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的今天 ——碧血黄花今天,2025年4月4日,正当乙巳年三月初七。清明节日。 2018年4月4日,时值戊戌年二月十九日。寒食节日,也是当年清明节日(4月5日)的前一天。 这天,我一早动身离开佛山所居住的小区,专程去了广州东北方的黄花岗公园,瞻仰1911年3月29日广州起义牺牲的革命党人七十二烈士。 之所以专程前去黄花岗公园,缘起7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大概是1950年初春,我在上海读小学期间,偶然间看到一册绘本,讲的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让我对民主革命的先烈们由衷的钦佩,从此,“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神圣的八个字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之中。 1966年9月,适逢特殊年代“革命大串连”时期,我从清华园动身,离开京城南下,跨黄河,越长江。其间几经多个城市,如延安、韶山、井冈山、武汉、重庆、上海、杭州等地。于10月,来到珠江三角洲的羊城广州。 当时,由市接待站安排入住郊区的广州体育学院。 由于电影《羊城喑哨》反特故事片,让广州这座城市声名鹊起,家喻户晓。 在穗其间,先是观光城市风貌。羊城广州市区的“骑楼”,让我想起了申城上海外滩南端金陵东路上的骑楼,因而印象格外深刻。 到广州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参观革命圣地,除了参观中山纪念堂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外,就是一定要去看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或许是处于特殊年代,墓园氛围虽然肃穆,但保护欠佳,难免给人有种“荒凉”之感。尽管如此,毕竞让我了却几十年来的一桩夙愿。 斗转星移,弹指一挥间。自从2010年1月我从黄土高原三秦大地客居岭南广州佛山地区。几年后,2018年4月4日,即清明节4月5日的前一天,我抱着缅怀先烈的念想,再次来到了黄花岗公园。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Huanghuagang Seventy Two Martyrs Cemetery),又称黄花岗公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白云山南麓先烈中路79号。墓园北倚白云山,南望珠江水。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国,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戊戌年三月二十九日)由民主革命的先驱国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烈士而建的墓园。 广州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曲。它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人文历史沉淀最为深厚的烈士墓园之一。 墓园始建于1912年,初建时,仅有七十二烈士墓冢一处,后几经拓建和修茸,方成现有规模。 整体建筑,除了主要的七十二烈士墓外,还有附葬墓及园区生态系统等,是中西方文化合璧的建筑群,既有中国传统陵园风格,又有西方建筑特色。 广州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以《平民报》记者身份,收敛72烈士遗骸葬于红花岗,因北宋苏轼诗中有句“菊残犹有傲雪枝”,感觉黄花雄健,于是改红花岗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1912年,广东省军政府拨款在原墓地的基础上修建黄花岗烈士陵园 1921年,烈士墓和纪功坊先后落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建筑已初具规模。 1922年春,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完全查出,乃在黄花冈上勒石记名。 1924年,墓园第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完成,包括碑及碑亭、自由钟墓亭、纪功坊、南门烈士墓道、烈士守墓庐及四方池等。 1932年,又查出烈士十四名,再立第二碑以为纪念。22 至此,黄花岗烈士墓园收殓有姓名、事迹可考的烈士共计八十六名。 1935年,大门牌坊落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自1949年直到如今,多次修建。 原拆毁的重又恢复,因文革特殊年代遭到破坏的也再次重修。 1950年辟为黄花岗公园。 1961年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祭典之前,我国政府拨款大规模整修,终于形成现在的规模。 本文中,撷取我所摄一堆照片中的几幅,重点介绍。 现在让我们观赏几处重要景点。 公园的入口处,是一座正门。
正门牌坊
正门“浩气长存”牌坊是一座近代样式的三间四柱牌坊。竣工于1936年,由近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杨锡宗设计。 该牌坊是墓园主入口的标志 ,也是新墓道的开端。正门牌坊长31米、宽3米、牌坊高达13.29米(隐喻“广州三·二九起义”的日期),敦厚朴实,庄严宏伟,体现着烈士们英勇壮烈的气概。 门额上以花岗石镌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贴金大字。 七十二烈士墓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中是园区的核心。由七十二烈士墓墓冢及其附属的大牌坊、主墓道、默池、纪功坊、蓄水池、奏乐台等建筑组成。
七十二烈士墓冢
七十二烈士合葬于此,墓冢之上有自由钟亭,寓意警钟长鸣。 七十二烈士之墓冢是一座中国传统式样的方形墓冢,上面建有一座四柱方形碑亭。墓冢的四面成坡形,墙垣上竖铸铁望柱和铁链。墓冢中央竖立一块方尖碑式墓碑碣,碑碣上刻“七十二烈士之墓”七字。 方表墓冢当中建立了一个四柱墓亭。墓亭柱式仿西方格,上承三角形山花和自由钟形亭顶。 方表墓冢、自由钟墓亭以及墓亭内的碑碣,奠定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核心轮廓。
纪功坊
纪功坊,是一座由花岗石和连州青石叠砌而成的西式凯旋门式样的牌坊。纪功坊落成于1924年,位于墓园中轴线上。 前方是七十二烈士墓家,后方是《广州辛亥革命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刻。 作为主要的瞻仰对象,在高度上,它也是整个墓园的最高点。 1918年,孙中山亲自为纪功坊题写了“浩气长存”四字。林森将这四字镌刻在此后建造的纪功坊正面墙身石壁上,永留纪念。 纪功坊正面横额有革命党人章炳麟手书“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12个篆文。 上方为前后各72块青石叠成崇山形,象征72烈士。石面分别刻当时国民党海外各地支部名称和个人的名字,作为纪念他们捐款建设墓园有功的“献石”。 献石堆顶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表达了要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思想。
烈士之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是一座中国传统“笏头碣”式样的石碑。 1918年,国民党委托本党元老朱执信、邹鲁专门负责征集“三·二九”起义的烈士名单及事迹,再由国民政府参议院议长林森约集胡毅、何克夫、吴玉章、徐维扬等,一同审查初步所得的烈士名单,经审查证实的有56人。1919年,林森继续审查得16人,合共72人。由此,建立了纪念革命的第一块石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碑高2.06米,宽0.89米。无碑首,如笏头碣形制。石碑由碑身和碑座两部分组成,碑身又分碑框和碑心石。碑心石以端州石刻成,刻方声洞等七十二名烈士的姓名、籍贯。碑座样式为须弥座,形制为岭南常见的式样。碑座正面刻“中华民国八年春林森监修汪兆铭书石”。
红门牌坊
红门牌坊于1921年建成,因门身涂红油漆而得名。 门阙浮雕云日松鹤图,顶上各雕一头雄狮。门上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道”,为最早的墓园入口。现为黄花岗公园南墓道入口。 其他附属建筑选录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1961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被国务院评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11月,入选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 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016年12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2023年5月19日,入选为。“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名园名录”。 2024年5月,入选“第一批广州市永久保护绿地名录”。
在本文行将搁笔之时,兹引用《碧血黄花》名联作结。 1912年5月15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在南京各界举行广州黄花岗之役牺牲烈士追悼大会上,黄兴亲自撰写的挽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碧血黄花”象征着烈士的鲜血化为碧玉,革命精神犹如不畏寒霜的秋菊迎风绽放 值此清明节日,缅怀先烈,祭典先祖。 天堂安康,人间清明。
附 1966年9月-10月其间,自京城南下广州途中选录
延安
井冈山 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
武汉
左1:作者
重庆
左1:作者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左1:作者
《pengxq书斋》主人 彭学强
岭南 佛山 南海
2025年4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