸,俞穴,按照时辰发病,早7点到9点,可以下胃经的俞穴,早上脸肿,7-9点头痛、发脾气。 44、内庭:足第二脚趾与第三脚趾交接上五分的地方,骨头后下针,荣穴主水,母穴,下内庭一定是逆气下针是泻,腹股沟急、慢性痛。 45、厉兑:脚二指甲下内侧点,井穴属金,胃经是阳土,土生金,也是子穴,拿针做泻会很痛,所以有个法则:“补井当补合,泻井当泻荣”,遇到井穴是子穴,改用荣穴;井穴是母穴,补用合穴。“井主心下满”,胃经经过胸口下来,心口痛,胃经下方直接络到肝经,中间经过肾经,治疗心脏动脉血管阻塞,针厉兑。 胃经上,井穴与荣穴都是胃经的实症,像牙痛、乳房硬块。如妇人退奶,肿胀起来,下子穴可以退掉,陷谷也很好,陷谷是俞穴,无所谓补泻,陷下去。 *中风预防:手前面指头麻,大概六周以后内会中风,如果麻在足阳明胃经上面,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穴麻时,可能两个星期内会中风,此时马上就足三里,灸单数九壮以上,第二天再灸,打通血液循环,通畅。 六、足太阴脾经(巳时9-11时) 《内经》曰:『脾者,谏议之官,智周出焉。』 (一)脾者,仓禀之本,荣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孤脏以灌四旁。脾主四肢,为胃行津液。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其液涎。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二)中医的脾脏包括脾脏和胰脏,脾脏与胃是表里,胃是表是腑,腑主宣泄、消化;脾是里是脏,脏主收藏;荣是血,卫是气,脾血多,胃多气,一吸一呼,胃与脾呈互动关系。 (三)脾主四肢、主肌肉,甘味入脾脏,属土,过多人工精炼糖,吃到是甜的,到胃里是酸的,木克到土,表里不一致。所以要吃天然的甜,蔗糖、麦芽糖、饴糖等,土很重要,土生万物,不要食无宜于脾脏是食物。 (四)脾是黄色,黄色的营养入脾,脾脏是后天之本,肾脏是先天之本,思伤脾,脾主味,脾脏受伤,味觉就没有了。 (五)*脾脏攻毒法:脾脏的音是宫,实际练功时发“呼”的音,站立两脚微开,左手按在脾脏位置,脾开窍于唇,发出呼声,呼到快断气,脚尖抬起,把谷道提起来,用最后的力气发出“呼”的声音,这是脾脏的动静非常大,呼完之后,再吸气回来,把脾脏的毒逼出体外,做对动作头会晕眩属正常现象,不晕没练对。 (六)*咖啡与胰脏癌:中医讲味厚的入血分,淡味的入气分,胃主气分,脾主血分,咖啡味道很厚,又是酸的,酸入肝,木克到土,所以入血分后,直接打击到脾脏,对脾来说是负担,美国是胰脏癌多发的国家,胰脏癌就是这样来的。 (七)阴经:井荣俞经合,从木开始,木(井)隐白、火(荣)大都、土(俞)太白、金(经)商丘、水(合)阴陵泉。病在脏取井穴,病在色取荣穴,病在时间取俞穴,病在声音取经穴,病起饮食取合穴,五脏不平衡取原穴 (八)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漏谷地机阴陵穴,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左右四十二穴)。 1、隐白:大脚趾指甲靠外侧一点,脾脏的井穴,可治尸厥昏迷,疝气,妇人的白带、经漏不止,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 *三毛:经外奇穴,脚大趾隐白上面区域,有几个毛,灸三毛可治失眠,对不喜欢喝药汤剂的有效,效果不错。血虚、虚烦晚上睡不着,灸灸三毛穴,三毛穴在肝经脾经交会的地方,脾生血,肝藏血,灸的时候血马上进入肝,魂归肝,自然就睡着了。 2、大都: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荣火,火生土,是脾经的母穴,虚症治此。扎大都很痛,弯起来会好些,下针后向上提一点,就可以了。脾脏有虚症的时候,除四肢无力外,嘴唇会变白,白是金,土生金,极虚状况下容易生虫。 蛔虫诊断法:下牙龈的下方有许多白点;眼皮翻开,眼白地方有许多蓝点;晚上肛门痒;肚子很大。实脾不会生虫,脾虚才会生虫。多运动,少胡思乱想,把脾强起来。 3、太白:脚旁的大骨后面,在骨缝的下方,骨前是大都,绕过骨头后面是太白。俞土,按时间发病找俞穴,早上9-11点,脾气旺四肢肌肉就很旺。如果上午9-11点很累很疲倦,就是脾虚,虚症针大都,俞穴属土,补泻、虚实都可以针。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身重等。 4、公孙:脚掌凸骨下方跟肌肉交接的地方,公孙主冲脉,任脉外开半寸就是冲脉。冲脉力量很强,所以腹痛泻之、鼓胀补之。临床胃出血不针足三里(胃的本穴,会吐更多的血),下公孙。治孕妇怀孕恶心呕吐,足三里、公孙都可以治。公孙是脾经的络穴,病变经在足阳明,采用原络治疗,足阳明胃经的原穴是冲阳,原络穴一起下针,足三里也可以。 针灸歌诀“公孙内关胃心胸”,内关在手心包经上,任何胃病、心脏病、胸部的问题:气喘、咳嗽、肺病、心脏肥大都可以下针治疗。 5、商丘:度骨法找,脚踝与脚胫骨交接的缝中,经金,脾经属土,土生金,也是脾经的子穴。如脾经的膝盖内侧痛,几天下商丘,好几个月下母穴大都,新痛为实泻之,久痛为虚补之。有助孕效果。 对称治疗:不管穴性,不管阴阳五行,用一般常识去取,如:脚痛在公孙的地方,就下对侧的商丘,左病右治,痛未止,下对侧公孙。右脚的公孙痛,可以扎左手的鱼际穴,左脚的公孙痛,可以扎右手的鱼际。手肘撞伤很痛,手翻过来正好是膝盖顶端,扎鹤顶,鹤顶痛,扎三焦经的天井穴。 6、三阴交:足内踝上三寸骨后,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交会处。妇科大穴,可以长灸,女人痛经立竿见影。按三阴交会大叫,实有积块、淤血,关元左侧外三、四寸的地方,骨头旁,有压痛有瘀血,左侧主血,右边主气;腹部正中央有痛,大部分是有淤块、肿瘤;三阴交都会有压痛,帮助诊断。 合谷主气(大肠经原穴,与肺表里),三阴交主血,脾主少腹。 怀孕时婴儿靠血滋养,要让孕妇血旺气衰,生产时要气旺血衰,好下胎。所以补三阴交泻合谷,安胎;泻三阴交补合谷,落胎;怀孕时禁针,容易搞错。 腹部的问题,男女都可以用,男人遗精、梦精、阴茎痛、腹部痛,灸针都可以;妇科的问题三阴交都可以治,腹不痛了,还有滴漏不止,下隐白,中医以消导为主,让血自然停止,而不是停留在体内会作乱。月经期行房会影响经血往下走,行房会亢奋血会乱跑。 长灸可减轻更年期症状,进入更年期后,睡觉向左边睡,潮热现象会减轻;平时人要向右睡,左血右气,晚上睡让血归肝,所以往右睡,血在上气在下,肝会很强。 7、漏谷:三阴交上三寸,禁灸。脾经的络穴,与足阳明胃经相通,脾的表经是胃。 8、地机:阴陵泉下三寸,脾经的郄穴,消炎、镇痛,痛经,水肿腹坚、肚子胀满,腹部肿块。 9、阴陵泉:小腿胫骨内侧,腿内胫骨转弯的地方,合水,脾是土,大穴,治疗膝盖风湿、水肿、小便频数、中风、摄护腺肥大。有水病之人,阴陵泉有压痛。 针的深浅:制水,水在的地方很深,要看脚的大小决定深浅,皮肤表面的病针浅,水在皮肤以下,骨病要下到骨边,内脏问题,如气喘、肝病,要下深针,腑是宣泄,肠胃问题不用很深。 *三皇穴:阴陵泉叫天皇、地机是地皇、三阴交叫人皇,统称三皇穴。脾主四肢,主肌肉,主少腹,脾统血,主身上湿热,五行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得病时,土不能制水。土坝建好才能固水,治疗水肿,除消水外,第一、必须强土。所以下双侧三阴交、地机、阴陵泉,专门治疗水肿,建里一条水道;第二、脾主四肢,腿没有力,也可以用三皇穴,强土的动作。 10、血海:膝盖头内侧,肌肉最高的地方。血海是全身最大的穴道,是妇科的名穴,所有女人痛经、滴漏不止、月经不来,在痛时下针最好,下针后捻捻针,不用补泻,一寸针就好。老年性皮肤瘙痒,壮气血,活血祛风止痒。 *痛经三穴:血海、三阴交、中极,所有痛经都可以治。 *百虫窝(奇穴):血海上一寸,有压痛里面有虫,下针疼痛就好了。 11、箕门:血海上五寸,靠近阴部,对阴部的病有帮助,用的比较少。 12、冲门:曲骨外开四寸,有个对称治疗法,修女冲门痛,可以扎脾经的子穴商丘或母穴大都,但用的是肺的云门穴。生完小孩胎盘不下来,针冲门,让胎盘快些下来。 13、府舍:曲骨上一寸再外开四寸,四寸是脾经、二寸是胃经,再往里半寸是肾经。靠近腹部,治疗腹部的病,帮助诊断。 14、腹结:石门外开四寸,很少在腹结上治疗。 15、大横:神阙外开四寸,治肠胃方面的病,泻痢、拉肚子等。 16、腹衰:建里外开四寸,腹部、肠胃的问题,大便不顺,胃部消化。 17、食窦:天溪穴往下跳过一个肋骨,肚脐以上肋骨之下,可以直针,不要太深,大概一寸,沿着肋骨刺,两肋之间, 18、天溪:乳中穴外开二寸,下天溪靠五分内侧斜刺,治乳房肿块。 19、胸乡:周荣下跳过一个肋骨,胸胁支满,引胸背痛不得卧,转侧难。 20、周荣:中府穴下跳过一个肋骨,找穴道:云门中府周荣胸乡,硬块在脾经上硬块在周荣上治,灸比针好。 21、大包:胳肢窝底下极泉下六寸,极泉下三寸是渊液。统领全身大络,全身的络大包在管;脾之大络,经与腑有络,脏腑之间的络,阴经、阳经的络都要大包来协调,大包虚实都可以治,主胸胁中痛,喘气,实则身尽痛,紧绷,泻之;虚则百节尽皆纵,松弛,补之。手拿不起东西,不能握拳。 七、手少阴心经(午时11-13) 心经概述: 《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其臭焦,其液汗。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心开午时,上午11-13点,心经属阴火,心脏不受病,心包膜生病,现代二尖瓣、三尖瓣闭锁不全是吃西药得到的,本来就没有此病。心脏神,心神要守,整个晚上都不能睡是心脏的问题,中医认为心中永远有一滴血,新的血不停地换掉旧的血,如此循环。吃安眠药会伤到心脏,人失了神会去自杀。 心脏与小肠互为表里,两个火有同样的温度、速度、压力。心脏管月经、体重,管人的腰围,要想尽办法保护心脏,要心平气和,不要生气,不要受到西药的伤害。 *心脏逼毒法:在宫商角徵羽里,心脏声音是“徵”,在练功逼毒时要发“呵”的声音,如何打通血里的杂质,背靠墙,一脚前一脚后,会稳当,背与墙有三寸左右距离,用两个肩胛骨去撞,刚好是第三、四、五、六、七椎的地方,全身放松,吸气后撞,撞得同时大力把气吐出来,要发“呵”的声音,开始慢慢撞,等习惯再大力撞,血管里有堵塞、胸闷、胸痛顿时撞开。 恐能胜喜,肾管情志,过喜用恐来压制。 阴经:井荣俞经合,木(井)少冲、火(荣)少府、土(俞)神门、金(经)灵道、水(合)少海。 九穴午时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左右一十八穴)。 1、极泉:腋窝的地方,正上方是肩井,不下针也不灸,如果乳房硬块在极泉上,要在心经上治疗,帮助诊断用。中风所致上肢不举。肩髃透极泉治疗狐臭(身体与肩膀成九十度,手自然下垂,三寸针透过去,不要补泻捻转)。 2、清灵:手肘上三寸,手肘弯起来外侧是曲池,内侧叫少海,少海上三寸是清灵,一般很少用。 3、少海:手肘弯起来内侧地方,合水,心经是阴经,井穴刚好是木,心脏是火,木生火,井穴就成了母穴,补井当补合,泻井当泻荣,就在合穴少海上补,在荣穴少府上泻,母穴遇到井穴,要取合穴,因此少海是心经的母穴,像心脏的虚症取其母。 虚和实,心脏其华在面,脸上的气色,两颊部分心脏在管。红色时就是壮热,是心实,实症就是感到热,是赤红的、鲜红色,心脏堵到反应在脸上。虚症很苍白,取它的合穴少海下针。做补时,心经从上面下来,顺着快速转,慢慢转回来是补,可以做九补,做完后,再提一点点,提就是补。效果看睡眠好不好,气色好没好。 4、灵道:通里上半寸,经金,直针,心痛,干呕,悲恐 5、通里:阴郄上半寸,络穴,直针,目眩头痛,热病先不乐,数日懊憹 6、阴郄:神门上半寸,郄穴,直针,鼻衄吐血,洒淅畏寒,厥逆气惊 7、神门:手掌下面内侧粗筋跟横纹头交接,筋的内侧。子穴,对着少府、沿着心经方向下针,治疗失眠,惊悸,心脏动悸,情绪不稳,心神不守,见鬼发笑,可以让心神定下来。是子穴治心脏的实症,壮热,心虚没有力量。 心脏不得癌症,强心为主。 8、少府:握拳手第四指和第五指指头,点到的地方,荣火,是本穴,心脏病急救大穴,心脏停止跳动,下关元、巨阙、少府,少府针下去,病人还没醒,就差不多了,涌泉、公孙都可以治。也可以治阴痛, 少府也是手解穴,腿上在膝盖外侧直角骨上一寸,上半身的解穴就是少府,被点穴,被打到,打击到大包,都可以下少府穴解回来。 9、少冲:手小指内侧指甲旁,井木,心虚补之,木生火,会在少冲穴上做补泻。 八、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15点) 小肠经概述: 《内经》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肠为赤肠。』 胃之下口,小肠之上口也,在脐上二寸,水谷于是分焉。大肠上口,小肠之下口也。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 心脏移热给小肠,互为表里,小肠消化食物和营养以后变成水和残渣,残渣会给大肠。小肠的火在大肠下面烧,水在上面煮,所以这水会回流到肺脏,就是口中唾液的来源。心主汗,心脏功能很正常运动就会流汗,汗多小便就少,汗尿同源。尿的来源,一是肾脏经输尿管到膀胱里,二是三焦是水道,脏腑之间的油网,三焦跟膀胱连在一起,小肠火在烧,水就会汽化,膀胱会膨胀,毛孔遇热打开把干净的水给肝脏,水来清洗肝脏,水生木。(肺脏受到外面的热,心脏受到热而心主火,两火将肺的水变成汗排掉,如果没有变成汗,肺的津液,因金生水,慢慢进入肾,肾再到膀胱出去,水会在膀胱经过二次气化,好的水到肝脏,浊水会排出。)。西医讲膀胱没有上口,实际上上口就是通过三焦进入膀胱,遇到热才会渗透过来。 气血留住时间是未时,下午一点到三点,按时辰发病,取俞穴,荣穴也可以,下俞穴比较不痛。 阳经:此一经起于少泽,终于听宫。金(井)少泽、水(荣)前谷、木(俞)后溪、原穴:腕骨、火(经)阳谷、土(合)小海。金水木火土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薮,腕骨阳谷养老绳,支正小海外辅肘,肩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风曲垣首,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乃与天容偶,锐骨之端上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左右三十八穴)。 1、少泽:手小指指甲旁外侧,金井,穴性因阳经的关系是火,所以少泽穴是小肠经的本穴,因属性相同,平时放血用的多,活血止痛。寒热,汗不出,喉痹舌强,口干心烦 2、前谷:手握拳小指末端第一个横纹头,荣水,热病汗不出,奶水不出,耳鸣。 荣穴也可以按发病时间来治,扎前谷比较痛,常在俞穴后溪上治。 3、后溪:再过来的横纹头的地方,主督脉,身上的督脉后溪在管,任脉列缺。俞木,小肠经属火,木生火,也是小肠经的母穴,母穴治小肠经的虚症,长久的病,初症用小肠经的子穴,拖了很久用后溪。如整个脊椎骨痛,下后溪。小肠经有绕过后面的肩膀,肩、项、肘臂的问题,大部分是后溪,针督脉没有虚实。手指挛急,急性腰扭伤、闪腰岔气,落枕,麦粒肿,后背冷,肩周炎,疟疾。 4、腕骨:手掌边有个小天星骨,非常强硬,小天星骨与第五掌骨中间,小肠经原穴,不分虚实都可以治,心主汗,心脏有问题的人出汗不正常,有的一年都不出汗,心脏没有办法把汗发到身上,力量不够,下腕骨穴。腰痛,小儿握拳无力,胁下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等。 5、阳谷:小天星骨与锐骨之间筋的下方,经火,也是本穴,下针很浅一寸左右。本穴治疗法会用到阳谷穴。 6、养老(手不能扭毛巾):手翻起来手按凸起骨缝中,老人眼睛不好,视物不明、白内障、近视眼,治眼睛很有名的穴道。下针要浅,要把手转过来,用一寸针。也是郄穴,很有名的“养老透间使”,专治手肘扭伤,手不能扭毛巾,主妇手,间使穴在心包经上叫大陵穴的地方,手指先按到间使穴,用三寸针从养老穴透到间使穴,感觉快到间使就到了,然后左右捻捻针、平补平泄,不留针,抽出就好。 7、支正:阳谷穴上五寸,手腕后五寸,小肠的络穴,虚实都可以治,手不握,十指尽痛,手臂没有力气,皮肤生疣,扁平疣,都可以用支正。 手上三个奇穴: *肠关:手腕骨上三寸,骨头后方下针,骨头上方是小肠经,关掉小肠,男左女右,比如要下利,按住此穴,心想不上厕所三次,就止住了,紧急时用。腹部的痛,肠绞痛,针下去痛就去掉。一寸半。 *肝关:肠关再上三寸,肝癌后期非常疼痛,右痛就针左边,平补平泄,痛会慢慢去掉。如被马踢到、摔倒、肋间痛,都可以下对侧肝关,平补平泄。 *心关:肝关再上三寸,治心脏病,无所谓虚实。 8、小海: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头取之。手肘两骨之间正三角位置,手太阳小肠脉所入为合土,子穴。小肠实泻之。压小海穴会很麻,小肠经的实症如身上长疣,用一寸针。 9、肩贞:臑俞往下走三寸,手足麻木不举。 10、臑俞:肩髃穴到内侧骨头边,有个骨缝,手太阳、阳维脉、阳蹻脉之会。痛在臑俞三天,就下小海,痛三个月就下后溪。 11、天宗:背部肩胛骨正中间,很少用, 12、秉风:曲垣下二寸,要知道位置,如确定此穴位痛,在该经的子穴或母穴做补泻,或者在原穴做补泻。 13、曲垣:肩井后三寸,要知道位置 14、肩外俞:陶道外开四寸,背针由内半寸向穴位斜刺,30度的角度,肋骨中间,身体内向身体外斜针,肩膀酸痛的近取穴,项强(脖子痛,太阳病项强,高血压项强,瓣膜闭锁不全项强) 15、肩中俞:大椎开二寸,同上。 16、天窗:人迎穴外开三寸,外开一寸半是扶突穴。治疗喉咙的问题,书上治痔疮,不对。 17、天容:耳朵的下方,如果要刺下五分,用指甲把动脉血管拨开,甲状腺肿,脖子肿块、硬块、梅核气,急性喉炎。 18、颧髎:太阳穴(瞳子髎)的下三寸,要知道位置,很少下针,上牙痛有时用。 19、听宫(耳鸣耳脓中耳炎):耳朵的屏风前有凹缝,张开才能找到,骨缝分上中下,上为耳门(三焦经),中为听宫(小肠经),下为听会(胆经),都是治疗耳朵化脓、发炎、耳鸣,下针时嘴巴要张开,这三穴不留针很久(5-10分钟),一寸左右,左右捻捻,平补平泄,插提都可以,无所谓补泻,流脓出来是实症。 麝香矾石散专治中耳炎、化脓、流脓,保持干燥,发炎去掉。 九、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17) 膀胱经概述: 《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曰:『膀胱为黑肠。』 诸书辨膀胱不一,有云:『有上口,无下口。』有云:『上下皆有口。』或云:『有小窍注泄。』皆非也。惟有下窍以出溺,上皆由泌别渗入膀胱,其所以入也、出也,由于气之施也。在上之气不施,则注入大肠而为泄;在下之气不施,则急胀涩涩,苦不出而为淋。 膀胱后面是小肠,五行属水,水有两种管道进入膀胱,一是从三焦,油网渗透到膀胱,一种是通过肾脏流进来。肾水来自肺脏,小肠火在下面烧,肾水在上面会气化,气化后进入命门,水和肾的营养,顺着督脉一路进入脑部,这是第一次气化。蒸发后的残渣从肾脏经过输尿管进入膀胱,再次受小肠的热进行二次气化,气化的水顺着三焦油网进入肝脏,就是水生木,水是木的妈妈,帮助肝脏代谢,废物胆汁帮助大肠蠕动排便,或再给身体消化再送给全身。 膀胱气化时会膨胀,尿液顶在膀胱上面,呈热气球往上升的状态,尿满但不会感觉很重,里面有蒸汽、压力、速度,尿时很强的力量,年纪大时,小肠的火不够了,无法气化,所以尿频,所以一定要让小肠火热起来,常灸中极穴。 阳经:此一经起于睛明,终于至阴,金(井)至阴、水(荣)通谷、木(俞)束骨、原穴:京骨、火(经)昆仑、土(合)委中。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目内红肉藏,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上寸半承光,通天络却玉枕昂,天柱后际大筋外,大杼背部第二行,风门肺俞厥阴四,心俞督俞膈俞强,肝胆脾胃俱挨次,三焦肾气海大肠,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仔细量,自从大杼至白环,各各节外寸半长。上髎次髎中复下,一空二空腰髁当,会阳阴尾骨外取,附分侠脊第三行,魄户膏盲与神堂,譩嘻膈关魂门九,阳纲意舍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续,二十椎下秩边场。承扶臀横纹中央,殷门浮郄到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是,承山飞扬踝附阳,昆仑仆参连申脉,金门京骨束骨忙,通谷至阴小指旁(左右一百三十四穴)。 1、睛明:眼睛内侧,下针时把眼珠子拨开,在骨与眼球中间,眼内框的地方。直进直出不会出血,眼睛视力不好,视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都可以下针,不灸。所有眼睛的病都可以下针。 2、攒竹:眉头,眉毛旁边有几根毛翘起来,横的骨缝的地方,下针可放血,不灸,攒竹透鱼腰(眉毛中间),最常用的是放血治疗,增强眼睛视力,缓解压力。 *四穴放血:治视力。眼睛不好,放血增强视力,四个血可放血,攒竹、眉尾、瞳子髎(太阳穴)、耳上尖,放血针刺下,挤两滴血出来就可。治疗眼睛问题,尤其是角膜炎、眼红肿,就不痛了,很舒服。新血换旧血,去病毒,同侧放血。 3、眉冲:曲差与神庭中间,眉毛直上入发际五分凹洞处,鼻科的病。 4、曲差:神庭外开一寸半,主目不明,鼽衄,鼻塞,鼻疮。 5、五处:神庭上五分是上星,上星外开一寸半是五处,治眼科的病。 6、承光:五处后一寸半,眼看不到光,对光很敏感,用的不多。 7、通天:承光后一寸半,鼻子通天,像鼻窦炎、鼻塞,意外伤害,下通天。一般先下合谷,再迎香,后通天。通天作用像百会。 8、络却:通天后一寸半,头眩、耳鸣,如:一个人极度晕眩,西医讲是内耳不平衡,中医认为是横膈膜不平衡,底座失衡,水饮停在中焦,导致头晕眼花,常常恶心。可以下络却、中脘、公孙、内关。 9、玉枕:络却后一寸半,后脑有个骨头就是玉枕穴,头上的穴道,下到头皮和头骨中间。口疮(经验穴)等,用的不多。 10、天柱:后脑骨交界与大筋外侧一点,天柱倾命在旦夕,后项强痛,脖子酸,可下针,用一寸针,下五分。发根越低是忠臣,发根越高是奸臣。 *安眠穴:经外奇穴,天柱外开一寸,骨缝边,专治失眠,睡不好,不要按到天柱,越按越精神,膀胱经气会旺。 11、大杼(专治骨科):陶道外开一寸半,骨会大杼,全身的骨头会在此处,骨头的病都在这里治。督脉别络,手足太阳、少阳之会。脚突然扭到,按大杼穴大叫一声,就是骨裂了,灸和针会让骨头恢复的很快。『五脏气乱,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平常灸身柱、灸大杼,又高又大,骨头会很硬。 会郗治疗:郄穴就是消炎、清热、止痛,起麻醉作用,小胳膊骨裂病人,伤到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上面,大杼穴有压痛点,下大杼穴,下大肠经郄穴温溜,肺经郄穴孔最,可止痛,同时骨头会恢复。如果是五十肩痛,胳膊抬不起来,病在经络上面,不用下大杼穴,久痛下曲池,新痛下二间,用到子母穴比较多。内科病或骨科病用到会郗比较多。会郗下针无所谓补泻,捻针引到气就好,背部膀胱经下针由内到外30度斜刺。 骨科:全身骨头肾脏在管,起点在环跳骨,髋关节的地方,四肢的末梢是终点,人在生骨从欢跳的地方到四肢末梢足手指尖,要用两年的时间,每两年换一套新骨。如果小腿胫骨断掉、骨折,中间少了二寸,西医给病人9个月吃大剂的钙片不但骨头没长,而且还得肾结石,中医骨会大杼下针,下胃经的郄穴梁丘,开处方,三星期有骨丫出现,三个月全部长好,还要把肾结石去掉。病好了大杼穴就不痛了。 刚开始有骨病的时候,左膝盖最开始痛,支撑的地方痛, 12、风门(背发脓疽):第二椎下方外开一寸半,脖子强硬,灸针火罐都可以,把风邪去掉。背部、四肢长很多脓块,一是白头红块,三棱针将脓挤出,用灸到不痛;二是白色没脓头,三棱针将脓挤出,灸不痛到痛,也可以用烧针,皮肤以下有脓灶;三是内陷的脓,不用针,直接灸,痛灸到不痛,不痛灸到痛。屁股长疮、褥疮,不要在褥疮上烧,在风门上烧。 13、肺俞:第三椎下外开一寸半,肺主皮毛,变动在咳,气喘、咳血等。肺俞以下的俞穴在治疗时,不分虚实寒热。小儿龟背,肺里有痰,奶水逆流到肺,两年后可能是肺癌,第三椎痛。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肺炎,肺炎等。 *俞募治疗法:大部分用在内科的病,如:肺的募穴中府下针到云门,再针背面的肺俞,20分钟,就是俞募治疗法,咳,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气喘,肺癌都可以。子(实)母(虚)穴大部分都用在经络痛或四肢痛上面。肺瘘、皮肤痒欲自杀,忧郁症,忧伤肺,可以下肺的俞穴及募穴。 *正治法:通用的治法,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发现木(肝)有问题,先去强土(脾),再去强水(肾),把病堵住。如果金(肺)有问题,第一个影响到木(肝),先要强木(肝),再去治土(脾),让金生水,让金不要克木,就是正治法。肾主二便,当肺的功能不正常,先去治肝、治脾,如果肺恢复正常,肾脏的二便会变正常。 14、厥阴俞:第四椎下外开一寸半,心包,下针灸都可以,治疗心脏病,心包受病,关节止痛药、减肥药、维他命E、女性荷尔蒙都会伤到心脏,造成心脏瓣膜闭锁不全,让心脏受损。 15、心俞:第五椎下外开一寸半,有心脏病的人第五椎有压痛点,闷痛是虚症,刺痛心脏有堵到,有瘀血,灸针都可以,俞募治疗,心俞和巨阙下针。小儿心气不足,七八岁不会讲话,灸针都可以。健忘神不守,心悸,心绞痛,下心俞。 治疗心脏病,同时下六针,火克金,金克木,所以下心俞、肺俞、肝俞,一寸的地方斜刺到穴位,30度,强肺心脏病才会好,灸也可以。 *红斑性狼疮:第五椎压痛,月经不好,失眠,火生木,伴随着关节肌肉痛,心其华在面,两个脸颊有赤红色的蝴蝶斑,心脏营养逆流到脸上,99%是女人,1%男人容易得到,皮退掉的很硬,下心俞、肺俞、肝俞。大量吃抗生素、类固醇会伤到心脏。 16、督俞(治血癌):第六椎下外开一寸半,专管督脉,诸阳之会,血癌在第六椎有压痛,督脉得到不正常营养,导致白血球太高,高到十几万,就是血癌。下针督俞,灸也可以。 17、膈俞(贫血、淤血):第七椎下外开一寸半,活血化瘀的穴道。血会膈俞,各种的贫血、瘀血、内脏出血、大小便的出血,灸针都可以。如:病人口渴,但不想喝水,身体里有瘀血。上有心,下有肝,夹在中间,活血化瘀的穴道。 *消渴穴:经外奇穴,第八椎下,下针或灸都可以,也是确诊的一个穴道。 18、肝俞:第九椎下外开一寸半,肝脏的后方,肝病治此,可用俞募治疗法,下肝经的募穴,再下肝俞,可针可灸,四肢以上不分左病右治。肝有病第九椎有压痛点,男女阴部肝经经过,阴部问题都可下肝俞,疝气、坠肠(可缩回去)、肝的硬块等。 19、胆俞(胆结石、肺痨):第十椎下外开一寸半,胆有问题第十椎会有压痛点,尤其在晚上11点到半夜1点,可下胆俞。胆绞痛,胆囊炎。 *四花灸(膈俞、肝俞):肺结核病人,身体发黄,小便、眼睛黄,肺痨,胆经上治,金克木,会往胆上走,吃杏仁会很好,在两个胆俞,第七准外开一寸半的2个膈俞上灸,治疗肺结核非常好。 20、脾俞: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四肢、肌肉、关节痛、风湿病、胃口不好、腹水等问题下针、灸,强土治水,脾脏问题都可以。脚热没有癌症。 21、胃俞:第十二椎下外开一寸半,胃病治此,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胃痉挛(点刺放血),可以俞募治疗,募穴中脘,再扎胃俞。会郗治疗也可以,胃的会血中脘、胃经郄穴梁丘。俞募加会郗,再下足三里,治一切胃病。 22、三焦俞:第十三椎下外开一寸半,三焦募穴石门,三焦的水道问题,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肚子胀满。俞募治疗石门、三焦俞。 23、肾俞:第十四椎下外开一寸半,中间是命门,肾主骨、藏志、其华在发、开窍于耳、消渴、大小便、脚肿等问题,针灸都可以。第十四椎以下,可以直针。肾绞痛(点刺放血)。 24、气海俞:第十五椎下外开一寸半,腰痛、痔疮,近取穴。 25、大肠俞:第十六椎下一寸半,腰椎的位置,可治疗腰痛,大肠的便秘、下利,痔疮出血。 26、关元俞:第十七椎下外开一寸半,妇科(子宫肿瘤)、腰痛的病 27、小肠俞:第十八椎下外开一寸半,腰痛、痔疮等。 28、膀胱俞:第十九椎下外开一寸半,腰痛、小便失禁、妇科的病。 29、中膂俞:第二十椎下外开一寸半,靠近屁股的地方,肾虚、消渴、大小便问题、腰痛、女人赤白带都可以灸或针。 30、白环俞:第二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靠近尾椎骨,尾椎骨是长三角形,接近阴部,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赤白带等。 *八髎穴:全身上下最小的穴道,有八个点,在督脉与膀胱经的中间位置。 31、上髎:第十八椎下与小肠俞中间,统治所以腰痛,妇人无法怀孕,阴部治症,遗尿,灸或针,穴位很小,下到洞里,一寸左右。八髎穴通归上髎来管。 32、次髎:第十九椎下与膀胱俞的中间,阴茎痛、睾丸痛,阴道痉挛,从腰到脚麻,赤白带。 33、中髎:第二十椎下与中膂俞中间,妇人绝子、白带等 34、下髎:第二十一椎与白环俞中间,大便下血(大肠炎或痔疮出血),高血压。 35、会阳:尾椎骨外开一寸,阴尾尻骨两旁。治症与上面相仿。 膀胱经在上背部分两条,一条是一寸半,另一条是督脉外开三寸,往下走。 36、附分:第二椎下外开三寸,手太阳之会,跟肩中俞、肩外俞、大抒都可以治颈项肩背疼痛。 37、魄户:第三椎下身柱外开三寸,一寸半是肺俞,这些穴道,都以俞穴为主,辅助肺俞的效果,灸针都可以。 38、膏肓俞:前五椎分三份,第二份位置外开三寸,第四椎下一分,第五椎上两分,外开三寸,取穴时要打开肩胛骨穴位才能出来,出治症外,最常见的就是膏肓痛。一般都是警察、CIA、特警等卖力的工种得此病,唯一治疗方法是放血,把血吸出来就好了。 灸可上百壮,无所不治,灸到嘴巴燥渴,干裂,胸腔气会很旺,然后可以灸关元、气海、中极、石门、阴交中取一穴,将气往下导,再灸足三里,将气导入脚底,脚热不会得癌症、心脏病、中风。是起死回生的妙穴。 39、神堂:第五椎下外开三寸,心俞外开一寸半, 40、噫嘻:第六椎下外开三寸,督俞外开一寸半,可灸可针,辅助督俞的穴位,血癌等。 41、膈关:第七椎下外开三寸,膈俞外开一寸半,辅助膈俞,像小便黄、大便不好。 42、魂门:第九椎下外开三寸,增加肝俞效果,肝藏魂。 43、阳纲:第十椎下外开三寸,胆俞外开一寸半,辅助胆俞。 44、意舍:第十一椎下外开三寸,脾藏意,辅助脾俞。 45、胃仓:第十二椎下外开三寸,胃俞外开一寸半,加强胃俞的效果。 46、育门:第十三椎下外开三寸,三焦俞外开一寸半,乳房属三焦系统,乳疾在三焦俞、育门。包括乳癌硬块或在压痛点下针。 47、志室:第十四椎外开三寸,肾俞外开一寸半,藏志,肾俞、志室一起下。 *痞根:经外奇穴,第十三椎外开三寸半,然后再往下到第十椎一带找。痞块之根,肿瘤、硬块的根。用在诊断上,肿瘤好了没有,同时也可以下针,将根除掉。 48、胞育:第十九椎下外开三寸,辅助膀胱俞,治大小便,下焦排泄系统。 49、秩边:第二十椎下外开三寸,很有名的治痔疮的近取穴,可扎长强、秩边、孔最。孔最是肺经的郄穴,大肠经的温溜穴,都有消炎镇痛止血效果。 50、承扶:股沟与大腿的正中间横纹处,坐骨神经痛效果好,三寸针透过去到骨边,久年痔疮,臀肿、小便不利等。 51、殷门:承扶与委中正中间,很少用,要知道,急性腰扭伤。 52、浮郄:腿上膀胱经外侧是阳经,内侧是阴经,委阳上一寸,用的很少。 53、委阳:腘中外侧两筋之间,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别络分支,原络治疗会用到,淋巴肿大(腋下肿大),三角淋巴的地方。治肿瘤要用行阳的方式,导下去。 54、委中(去血放毒、麻风病、背痛、皮肤癣):腘中两筋之中。 大穴,有一种病叫卡波西肉瘤,肚脐以上肉瘤长的很大,或有津液流出,背后也是,下半身肚脐以下没有,是AIDS(同性恋才有此病,吸毒、抽大麻)。就委中放血去毒,人身躯趴在墙上,将脚后跟踮起来,拿水拍拍委中穴,看到青筋冒出,用三菱针刺青筋,让脏血流出来,能去AIDS表症,治症可用白虎汤。 委中是第一解毒大穴,可解任何毒,第二个毒是麻风病,病人眉毛、鼻子、头发一块块的掉,会传染,身上长很多肿块,也带手套委中放血,效果好。另一名称就血的郄穴,当血中有毒,可一次性把毒血放掉。 膀胱经的合土(金(井)至阴、水(荣)通谷、木(俞)束骨、原穴:京骨、火(经)昆仑、土(合)委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膀胱经是水经,金是母,所以任何阳经的井穴都是金),井穴上补泻很痛,法则:补井当补合,所以遇到母穴是井穴,就补合穴。临床上,几乎所有的背痛,都可以在委中下针,委中当母穴,膀胱经的经气由上而下,手快转为顺经,再慢慢转回来,是捻转法,阳数为补,补完再将针提一点,专治背痛。如:病人痛在督脉,要扎后溪,痛在脊椎骨两侧,就下委中,“腰背委中求”。 *担法与截法:两种有名的刺法,扁担扛在肩膀上,叫担。如:病人背痛,就痛在这一点和这一点,可以扎对侧,左病右治,用担法就是在两个穴道中间,如肩背和手腕痛,扎曲池。截法止血,手断了出血,在出血位置上一寸下针,手一寸,腿一寸半,还未止血,再上一寸下针,一定止血。 *疱疹:带状疱疹在腰蛇为例,红红一条,两头灸,就是截法,截的时候病就不进了,五行里,心脏有问题,先去治金,再去强土,硬把火推到土上,就是截法的观念。 委中因汗很多,不灸,就是放血、下针。皮肤病、牛皮癣,都可以放血。 55、合阳:委中下三寸,辅助委中。 *模拟法和类比法:脚踮起来,看到腿肚子人字纹,人字纹下面承山,治疗痔疮大穴。手臂上握拳,肌肉出现人字纹是孔最穴,孔最对痔疮效果很好。肛门到腰的位置,背痛(膀胱经上痛),病在左边,在右边委中下针后,还有一个点痛,在委中下面腿肚子找压痛点下针,一击就中,这是类比法。 56、承筋:委中与承山正中间,抽筋、脚不能动、痉挛、霍乱抽筋都可在此下针。 57、承山:腿肚子人字纹下面,抽筋、痔疮出血(灸孔最止血),如痔疮很严重,走路腿都弯了,长强、承山、孔最,痛就去掉,如痔疮很大放血。中风病人,委中使腰背力量加强,承山加强腿的力量,两穴并用。如走路摔倒,尾椎骨撞到受伤,在督脉上很痛,新伤在承山能看到青筋,放血就好了。脚后跟痛、脚无力,承山三寸针下针透到胫骨边。 58、飞扬:承山下一寸,再外开一寸,膀胱经的络穴,两个肌肉之间,使脚有力,脚不能跑步,脚受伤不能动。 59、跗阳:脚后跟外踝裸,大筋与外踝裸的中间,昆仑上三寸。阳蹻脉的郄穴,治症与飞扬、承山类似。 60、昆仑:脚后跟大筋与外踝裸正中间,膀胱经的经火,专治项强背痛很有名的穴道,后跟痛,腰腿痛。孕妇不可下针会落胎,生完小孩后胎盘没下来,可下针。 *消积穴(判断肿瘤):奇穴,脚后跟往上三寸,筋上面,用来判断里面是否有聚积、痞块、肿瘤,有压痛代表有积,下针时手指把大筋捉住,在两筋之间扎进去,透到骨边。 61、仆参:昆仑下来到骨头旁边,治足跟痛、脚后跟痛,脚后跟不能踩地,脚踝裸水肿大部分是心脏问题,下半身水肿是肾的问题,都可以下仆参。六味地黄丸专治脚后跟痛。 62、申脉:外踝裸下五分骨缝中,下针手法斜成四十五度,申脉主管阳蹻脉,脚外转是阳蹻,往内转是阴蹻。癫痫灸申脉,隔姜灸,白天发癫病灸阳蹻,夜发癫痫灸阴蹻,照海(内踝下五分),灸到眼上鸡爪慢慢退去,没有碰到眼珠为止。 63、金门:脚外侧有个大骨,凸起骨头后面是金门,膀胱经的郄穴,直针,主治身站,不能久立,可以止痛,消炎,镇痛。 64、京骨:脚外侧有个大骨,凸起骨头前面是京骨,原穴,扎原穴不管虚实,平补平泄,强烈膀胱经的头痛,下京骨。 65、束骨(专治经络之病):脚趾头后面有个凹骨,后方是束骨穴,子穴又是俞木,木是水的母,专治膀胱经的实症。如:左背痛,痛了三、五天,扎右边的束骨,用子母穴大部分都是经络上的痛。比如肺经痛,且痛了半天,扎肺经的子穴尺泽。病人咳嗽用俞募治疗,内科病,扎肺经的母穴和俞穴。有一种治症,右手边的肺经痛和大肠经痛,痛又是实症,扎二间和尺泽,病人如果没手,就扎对侧束骨。 66、通谷:脚趾头后面有个凹骨,前方是通谷穴,荣水,也是膀胱经的本穴,五脏气乱,扎天柱、大抒,如果还不行,深取通谷、束骨,水生木,当气很乱的时候,脉会乱跳,情绪不稳定,呼吸短促。 67、至阴:脚小趾头旁边,膀胱经的井金,子穴,膀胱经是阳经,金水木火土,金生水,所以膀胱经真正的母穴是至阴,补井当补合,用委中取代之。至阴特殊治症胎位不正,拿一寸针刺下去,24小时后慢慢回正。 十、足少阴肾经(酉时17-19点) 《内经》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耳,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其液唾。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在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肾经属水,气血流注时间是下午五点到七点,如每天下午黄昏开始累,就是肾经问题。肾主骨,骨有问题,全身骨节都会酸痛。其华在发,头发光泽肾脏在管,肾气要绝了会看到头发蓬起来,干干的没有油无光。肾开窍于耳,耳聋、耳鸣是在肾脏治疗。肾主记忆,五十岁前肾气达到顶峰,五十岁以后肾气就开始往下走,要开始固肾。欲望太强会影响到肾脏。肾是先天之本,先有水(肾),后生木(第一周筋膜是肝),木生火(第二周查到心跳是心),动脑筋、研发东西,去思考,创新东西要靠肾脏。肾主大小便。吸气肾脏在管。治疗肾脏,先去治火,不要吃类固醇,会让肺扩张,会伤肾,变的脸肿很大,骨头烂掉。 *肾脏逼毒法:“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其液唾。”,发肾脏音的时候是“吹”的声,站好后,双手压住双肾,吸一口气,一脚前,一脚后,身体前倾,发出“吹”的音,吐完吹的气,没有气了,然后提肛门,用最后一口气把“吹”声发出去,无形的气,会出汗。 大肠的水到了肺脏,上升到嘴里形成唾液,不要吐出去,会身体大虚,吞下去,进入肾脏,金生水,肾脏有问题不会产生唾液。肾脏有问题第一个影响到心脏,治肾先治心。 阴经:井荣俞经合,此一经起于涌泉,终于俞府。木(井)涌泉、火(荣)然谷、土(俞)太溪、金(经)复溜、水(合)阴谷。病在脏取井穴,病在色取荣穴,病在时间取俞穴,病在声音取经穴,病起饮食取合穴,五脏不平衡取原穴 足少阴穴二十七,涌泉然谷太溪溢,大钟水泉通照海,复溜交信筑宾实,阴谷膝内跗骨后,以上从足走至膝。横骨大赫联气穴,四满中注肓俞脐,商曲石关阴都密,通谷幽门寸半辟。折量腹上分十一,步廊神封膺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毕(左右五十四穴)。 1、涌泉(顽固头痛):脚掌上人字纹顶端,直针进入,木井,肾经是水,水生木,肾经的子穴是涌泉,肾经的实症在涌泉上治疗。当子穴是子穴时,泻井当泻荣,就下肾经荣穴然谷穴。急救大穴,当有头顶痛、中风,当场去掉。妇人无子、水肿等。 *眼诊法(肝心脾肺肾):五脏对于眼睛位置,眼白的地方对应的是肺;眼睛内侧诊断心脏的位置,红红的代表心脏;瞳孔是黑色的代表肾脏;瞳孔外一圈是土,脾脏;瞳孔外第二圈一条一条很密很整齐代表肝脏。 正常人肺白像天把整体包住,用灯光照射瞳孔时,瞳孔马上会缩起来,表示阳来了,阴就会退,如果瞳孔没反应,就是肾阳不够了,虚掉了,如果一照瞳孔放大就快挂了,瞳孔越小越聪明。眼珠正常比例是三分之一是土,三分之二是木,如肺白有好多白块一片一片的,可能就是肺癌,再问下晚上睡眠情况来确诊。如果瞳孔变大,第二圈也变大,第三圈却变小,有很多破洞,表示受伤,水反悔到土,土反悔到木。眼袋下方暗暗黑黑的,肾受伤;眼袋凸起很大,像卧蚕一样,有水肿积水;如果没有卧蚕但有暗红色,是水克火,可能是肾脏病。 2、然谷(治脑震荡):脚的内侧高骨下来,公孙往后一寸,骨边和肌肉中间,荣火,泻井当泻荣,肾经的实症在然谷下针。有个特殊治症,脑震荡,脑部受到撞击后,然谷会崩起一块青筋,病人头晕、恶心,在然谷穴放血出来,病人就醒了。高处坠下,头撞到受伤的急救大穴,还有恶心扎公孙。也是郄穴,脚不能踩地。 3、太溪(肾结石诊断):内踝高骨与脚后大筋的中间,手摸上去有个动脉,脉会跳,病人晕倒太溪脉还在,就可以就回来,肾气还在:冲阳脉还在胃气就在。临床上有一个特殊治症,用大拇指去压太溪穴一带,如有压痛点表示有肾结石,在痛点上下针,就不痛了。 4、大钟:脚后跟骨头跟大筋交接的地方,络穴,别走太阳经,络穴与原穴一样,虚实都可以治,小便排不出,腰酸痛,都可以。 5、水泉:太溪穴下来到骨边,水肿,月经停不下来,常常治疗脚后跟痛,左脚后跟痛扎右脚,脚后跟肾脏在管。 6、照海:内踝裸下五分的凹缝中,斜45度从内踝裸刺到照海穴。照海穴管阴蹻脉,晚上发癫痫灸照海,白天申脉。女人逆经,阴蹻脉气血往上走,任脉管经血,正常月经来时,任脉气血往上,心脏会逆向将奶水导下来,如果阴蹻脉有问题,会把月经推回来,从子宫进入阴蹻脉,从嘴巴鼻子跑出来,就要照海穴。 *扁桃体诊治:肾经从照海到喉部,与阴蹻脉重叠在一起,照海管阴蹻,列缺管任脉,列缺照海可以治疗一切的喉病,喉咙痛、扁桃体发炎(可刺破)再针,甲状腺肿大、慢性喉炎。 7、复溜:太溪直上二寸是复溜,经金,金生水,也是母穴,虚症在复溜下针,顺经为补,在五分的地方下针,顺针小补,捻捻针大补,再拔出一点,是大大补。水肿、小便不出、肚子鼓胀腹胀。多灸灸关元、复溜,艾绒找水,水是肾,脚会热起来,排排水会很好,不会得癌症。 8、交信:复溜往里一寸,到骨头旁,女子月事不止或滴漏不止,阴挺(子宫颈下垂到外面),交信是阴蹻脉的郄穴,直下针,与复溜差一个大筋。 9、筑宾: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五寸,再往后开一寸,是阴维脉的郄穴,筑宾与曲池相互对应的。筑宾是肚脐以下的消炎、解毒穴、也可镇痛。肚脐以上是曲池。 *皮肤病治症:上焦上半身巨阙管周边的循环,肚脐以下纪律关元在管。肚脐以上炎症下曲池,肚脐以下针筑宾。如全身皮肤痒,下合谷(气脉),在下曲池、筑宾,上下半身都不痒了,三阴交是血脉,三条阴经交汇,血海有清血的作用,合谷、曲池、筑宾、血海、三阴交五穴下针,痒就去掉,如果有皮肤癣、干癣,再委中放血。 10、阴谷:膝下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两筋之间,合水,肾是水,是肾的本穴,可以治虚实症,水生木,可补肝胆,可泻肺大肠经的实症。在筋的内侧下针,腿弯起来。妇科的大穴,治白带。 11、横骨:曲骨外开一寸,是冲脉、足少阴交会的地方,从这里开始冲脉和足少阴肾经重叠在一起,公孙管冲脉。近取穴没有补泻问题,失精、梦精等。 12、大赫:中极外开一寸,阴缩,睾丸缩到腹部,妇人赤白带都可下针。足少阴与冲脉交会的地方。 13、气穴:关元外开一寸。 14、四满:石门外开一寸,肠子泻痢,腹泻,肠鸣等。 15、中柱:阴交外开一寸,越靠近肚脐或天枢位置,都可治大肠问题。 16、育俞:神阙外开一寸,二寸是天枢,足阳明胃经与任脉中间是足少阴肾经,肾经走向正好与冲脉重叠,乳房硬块如果在胃经上,就在胃经上治,如果在肾经上,就在肾经上治。心包经也经过乳房,肝经落在乳头下方。 17、商曲:下脘外开一寸,主腹痛,腹中积聚。 *水肿病治症:肾脏病,水肿,下半身肿,小便滴滴答答,用任脉水分和天枢;足阳明胃经的水道,下半身水肿,在脚的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如是脸肿,正面是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巨髎。 18、石关:建里外开一寸,胃方面的问题。 19、阴都:中脘外开一寸,用的不多,要知道经络方向。 20、腹通谷:上脘外开一寸,胃的停饮,消化不良及一般胃病。 21、幽门:巨阙外开一寸,辅助巨阙,下巨阙后还有闷痛,在幽门再来一针。 22、步廊:中庭外开二寸,胸肋骨痛可以在此治。 23、神封:膻中外开二寸,步廊隔一个肋骨,很多人乳房硬块累积在神封这边,就要在肾经上治疗,初期效果最好。硬块一开始的时候在天应上灸。 24、灵墟:神封隔一个肋骨,玉堂外开二寸,治咳嗽、胸满。 25、神藏:灵墟隔一个肋骨,紫宫外开二寸,辅助紫宫。 26、彧中:华盖外开二寸,从一寸半往二寸扎,扎在两肋之间。气喘、咳嗽。 27、俞府:璇玑外开二寸,肾经最后一个穴道。气喘、咳嗽。 十一、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21) 滑氏曰:『手厥阴心主,又曰心包络,何也?』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厥阴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心主;以经而言,曰心包络,一经而二名,实相火也。』。多血少气。 心包经气血流注在戌时晚上7点到9点,心包经的俞穴等于心包之募,就是膻中穴,心包是心脏的外膜,心脏是君主之官,本身不受病,心脏有问题时包膜产生的问题而引起的心脏病,心脏象火,心包是相火。 夏至到冬至心包经属火,冬至到来年夏至,心包经属水。夏天外面身体都很热,心脏火会把热发散掉,夏天会流汗,属性会相火。冬天很冷,热会内敛在体内,属性会相水。所以,夏至到冬至,属性相火,心包经木穴跟三焦经的木穴是它的母穴。过了冬天,属性相水,金穴是它的母穴,母穴是它的子穴,半年换一次。按时间发病下俞穴,也可以荣穴。 阴经:此一经起于天池,终于中冲,木(井)中冲、火(荣)劳宫、土(俞)大陵、金(经)间使、水(合)曲泽。 九穴心包手厥阴,天池天泉曲泽深,郄门间使内关对,大陵劳宫中冲侵(左右一十八穴)。 1、天池:乳中穴旁开一寸,心包经第一穴道,乳房硬块正好在乳中旁开一寸,就在心包经上下针,灸天应也可以。只有在喂乳期间,是在阳明经上治,这样确保奶水往下走。临床治症还包括:四肢不举、腋下肿等。 2、天泉:手臂上横纹头下二寸,取腋下二寸,膺背胛间、臂内廉痛。 3、曲泽:手臂弯起来,中间有条大筋,大筋外侧是肺经尺泽,大筋过来内侧是曲泽,合水。有一种本穴治疗,冬至以后,心包相水,心包经的曲泽是本穴,穴的穴性跟该经属性相同,就是本穴。 4、郄门:手肘横纹上大筋约上五寸的地方,心包经的郄穴,镇痛、止痛。 5、间使:手腕关节,横纹头上三寸,经金,在冬至到来年夏至,是母穴,专治手麻。 6、内关:手腕关节,横纹头上二寸,可以止吐,也可以催吐。晕车呕吐,怀孕呕吐,吃饭呕吐,就手压内关,心想不要吐,就止住;若心想想吐,就吐掉了。男人按左手,女人按右手。下针内关一般要配合公孙一起,内关管阴维脉,公孙管冲脉,跟着肾经上来直接到胃,公孙内关可治胃心胸,长年气喘。 内关是心包的络穴,络穴跟原穴一样,无所谓虚实补泻,几乎任何胃、心脏、气喘的问题,统统可治。如胃痛,公孙内关,再扎中脘、足三里,一路就下去。那心脏痛、心口痛,治疗动脉血管堵塞、心肌梗塞,公孙内关、巨阙、关元、天突。若气喘,公孙内关、肺经的中府、云门、肺俞。 7、大陵:手纹头内侧中间,大陵下针,要对着手掌方向,神门对少府,大陵对劳宫。如:左后脚跟痛,下右手大陵,对着痛处下针。俞土,夏至到冬至,心包相火,属性是火,大陵就是子穴,实症下针。如乳中旁开一寸硬块,剧痛红肿,拒按,实症下大陵。 8、劳宫:手握拳时,中指无名指尖所到之处,手掌正中间,荣火,夏至到冬至属火,劳宫也属火,就是本穴。儿科治症,手推拿法退烧。 9、中冲:中指的指尖,井木,夏至到冬至属火,所以井穴成为它的母穴,补井当补合,在合穴上补。可以退烧,心包经直接络到喉咙后面,心开窍于舌。 十二、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23) 《内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人心湛寂,欲想不兴,则精气散在三焦,荣华百脉。及其想念一起,欲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流溢,并与命门输泻而出,故号此府为三焦。 全身上下的内脏之间布满了三焦,三焦行阳,心包是阴。三焦就是油网、膜。 胸蔽骨以上称上焦,胸蔽骨到肚脐为中焦,肚脐以下称下焦,合为三焦。上焦为雾,很轻、很干净,小肠的水在大肠里烧,干净的蒸汽到肺里;中焦为沤,横跨肝胆脾胃,消化的地方,当中焦气绝的时候,会打嗝;下焦如渎,下焦比较脏,食物的残渣。三焦在管水道,肚子腹水胀满,就是水道不通,阳气不通,阳顺水就不会累积。 阳经:此一经起于关冲,终于耳门,金(井)关冲、水(荣)液门、木(俞)中渚、原穴:阳池、火(经)支沟、土(合)天井,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二十三穴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旁,阳池外关支沟正,会宗三阳四渎长,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堂,天牖翳风瘈脉青,颅息角孙丝竹张,和髎耳门听有常(左右四十六穴)。 1、关冲:接着心包经的气血,顺着指头再绕到第二指,无名指指甲下外侧,井金,急救及治疗昏迷的大穴。 2、液门:关冲到无名指与小拇指之间凸起的两个骨头后方,掌骨间,荣水,往来寒热,忽冷忽热。 3、中渚:液门往后一寸,骨缝中间,俞木,夏至到来年冬至,三焦经属火,三焦俞穴属木,夏至到冬至中间,是三焦经的母穴,三焦经的虚症,在中渚下针,治疗眼科,白内障等,属于油网、油膜问题。 4、阳池:手背的手腕关节正中间凹洞中,治疗糖尿病,可以阳池透到大陵,是很有名的穴道。如左脚的胃经解溪穴痛,可以扎右手阳池穴,对称治疗,同样伤到阳池,下对侧的解溪。 5、外关(通生死关与开天河水):阳池穴往上二寸,对面就是内关,管阳维脉。 通生死桥,病人壮热、大热、高热,下外关,左右捻捻针,不用补泻,引到气酸痛后,将针推到内关,将热气阳气传到给内关,热就去掉。十四岁以下孩童,可以单刺,外关左右捻捻针,就可。小朋友不下针。 三焦经的络穴,不分虚实寒热,下针不要乱动,放轻松,乱动会弯针。实则肘挛,手挛急,虚则手张开不能握拳。 *三关:幼儿治症(指针法),用手指当针,就是指针手法。三关指针就是开天河水,小孩高烧,要问下男女,男孩左手:外关揉一揉,二、三下,然后往下推到四肢末梢,推时天河水就出来了,推到手掌内部,天河水就散了。再找心包经的间使穴,按住一揉,天河水散掉。最好的手法是让小孩手握拳,中指头往前推,让他指头弯起来,再把手指头放上去,轻轻揉几下,烧就退了,出汗。退寒手法,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三个关,靠近身体的叫风关(横纹青筋这边),初症在表,没治好,到气关,入腑,再没治好到命关(手指头)入脏,就危险了。顺着身体往内关方向推;热症就往回推,往指尖方向,去热,推之前要先开天河水。如嘴唇青色、脸色白是寒症,脸红是热症。女孩右手:男孩手法倒过来。 *耳轮:治小儿惊吓。耳朵外面一圈,称耳轮,肾主耳,小孩受惊吓后,眉宇间会有条青筋(胃寒冷时也会有青筋),表现为哭闹不停,晚间会尖叫,惊吓很严重时,眼珠会动,用小孩子的手指头,去轻揉耳轮外侧,揉到小孩安静或睡着为止。如果小孩眼珠子往上吊,揉揉耳朵,将耳垂往下拉重些,慢慢就回正。如果眼珠往下吊,揉揉耳朵向上拉。眼珠斜,对侧耳朵揉揉拉拉,让它回来。 *三种背痛诊治:痛在督脉上,扎后溪;痛在膀胱经上,虚症扎委中,实症扎束骨;背痛在十四椎以下,是带脉的位置;上面痛是阳维,胸肋痛在阳维脉,针外关,配合临泣穴。 6、支沟:外关上一寸,经火,治疗便秘很好,再配合照海,专治便秘,不分寒热。关元、天枢、中脘四花灸,神阙隔盐灸,都是治便秘的穴道。妇人难产、胎位不出、漏下不止、任脉不通、不容易怀孕,都可下针。 7、会宗:支沟平移到骨头旁边。 8、三阳络:支沟上一寸,癫痫、抽筋、痉挛、角弓反张、脑膜炎等高烧引起的问题,开天河水不够用,从三阳络开始揉一下,让气血往下走,力量会比天河水强,导气下来,三阳络气脉很强。声哑,耳聋,都可以用。 9、四渎:手肘骨尖,往下五寸,在骨头阳侧,很少用。 10、天井:手弯起来,关结后面两筋中间的凹洞,三焦经的合穴,夏至到冬至,三焦相火,合穴属土,是三焦经的子穴,实症在这里泻;如左边膝盖头痛,下右边天井,对称治疗,直针一寸。 11、清冷渊:天井直上一寸,三焦经引起的手臂痛,不能梳头,就是三焦经的问题。用筷子夹菜到嘴边,筷子一闪,食物就掉了,也是三焦经问题。三天实症子穴,好几天虚症母穴。一般是子穴。手臂不能举,不能梳头,也可以治发烧。 12、消泺:清冷渊往上走五寸,很少用。 13、臑会:消泺再上三寸,甲状腺功能亢进,脖子肿,脖子强硬,淋巴肿块。 14、肩髎:手臂上方,手背弯起来有一个凹洞是大肠经肩俞,跨一个大筋到后面凹洞,臑会上三寸,淋巴结、甲状腺肿块。 15、天髎:肩缺盆中,上毖骨际陷中央,须缺盆陷处,上有空,起肉上是穴。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16、天牖:颈后中间有二根大筋,外侧是天柱,内侧大筋和骨头交接处,耳鸣耳聋,头项痛。 17、翳风:耳朵后下方,骨头后一寸,眼科麻醉,白内障等。一般眼科治症,包括耳鸣耳聋,下巴脱臼,牙关痛,不能咬东西,先对侧合谷,再下关、颊车、翳风。 18、瘈脉:翳风上一寸半,可以放血出来,头风耳鸣,小儿惊痫。 19、颅息:跳过智慧骨,骨头上方凹洞,耳鸣、耳流脓。一般耳后的问题,把耳朵翻过来,会看到青筋冒出,点刺放血,压力去掉,人就会醒来,痉挛、脑膜炎也会退去。 20、角孙:耳朵最上方发际中间,眼科,白内障、青内障。 21、丝竹空:眉毛末端,角膜炎,眼红肿,在攒竹、丝竹空、瞳子髎、耳尖放血,眼睛往上吊、眼睫毛倒长,挤几滴血,对视力非常好。 *眉棱点(眉棱骨痛):奇穴,两眉中间痛,最常见就是胃痛,下针中脘,印堂痛就去掉了。有人痛在眉棱骨上,眉毛下方的骨头上,这条骨头上痛,就扎阴陵泉下一寸,右面眉棱骨痛就下对侧眉菱点。 22、和髎:耳门前斜半寸到一寸的中间,有动脉在跳,头痛、牙痛、耳朵流脓,化脓用麝香矾石散喷剂。 23、耳门:耳前一条骨缝,嘴张开最上面是耳门,中间听宫(小肠经),下面听会(胆经),耳朵流脓、耳朵发炎、耳鸣、耳聋,采用轮次法,今天耳门,明天听宫,后天听会,肾其华发,开窍于耳,强肾。 十三、足少阳胆经(子时23-1) 《内经》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皆取决胆也。胆为青肠。』又曰:『胆为清净之府。诸腑皆传秽浊,独胆无所传道,故曰清净。虚则目昏,若吐伤胆倒,则视物倒植。』 胆属木,阳经,木生火,浊物进入胆时就是进入木,小肠火消化食物。治胆就要加强心脏力量,同时药物把浊物清出来,加强肝的代谢,让肝在后面推动,就是治胆的方法。 阳经:此一经起于瞳子髎,终于窍阴,金(井)窍阴、水(荣)侠溪、木(俞)临泣、原穴:丘墟、火(经)阳辅、土(合)阳陵泉,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少阳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邀,阳白临泣目窗辟,正营承灵脑空摇,风池肩井渊液部,辄筋日月京门标,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风市招,中渎阳关阳陵穴,阳交外丘光明宵,阳辅悬钟丘墟外,足临泣地五侠溪,第四指端窍阴毕(左右八十八穴)。 1、瞳子髎:眼睛的后方骨头过来有个凹洞,半寸进针,又称太阳穴,眼翳从眼睛内侧睛明穴到瞳孔(由内外外)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经热;从眼角到瞳孔这边是胆经问题;如果从眼下方白翳往上生(由下往上),足阳明胃经湿热,是胃造成的,承泣四白巨髎;从上面下来(由外往里),一般是足少阳胆经,胆从上面到阳白穴;治疗眼翳要看从那个方向长过来。临床放血最多,眼睛发炎、红肿、角膜炎等;下针主要是偏头痛,胆经上痛,治疗偏头痛:太阳透率谷,不灸。目痒,翳膜白,青盲无见,头痛,喉闭等。 2、听会:耳朵骨缝最下端,张口取穴,直进直出,不捻针,上下插提,耳鸣(一种身体上的问题,一种是是外来的,如潜水压力造成耳鸣,让他回到原处,再潜下去,慢慢上来就好了;或者乐器声大造成耳鸣,再回到原地开同样的音量,就好了)。 3、上关:又叫客主人,上关和下关正好差一个骨头,手足少阳阳明的会穴,下针不要太深,治疗耳鸣等。 4、颔厌:足阳明胃经第一个穴道头维,再往下一寸,在耳朵外一圈是三焦经,再外一圈属于胆经。 5、悬颅:曲鬓上悬颅,偏头痛、耳朵治症。 6、曲鬓:与耳朵很近,上面有个动脉,分成三等份;偏头痛、耳朵治症 7、悬厘:曲鬓下悬厘,偏头痛、耳朵治症。 8、率谷:耳尖处端上一寸,太阳透率谷专治偏头痛,三寸针,先扎瞳子髎,捻捻针,提起到皮层,把皮拉起来,沿着皮下透到率谷,透之前先下对侧合谷,麻醉下“面口合谷收”,痛时时机最好。 9、天冲:耳后发际二寸,耳上如前三分。足少阳、太阳之会。 10、完骨:天柱穴与天容穴中间,大筋的后方,治疗胆经回转。 11、浮白:耳后入发际一寸。足少阳、太阳之会。足不能行,耳聋耳鸣,齿痛。 12、头窍阴:完骨上,枕骨下,动摇有空。足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13、本神:攒竹上来到骨头,头临泣跨过来一寸,颈项强急痛,目眩。 14、阳白:眉毛中间上方,眉毛与发际中间,皮肤拉起来,刺到眉毛中间,阳白刺鱼腰,治疗眼睛近视,视物不明或眼痛,白内障等。 15、头临泣:眼珠上来入发际一寸半骨缝,头临泣和目窗,治风一吹就流泪,风泪, 16、目窗:头临泣往后一寸半,主目赤痛,远视不明,头面浮肿。 17、正营:目窗往后一寸半,主目眩瞑,头项偏痛。 18、承灵:正营再往后一寸半,主脑风头痛,恶风寒。 19、脑空:脑空再往后一寸半,头重痛不可忍。 头中间,后面大部分治疗头痛、头晕、眩的穴道。前面是治疗眼科的穴。 20、风池:大筋和脑后骨下方最凹的地方,下针时趴下,头摆正,下右边风池,针对着右边颧髎,下左风池时,对着右边颧髎,不要碰到血管,容易受风的地方,风寒,项强,脖子僵硬;鼻窦炎、鼻子不通也可以下风池。风池、风府、风门除下针外,项强也可以拔火罐,也可以刮痧。 21、肩井(解血瘀胸中):肩膀上方肌肉最高的地方,两片肌肉的中间,下针不要太深,用一寸针下半分,力量会非常强,气到后,对侧足三里再下一针,将胸腔瘀血导下去,活血化瘀,重击、撞伤、跌打损伤造成瘀血;一般肩项强硬、脖子酸,最常用小肠经后溪(主督脉)、膀胱经申脉(主阳蹻)两个穴道,如果还有一点痛,再针肩井、足三里。 22、渊液:极泉正下方三寸,容易出汗不灸,胸满无力,臂不举。 23、辄筋:渊液往前一寸,治吐酸、呕吐,很少针和灸。 24、日月:胆穴的募穴,巨阙旁开四寸,两个肋骨中间是期门,期门下来一寸,跳过一个肋骨,两骨中间。俞募治疗,募是开门、开口的地方,俞是运输,如:胆结石,胆汁不通,扎背后胆俞,正面日月。 25、京门:手肘靠着肋骨,胸肋骨最下面那个点,肾经的募穴,肾脏的虚症或实症,肾结石、肾脏癌、肾阳虚、阴虚、耳鸣,扎肾俞、再扎京门,一寸左右。常常配合命门穴,治腰酸和耳鸣、水肿等。 26、带脉:奇经八脉的带脉,章门往下走一寸八分的地方,两条肌肉中间的肌肉缝中,带脉症状好像下半身泡在水中,坐在冷水里,还会听到水声。环腰痛一圈,就是带脉病。腰椎间盘突出下针委中,痛就去掉了。 27、五枢:关元外开二寸是水道,水道外开五寸半,带脉下三寸,属带脉,阴卵上入小腹痛,妇人赤白带下。 28、维道:中极外开八寸,属带脉,呕逆不止,水肿,三焦不调。 *华佗夹背(足三里+胆临泣):痛在督脉旁开五分的地方,不在脊椎骨上,这条经就叫华佗夹背。治腰痛的一种,胆经的本穴加足三里,专治华佗夹背。 29、居髎:章门直下八寸三或八寸五,摸到肌肉中间或骨头与肌肉中间,很少用。 30、环跳: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摇撼取之。足少阳、太阳之会。三寸进针,补的手法。环跳是骨之始,骨头生病从环跳开始有痛,从环跳到手脚指末端,每两年换一套全新的骨骼。环跳痛可以扎对侧的肩髃。环跳是中风有名的穴道,半身不遂,可以针环跳。 31、风市(中风瘫痪大穴):大腿外侧,膝盖交接缝直上七寸,中风,脚、膝盖麻木不仁都可以下针,三寸深针,肌肉缝下到骨边。病人坐下去站不起来,膝盖没有力气,风市、阴市合用。 32、中渎:风市下二寸,是少阳的一个别络,加强风市效果。 33、阳关:两个膝盖缝头,膝关节弯曲的中间,穴很浅,下面是骨头,用一寸针扎下去就酸了,对风湿关节炎、通风、红肿有效。 34、阳陵泉:膝盖下面有两条骨头连线,对角三角形的点,是阳陵泉,筋会阳陵,全身的筋、中风、抽筋、膝盖不能屈伸、脚抽筋等。膝五针,阳陵泉透阳陵泉效果最好。胆经的合土。 *胆石点:奇穴,阳陵泉下一寸左右,胆结石的人有压痛,治疗胆结石,去胆结石的痛,一寸半针,可配合胆募日月、背后胆俞。肾结石点在交信与太溪之间。阑尾穴确诊盲肠炎。 35、阳交:外丘往后一寸,阳交到外丘会转个弯,阳维脉的郄穴,发狂奔走、抽筋、脚痛。 36、外丘(治犬咬伤):外踝裸直上七寸,络穴,被疯狗咬到,不容易收口,毒会进入,在齿痕处隔姜灸解毒,同时灸外丘。被蛇、黑蜘蛛、猫同样的治法。 37、光明:外踝裸上五寸,络穴,别走厥阴,眼科治症,直下到胫骨后边。 38、阳辅:外踝裸上四寸,经火,胆经是木,木生火,是胆经的子穴,实症治此,如偏头痛三天是实症,下对侧阳辅,逆向下针,顺着经络走向下针,在穴位下半寸刺到阳辅穴,实则泻其子。 39、悬钟:外踝裸上三寸,又名绝骨穴,髓会绝骨,骨髓的问题在绝骨上治疗,沿着外踝裸向上推,推到上不去而下陷处。绝骨透三阴交,三寸针刺到对面皮肤表面,任何骨髓、筋骨问题都可以治。 *八会穴:骨会大抒(膀胱经,陶道外开一寸半)、筋会阳陵(胆经)、血会膈俞(第七椎外开)、气会膻中、脉会太渊、脏会章门(肝经)、腑会中脘、髓会绝骨。 40、丘墟:脚的胫骨到底下,快到脚掌骨上面弯过来交接的缝中,很有名的脚踝裸扭伤,商丘透丘墟,商丘脾经的子穴,从系鞋带两条大筋底下穿过,用一寸半针,专治脚扭伤。胆经的原穴,虚实都可以治,眼睛生翳。 41、足临泣:脚小趾拉一拉,有条筋的后方,两骨中间,临泣主治带脉,腰痛一圈,脊椎骨旁边一点痛,下临泣,足三里。俞木,胆经属木,就是本穴,带脉的病,眼科的病、妇人乳房硬块,按时间发病也可以临泣。 42、地五会:临泣跳过筋的前面,胆经经过乳房,经过胆经的地方都可以下针,很好治疗乳房硬块的大穴。特殊治症,脚皮特别干的人,下地五会。 43、侠溪:地五会走到脚趾骨,第四、第五趾交接的地方,胆经的母穴,虚症在此,在前五分的地方斜刺,顺着静脉刺,就是补。偏头痛好几年,在胆经上面,下对侧侠溪。 44、足窍阴:第四脚趾头内侧,井穴,头晕眼花、昏迷、从眼外侧眼睛痛。 十四、足厥阴肝经(丑时1-3) 《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其数八,其臭臊,其液泣。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主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知,玄生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卒胜酸。 半夜一点到三点,气血进入肝经时间,肝主青色,青色营养留在肝脏,青色营养跑到脸上,表示肝脏有问题。肝开窍于眼,眼后有大筋(水管)肝在管。肝有问题,会人受到惊吓,会很害怕、惊恐。酸味入肝,天然的酸它是木,人工酸会伤肝。全身的筋肝在管,脚抽筋、发癫痫也是肝。怒伤肝,悲胜怒。 *肝脏逼毒法:宫商角徵羽,手摸肝脏,很自然的呼气,嘴巴发“嘘”声,不用出声,发到没气的时候,抬脚尖,提谷道,再把最后一口无声的嘘发出去,把肝毒排出去,反复练3、5次,每发一次,眼睛会亮一次。 肝有问题,会在半夜1-3点醒来,病变前两年都会在这个时间段醒来,病之初,就要采取措施,上工治胃病,开药,针灸,少生气。 阴经:此一经起于大敦,终于期门。井荣俞经合,木(井)大敦、火(荣)行间、土(俞)太冲、金(经)中封、水(合)曲泉。 一十三穴足厥阴,大敦行间太冲侵,中封蠡沟中都近,膝关曲泉阴包临,五里阴廉羊矢穴,章门常对期门深(左右二十六穴)。 1、大敦(疟气、子宫下垂、性病、阴部痛):脚大趾甲内侧,如:左睾丸掉下来,刺右边大敦,一痛睾丸就缩回去。全身只有一个经络环绕阴器。很有名治疟气的穴道。妇人月经量太多,可以止血。子宫下垂掉下来,睾丸旋转(阴阳不合),性病下大敦。井木,肝也是木,属性相同是本穴,阴部的病,第一个要想到大敦。 2、行间:第一脚掌骨和第二掌骨交接的地方,扎高骨的后方,荣火,肝是木,木生火,肝经的子穴,下针很浅。实症在行间下针,肝有积、胸肋痛、人发黄(急性肝炎),都可以下针。 3、太冲:行间上来又两个大骨,大骨的交接处,行间上来一寸,俞土,按时间发病,行间、太冲都可以。太冲很重要,针灸很有名的“四关”:太冲和合谷,左右两边共四穴,开四关,合谷主气,太冲主气,气血兼顾,全身痛,下四关后,会确诊某一点痛。脚上有三条血脉,太冲、冲阳(胃气、管血、管肝脏)、太溪(肾脏)。 4、中封:解溪在韧带中间,大筋内侧穴道,经金,用的不多。 5、蠡沟:内踝裸上五寸,上三寸是三阴交,肝的络穴,不管虚实都可以,实症阳挺,虚症皮肤痒,有淤积、积块、腹满积块可以在沟上取穴。 6、中都:蠡沟上二寸,内踝上七寸,治妇人产后恶露。 7、膝关:膝盖横纹头,扎横纹头上五分的地方,治疗膝盖风湿关节炎效果非常。 8、曲泉:大腿骨旁有条大筋,大筋内侧和骨头的中间,合水,肝是木,水生木,母穴,虚症都可以治,肝经皮肤痒、阴挺不下,肝主筋。经络过少腹达子宫,阴痒,小便困难。 9、阴包:曲泉上三寸,膝关上四寸,小便困难,可能是膀胱结石、肾结石、小肠太寒、尿路感染,月经不好。 *奇穴:治肝三穴,摸到膝盖骨,腿内侧到腹股沟取一条线,取中间一点叫肝一,往前一寸肝二,往后一寸肝三,专治肝硬化、肝癌、全身黄疸的大穴,用于诊断与治疗,压到痛点,一寸、一寸半针下去,左右都下。当病人肝癌、肝硬化腹水,除三穴外,下肝关,再下肝经郄穴镇痛。肚子积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三皇,肚子上下水分、水道,下完再灸。胃口没了,灸中脘、关元。膏肓穴治百病。 10、足五里:曲骨外开二寸是气冲,气冲下三寸再旁开五分。 11、阴廉(助孕):气冲旁开五分下两寸,足五里上一寸,求子穴,多用隔姜灸。 12、章门:手臂之下、胸肋骨正最下方,肋骨尖下方,脏会章门,五脏会穴,脏病治此,又是脾的募穴,治疗包括脾脏在内的病,肚子肿大、臃肿,有积水、奔豚(气从天枢地方冲到心脏,本来就便秘,受到惊吓,大便沼气上冲,引起奔豚。),灸或针都可以,从前或后下针斜刺。 13、期门:肝经最后一个穴道,在胃经不容穴外开一寸半,日月再跳过一个肋骨,肝经的募穴,斜刺进穴,肝病,俞募治疗,先刺期门,然后肝俞,章门补土。胸胁苦满、肋下痛、肝脏痛、呕酸、吐酸都可以。伤寒过经不解,热入血室。 第五章 十二经络与十五络穴十二经之间有络彼此联系,肾是先天之本,肾像两个根,十二正经全部的根都来自肾脏,身体就像整棵树开满了树叶、树枝。人患病,一是外因,受到外在风寒暑湿燥热,来自节气、外在的变化,络最先感受到,传到经,传到腑,再到脏,所以每天呼、嘘、吹、丝让脏气变强,不要让树枝问题传到根,常常运动让四肢、经脉、经络变的非常强。二是内因,情志,喜怒忧思悲恐也会让人生病,饮食不洁也会造成身体伤害。所以要把肾固好,人就会长寿,根来自肾脏,十二经是树的树茎、主干,其它有十五条最主要的支干,称为十五络,十二经各有一个络,再加上任脉的络鸠尾、督脉的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大包统领诸络。 心气止于隔,当心气郁结,扎天突、巨阙、关元,让心气会集中第十椎下,然后将人反过来,在第十椎下针,气终结的地方,把郁气散掉。
手太阴别络是列缺,不管虚实都可以在络上治,实症手心过热用泻,虚症打哈欠、尿频用补。手少阴别络是通里,心经直接络心中,系在舌本,在舌底有个脉管在下面,实则支满,虚则不能言,心气虚不能讲话。厥阴别络是内关,心实则心痛、胸口痛,虚则头项强痛。手太阳别络支正,主治生疣。手阳明的络偏历。手少阳的络是外关,生死搭桥的地方,虚实都可以下针。足太阳络飞扬。足少阳络是光明。阳明的络丰隆。足少阴脾经是公孙,公孙主冲脉,冲脉往上走,任何胃病、肠痛、腹痛、恶心胃病通通用公孙。足少阴别络大钟。肝经络蠡沟。任脉别络鸠尾。督脉别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合为十五络。 第六章 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 问:『经脉有奇经八脉。』 《难经》云:『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冲、有任、有督、有带之脉,凡此八脉,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奇经八脉歌(医经小学) 督脉起自下极腧,并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龈交,为阳脉海都纲要。任脉起于中极底,上腹循喉承浆里,阴脉之海妊所谓。冲脉出胞循脊中,从腹会咽络口唇,女人成经为血室,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阴会,三脉并起而异行。阳蹻起自足跟里,循外踝上入风池。阴蹻内踝循喉嗌,本足阴阳脉别支。诸阴交起阴维脉,发足少阴筑宾郄。诸阳会起阳维脉,太阳之郄金门穴。带脉周回季胁间,会于维道足少阳。所谓奇经之八脉,维击诸经乃顺常。 督脉:督脉起自下极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过脑额鼻入龈交,属阳脉之海。其为病也,脊强而厥,凡二十七穴。全身阳气所在,脉气的源头在曲骨的地方。督脉与任脉相辅相成。膀胱经上有五脏的俞,都可以下针,它可以通到任脉,阴阳互动,把经络连在一起。后溪管督脉。 任脉: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上腹循喉承浆里,属阴脉之海。其为病也,苦内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凡二十四穴。有里和表,在里走督脉,沿着脊椎骨走,曲骨中极关元上来是它的表,诸阴之海,所有的阴通通管。任脉和冲脉都起于胞中,女人子宫,男人精宫,精子经过提炼会有残渣,顺着任脉往上走,到唇边形成胡子。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月事数下,任冲并伤故也。任冲之交脉,不营于唇口,故髭须不生。列缺管任脉。 冲脉:冲脉出胞循脊中,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凡二十二穴。从腹会咽络口唇,女人成经为血室,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阴会,三脉并起而异行。起于胞中,顺着脊椎骨里面,起于气冲,沿两边上来,直接包到心脏,经过胃、心、肺。气喘、咳嗽、心痛、心绞痛都在冲脉上治,公孙管冲脉,跟肾经有同样的穴道。 带脉: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其脉气所发,正名带脉,以其回身一周如带也。又与足少阳会于带脉、五枢、维道,此带脉所发。凡六穴。会于维道足少阳。脚的临泣管带脉,带脉起于软肋,肚子胀满,腰像坐在水里面,腰一周如带。三个穴道是带脉、五枢、维道,治带脉病就一个穴道临泣穴。 阳蹻脉: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其为病也,令人阴缓而阳急。凡二十穴。横跨在胆经跟膀胱经交接上,一路到背后,再到头部去。申脉在管阳蹻,郄穴是跗阳,阴缓而阳急,当脚向紧绷外翻或内翻,就是中风。痛在胆经与膀胱经中间,两经之间在腿上,就在蹻脉上治。督脉后溪与申脉一组,专治项强、脖子僵硬的穴道。 阴蹻脉: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其为病也,令人阳缓而阴急。凡四穴。本足阴阳脉别支。与阳蹻脉,一个内一个外,阴蹻照海在管,阳蹻申脉在管。抬腿左转右转都是靠这个蹻脉。人往前行,是阳,往后退是阴。走三步退二步,就是阳急阴缓;走一步退二步,阴急阳缓。阳急在阳蹻脉上治,阴急在阴蹻脉上治,针或灸都可以。阴蹻从内踝一路上来,一直到咽喉,中间与冲脉相交,喉咙有任脉经过。下列缺、照海一组,治任何喉咙的病,如扁桃体发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咽炎等。 阳维:阳维脉者,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身。若阳不能维于阳,则溶溶不能自收持。凡三十二穴。太阳之郄金门穴。把所以阳经维在里面,把大家抱在一起,有维脉,可以控制、可以维持。正经直着走,维脉把横的把它围起来,维在里面是阴维,维在外面是阳维,维在经络、骨头上面。阳维脉外关在管,所以的腑都跟阳维互通声息。阳维管外面胸腔一圈,沿肋骨外面,下焦这边一圈带脉在管,所以,病人腰痛、胸痛,下外关、临泣一组。 阴维:阴维脉者,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若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发足少阴筑宾郄。维在里面是阴维,维在内脏上面,跟内脏随时在沟通,阴维内关在管。在外关和内关下针时,从外关引到气,再透到内关,阴阳维生死桥打开了,阴阳交合在一起,所以,胸痛讲不清楚,阴阳分离时就可以用外关透内关。公孙内关胃心胸,任何胃病、心脏病、胸部的问题:气喘、咳嗽、肺病、心脏肥大都可以下针治疗。 奇经八脉图:经络走向起止穴主要穴道、治症 二、奇经八脉 问:『经脉有奇经八脉。』 《难经》云:『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冲、有任、有督、有带之脉,凡此八脉,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奇经八脉歌(医经小学) 督脉起自下极腧,并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龈交,为阳脉海都纲要。任脉起于中极底,上腹循喉承浆里,阴脉之海妊所谓。冲脉出胞循脊中,从腹会咽络口唇,女人成经为血室,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阴会,三脉并起而异行。阳蹻起自足跟里,循外踝上入风池。阴蹻内踝循喉嗌,本足阴阳脉别支。诸阴交起阴维脉,发足少阴筑宾郄。诸阳会起阳维脉,太阳之郄金门穴。带脉周回季胁间,会于维道足少阳。所谓奇经之八脉,维击诸经乃顺常。 三、督脉:督脉起自下极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过脑额鼻入龈交,属阳脉之海。其为病也,脊强而厥,凡二十七穴。 全身阳气所在,脉气的源头在曲骨的地方。督脉与任脉相辅相成。膀胱经上有五脏的俞,都可以下针,它可以通到任脉,阴阳互动,把经络连在一起。后溪管督脉。 任脉: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上腹循喉承浆里,属阴脉之海。其为病也,苦内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凡二十四穴。 有里和表,在里走督脉,沿着脊椎骨走,曲骨中极关元上来是它的表,诸阴之海,所有的阴通通管。 任脉和冲脉都起于胞中,女人子宫,男人精宫,精子经过提炼会有残渣,顺着任脉往上走,到唇边形成胡子。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月事数下,任冲并伤故也。任冲之交脉,不营于唇口,故髭须不生。列缺管任脉。 冲脉:冲脉出胞循脊中,为经络之海。 其浮于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凡二十二穴。 从腹会咽络口唇,女人成经为血室,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阴会,三脉并起而异行。起于胞中,顺着脊椎骨里面,起于气冲,沿两边上来,直接包到心脏,经过胃、心、肺。 气喘、咳嗽、心痛、心绞痛都在冲脉上治,公孙管冲脉,跟肾经有同样的穴道。 带脉: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其脉气所发,正名带脉,以其回身一周如带也。又与足少阳会于带脉、五枢、维道,此带脉所发。凡六穴。会于维道足少阳。 脚的临泣管带脉,带脉起于软肋,肚子胀满,腰像坐在水里面,腰一周如带。三个穴道是带脉、五枢、维道,治带脉病就一个穴道临泣穴。 阳蹻脉: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其为病也,令人阴缓而阳急。凡二十穴。 横跨在胆经跟膀胱经交接上,一路到背后,再到头部去。申脉在管阳蹻,郄穴是跗阳,阴缓而阳急,当脚向紧绷外翻或内翻,就是中风。痛在胆经与膀胱经中间,两经之间在腿上,就在蹻脉上治。 督脉后溪与申脉一组,专治项强、脖子僵硬的穴道。 阴蹻脉: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其为病也,令人阳缓而阴急。凡四穴。 本足阴阳脉别支。与阳蹻脉,一个内一个外,阴蹻照海在管,阳蹻申脉在管。抬腿左转右转都是靠这个蹻脉。人往前行,是阳,往后退是阴。走三步退二步,就是阳急阴缓;走一步退二步,阴急阳缓。阳急在阳蹻脉上治,阴急在阴蹻脉上治,针或灸都可以。 阴蹻从内踝一路上来,一直到咽喉,中间与冲脉相交,喉咙有任脉经过。下列缺、照海一组,治任何喉咙的病,如扁桃体发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咽炎等。 阳维:阳维脉者,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身。若阳不能维于阳,则溶溶不能自收持。凡三十二穴。 太阳之郄金门穴。把所以阳经维在里面,把大家抱在一起,有维脉,可以控制、可以维持。正经直着走,维脉把横的把它围起来,维在里面是阴维,维在外面是阳维,维在经络、骨头上面。 阳维脉外关在管,所以的腑都跟阳维互通声息。阳维管外面胸腔一圈,沿肋骨外面,下焦这边一圈带脉在管,所以,病人腰痛、胸痛,下外关、临泣一组。 阴维:阴维脉者,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若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 发足少阴筑宾郄。维在里面是阴维,维在内脏上面,跟内脏随时在沟通,阴维内关在管。在外关和内关下针时,从外关引到气,再透到内关,阴阳维生死桥打开了,阴阳交合在一起,所以,胸痛讲不清楚,阴阳分离时就可以用外关透内关。公孙内关胃心胸,任何胃病、心脏病、胸部的问题、气喘、咳嗽、肺病、心脏肥大都可以下针治疗。 四、奇经八脉图:
第七章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本穴、八会穴表第八章 井荣俞经合-五输穴治疗一、五输穴治疗(井荣俞经合-脚不过膝、手不过肘) 1、五俞穴井荣俞经合,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俞主体重结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 2、临床上,井和荣大部分是冬天下针,它在末梢,天冷容易受伤的地方;春夏大部分在俞、经、合上下针,取穴还要看症状。井主心下满,如乳房痛,硬块正好在胸口,就下井穴。荣主身热,如发高烧、头晕,是太阳症,就下太阳经的荣穴通谷,要看五俞穴也要看当经的病变。如女人乳癌、硬块、溃烂流脓等身热,都可以取胃经荣穴内庭,穴性要很熟。俞主体重结痛,如感冒引起的关节疼痛,在后颈地方,后颈膀胱经与胆经经过,就下膀胱经俞穴和胆经的俞穴,专治体重节痛。风湿性关节痛正好在肺经指头关节,可能是通风,就下肺经的俞穴,穴性无所谓补泻,平补平泄。声音变化取经穴。如感冒声音变了,就取经穴来治疗,声音是从器官发出来的。合主逆气而泻,咳嗽、喘咳寒热、气喘、隔逆、上吐下泻、打嗝不断、放屁都可以用。 3、五输穴学位图阴经井(木)荣(火)俞(土)经(金)合(水)母穴子穴 二、五输穴治疗(井荣俞经合-脚不过膝、手不过肘) 1、五俞穴井荣俞经合,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俞主体重结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临床上,井和荣大部分是冬天下针,它在末梢,天冷容易受伤的地方;春夏大部分在俞、经、合上下针,取穴还要看症状。 井主心下满,如乳房痛,硬块正好在胸口,就下井穴。 荣主身热,如发高烧、头晕,是太阳症,就下太阳经的荣穴通谷,要看五俞穴也要看当经的病变。如女人乳癌、硬块、溃烂流脓等身热,都可以取胃经荣穴内庭,穴性要很熟。 俞主体重结痛,如感冒引起的关节疼痛,在后颈地方,后颈膀胱经与胆经经过,就下膀胱经俞穴和胆经的俞穴,专治体重节痛。风湿性关节痛正好在肺经指头关节,可能是通风,就下肺经的俞穴,穴性无所谓补泻,平补平泄。 声音变化取经穴。如感冒声音变了,就取经穴来治疗,声音是从器官发出来的。 合主逆气而泻,咳嗽、喘咳寒热、气喘、隔逆、上吐下泻、打嗝不断、放屁都可以用。 3、五输穴穴位图
第九章 原络、俞募、会郗治疗一、主客治疗(原络治疗) 主客治疗也称原络治疗,主是病变的经,客是表或里经,在主经上取原穴,客上取络穴。所以阳经是由三焦脉络在管,三焦经通过属于络,行阳,阳经有独立原穴,这个原穴直接络在三焦上面。三焦不管阴经,所以阴经没有原穴。但当病发在阴经时,要用原络治疗时,阴经没有原穴,取阴经的俞穴替代。如:足太阴脾经太白,手太阴肺经太渊,取俞穴代替原穴。 病在肺,肺和大肠是表里,两边相通,肺就是主,大肠是客,用大肠经络穴来辅助,像喉咙痛,肺主喉咙,手掌发热痰多,下太渊,再下大肠经的络穴偏历,原络治疗不分左右,两边都下,捻捻针;若是大肠有病,大肠主,扎大肠原穴,肺胃客,再肺经络穴,做原络治疗。 二、俞募治疗 俞募治疗专门治疗所以内科病,都在背后和胸前,所以的经及内脏都有它的俞穴,每个内脏都有它的募穴,同时使用募穴跟俞穴,就是俞募治疗。如:肺气肿、气喘,扎肺的募穴中府透俞穴的云门;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胃的募穴中脘,再下背后胃俞。内科病显现出来是热症时,嘴巴燥渴,喜喝冰水,舌苔黄色,脸赤红,小便黄色,大便下利或便秘,味臭等都是热症表现,就要俞募治疗。寒症时舌苔是白,脸色苍白,不口渴,倦怠,声音没力量,寒症用灸效果好。 1、肺病(咳嗽、肺结核、支气管炎、气喘、肺炎、肺癌):中府、肺俞。肺结核,灸痨法叫四花灸,在背后肺俞、膏肓四个点上灸; 2、心绞痛、心脏病:巨阙、心俞。急救时关元、少府; 3、肝病(胸胁苦满、肋下痛、肝脏痛、呕酸):期门、肝俞。章门补土; 4、胃病(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胃痉挛):中脘、胃俞。梁丘、足三里; 5、三焦水道(下利、大便带水、水肿、肚胀、不消化):石门、三焦俞; 6、肾病(消渴、大小便、脚肿、肾衰竭、肾脏癌、耳鸣):京门、肾俞,命门,神经痛点刺放血; 7、大肠病(便秘、腰痛、下利、痔疮出血):天枢、大肠俞; 8、膀胱病(腰痛、小便失禁、妇科病):中极、膀胱俞。 三、会郗治疗 会郗治疗一般是内脏痛,止痛、消炎用的穴道。比如:大便便血的痛,肚子的痛,是大肠问题,病在腑,下郄穴温溜,腑会中脘,再下中脘,两个穴道一起用,痛症、炎症。咳了很久,肺部痛,咳嗽带血,支气管咳破了,没有肺癌,肺是内脏,脏会章门,再下肺的郄穴孔最。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俞骨大杼,脉会太渊气膻中。 十六郄穴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四、原络、俞募、会郗治疗图表 第十章 针灸十五种手法一、呼气引气法 下针以后,要等气到,捻捻针等几分钟,下针的地方,有一圈粉红色,表示气来了,再去做补泻。严重病人如果气没到,施气的人要把气打到病人身上,轻轻握针,重握不传气,关节要放松,丹田慢慢吸气,吐气的时候就是在灌气,心想着把气传过去。金属针才能导气,大概六呼,引到病人的气,看到粉红色,有酸、麻、胀的感觉。如:补肾在肾经的母穴复溜,针下去,去固先天,引不到气,就针上下戳二下,气到针有被吸进的感觉,再捻捻针。隔姜灸复溜会很舒服补肾。 人太虚就要用呼吸引气,让病人吸气,就拔针,让气就到复溜。吐气时,慢慢进针。进、出针跟着病人呼吸定,吸气入针,吐气慢慢出针到皮肤表层,反复几下,引气的动作,病人说好酸气就到了,如果没引到气,就不用针了,改用灸。 二、烧山火与透天凉 下针口诀,烧山火是大补,里寒很重,透天凉是热症,是大泻。 烧山火,针扎到表皮以后,皮层引不到气,就把针扎深一些,再引不到再深一点,气一到,皮层一圈会比较红,酸麻胀,把针提到皮肤表层,如果进一寸距离,一寸分三段天、人、地三段。在天部进针,数是九,补就是紧下慢提,打气筒的方式。在天部三分之一寸要做九次;再扎到人部三分之一寸,做九次;再到地部做九次,就是烧山火。如胃家寒症、胃痛、呕酸,脸色青、口不渴、喜欢喝热水,中脘烧山火,人很瘦就在足三里上烧,整个胃都会热起来。如人脚冰冷,三阴交肉多烧。肾家的寒症,在母穴复溜或肾俞上烧,肉多的地方。神经在皮下五分,要赶快穿过去会不痛,烧完再灸,效果加倍。 透天凉也是先引到气,动作与烧山火相反,引到气先扎底下,底部开始做,数是六,用插提法,假想要把轮胎气抽出来,所以要很快的拔,慢慢放回去,泻的手法就是紧提慢按,底部先做,很快提起来,慢慢回去,病气、邪气在底部,就要让气往上走,地部六次,再到人部六次,到天部六次,三六一十八次。在天部做时要小心,不要把针提出来。提针出来时,针孔按住是补,扪住;泻时不要按住它,把气放掉。如壮热的时候,消渴症,胃非常的热,下中脘或足三里,反着做。燥渴、大渴、发烧都可用透天凉。发烧咳嗽是实症,在尺泽上做。 三、阳中引阴与阴中引阳 阳中引阴,病人先寒后热,先补后泻;阴中引阳是先热后寒,先泻后补。 寒比较多,热比较少,酸多痛少,先补后泻;热多寒少,或痛多酸少,先泻后补。比如:感冒发烧是经络的痛,背痛,膀胱经的实症,实症是痛,下束骨,虚症就下委中,虚症久病是酸。酸多痛少就先补后泻,先下委中大补,再下束骨泻它。有时一个穴道同时做补泻,像飞扬,络穴、原穴都可以。 四、留气法、烧针和报刺法 留气法:治疗痞块、硬块、肿瘤,乳房、子宫、腹部的硬块、皮肤表面上的肌瘤、脂肪瘤,只要有硬块都可以用留气法,消痞块的方法。下针时,如子宫、乳房硬块,在足阳明胃经上,可以在足三里、上巨虚,或郄穴梁丘下针,穴道虚实都可以治,下针行纯阳数,九次插提加捻转,插提用烧山火,天、人、地三部,每部九次,紧按慢提做完后,把针提起一点强补,气冲上很强,会冲到胸部把痞块冲开来,然后等五分钟,取阴数六,把气导引出来,同一穴道行六数,不用天人地,做完六次,再往下插一点,停留一会,直接拔针,不按针孔,专门治痞块,这是远取穴治痞方法。留气法用的比较广泛。 治痞近取穴有两种,一种用烧针,第二种是报刺法,一定是良性痞块,摸上去皮肤是滑滑的,硬的像岩石,不用这种方法。 烧针也叫燔针,用火来烧,治疗脂肪瘤、黑痣、化脓、脓疡等痞块,使用时机有二个,第一用在脂肪瘤、黑痣上,良性的痞块,表面光滑;第二,当里面化脓的时候,脓血很多,先用火罐把脓头抽出来,再烧针。下针的时候用三针法,第一针从上往下,刺完后第二针从前往后刺,第三针从后往前刺。用28号或32号针,针放到麻油(麻油不会着火)里面沾一下,斜着烧针,一般烧三次针,助手将针烧好,针很烫迅速刺进去,烧完就正面一针,上面一针,下面一针,还剩一点,隔天再来,大概二次就好了。肿块很多长在背后,很多人长在手腕阳池的地方,肿出一块,包括凸起的软骨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报刺法:第二种近取穴治痞方法,又称飞针引气法,良性肿块,脂肪瘤、软骨,只要一针,针下去到底部,扎到肿块上,左右捻捻针,然后提到表层,再向另一方向刺到底部,捻捻针,提到表层再向另一方向刺,一个八个位置,最后回到原处,再下针到底部,再左右捻捻,就结束了。可隔天再刺,基本就好了。 五、运气法与四种痛症 运气法专治强烈的疼痛,实症是一种强泻的手法。如:胸项痛,在足阳明胃经上,做子母补泻,实症,下内庭,一针就好了。如果有好转痛还在,就加重它,在足阳明原穴冲阳下针,或下络穴丰隆,或下郄穴,这些穴道都不分虚实。针下冲阳我们用运气法,采阴数六,针下去后,先捻针引到气,酸麻后,足阳明从上而下走,逆气而泻,用捻转法做泻(插提比较痛),很快转过来,慢慢在转回去,让气回头,做完六次后,将针尖对着痛的方向(逆向)留针。20分钟拔针不要按针孔。如左边乳房有硬块,正好在乳中穴下方,可以扎正面的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泻六次后,针指向左边乳房留针,就是运气法。 四种痛症:第一层级就是痛,实症要泻;第二,痛多酸少,先泻后补;第三、痛少酸多,先补后泻;第四就是酸、麻,这个阶段最不好治,尤其是麻,纯补的手法,要多扎几次针。 六、提起法与中气法 提起法:专治很顽固的冷、麻、又冷又麻,下针的时候,按经络取穴,如在头痛的地方麻,在山林地方麻,在胆经上就下侠溪穴上补,是虚症,也可以在原穴、本穴(临泣)上下针。在母穴下针就是补。在本穴(胆经临泣)上才做提起法,提数是六,看起来是泻的手法,冷麻在皮肤表面,所以针头对着冷麻方向,如:病人左边头麻,本穴捻捻针,做完六次后,将针提到皮层,对着病的方向,因为是皮层麻,气血有郁阻,去泻它。 中气法:专治累积、治积。有寒在里面,或瘀血块叫积。水停在肺里、腹部就是积,大便不通也是积,清除累积在身体不必要的东西。与提起法相反,冷麻是虚,中间没有东西,经脉是扁的。中气法治积,就是有东西在里面,针下去,一样是六数阴,用泻的数,做完六次,把针提起用逆的方向。如要清理大肠的积,支沟、照海,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下巨虚,大肠的募穴天枢,足三里也可以,看穴道方便,在照海做时,阴数六泻完,逆着针头,对着身体外面走,跟病的位置相反的方向,去积。 如胃经治痰名穴丰隆,可去痰、化痰,痰就是积,病人平躺针丰隆,捻针气到后,把针提到皮肤表层,对着病灶方向45%斜刺下,可以动到痰气,在用泻的手法,逆针而转,泻六数后,针提皮层,再对着下方45%刺下,把寒引下去,左边丰隆做完,再做右边,丰隆穴除丰胸外,去痰也很有名。 七、五门十变与天干歌
如遇火的虚症,像手酸,酸在小肠经上,可以扎后溪,没有后溪,找临泣,临泣是木,木生火,临泣是胆经的本穴,可以治小肠经的虚症,也可以泻膀胱经的实症,就是本穴治疗法。本穴就是与该经属性相同的穴道,如下针临泣,背还痛,一看是膀胱经的实症,膀胱经是水,水生木,木是子,要强木,丁壬化合木,少府通谷下针。甲已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五门十变就是两穴相加,生成另一个属性出来,本穴本身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像临泣属木,甲乙也是木。五门第一个,该经的本穴可以做子母经的补泻。第二两个穴道加在一起,可以强化五行的力量。如肝有问题,希望去强土,再强水,叫治缓。木现在没办法生火,木还克到土,强土实脾,实完脾再去强水,这是缓治法,正常的治法。我们先去强土,甲已合化土,下胆经的临泣,脾经的太白,就是强土,再扎足三里,胃口会开,针完再灸足三里可以强土。 要壮水时,金生水,缓治法就下肝经的行间和大肠经的二间,就会金产生水,生水可以取小肠的阳谷与肺经的经渠,水会去生木。急治时,肺里本来就要积水,肚子里有积水,先要把水排掉,金会克木,木要梳,肝硬块长的很多,要取它的金,把肺里清干净,急治要生金,已庚化合金,下肝经的行间,大肠经的二间,两个穴道,左右共下四针。此时金去制木来排水,还有去强土,恢复胃气。 如膀胱经背痛,痛酸了很久是虚症,下委中不方便,金生水,下肝经本穴行间,大肠经本穴二间,捻捻针引到气就已经补了,金就出来了。 八、飞经引气 飞经引气四种方法:青龙摆尾、赤凤摇头、龙虎交战、龙虎升降。 1、青龙摆尾与白虎摇头,第一个青龙摆尾《针灸大成》叫苍龙摆尾,第二个白虎摇头原名青龙摇头,第三个叫仓龟探穴,第四个叫赤凤迎源。 青龙摆尾是虚症时补的手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比如:足阳明胃经的虚症,乳房太小是虚症,乳房太大有硬块是实症,或脸颊痛,偏偏要扎母穴解溪时不方便下针,就在本穴足三里下针,虚实都可以,要用青龙摆尾做补。捻针引到气,将针柄左右摇,摇就是补,补越强身体就越热,摇时引到气就是飞经引气,摇九下这是青龙摆尾。 白虎摇头是泻法,泻时歌诀四个字:退方进圆,是摇铃状。针扎进穴道,做插提时,退是方形的退,退针出来做补泻。现在做白虎摇头,做补泻时,针尾成方形慢慢出来,出来到顶以后,进针回去圆形进去,找肉多的地方,在本穴、原穴上做补穴。 仓龟探穴就像乌龟进入泥土里面的“象”。是补,龟在水里、泥巴里,无孔不入。一退三进。如针扎进穴道,捻针酸来气到,开始做仓龟探穴,先将针提到皮肤表面,再进针时,分三次下针,一次比一次深,一进后停一下、再进一次、三进,去积块,去痞块都可以用。 2、赤凤摇头又叫赤凤迎源,是泻的手法,退方进圆,退出来的时候,针是方的出来,进去是圆着进去,同时在下针的时候,要摇动针柄,这个手法不留针、不按孔。如病人很急时用。 3、龙虎交战,龙是阳当九,虎是阴当六,针时在天、人、地三部上面,每部上做九补六泻,临床上在天、人、地三部上一补一泻做捻转法。 4、龙虎升降就是插提,同样在三部做一补一泻,捻捻针气到,用插提法做完以后,把针提起来,提到天部后等下,让气一直循环,目的是止强烈痛,如牙痛、癌症的痛、意外的痛,镇痛手法,气堵到关节过不去是用。 九、五脏交经法(青龙摆尾于本穴) 青龙摆尾采用本穴治疗,本穴是与该经属性相同的穴道。如胆经属土,胆经本穴临泣也属木,在五脏交经上,木去生火,要去强心脏,胆是心脏、小肠的母亲真到临泣穴平补平泄,对带脉也很好。如果在本穴做补泻力量会加强,可以泻膀胱的实症,也可以补小肠经的虚症,像小肠经痛很久,针临泣也可以补,把经络的气打到内脏去,加强补的力量。 针对痞块、硬块、积块在腹部时是使用的时机,如子宫肿瘤,就用五脏交经,下针三阴交,痛就去掉,要把肿瘤去掉,增强它的力量,把痞块去掉。如月经痛,下三阴交、血海痛就去掉。 通关交经,就是骨折后,中间少了一截或断裂,关节脱臼,会在关节的地方做,如下膝关,治膝关关节;手肘受伤扎曲池;关节本身受伤要让气通过去,就扎对侧,如果下针还没好,就加强它的力量,会用到通关交经。 隔角交经,当心脏有病,心口痛、心脏肥大,先去治金,先生金,让金强起来,病就停止不会恶化,这是再慢慢去做其他动作,叫隔角。再根据经络去做补泻。 十、呼气补泻法 第十二个关节交经,在关节上面做补泻,最强就是呼气补泻法,在肉多地方,所有脏腑的俞穴,如腑会中脘、脏会章门、小肠募穴关元、膀胱募穴中极、背面肝胆脾胃三焦、肾、心、厥阴俞、督俞、心俞都可以做。如针在足三里,先引到气,开始做补泻,才有用,让病人鼻吸气,吸时把针提起来到皮层,再做补;口吐气,吐气的时候,不要动针,气快吐完时,很快把针拉放到皮层下,不要动到他的气,等第二次吸气时,再慢慢的,让他一边吸,最后的速度是他吸吸吸,你慢慢的提提提,正好吸完气,你也将针提到顶端,让气到最饱,做一下、二下、第三下整个气就都满了。 就是紧按慢提,快速按下去,慢慢提上来,提时吸气,快吐完气按下去,到底部做补。 泻时正好与补相反,紧提慢按,吐完气时,把针放在底下。如针足三里做呼吸补泻,鼻吸嘴吐是补,补就是把气充饱,就像给胎打气;鼻吐嘴吸是泻,把针压下去,让整个气通通吐出来,然后吸气时,将针慢慢提起来不要让气回流。临床上,吸气的时候,把针提起来,然后吸饱以后,等他吐完气,就按下去,就不会影响到气,是强补。泻就是让他吐气,吐气的时候,把针慢慢刺进去,开始呼气时,再把针提起来,跟他的气正好相撞,就是泻法,针拨出针孔不要按。 十一、子午捣臼法(九入六出治水涨) 治疗腹部鼓胀、肚子积水等水病,一般水病针水分、水道、关元、中极、三皇(阴陵泉、地机、三阴交九入六出插提法,快进慢出)等穴。三焦气不通时,水会累积,就要在一个穴道九进六出,引动三焦的气,水泻出来的力量就很大,三皇穴速度会很快。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则留之,热则疾之。热症一般不留针,如遇凹陷的病,肿瘤凹陷下去,就用灸。无法区分虚实,就取经穴,如膀胱经虚则补其阳,阳所出为井,不虚不实,就扎经穴昆仑。 十二、下针八法 荣是血比较深、卫是气比较浅,病在荣血,扎针不要伤到气,当进针的时候,就会用到八法。第一个就是揣,就是先用指甲戳一戳穴道,下针到血脉旁边,目的是治血不要伤到气。第二是爪,用指甲把血脉掐开一点,再针进去,扎在动脉旁边。第三搓,针下去用很轻的补,弹针,如胃痛扎足三里,但还有牙痛两三天,同在一个穴道治,同时去胃痛和牙痛,就会用弹和摇的手法,弹就是补,摇就是泻。弹就是用手指头弹针,气就来了,摇针是摇动针头,泻的手法。如下足三里,引到气提豆许,让气留在下面,弹一弹来补,摇一摇就是泻,最浅的补泻手法。循和捻就是迎随法。 十三、五俞穴治疗与主客治疗(原络治疗) 五俞穴井荣俞经合,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俞主体重结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临床上,井和荣大部分是冬天下针,它在末梢,天冷容易受伤的地方;春夏大部分在俞、经、合上下针,取穴还要看症状。 井主心下满,如乳房痛,硬块正好在胸口,就下井穴。 荣主身热,如发高烧、头晕,是太阳症,就下太阳经的荣穴通谷,要看五俞穴也要看当经的病变。如女人乳癌、硬块、溃烂流脓、身热等,都可以取胃经荣穴内庭,穴性要很熟。 俞主体重结痛,如感冒引起的关节疼痛,在后颈地方,后颈膀胱经与胆经经过,就下膀胱经俞穴和胆经的俞穴,专治体重节痛。风湿性关节痛正好在肺经指头关节,可能是通风,就下肺经的俞穴,穴性无所谓补泻,平补平泄。 合主逆气而泻,咳嗽、喘咳寒热、气喘、隔逆、上吐下泻、打嗝不断、放屁都可以用。 主客治疗也称原络治疗,主是病变的经,客是表或里经,在主经上取原穴,客上取络穴。所以阳经是由三焦脉络在管,三焦经通过属于络,行阳,阳经有独立原穴,这个原穴直接络在三焦上面。三焦不管阴经,所以阴经没有原穴。但当病发在阴经时,要用原络治疗时,阴经没有原穴,取阴经的俞穴替代。如:足太阴脾经太白,手太阴肺经太渊,取俞穴代替原穴。 病在肺,肺和大肠是表里,两边相通,肺就是主,大肠是客,用大肠经络穴来辅助,像喉咙痛,肺主喉咙,手掌发热痰多,下太渊,再下大肠经的络穴偏历,原络治疗不分左右,两边都下,捻捻针;若是大肠有病,大肠主,扎大肠原穴,肺胃客,再肺经络穴,做原络治疗。 十四、俞募治疗与会郗治疗 俞募治疗专门治疗所以内科病,都在背后和胸前,所以的经及内脏都有它的俞穴,每个内脏都有它的募穴,同时使用募穴跟俞穴,就是俞募治疗。如:肺气肿、气喘,扎肺的募穴中府透俞穴的云门;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胃的募穴中脘,再下背后胃俞。内科病显现出来是热症时,嘴巴燥渴,喜喝冰水,舌苔黄色,脸赤红,小便黄色,大便下利或便秘,味臭等都是热症表现,就要俞募治疗。寒症时舌苔是白,脸色苍白,不口渴,倦怠,声音没力量,寒症用灸效果好。 会郗治疗一般是内脏痛,止痛时用的穴道。比如:大便便血的痛,肚子的痛,是大肠问题,病在腑,下郄穴温溜,腑会中脘,再下中脘,两个穴道一起用,痛症、炎症。咳了很久,肺部痛,咳嗽带血,支气管咳破了,没有肺癌,肺是内脏,脏会章门,再下肺的郄穴孔最。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十五、九针使用时机 第一个是镵针,头像剑一样,专门刺热用的,点刺放血。如眼睛红肿、很痛,在攒竹、丝竹空、瞳子髎、耳尖放血,刺破挤一点点血出来。头面上使用,骨头多不容易扎深。 第二针是圆针,不用扎进去,在肌肉中间、筋骨中间。如:手腕横纹及两个筋中间上两寸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消导它,顺着经搓它,顺为补,逆为泻。 第三针是鍉针,真比较长,透针用,有养老透间使,太阳透率谷,阴陵泉透阳陵泉,绝骨透三阴交,气足是才可以透,合谷穴鼓起来表示气很足。 第四蜂针,三棱针,是放血、放脓时用,四肢末梢、背后放血。 第五拔针,扁平像刀子一样,治疗脓包使用。 第六员利针常用,治疗痛或酸痛时用, 第七毫针最常用,是长针,针很细,像毫毛一样,一般治内科,病比较深的时候,用长针,如阴陵泉透阳陵泉。 第八长针七寸。如下半身麻痹、瘫痪,从脊椎骨旁边透到膈俞,用七寸。 第九火针,用来治痞块,火针比较粗,平常用28号针一寸针。 市面上最常买到的毫针,有一寸、一寸半、二寸、三、四寸,放血三棱针。 第十一章 针灸临床治症一、梅花针(治疗皮肤病、麻痹症) 梅花针像个榔头一样,有七支针在前面,牛角的比较好,拍击时要重一些,像皮肤病、皮肤癣、委中放血都可以,再下针如合谷、曲池、三阴交、血海、筑宾。像麻痹,手脚没感觉,也有梅花针放血,它能活血,梅花针头很短不会伤到元气。 二、头部与脑瘤治症 先从头部开始,生理上的头痛都可以治疗。 整个头部疼痛,说不清楚那条经痛,就百会穴下针,如果还没有好,扎涌泉穴,基本上都好了,病人会感觉很清凉。整个头痛、头顶痛、眼睛痛、撞到头顶,先百会后涌泉,无所不治。 偏头痛,一般都在胆经上,下对侧合谷,同侧太阳透率谷。偏头痛加恶心、呕吐,扎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可以选的穴道,一般来说恶心,扎中脘痛就去掉了。 耳后痛,三焦经经过耳后,初痛针天井,久痛扎三焦经的中渚。 印堂痛,额头痛就下中脘,扎下去感到酸,痛就去掉。 眉棱骨痛,在眉毛下方的骨头痛,扎奇穴,在对侧的阴陵泉下一寸的肾关。 后脑痛或是颈项的地方,在天应穴位置下针,同侧天柱。初痛在背后膀胱经上,就束骨穴,久痛针膀胱经的母穴委中。 脑瘤,脑瘤不一定痛,症状为全身抖动、颤抖、眼睛往上吊,处方用全蝎、蜈蚣等量,烤干打粉放在胶囊里,息风止痉。下针百会涌泉,一导一引,将病气导出体外。 临床上遇到脑萎缩、老年痴呆、脑部长东西,在绝谷穴会有压痛点,绝骨又名胆经悬钟,外踝裸上三寸,脑萎缩是虚症,里面长东西是实症,实症第十四椎命门有压痛点,痞根也会有压痛点。 三、治眼症及睛中法 1、眼病有两种,一种是红肿,一种是生眼翳。 (1)红肿是赤红肿痛,里面湿热,常用手法在攒竹、丝竹空、耳尖、太阳点刺放血,挤一两滴血。 (2)生眼翳有白内障,近取穴睛明,胆经的阳白,眉毛上一寸,远取穴在手上三间、养老、光明穴都可以治眼翳。 2、睛中法,有一种特殊针法治眼翳,睛中治法,师傅祖传下来,先用布把眼睛盖住,用冷水淋它,让血液循环停下来,二十分钟后,用三棱针在眼旁刺个小洞,用毫针从旁边进去很浅,穿过角膜,慢慢在瞳孔上面清除,刮干净,眼翳拿出来都是痰,再用温水敷,也有助于视力恢复。 肝开窍于眼,内科治症,扎肝俞、募穴期门,肝经的合穴、俞穴都可以下针。 四、治鼻病:鼻息肉、鼻炎 每年春季,遇到花粉季节,就会不停的打喷嚏,鼻子普遍过敏,鼻子因息肉长在里面,治疗息肉就是一个方法,迎香透内迎香。在扎鼻子之前,先扎合谷可以消炎、止痛。 头顶百会外开一寸半,再往前一寸有个骨缝,是膀胱经的通天穴,是有名鼻科大穴。严重的时候,如发髻五分神庭,再上半寸上星,加上合谷、迎香,都是很有名的鼻科大穴。 很有名的灸上星,米粒灸,抹点凡士林,细小的艾烧,会感觉麻,麻的同时鼻子开始通了,对鼻窦炎时干燥效果比较好,鼻塞、喷嚏都可以。 胆经的风池对鼻塞效果也很好,扎风池的同时,在对侧颧髎下针。 肺开窍于鼻,鼻子问题在肺上治,肺主皮毛,初症时,风池是风进的地方,扎背后的肺俞,正面的募穴中府,俞募治疗。 流鼻血,中府、云门、天府,任何脸上问题,面口合谷收,眼睛、鼻子、嘴巴都可下合谷(手阳明大肠经的气穴),脸正面是阳明,后面是太阳,两侧是少阳。 五、治耳症:耳鸣、化脓 1、肾开窍于耳,耳门(胆经)、听宫(三焦经)、听会(小肠经)在管耳朵,遇到耳鸣、耳聋、耳朵痛时,就要想到这些穴道。久鸣为虚,就要补肾,可以针肾俞、志室,正面下京门,扎脏会章门。经络上面复溜穴效果很好,采用斜刺及迎随法,对着身体刺是补,用青龙摆尾,弹一弹动到气,导引很快。耳朵旁的三个穴道,采用轮刺法,换着扎针。实症要扎肾经上的然谷及外关,三焦经的支沟(飞虎穴)。 2、耳朵化脓流出来,麝香矾石散,矾石是燥剂,可以防腐,麝香无孔不入,小孩耳朵有脓是因为出生时,没有倒过来拍打屁股,把羊水排尽,造成后来的气喘、久咳、中耳炎。下针耳门听宫听会,单刺,会恢复很快。 六、面部中风与起因 面部中风一侧脸会歪过去,一个眼能闭另一只眼不能闭,可以闭的是健侧,看起来正常的一侧是患侧,好的一侧可以动是健侧,治症时,先健侧,后患侧,扎健侧时先下对侧合谷,然后地仓透颊车。小偷没有地仓,地仓不鼓起来。 地仓透颊车,用三寸针,嘴角旁五分地仓透到颊车,把脸皮拉起来透过去,大概2、3次,嘴角流涎就会好口也封住了。透过去左右捻捻针,平补平泄即可。 病在左侧要扎右边,合谷,再透针,可以再针瞳子髎,加强效果,等脸正后,要针人中、承浆,把脸固定住。 大汗时不要对着风吹,毛孔打开风一吹就中风。流汗时遇到冷气,毛孔会锁住,汗不能透发,就开始皮肤痒,记得流汗就要透发。 七、治舌症与扁桃体炎 1、舌症 舌头上有几种治症,久咳时,舌头上放一片大蒜,对咳嗽很好。有一种舌病叫木舌症,大舌头,舌头无法翻,讲话没办法标准,把舌头翻上去,在金津、玉液上放点血出来,舌头就软了。舌头中风,舌强不语,在天应上放血,金津玉液。 2、舌癌,舌头肿大,痞块、黄色积块,黄色主三焦,舌的心脏,在心和三焦上来取穴,舌头是任脉的尾端,针列缺、巨阙、少海(管阴蹻,络到喉咙),碰到积块、痞块一律采用消导方式,也可以金津玉液放血。小孩七八岁不讲话,心气不够,可以灸巨阙、心俞,同样属舌头症,同症治疗。 3、遇到扁桃体肿,嘴巴打开,上面有个肉球,两边是扁桃体,采天应放血,下针在列缺、照海,扎天突,喉咙就会好转。如果拿掉扁桃体,高烧就会一直上去,是防卫系统。 4、治疗喉癌,扁桃体傍边有黄色的硬块,列缺、照海,手上肺经井穴少商、大肠经井穴商阳、少商商阳放血,喉咙会好的很快,与治疗扁桃腺的手法一样。 八、甲状腺治症 也叫瘿瘤,症状包括心悸、潮热、手抖、冒冷汗、眼睛会凸出来,叫大脖子,病人可多吃海带海藻。远取穴取少海,近取穴用人迎、照海、列缺、天突,是治疗甲状腺大脖子用的穴道。脖子很硬时,坐立不安,远取穴用后溪、申脉,没好再用近取穴膀胱经的天柱、大抒穴,治疗很强的两个穴道,胆经的风池,督脉风府。 九、肺部治症(虚实、癫痫、内伤、肺癌肺痨、肺积水、胸肋积水) 头部、颈项以下,开始进入肺,内脏开始分虚实。肺主皮毛、主鼻子。 1、虚症:气虚表现为上气不接下气,有气无力,脸色苍白,呼吸非常短促,吐气肺在管。虚症下太渊,虚则补气母,另外俞募治疗,针肺俞、中府,强土补气。肺是水的上源,用来调节水,水肿的源头。肺气虚大部分可以灸。 补气时经常用足三里、中脘、气会膻中、可以灸脾俞补土、脏会章门等。 2、实症:热咳,浓痰,面赤,皮肤干燥、干裂,口渴,燥渴,肺俞,也可以下尺泽、膻中(大部分是热咳),肾俞、金门、然谷。 祖孙治疗法:如木生火,木是母,火是子,子(火)再生是孙子(土),火生土。胆、肝(木)经的实症,没办法在心、小肠(火)经上治,可以在脾胃(土)经上治,叫祖孙治疗。 3、癫痫,肺藏魄,魄之所在,治癫痫时,下针鸠尾、人中、涌泉,发病时在嘴巴里放块软毛巾,不要咬到舌头,发病时下针(没有发病时用灸),昼发时灸申脉,夜发时灸照海。癫痫治症可以在百会、中府、魄户、神庭、鸠尾、人中、涌泉、劳宫上治。治疗过程中,发现额上鸡脚上方下方血管离开,代表慢慢好了。平常每天灸照海申脉。癫痫导痰可用丰隆穴,鸠尾是痰的源头,人中、涌泉,痰迷心窍,才会导致发癫痫。 4、肺受到大力的撞击,一般下肩井、足三里活血化瘀。把瘀血往下导,在用活血化瘀的药,隔天大便是黑的,代表瘀血排掉。 5、五脏气乱、脉乱、很慌静不下来,或内伤被马提到,脏气乱时,用天柱、大抒,可平五脏气乱,肩井可活血化瘀,去胸腔瘀血。 6、肺癌早期会咳清白色泡沫的痰,一大片,另外脏结,肺里化脓,脉很速,下针时,中府透云门,俞募治疗,脾俞强胃气,下中脘、足三里,肺经郄穴孔最止痛。 理论上女人得肺癌是因为奶水没有完全下到子宫,或忧伤肺,吐出清白色泡沫,想办法把月经调正,地机、三阴交。咳嗽还可以下公孙、内关。久咳用生姜或蒜灸舌头,隔蒜灸肺俞,蒜是辛辣、白色。 7、肺痨,痨症。在苦力、劳力、做工的人居多,肺部感染不干净的东西,表现为人很累,脉很大,发黄,瘦瘦干干的,眼睛也黄,灸痨法叫四花灸,在背后肺俞、膏肓四个点上灸。 8、肺积水,水太多了,想办法排掉,不然会把火熄灭掉,水要下到肾脏去,停留在肺里,人就但坐不得卧。下针横隔的背后膈俞,正面的膻中、鸠尾及乳根,积水在肺的下方很重,要通利水道,阳谷、后溪、照海把水倒下去。 9、胸肋积水,通常在左边,非常的痛,胸肋积水的人可以躺在右边睡,胸肋阳维阴维经过,可以下外关、临泣治疗,用水分、水道、乳根、大包可以通胸肋,把水排出来。 十、心脏肥大、胸痛与心律不整 治水才会知道如何治疗心脏病,心脏肥大就像面部泡在水里变大一样。 1、胸口刺痛表示有瘀血堵到,下针巨阙,背后的俞穴心俞,心经的少府、神门、劳宫都可以治疗刺痛,针关元活血化瘀,增加热力。 2、闷痛是气阻、气机堵到,气堵到了,下公孙、内关、天突,用导气法,巨阙、关元、背后第十椎下,胸闷现象会去掉。心律不整,结代脉关元用的最多。 3、治疗心脏病要同时要治疗肺,除胸闷胸痛外,短气,呼不过来,走几步就喘。公孙内关胃心胸,胸就是肺。呼不过来加针肺俞,中府,肺募太渊。当有心脏剧痛时,痛在正中间,公孙内关就好了。痛在肾经上,下对侧然谷、涌泉,按经络取穴。心肌梗塞是关冲穴,反映在心包经上。 4、心脏病急救,心脏脉没有了,心口还有余温,就下关元、少府(心经本穴),进针下去,心脏就开始跳动。 5、心脏病发病前兆,有失眠、手指头会麻,大便不规则,脚会冰凉现象。 十一、乳癌初期与中期肿块治疗 乳痈、乳癌,中医称“乳岩”,大多数一大一小。 1、初期会发现有硬块,是奶水没完全下去累积造成的,刚开始在天应的地方,用隔姜灸去找水消导下来,软下来。 2、变的很大,已经红肿,就要下针,第一用引导方式,善针者用引导。针下肩井,一路通到颈下的地方,气打开往下冲,再下对侧足三里,把气往下导,统治乳房,当不知道经络取穴,一律下原穴、本穴、络穴,有硬块用各种泻法。 还可以在天应上灸,凸起的好治,凹进去的不好治,发炎凹下去也可以灸。乳根、膺窗可以下针。更年期妇女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大便,尽量靠左边睡,气在上边,血在下边,就不会那么燥热,按经络取穴。 3、治疗乳癌要去强心脏,保持每天正常大便,手脚不要冰冷,心脏回温病根就去掉。 十二、肺积水、乳癌末期灸法治疗 1、肺积水西医用抽水出来,但水还会回头。有一种灸法专治伤寒结胸,用黄连一钱、巴豆八粒(去壳用仁),两味药混合打粉后,淋湿放在神阙位置上灸七壮,烧到肠鸣,会上吐下泻,是治疗肺里积水很强的一种方法。 2、霍乱下利神阙隔盐灸。癃闭(小便不利、膀胱炎、性病、淋病、膀胱结石)神阙隔盐灸,盐要炒熟,凉下来去灸,很强的一种方法。乳房硬块还没有化脓可以隔姜灸。 3、乳癌晚期 身上的脓疡,流脓水时,一种是无味的脓水,用隔附灸,生附或炮附泡水后一片,放在伤口上灸;一种是辛臭,如是乳癌时,用白面粉、硫磺(淡黄色石硫磺)、大蒜等量,做成面团,放到伤口上灸,灸一次换一次面团,至少要灸二十一壮,新的组织再生为止。灸就是行阳,阳行气血就会动,硫磺行阳力量最强。 脓疡用针时,肩井、丰隆、上巨虚、梁丘都有很多应用。要兼顾到肺、心才会好。 3、青春痘 会遇到一种特殊治症,肺和大肠是表里,肺主皮毛,脸上很多青春痘,可在肺经或大肠经下针,如合谷、曲池,对青春痘很好。 十三、胆结石与肝病治疗 心脏跳动不断刺激到胆,胆汁会喷射出来,心脏与胆产生共振。 1、胆结石 在阳陵泉下一寸胆石穴,第十椎下胆俞位置,会有压痛点,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最难过,可以确诊是胆结石。下针胆石点、巨阙、关元,背后心俞跟胆俞。胆堵住了会全身发黄,下针第七椎下的至阳(治黄),血会膈俞。肝和脾生病都会发黄,肝是青黄,没有胃口会恶心呕吐;脾是土黄,没有胃口,但不一定恶心。 2、肝病 络阴器,小便很黄,大便不会好,1-3点会醒过来,不要去管急性慢性肝炎或甲肝、乙肝、丙肝西医的名称,针肝经的俞穴太冲,痛的话下肝关,再下针肝一肝二肝三,背后的肝俞。正常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肝有问题会影响到土,胃口就没了,治肝要强土。除了肝经的穴位,腑会中脘,脾脏募穴,脏会章门,肝募期门,背后俞穴。同时要强水,要消导,让小便通利,背后肾俞,肾募金门,加上天人地三皇穴,足三里。今天俞募,明天原络。 针灸疗程,一般都是隔日针,有的一次就好,有的需要多次,要看病情程度。 3、下针完后几个禁忌: (1)不要喝酒; (2)不吃辛辣的; (3)麻油不要用。 这三种行为会把效果减弱。比如下针以后,阳气在走,喝了酒会影响阳气行走,辣椒也会影响到阳气行走,麻油也会,会让气比较乱。疗程中间,两、三天后才能喝。 十四、脾肿大与胃病治疗 1、脾肿大 脸色发黄、没有胃口、肚子大、少腹满、身重、四肢沉重、肌肉萎缩等症状,脾脏有问题会影响到肾,木克土,土克水,先要固肾,病就不会进,如身重、下肢又肿,下三皇阴陵泉、地机、三阴交,以及脾募章门、背后脾的俞穴脾俞。同时去强水,肾的俞穴京门,正面肾的母穴复溜,用补的手法,迎随或插提。也可以灸,正面关元、中极,背后肾俞,复溜。 2、胃出问题 大部分是饮食不正常,太辛苦没办法按时吃饭,当胃有问题时,眉毛间有悬针纹,胃不好很痛会皱眉。(人有头痛、牙痛、胃痛三大痛,头痛见上,牙痛,上牙是手阳明大肠经在管,用合谷,下牙足阳明胃经在管,近取穴有翳风、颊车、下关。)胃痛分寒热,寒症舌苔白厚,热症舌苔比较黄湿。一般热症下针不灸,灸对寒症好。脸的正面是胃经的位置,脸上红红的,知道是热,脸色苍白是胃寒,胖人比较热,寒的比较瘦,可以灸中脘,效果会比针好。 公孙内关胃心胸,胃的本穴足三里,针下去痛就去掉了。寒症有水用灸,足三里、公孙还可以止呕。胃的湿热症,在中脘下针,四花灸,梅花针,背后胃的俞穴胃俞,足三里。 碳酸饮料不要喝,对胃不好,咖啡是酸性的,胃也是酸性的,就更酸,造成胃的负担,直接打击到脾。天然酸本性是碱性的,就很好。 十五、血症(外伤出血与内出血) 1、外伤出血 外来的如骑马被马踢,被车撞倒,高楼掉下来,脑部外伤,造成里面出血。在然谷放血。还有胸痛时,在三毛放血,在三毛会看到青筋放。醒来如有痛里面内出血,肩井、足三里,把阳气往下导,由大便出去。 2、内出血 内出血是病的出血,如胃里出血,胃里摩擦很厉害破掉,常见在胃的下方幽门,大便是黑的知道是远血。不扎足三里,会蠕动更快,出血更多,下公孙、内关、中脘。 3、脾脏破了内出血,本穴太白不要用,针商丘,胃经内庭。 十六、朝食暮吐与腹膜炎 1、朝食暮吐 胃的下方会余留些食物,新的食物会替代旧的食物,如果哪天底下食物坏了或堵到了,就会早上吃的食物,到了黄昏就会恶心吐出去,没有消化。在中脘针或灸,胃就开始动。 2、腹膜炎 是胆堵后,胆汁排不出来,破掉了,食物残渣、粪便就会跑到腹腔,一动就会很痛,用手去摸,一块区域很热,周边会很凉。用经外奇穴,肘尖穴,手弯起来,手肘的尖端,三焦经经过的地方,灸到肚子肠鸣为止,会跑去厕所,排出脓血,隔姜灸,效果很好。 十七、消渴、痞块与肝结石治症 1、消渴 脾脏管胃口,糖尿病会消渴,病人烦躁时天突下针,让大肠的水到肺里,产生津液,针关元、天枢。也可以中府、云门、肺俞及糖尿病特效穴消渴穴,手上阳池穴都可以治疗消渴、口渴。 2、痞块 痞块包括肝硬化、肝癌、脾脏癌、胃癌等产生的硬块、肿块,不规则,岩石一样。如果硬块圆滑是良性的,可能是脂肪瘤。阴会累积,所以要行阳。肝的痞块在背后第十三椎外开三寸半的痞根穴及脚后跟上三寸的消积穴上隔姜灸,然后下针。有痛下肝关、太冲,虚症久病时用。可以下行间、背后肝俞、正面期门,用俞募治疗,再去强土。 治疗痞块的原则,先固好胃口,同时行阳气,气机顺畅,人就能安稳睡觉。 3、肝结石 当把胆拿掉,大约十五年后,总胆管在肝下连接在一起,胆汁会累积在下面,变成肝结石,会很痛。肋间痛,在肝关(止痛),针天枢、肝募期门,胆募日月,肝俞、胆俞,往下消导,让他慢慢软化。 十八、腹痛、瘀血与便秘 1、腹痛原因很多,有瘀血造成的,如月经痛,或被踢到造成的瘀血,一般左腹痛,在关元外开三寸地方有压痛点,代表有瘀血,要活血化瘀。 2、便秘造成的腹痛,分寒热,实就是里面堵到,寒就是没有蠕动,热实一两天不上厕所就很难过,寒热不是很难过。小肠有便秘,放屁会很多,宿食累积在小肠里,大肠没有东西,会用到小肠募穴关元,不会用到天枢。脾主湿,主整个少腹,大便像样大便一粒一粒的,是因为小肠太干了,津液没了,就在脾主下手,让小肠津液回头,强心强脾,心热导入小肠,脾湿进入小肠。所以关元、巨阙、脾募章门,照海、支沟是很有名治疗便秘的穴道,大小肠都可以用,不管寒实,只要是实症都可以,脾经的本穴太白也可以。 3、寒实大肠没有蠕动,灸比针好,天枢、中脘、关元四花灸,肠子就开始蠕动,灸足三里,也是去寒实的方法。 4、如果堵在大肠头,隐隐作痛,阑尾穴下针,关元、天枢、照海、支沟。 十九、盲肠炎与奔豚症 1、慢性盲肠炎 大肠头堵到,堵在里面,会隐隐作痛,西医讲是慢性盲肠炎,在足三里下一寸阑尾穴下针,不管急慢性。在关元、天枢、中脘、支沟、照海都可以针。 2、急性盲肠炎 吃东西不要大量的吞下去,很容易得急性盲肠炎,阑尾穴会有压痛点,就在阑尾穴下针。如果破了,灸肘尖(腹膜炎大便带血,长淋巴结肿),想办法把浊物、残渣排出去。 3、奔豚症 人本来燥矢又受到惊吓,正好堵到血管连接肝脏的地方,沼气进入心脏,刺激心脏跳的很快,就是奔豚。先要强心脏,把浊气逼回到大肠头,针巨阙,天枢,少府,神门,内关,劳宫,一路逼回来。同时去治便秘。 二十、血痢、痔疮、肠漏与大肠癌 1、血痢就是肠风下血,大肠发炎或内痔,大便会跟血混在一起下利很多,从尾椎骨往上走到第十四椎,用手指去按,同身一寸按,每个关节都会有一个压痛点,最常见的是三个椎压着痛,就生姜灸。灸到没血出来。如果外痔就放血,用火罐去吸,用枯痣散,让痔脱离下来。治痔疮,下承山、孔最、长强,天应放血也很好。 2、病人开过刀,伤口有没长好,本来痔疮治成瘘管,用灸效果很强,在尾椎骨、腰椎骨隔姜灸,千年的手法效果很好。 3、大肠癌病人大便出不来,下痞根、消积消除肿块,同时让心脏火引到小肠,让手脚温热起来。还有一个肿块,不管它是胰脏癌、子宫肿瘤、卵巢癌,会阻断阳下来,手脚因为下焦堵到,阳回逆心脏,心脏会心悸,冲到手就会干,在劳宫、少府穴针。 二十一、月经寒实症、助孕与绝孕 1、早期乳房有硬块就在天应上隔姜灸,同时强心脏,下心俞。 2、奶水进入子宫卵巢太久,会形成子宫瘤、卵巢瘤,就要想办法排出去,检验的标准就是让脚热起来,代表小肠生化奶水机能正常。提前两周来月经,属于热症,退后几周来属于寒症。寒症灸比针好,灸合谷、三阴交、中极、关元。热症针比灸好,这些穴道下针。 3、助孕 如果先生或太太一方脚是冷的,不容易怀上孕,助孕用灸,三阴交、关元、中极隔姜灸,来例假继续灸,让气血更流畅,周期调整到28天,每次月经完全排出去,就可开始受孕。 4、绝孕 灸石门、阴交、绝孕穴,针也可以。 二十二、痛经、赤白带与子宫卵巢肿瘤 1、痛经时,针和灸都可以,最痛时下三阴交、血海,痛就去掉,在内踝裸上三寸脾经位置找压痛点,三阴交、血海有名的痛经大穴,立竿见影。痛经是小肠火弱,生理期生冷、行房造成的,灸三阴交、中极、关元也很好。 2、鼻血不止:天府。下血不止或吐血不止,下中脘,不要下三阴交,下内关。月经不止,下隐白,留针二十分钟,下血不止的大穴。 3、赤白带 十女九带,赤带颜色深,味道厚,是湿热。白带就是寒湿,色白色淡,没有味道。遇到湿热,下针不灸。遇到白带可以下针隐白穴,也可以灸。针带脉上临泣、三阴交、血海、隐白。近取穴用关元、水道、归来、曲骨,背后白环俞。治疗湿热,要炎和湿同时治,脾主少腹管湿,阴陵泉、地机、三阴交。 4、子宫、卵巢肿瘤,里面长瘤,代谢会减缓,月经会延后,49岁以后还有例假,一般来说有肿块在里面,有实症,可以在天应隔姜灸,有异常出血用隐白止血。当有肿瘤、肿块、积瘤、血块在里面,三阴交会有压痛点,拒按的痛实症,虚症喜按。脾主少腹,行阳就要灸,脾胃表里,足三里、冲阳、解溪,痛在任脉就在任脉上治疗。 例如肩井穴用在胸腔内科,淋巴结肿胀,包括甲状腺肿胀,腋下淋巴肿胀,硬块很多,针肩井、下肘尖。灸的时候,让气往下导,刺足三里。 二十三、怀孕忌针、安胎堕胎与胎位不正 1、女人怀孕,腹部有些穴道不要针,补合谷、泻三阴交是堕胎,泻合谷、补三阴交是安胎。合谷是气脉,三阴交是血脉。血旺气衰是安胎,气旺血衰是堕胎。三阴交是大穴,脾统血,灸三阴交血就会旺。 2、如果胎位不正,膀胱经的至阴穴下针,第二天胎位就正了。 3、怀孕期间恶心呕吐,下公孙内,中脘、足三里也可止呕。 4、怀孕期间感冒发烧,要多喝白开水,多休息。退烧用少商、商阳、大椎放血。如烧很热,便秘会高热,下支沟、照海。不要在腹部下针,不要四花灸。 5、怀孕水肿 怀孕期间,水肿的很厉害,小便不是很好,脚肿,不好吃药,针三皇穴及太冲,另外加针水泉,肾经的太溪,水就排出去了。 6、胎盘不下 孩子生出来,胎盘还在里面。中医马上烧热水,产妇蹲着生,小孩出来,胎盘会跟着出来。合谷穴脉动到商阳穴,表示就要生了,现代人躺着生,胎盘不出来,会造成大量出血,针妇科止血大穴隐白下针,就在昆仑、太溪下针,胎盘出来。天应、中极、关元也可以下针。无痛分娩在三阴交、合谷下针,不会痛但会阵动。如果隐白没有,下太白,下商丘,在土上治疗。 二十四、灵龟八法与子午流注 看病、针灸用的是后天卦,用的时机,一般用在急救、急诊上,平常也可以用。前面学的是主流,灵龟八法、子午流注是翅膀,增加你的功力。 灵龟八法: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4 9 2 阳阴阳阴阳阴阳阴3 5 7 阳阳阴阴阳阳阴阴8 1 6 阳阳阳阳阴阴阴阴 人体是平衡的,人体与自然一样,阴在上,阳在下,人的气血才能平衡,如果阳在上阴在下,阴阳就分隔。自然界高空是冷的,地面是热的,所以人的头面身体是冷的,脚是热的才是正常。人跟八个卦放在一起,可以选出八个穴道,这八组穴道控制了奇经八脉,分成四组,计算干支、时间、知道属性可决定现在是我时辰开什么穴,就是灵龟八法。 九宫,八卦与八穴间的配属关系:
灵龟八法:取天干和地支,如2005年7月20日,对应乙巳日,再查当日的时辰,对应下午7点到9点,戌时,对应号码是4,临泣外关一组,先扎临泣,后针外关,不管是什么病,通通都会好。当天突然发病一般都是实症,要下临泣,用泻的手法。如果喘的很久是虚症也是临泣,可用补法。初症实症突发情况都可以先下四针,一共四组。灵龟八法开到5的时候,男要扎照海,女要针内关。 子午流注:只看天干,不看地支,单针,开单穴下一针。单用一针应急的时候有效。但绝对不能依赖。例如今天是乙巳日,晚上7点到9点戌时,开的是阳谷穴。男扎左边,女针右边,会有效,但没有灵龟八法好。 新病、初病留针3、5分钟,久病留20分钟,可以每隔5分钟做一次补泻,加强效果,原穴、本穴、络穴、子穴、母穴都可以做补泻。重病可以留针久一些。 如气喘病人,列缺照海扎完,可以再按正经取穴,公孙内关,气会膻中,治肺先治肝,期门、肺俞、云门都可以。奇穴大椎外开五分,定喘穴,针或灸都可以。 二十五、耳针治疗 耳针可以帮助治疗、诊断,也可以确认病人好了没有。把耳朵倒过来,就像小孩图,倒过来对应位置。经常按摩耳朵,揉、捏、按,全身内脏都在动,气血才会流畅、旋转。耳朵帮助诊断、治疗,用探针找到压痛点,可以埋针下去,就是阿是穴。如喝醉酒在穿耳痛的地方放血出来,就是解酒穴。 一般耳针可以埋六天,夏天埋短一些。耳针可以用在所以治疗上面,在压痛点埋针。不管虚实,按照阿是穴来埋针、留针,不痛了代表好了。耳朵化脓在化脓的地方放血就好,下曲池是上半身消炎解毒穴,下半身消炎是筑宾穴。 中医过去训练女孩子揉耳朵,检查心脏病三步曲,先压耳朵,再按第五椎,再问睡眠好不好。男孩子练小便,小便时要出力,力量集中在腹部,大力将小便推出去,已经尿完,提谷道,再把最后一点尿射出去,口发出无声的“嘘”声,才是练到肾脏。 二十六、回阳九针 回阳九针歌诀:“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过去病人虽死掉,但心口还有余温,回阳九针可以把人从阴间拉回阳间,按顺序下针,有时就活过来,也有时只能活几个小时。这是最后一步的方法,把穴道记好。 二十七、十三鬼针 孙思邈相传十三鬼针,用在治疗癫痫、狂症,一般都正取穴,鸠尾和百合,灸申脉、照海。癫症、狂症都是痰涎拥塞造成的。 如正取穴没有办法好,就要用十三鬼针,要按顺序下针,,下针时男下左边,往左转,女下右边,往右转。 精神分裂症、失眠症、抑郁症、躁狂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癔病症、疑病症、药物依赖、神经性厌食、性心理障碍。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五针鬼路,即申脉(大针),三分。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七针鬼床,即颊车,入五分。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十二针鬼腿,即曲池(火斜),入五分。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剌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更加间使、后溪二穴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女子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 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牀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狐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第十二章 针灸各穴治症185法(精华)1、溺水急救:用三寸针会阴穴对着心脏方向下针,水会喷出来。 2、壮阳穴:常灸关元。 3、膀胱问题:中极 4、所以肠胃病:中脘、足三里。 5、降气化痰:天突穴 6、打通任督二脉:水沟穴(人中),无凹陷没儿子。 7、便秘穴位:支沟、照海、天枢 8、痔疮:长强,对准身体里斜刺,一寸左右。孔最、秩边,可灸可针。 9、退烧穴:大椎放血或艾灸。 10、扁桃体发炎:商阳、少商放血。 11、中风急救:针人中,手足十宣、百会、涌泉放血。 12、乳房肿块:初期天应灸,很大红肿:针肩井,对侧足三里。 13、人中:水沟是平的代表没有儿子,主消渴饮水无度、水气遍身肿癫痫、不识尊卑、胡说八道、面肿、中风,下针。 14、久咳气喘、甲状腺肿块:中府透云门,灸膻中穴。 15、流鼻血:天府穴,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没有止住,下侠白,加强效果。 16、咳中带血:咳血代表有炎症,很热,舌苔黄,口渴,下孔最。急性扁桃体炎、咽炎,急性支气管扩张咯血。 17、喉咙痛:列缺,阴茎痛 18、心律不齐、肺虚、久咳:太渊 19、乳痈(肿块):鱼际 20、手有三个动作,第一手不能平抬起来,大肠经问题;第二手不能梳头,三焦经;第三手不能往后摆是小肠经。西医说五十肩,就在大肠合谷、三焦、小肠经上治,虚实看病多久,在改经的子穴、母穴上下针即可。 21、风湿关节痛:三间透劳宫,手不能握。 22、青春痘:艾灸合谷、曲池 23、上牙痛针合谷(牙痛合谷);下牙痛针内庭,近取穴颊车。 24、手扭伤、腰扭伤、落枕:手三里 25、长久肩痛:曲池、臂臑。 26、狐臭:肩髃透极泉 27、鼻炎、鼻窦炎、鼻塞:迎香透内迎香,通天、灸上星。 28、甲状腺亢进:远取穴取少海,近取穴用人迎、照海、列缺、天突,是治疗甲状腺大脖子用的穴道。 30、脖子很硬时,坐立不安,远取穴用后溪、申脉,没好再用近取穴膀胱经的天柱、大抒穴,治疗很强的两个穴道。 31、中风八大穴:百会、肩髃、曲池、风府、人中、涌泉等,合谷透后溪,可以使手张开,舌强不语针风府。 32、面部中风:脸部中风、口歪眼斜、失语等,地仓透颊车。合谷、瞳子髎,人中、承浆定位。 33、长高三穴道:身柱,灸完太乙、滑肉门,胃口大开,再灸身柱,会长的人高马大。 34、偏头痛:太阳透率谷。 35、风湿关节炎:膝盖伤痛时,鹤顶、两个膝眼、呈八字形,胆经阳陵泉透脾经阴陵泉,用三寸针,五穴四针可治疗所有膝盖问题,风湿痛、扭伤、肿胀等。 36、水肿、腹水:水分、水道、阴陵泉、地机、三阴交(三皇穴)。 37、膝盖冰冷:阴市穴。 38、止痛消炎:梁丘穴,膝盖受伤、摔破、红肿、青春痘、腹泻、胃痛。 39、阑尾炎:足三里下约一寸,阑尾穴。 40、糖尿病、五十肩针灸:条口透承山,也专治五十肩,肩膀抬不起来,肩周炎。条口治脚麻(病人踩在地摊上都不知道)。灸消渴穴,确诊穴。消渴嗜饮:行间。糖尿病也可阳池透到大陵,是很有名的穴道。 41、丰胸、导痰:丰隆穴 42、急性结膜炎:陷谷透涌泉。 43、胃经头痛好几年:对侧解溪下针,虚症在母穴上治疗。 44、早上脸肿:陷谷穴。 45、动脉血管阻塞:针厉兑,井主心下满。 46、预防中风、手指麻:长灸足三里。 47、失眠:灸三毛穴(血虚)、安眠穴,泻神门,补复溜,心俞、巨阙。 48、脾虚生虫:大都、百虫窝(奇穴),血海下一寸,有压痛里面有虫,下针疼痛就好了。 49、胃心胸疾病:公孙、内关治疗任何胃病、心脏病、肺病、胸部的问题,气喘、咳嗽、肺病、心脏肥大都可以下针治疗,立竿见影。 50、肚子鼓胀:公孙,腹泻泻之,鼓则补之(下针后向上提)。 51、膝盖内侧痛:新痛商丘,久痛大都。 52、月经痛:灸或针三阴交、血海、关元。 53、月经不止:针隐白 54、老年性皮肤瘙痒:血海穴(妇科大穴:女人痛经、滴漏不止、月经不来)。 55、手拿不起东西,不能握拳、急性腰、颈、胸、背扭伤:大包穴 56、心脏虚症(脸色苍白):补少海(心经母穴),心实(脸颊泛红、壮热):外关透内关,泻神门(心经子穴) 57、心脏病急救大穴,心脏停止跳动:下关元、巨阙、少府(手解穴) 58、督脉的久痛:小肠经的母穴后溪,肩膀,肩、项、肘臂长期的问题。 59、不出汗:腕骨(小肠经原穴),开四关:合谷、太冲、曲池,会流汗利尿,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汤 60、不能扭毛巾(主妇手):养老透间使,养老穴主治视物不明,眼睛问题。 61、止利穴:肠关(腹痛、肠绞痛) 62、手臂没有力气,皮肤生疣,扁平疣:支正。 63、身上长疣:小海穴,小肠经的实症 64、痛在臑俞三天,就下小海,痛三个月就下后溪。 65、肩膀酸痛的近取穴,项强(脖子痛,太阳病项强,高血压项强,瓣膜闭锁不全项强):肩外俞。 66、耳鸣、耳脓、中耳炎:耳门(三焦经)、听宫(小肠经)、听会(胆经),翳风(牙关痛、白内障、偏头痛)。 67、角膜炎、眼红肿:攒竹、眉尾、瞳子髎(太阳穴)、耳尖,四穴放血。 68、近视眼科:光明、养老穴。 69、后项强痛,脖子酸:天柱 70、骨折:骨会大杼、胃经郄穴梁丘。 71、背发脓痈:灸风门。脖子强硬,褥疮灸也可以。 72、红斑性狼疮:心俞、肺俞、肝俞。 73、血癌:督俞,第六椎压痛。 74、贫血、瘀血:血会膈俞,活血化瘀的穴位。病人口渴,但不想喝水,身体里有瘀血。 75、胆结石、肺痨:胆俞、日月,第十椎压痛。 76、胆绞痛:中渎。胆石穴有压痛。 77、消渴穴:第八椎下,确诊糖尿病的穴道。 78、肺结核:膈俞、肝俞上灸,吃杏仁。 79、风湿、关节炎:脾俞 80、胃病问题,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胃痉挛(点刺放血):胃的背俞穴,第十二椎下外开一寸半,可以俞募治疗,募穴中脘,再扎胃俞。会郗治疗也可以,胃的会血中脘、胃经郄穴梁丘。俞募加会郗,最后足三里,治一切胃病。 81、腰痛、阴部治症、赤白带、大肠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八髎穴。 82、上髎穴:助孕穴:阴茎痛:次髎;助孕、白带:中髎;高血压、大便下血:下髎 83、膏肓痛:膏肓穴放血。灸上百壮,无所不疗,灸到嘴巴燥渴、干裂、胸腔气很旺,再灸关元,将气往下导,再灸足三里,导入脚底,脚热不会得癌症、心脏病、中风,起死回生妙穴。 84、肿瘤、肿块的根:痞根穴,也是诊断肿瘤治好没有的穴位,将根除掉。 85、痔疮有名穴:秩边,可下长强、孔最(肺经郄穴)、温溜(大肠经郄穴)、承扶。 86、放血去毒、麻风病、背痛、皮肤癣:委中(膀胱经的合穴,也是母穴,补井当补合) 87、淋巴肿大(腋下肿大):委阳 88、带状疱疹:首尾灸。 89、脚无力、扭伤、腿抽筋:承山透针到骨边。 90、尾椎骨受伤:新伤在承山穴的青筋放血 91、脚不能走路、跑步、无力:飞扬 92、项强背痛、后跟痛、腰腿痛:昆仑(孕妇下针会落胎) 93、白天发癫病:灸申脉;夜间发癫痫:灸照海 94、不能久站:金门 95、胎位不正:足窍阴 96、顽固头痛(头顶痛、中风):涌泉 97、脑震荡:然谷放血 98、肾结石诊断:太溪穴一带有压痛。 99、脚后跟痛:左脚后跟痛扎右脚水泉,六味地黄丸 100、肾虚:复溜、肾俞、京门 101、一切的喉病:照海、列缺(喉咙痛、扁桃体发炎、甲状腺肿大、咽炎),天突,天应放血。 102、大便不出、水肿、腹胀:灸关元、复溜(肾经母穴补) 103、肚脐以下消炎、解毒、镇痛穴:筑宾;肚脐以上消炎:曲池 104、皮肤病、全身皮肤痒:合谷、曲池、筑宾、血海、三阴交。 105、水肿病:肾脏病下半身水肿,小便滴滴答答,水分、天枢、水道; 106、腿、脚水肿:阴陵泉、地机、三阴交; 107、脸肿:承泣、四白、巨髎 108、心脏止痛:郄门(心包经郄穴) 109、专治手麻:间使(心包经母穴) 110、止吐催吐:内关(心包经络穴) 111、脚后跟痛:对侧大陵(原穴)透压痛点下针。 112、通生死桥:14岁以下小儿高热大热,外关透内关,单刺不留针。 113、小儿受到惊吓:揉耳轮(眉宇间有青筋);眼珠往上吊,揉耳轮时往下拉拉,反之向下拉拉;眼珠在右边,揉耳轮时往右侧拉拉。 114、三种背痛:痛在督脉,扎后溪;痛在膀胱经上,虚症委中,实症束骨;背痛在十四椎以下,带脉位置;上胸肋痛在阳维脉,针外关,配合临泣穴。 115、手臂不能举,不能梳头,不能吃到嘴里:清冷渊 116、甲状腺功能亢进,脖子肿,脖子强硬,淋巴肿块:臑会、肩髎,远取穴取少海,近取穴用人迎、照海、列缺、天突,多吃海带海藻。 117、脖子强硬:也可远取穴用后溪、申脉,没好再用近取穴膀胱经的天柱、大抒穴,治疗很强的两个穴道,胆经的风池,督脉风府。 118、耳鸣耳聋,下巴脱臼,牙关痛,不能咬东西:先对侧合谷,再下关、颊车、翳风。 119、胃痛:两眉之间,印堂痛:中脘、眉菱点(阴陵泉下一寸)。 120、偏头痛:太阳透率谷,先针合谷。 121、眼睛近视,视物不明或眼痛,白内障:阳白透鱼腰 122、风一吹流眼泪:头临泣、目窗 123、风寒、项强、脖子僵硬、鼻子不通:风池、风府 124、解胸中瘀血:肩井下半分,对侧足三里,将胸腔瘀血导下去 125、一般肩项强硬、脖子酸:后溪、申脉,还有一点痛,再肩井、足三里 126、胆结石,胆汁不通:扎背后胆俞,正面日月。 127、肾结石、肾脏癌、肾阳虚、阴虚、腰酸、耳鸣、水肿:扎肾俞、再扎京门,一寸左右,配合命门穴。 128、督脉外开五分处痛,腰痛的一种,上下痛是华佗夹背,腰痛一圈:足三里+足临泣。 129、带脉的病,眼科的病、妇人乳房硬块、按时间发病:足临泣(胆经本穴、子穴) 130、中风、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肩髃、环跳,骨生病环跳痛,骨之始。 131、脚膝盖麻木不仁、膝盖无力、中风瘫痪:风市三寸针、阴市 132、全身的筋、中风、抽筋、膝盖不能屈伸、脚抽筋:膝五针,阳陵泉透阳陵泉效果最好。 133、胆结石痛:胆石点有压痛,下针,配合日月、胆俞。 134、发狂奔走、抽筋、脚痛:阳关 135、狂犬病:在咬伤处隔姜灸,同时灸外丘,被蛇、黑蜘蛛、猫咬伤同治。 136、骨髓、筋骨病、腰扭伤、白细胞减少症:绝骨透三阴交,脑为髓之海。 137、脚踝裸扭伤:商丘透丘墟,专治脚扭伤,两条大筋下穿过。 138、急性脚扭伤:解穴 139、脚皮特别干:地五会,对乳房硬块有效。 140、偏头痛很久:对侧侠溪(母穴),虚症为补。 141、睾丸下坠、子宫下垂、性病、阴部痛、疝气:大敦(井穴、本穴,子宫下垂掉下来,睾丸旋转,月经过多) 142、肝痛、急性肝炎、胸肋痛:行间(子穴,实症泻之,肝有积、胸肋痛、人发黄) 143、开四关确定疼痛点:全身痛时,合谷(气脉)、太冲(俞穴、原穴,血脉,妇人漏下、恶露不止、血崩、滴漏不止、月经不停、睾丸痛、阴茎痛、阴道问题)来确诊。 144、肝实阳挺,肝虚症皮肤痒,有淤积、积块、腹满积块:蠡沟 145、肝经皮肤痒、阴挺不下,小便困难,阴痒:曲泉 146、肝硬化、肝癌、全身黄疸:肝一、肝二、肝三,痛点下针,一寸半 147、肝腹水:肝三关、肝关、阴陵泉、地机、三阴交、水分、水道 148、助孕:灸三阴交、关元、中极,阴廉隔姜灸。 149、绝孕:灸石门、阴交、绝孕穴,针也可以。 150、肚子肿大、痈肿、腹积水、奔豚、鼓胀:章门(脏会章门、脾之募穴) 151、肝病(胸胁苦满、肋下痛、肝脏痛、呕酸、吐酸、伤寒热入血室):期门(肝之募穴)、肝俞,章门补土。 152、治痞(脂肪瘤、黑痣、化脓、良性痞块平滑): 烧针:燔针的时机,脂肪瘤、化脓。三针法:上、两侧下针,28号麻油烧三次进针。 报刺法(飞针引气法):针下到底部捻捻针,提到皮层,连续向八个方向下针。 153、强烈的疼痛:实症泻之,运气法阴数6,逆气为泻,泻法做完,对着痛点留针20分钟。 154、四种痛症:第一层级就是痛,实症要泻;第二,痛多酸少,先泻后补;第三、痛少酸多,先补后泻;第四就是酸、麻,这个阶段最不好治,尤其是麻,纯补的手法,要多扎几次针。 155、胃痛同时牙也痛:针足三里,弹一弹是补,摇一摇是泻。 156、五俞穴井荣俞经合: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俞主体重结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 157、主客治疗也称原络治疗,主是病变的经,客是表或里经,在主经上取原穴,客上取络穴。 158、俞募治疗专门治疗所以内科病,都在背后和胸前,所以的经及内脏都有它的俞穴,每个内脏都有它的募穴,同时使用募穴跟俞穴,就是俞募治疗。 159、会郗治疗一般是内脏痛,止痛时用的穴道,八会穴与郄穴。 160、咳了很久,肺部痛,咳嗽带血,支气管咳破了,没有肺癌:肺是内脏,脏会章门,再下肺的郄穴孔最。 161、脑萎缩、老年痴呆、脑部长东西:脑萎缩、痴呆是虚症,绝谷穴有压痛点;长东西是实症,第十四椎下命门、痞根有压痛。 162、脑瘤:脑瘤不一定痛,症状为全身抖动、颤抖、眼睛往上吊,处方用全蝎、蜈蚣等量,烤干打粉放在胶囊里,息风止痉。下针百会、涌泉,一导一引,将病气导出体外。 163、气喘:公孙、内关,气会膻中,治肺先治肝,期门、肺俞、云门都可以。奇穴大椎外开五分,定喘穴,针或灸都可以。 164、梦游:魂不守,肝虚,肝俞、期门,强水 165、脱臼:大抒、绝骨、肾俞、京门、天应 166、脊椎骨痛:大杼、灵台、督俞。 167、尾椎痛:天应有青筋放血,腿肚有压痛下针 168、止血:担法与截法,天应上一寸针 169、筋骨凸起:报刺法、川穹粉外敷 170、眼睛保健:远眺远方的绿色,搓合谷、热敷眼睛。 171、肩项强痛:后溪(纹头上下针),申脉 172、胸部肿胀:大陵透到劳宫 173、疏通奶水:上巨虚,水道,水肿的话地机。 174、三焦逼毒法:发“嘻”的声音,舌头顶着牙齿,双手往前伸,发到无声时,提谷道把最后一声嘻发出去。 175、突发心脏病:公孙、内关、天突、巨阙、关元、第十椎下 176、皮肤病、皮肤癣:委中放血 177、麻痹:梅花针放血,委中放血。 178、一般流鼻血:中府、云门、天府、合谷 179、阴阳分离、搭生死桥:外关透内关 180、消去眼袋:艾灸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眼皮润动,土不能制水,利水 181、灸的补泻:快火为泻,慢火为补,不要喝茶、酒 182、丰胸:关元、肝俞、膺窗 183、下利不止:灸大肠俞,腰俞,中极、关元、水道、水分 184、手脚出汗:如果手掌汗流很多的,手上的「止汗点」,背后的第五椎外开五分的地方「华佗夹脊」,直针下针可以止汗。 185、痛经三穴:血海、三阴交、中极,所以痛经都可以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