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边,田野上,目之所及处,总少不了草的身影。有人类的地方,有草,没有人类的地方,也有草,平凡而又普通的草,是大地忠实敦厚的子民。 田地里农民种出了庄稼,与庄稼长在一起的草却是不请自来的。要保护庄稼,就必须把草请出田地。一场雨后,草像是与人做迷藏似的,又以极快的速度出现在庄稼中间。父亲种了一辈子的地,与土地、庄稼、草的缘分可谓深矣,父亲爱庄稼也爱草,他说草是为了提醒庄稼快点生长,才与庄稼长在一起。父亲劳作一番,使草乖乖给庄稼让了步,他把草拔出来,又送进牲畜和家禽的肚子里,使得它们个个膘肥体壮。草成全了他人,毫无怨言地奉献了自己,草的本性就是无欲无求。 在乡间常见不鲜的草,进城里后却成了倍受青睐的宠儿。在建筑商新开发的楼盘中,绿化面积大,草坪占地多的,价位相应就会高一些。城市里的人看惯了太多的高楼和汽车,需要茵茵绿草停泊一下疲惫的眼神。小区外有一片空地,傍晚,我常去那里散步,空地其实也不空,里面长满了树和草。春夏之际,不少人去地里拔草,实际上是挖野菜,灰灰菜、马齿苋、小蒜等,这些野菜,经过简单的加工,便成了营养美味的佳品。林清玄曾说他在台湾高雄的乡下吃番薯长大,一生保有对番薯的喜爱与感恩之情。我小时候在农村,吃着这些野菜长大,如今的我,对这些野菜的感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城里的人,根脉皆是自乡间延伸而来,看见草,就仿佛看见旧时的乡亲,儿时的伙伴。草,抚慰了一颗颗焦躁不安的心,舒适的是视觉,愉悦的是内心。 刮风下雨时,草弯了腰,低了头,好像是对狂风恶雨妥协了。看似柔弱的草,风的肆虐,它愈加坚强,雨的冲刷,它愈加翠绿,经过风雨的锤炼,草更是精神焕发,茁壮成长。树的周围常有草的身影,与树相伴为邻,面对高大挺拔的树,按照人的逻辑推断,草岂不是要自惭形秽了。事实上,草长得郁郁葱葱,蓬蓬勃勃,为什么要自惭形秽呢?不卑不亢、认认真真唱好属于自己的歌是草一生努力的方向。 入冬之后,草黄了、枯了,草死了吗?非也!你若扒开草,就会看到它的根牢牢地扎于土地之中,在地下盘根错节。它把自己完全融入了天地之中,此刻的执着向下,是沉淀,是酝酿,是为了来年更好的向上,迎接明媚的春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的个性永远是坚强不屈。 毕淑敏年轻时在雪域高原当兵,终年与高原的冰雪相伴,当她回到内陆探亲,看到满目葱绿的草,感性多情的作家竟幸福的一时难以适应。草,给予她的是亲切和温暖。听当兵的朋友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驻守雪域高原的士兵排队训练时,其中一名士兵单腿站立,班长诧异,原来士兵的脚下有一株小草,士兵不忍心踩坏它。葱绿苍翠的草,在绿色难以企及的地方,传递的是让人心潮涌动的生命之色和心灵的春天。草很皮实,不论在哪里落脚,奉行的始终是坚韧不拔的品格。 自然界如果没有草,那将会是怎样的景象?人类的眼神是干枯的,动物的内心是焦灼的,树木是孤单的,土地是寂寞的。草,给大千世界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给万物以心灵的依托和精神的支撑。 草,不像河水哗哗啦啦,不像鸟儿叽叽喳喳。它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诠释的是宁静蓬勃的大格局,大美丽。它太平常,太普通,而不被人类重视,这又有什么重要的呢?让懂的人懂,让不懂的人不懂,日月懂它,大地懂它,山川懂它,河流懂它,这,已经足够。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