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说明君子注重道义,而小人往往被利益所驱使。在为人处世或者观察他人行为时,可以此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行是高尚还是低俗。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过于刚硬就容易折断,过分精明就会没有伙伴。 这告诫人们为人处世不能过于强硬和苛责,要懂得适度和包容,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损害,难以与人相处。 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站在深潭边羡慕鱼儿,不如回去编织渔网。 比喻只是空想而不采取实际行动是没有用的,鼓励人们要将愿望付诸实践,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目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聪明的人思考上千次,也必定会有一次失误;愚笨的人思考上千次,也必定会有一次收获。 说明无论聪明与否,都有考虑不周的时候,也都有可能有好的想法,不能因聪明而骄傲,也不能因愚笨而自卑。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天下的人热热闹闹,都是为了利益而来;天下的人忙忙碌碌,都是为了利益而往。 描绘了人们追求利益的普遍现象,反映了利益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驱动作用。 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的时候就能预见,聪慧的人在灾祸还没萌发的时候就能察觉。 强调了有先见之明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提前防范危险和灾祸。 7.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聪明的人会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获取成功。 说明人们在做事的时候应该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避免自己的劣势,从而提高成功的几率。 8.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君子在社会上立足,虽说有各种各样的品行,但只有诚实和孝顺是最为重要的。 体现了在品德修养方面,诚信和孝道被视为君子的首要品质。 9.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处在高位就必然有危险,每当处于盈满的状态就要防止溢出。 这是一种警示,提醒人们在处于优势地位或者拥有很多财富、权力等的时候,要保持警惕,防止物极必反。 1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在贫穷低贱时结交的朋友不能忘记,共患难的妻子不能遗弃。 强调了做人要重情重义,不能在富贵之后抛弃旧友和原配妻子。 1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不忘记过去的事情,就可以把它作为后来的借鉴。 这表明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人们可以通过回顾过去的事件来吸取教训,指导未来的行动。 1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 粮仓充实了,人们才会懂得礼节;衣食充足了,人们才会知道荣辱。 说明了物质基础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人们才会更加注重道德和礼仪。 13.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史记・李斯列传》 溺爱孩子的母亲会养育出败家子,而严格的家庭不会有桀骜不驯的奴仆。 强调了家庭教育中严格要求的重要性,过于溺爱可能导致孩子行为不端。 14.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使水源浑浊却希望水流清澈,使物体弯曲却想要它笔直,这是不可能的。 比喻做事要从根本入手,源头不正就难以得到好的结果。 15.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顺应道德的人会昌盛,违背道德的人会灭亡。 这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表明遵守道德准则是成功和生存的重要因素。 1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有了过错却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强调了知错能改的重要性,认识到错误后要及时纠正,否则错误会更加严重。 17.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 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读书,喜欢读书是没有坏处的。 鼓励人们热爱读书,说明了读书是一件有益无害的事情。 18.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有长远打算的人不会顾虑眼前的怨恨,担当大事的人不会顾及细微的谨慎。 说明在追求长远目标和承担重大责任时,要懂得权衡利弊,不能因小失大。 19.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汉书・韦贤传》 留给子孙满箱的黄金,不如教给他们一部经书。 强调了知识传承的重要性,比起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知识更有利于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 20.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获得福分和美好品德的途径没有比和睦更好的了,产生灾祸和过错的首要原因没有比内部离心离德更大的了。 这表明团结和睦的重要性,无论是家庭还是团体,内部的和谐是幸福和成功的关键。 21.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王嘉传》 被众人指责的人,即使没有疾病也会死去。 这说明舆论的力量巨大,一个人如果成为众矢之的,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也体现了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被众人谴责。 22.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第五伦传》 用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别人,别人会听从;只用言语来教育别人,别人就会争论。 强调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在教育或者引导他人时,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 23.墙高基下,虽得必失。——《后汉书・郭太传》 墙体高大但基础低下,即使暂时得到也必然会失去。 比喻做事要打好基础,基础不牢固,即使取得了成果也难以长久保持。 24.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扬雄传》 不急切地追求富贵,也不因为贫贱而忧愁。 这体现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不被财富和地位所左右,保持内心的平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