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助贷市场:收缩模型

 东奔西跑5099 2025-04-10 发布于北京

【野叔研究】

    信贷的本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信贷的发展前提是风险与收益的相对平衡。

    当前,一度促进部分中小银行零售贷款业务野蛮生长的助贷模式,在风险压力加大、息收增长放缓的“险益相对失衡”形势下已经开始收缩;后期,如果风险持续加大、息差持续收窄,即使不考虑监管要求的趋严,这一模式的业务规模也将有可能进一步收缩。

    野叔在本文中将以今年上半年“助贷新规”正式实施前的一款助贷产品实例为起点,然后使用一个简化的收入成本模型,在不同假设进行测算,即以简单化但是合理化的“算法”论证前文中的“规模收缩”结论。

图片

(附图1

1  助贷产品实例

    这是一款20254月仍然在某网站、某APP和某小程序中(三者相关)真实存在的消费助贷产品,参与金融机构包括4家消费金融公司、1家小贷公司、3家民营银行、2家北方地区的城商银行。

    对于5000元本金的一年期小额消费贷款,用户需要支付银行贷款利息423.25元,还要支付助贷机构252元“担保服务费”和348元“咨询服务费”,三项合计1023.25元;还本、付息、交费的方式是12期等额归还,即每月还款501.94元。

    可以测算,上述贷款利率、担保费率、咨询费率分别为8.47%5.04%6.96%,综合融资成本率20.47%。在全部收益中,银行占41.4%,机构占58.6%,大致是“四六开”。野叔感觉,对于客户来说这个好像还算个“友情价”,至少低于24%,更是低于35.99%

    顺便说一下,本文开篇中提到:当前助贷市场在“险益相对失衡”形势下已经开始收缩,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2024年度七大助贷平台累计撮合贷款,虽然合计金额仍然在1万亿元以上,但是累放撮合贷款同比下降5.54%,且与上年增幅相比降幅较大(详情见附图2)。

图片

(附图2)

2  模型前提假设

    为了便于理解,相关贷款的成本与收益模型仅考虑三项成本与利息收入,符合《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中所提出的“全面考虑资金成本、风险成本、管理成本、合理收益等因素”,以及“明确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

    为了便于计算,根据当前实际,一是假设平均贷款余额为1000亿元,保持不变以剔除规模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后期规模有可能收缩)。

    二是假设资金成本为2%,保持不变;银行和平台独立模式下运营管理成本均为1.5%,合作模式下平台管理成本不变,银行的下降至约0%。这是最体现“合作共赢”的部分,银行机构不用“出人”、只用“出钱,就可以轻轻松松放贷。

    三是银行贷款收息率按10%测算,助贷产品综合息费率按24%,在模型中保持不变(事实上随着利率持续下行、监管持续趋严,后期二者都有可以下行)。

    模型的核心变量为贷款质量,即不良率。测算假设所有不良贷款均为损失类、计提100%损失准备,进入风险成本(模型详情见附图3)。

图片

(附图3

3  三种模式测算

    第一,银行独立自营模式。首先按银行风控能力较弱、不良率5%测算成本,数值为85亿元;按10%平均收息率测算贷款利息收入95亿元,银行收益为10亿元。

    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如果不良率下降,银行收益可以增长。如果不良率上升,达到6.5%时则为零收益;超过6.5%则为负收益。

    第二,平台单独自营模式。首先按平台风险偏好较高、不良率12%测算(事实上2024年未某家与助贷合作较深的股价制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达到12.37%,详情见附图4),综合成本为155亿元,按24%收息率测算其贷款利息收入211.2亿元,营业收益为56.2亿元。

   同样的贷款规模,平台一般可能会比银行更挣钱。但是平台缺乏资金,所以实际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高于银行水平;同时也正是因为如此,它们也愿意跟银行合作,因为通过所谓“轻资产模式”、“纯数据服务”等不再承担资金成本,也不承担信用风险。何乐不为?

    更多出于客观原因,前些年诸多中小银行线下缺乏营销能力、线上缺乏数据能力,不得不竞相与助贷平台合作,向其“买客户”。有的机构可以连续四五年实现零售贷款年度增速超30%,在利率相对较高、风险相对较低时期,既得机构规模增长、个人经营有方之名,又得机构收入、个人薪酬增长之利。何乐不为?

图片

(附图4

    第三,双方合作助贷模式。首先按照合作模式下风险偏好收紧、不良率6.5%测算,整体成本100亿元;其中银行承担85亿元、平台承担15亿元。

    按照24%综合息费率计算,1000亿元平均贷款余额年度利息收入224.4亿元,比二者各自独立自营模式下都要更高;其中平台获得130.9亿元,银行93.5亿元。

    扣除各自所承担的成本之后,平台的无风险收益115.9亿元;银行在承担较高风险的情形下收益只有8.5亿元。那为什么还要做呢?因为外部竞争激烈、内部能力有限,不通过平台助贷自己放不出去;所以即使助贷模式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低于自营模式的,但多少有点钱赚啊。

    出于行文简便,野叔在本文中没有考虑加入增信机构后相对更很杂的模型,尽管在这一情形下银行可以略微分担一点信用风险,但是必须清醒看到,一方面肯定会增加运营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增信机构或将承担的风险金额绝对不会超过其相对收益,因为它也要生存、要赚钱。信用风险的“大头”仍然还得银行机构来承担。

    目前,越来越多的银行已经看到这一点,所以近年来开始主动压降助贷产品规模,哪怕短期内零售贷款规模下降、贷款利息收入下降,也要“忍痛割害”、“苦练内功”。银行端的助贷规模下降,与前文中提及的平台端的数据正好对应。其中,Z银行就是如此,经过了2023-2024年的“风雨洗礼”后,2025年一季度零售贷款开始回升(详情见附图5)。

图片

(附图5)

野叔的结语

    随着市场利率的持续下行,以及今年十月“助贷新规”的正式实施,本文模型中假设不变的贷款收息率,实际上将会进一步下行,低息差已经是所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挑战。

    至于野叔反复强调的,当前银行成本收入模型的关键变量是贷款质量,后期或将面临更大的防控压力,尤其是在今年外部关税冲击的背景下,相对高风险也是重大挑战。

    大国关系正在重塑,贸易规则正在重塑,贷款的风险与收益关系和机制也正处于重新平衡的过程之中,期间零售业务领域的助贷规模可能会进一步收缩。野叔认为,对银行来说,客户筛选主动权、风险主动权等必须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不能选择“三害”模式而受制于人(相关文章可参见《零售贷款三害》)。

    银行当自强,贷款当自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