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食物往往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与美好的祝愿。在我的家乡——耒阳,豆腐以其“头富”之谐音,成为了人们寄托新年愿景的佳选。 小时候,随着腊月悄然降临,村子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妈妈便开始着手制作豆腐。她手法娴熟地挑选黄豆、晒干、清水浸泡至饱满平整。次日清晨,我与妈妈便匆匆赶往豆腐坊排队做豆腐。 豆腐坊里,一台庞大的石磨映入眼帘,它正伴随着皮带传动的节奏,缓慢而坚定地旋转着,发出阵阵古朴的“吱呀”声,那是碾豆的乐章。妈妈则将那些经过长时间泡发、已变得饱满圆润的黄豆,细心地填入石磨的缝隙之中。随着石磨的转动,如同乳汁般的豆浆便潺潺流出,自两个石磨中间的凹槽中倾泻而下,空气中瞬间弥漫开一股独特的醇香,那香气沁人心脾,令人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 记忆中,有一幅温馨而质朴的画面,定格在童年的某个清晨。画面中,妈妈手执温壶,静静地坐在灶台柴火边,她的身旁摆放着两个白底蓝竹节海碗,显得格外雅致。妈妈端着海碗,汗流浃背,显然刚刚经历过一番忙碌。她吃得匆忙,甚至并未吃饱,那份辛劳与付出,让人心生敬意。而我,则围坐在灶台边,满眼期待地看着豆腐脑出锅。当那热气腾腾、洁白如玉的豆腐脑呈现在眼前时,妈妈笑着叮嘱我,眼神里溢满宠溺。 ![]() 于豆腐坊侧畔,伯妈轻声询问妈妈,言及新年将至,对家中子女可有期望。妈妈声音怯怯的像个不敢站起来发言的小学生,她说:希望我和我弟能健康,快乐,幸福就好。我震惊之余,鼻子一酸。每每豆腐做罢,妈妈肩挑重担,前筐盛满豆腐,后筐则装着豆渣,前行间,小扁担在她的肩头吱呀作响,与脚下踏雪声交织成一首冬日序曲。 岁末,为确保过年时能享用到多样风味的豆腐,妈妈将豆腐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处理。妈妈先将一部分豆腐油炸至金黄酥脆,锁住其鲜美的口感与浓郁的豆香,留待年夜饭或招待亲朋时享用。接着,妈妈又将另一部分豆腐切成块状,放入冰箱冷冻,以保持其原始的鲜嫩质地,供日后随时取用。 厨房里,妈妈热火朝天地忙着准备年夜饭,她的身影在灶台前灵活舞动。热情洋溢的氛围中,她专注地烹制着家乡名菜——剥皮豆腐。它承载着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与热爱,也传递着家乡人民的淳朴与热情。豆腐在妈妈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经过精心煎制,变得坚韧而不失柔嫩,金黄诱人,香气扑鼻,让整个家都沉浸在温馨之中。我们即将围坐共享这顿丰盛的年夜饭,心中满是幸福与暖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深信豆腐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又是一年春节将至,集市上豆香四溢,年味也在我的家乡——耒阳这座古城中愈发浓厚。耒阳人民以简单而美好的方式,迎接新春的到来,传递着对未来的殷殷期许。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愿你不仅能收获快乐,还如豆腐般清白吉祥,福气满满…… “乘夕棹归舟,缘源二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如今已长大,儿时的记忆时常浮现,家乡的豆腐年味也始终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