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常德市高三模拟考试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乡土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稳定社会。走亲戚的传统习俗反映出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而当前许多年轻人却不愿意同亲戚互动和交往,这种“断亲”现象反映出传统观念和现代生活理念的对撞。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父亲给孩子的一封信 亲爱的孩子: 夜深了,书桌上那盏老台灯还亮着,钢笔的墨迹在信纸上晕染开,就像我此刻的心情。听说你产生了"断亲"的念头,我既没有惊愕也没有责备,只是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雪夜,你蜷缩在太奶奶炕头听她讲闯关东故事的模样。那时的你攥着祖传的银锁片,眼睛亮晶晶地问:"为什么我们家族的人都要戴着这个?"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山东老宅的祠堂里。光绪年间大饥荒时,你高祖兄弟三人用麻绳把手腕捆在一起闯关东,在长白山的暴风雪中,他们轮流用体温护着对方冻僵的手脚。后来在沈阳城外开荒,老大把最后半袋高粱留给生病的弟弟,自己啃了三个月的树皮。那些刻在祠堂梁柱上的家训"血脉相连,守望以沫",不是迂腐的教条,而是先人在绝境中用生命验证的生存智慧。 记得去年清明回乡,你站在村口的古槐下仰望。这棵树在族谱里记载了七代人,同治年间黄河决堤时,村民把幼儿绑在树冠上躲避洪水,虬结的枝干至今留着麻绳的勒痕。现在的你就像春天萌发的新枝,向往着更高处的阳光,这何尝不是生命的本能?但新芽终要明白,那些看似斑驳皲裂的老树皮,正是输送养分的通道。 我理解你面对七大姑八大姨时的疲惫。就像你曾祖父那代人在上海滩经商,既要守护家族共有的船队,又要支持子弟留学海外。他们在租界的洋楼里争论不休,最终定下规矩:祖产的三成必须用于资助年轻人接受新式教育。传统与现代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就像黄浦江在吴淞口拥抱长江,咸淡水交融处反而滋养出最丰美的渔场。 书架上的《乡土中国》你小时候常翻,现在不妨再读读"差序格局"那章。费孝通先生说的"血缘纽带",不是要我们困在宗法牢笼里,而是提醒每个远行的游子:当你追逐星辰时,永远有块土地能接住坠落的脚步。就像你姑妈当年执意嫁给外乡人,家族虽不赞同却凑钱帮她置办嫁妆,这份矛盾中的温情,不正是中国人特有的生存智慧吗? 前些天整理旧物,发现你藏在铁皮盒里的中学日记。你在上面写:"长大后要像蒲公英一样自由飞翔。"我何尝不期盼你活得轻盈?只是作为父亲,总想告诉你蒲公英的奥秘——它飞得再远,根茎依然深埋土地,每一粒种子都带着母体的温度。这不是束缚,而是让漂泊有了方向,让孤独时有归途。 窗外的玉兰又要开了,记得你总说最喜欢它"先开花后长叶"的决绝。可你留意过吗?那些看似孤傲的花朵,根须在地下和整片树林紧紧相连。愿你在追寻自我的路上,偶尔也听听地底根脉的絮语,那里流淌着比春风更恒久的温暖。 父字 甲辰年杏月 2.老师给学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小禾同学: 你好。收到你的来信,我仿佛看到三十年前站在槐树下踌躇的自己。那时的我也曾为纷繁的亲戚往来苦恼,甚至想用剪刀剪断那些看不见的丝线。直到后来在讲台上反复讲解《乡土中国》,看着一代代年轻人相似的困惑,我才渐渐明白血缘的纽带并非简单的束缚,而是文明长河中的浮木。 记得那年给学生们讲《红楼梦》,大观园里盘根错节的亲缘关系总让年轻的眼睛里泛起迷雾。可当读到探春远嫁时,那些曾被她视为枷锁的族人,却成为她最后的底气。这让我想起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血缘像投入水中的石子,涟漪层层荡开,在最寒冷的时刻依然保有温度。就像苏东坡贬谪儋州时,千里之外的表兄程之才寄来的一筐荔枝,让"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豁达里,藏着血脉相连的慰藉。 但老师也理解你们这代人的焦虑。我的学生小林曾跟我抱怨,每次家庭聚会总被追问成绩、比较前途,仿佛亲情的浓度要用世俗的尺子丈量。这让我想起明清时期的"义庄",族人互助本是抵御风险的港湾,可当宗法制度异化为枷锁,连顾炎武都叹息"礼教吃人"。今天的你们,面对的不再是祠堂里的族规,而是价值观的碰撞、代际的隔膜,这种精神层面的疏离往往更让人窒息。 去年校庆遇到毕业二十年的学生,他说如今在异乡创业,最怀念的反倒是儿时舅妈做的青团味道。这让我想到南通张謇,他创办纱厂时第一个投资人竟是远房表叔。血缘网络在现代社会转化成了更轻盈的联结,就像春日的柳絮,看似离散却始终带着根的印记。你可以尝试把传统亲缘关系解构成更自在的形态:把程式化的拜年变成分享读书心得的茶会,将尴尬的寒暄转化为共同参观美术馆的邀约。 上个月整理旧物,翻出父亲留下的族谱,泛黄的纸页间突然掉出一张老照片:少年时的父亲与堂兄弟们站在老屋前,背后是开满紫藤的院墙。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我们不必做祠堂里供奉的牌位,但可以成为延续家族记忆的活水。就像黄永玉先生笔下的荷花,根茎深埋淤泥,花朵却向着阳光绽放。 随信附上一枚银杏叶书签,是去年和学生们去徽州研学时捡的。那些马头墙下的宗祠固然庄严,但更让我动容的是村口古树下,老人用方言给孩童讲述先辈故事的画面。血缘的密码就藏在这些绵长的叙事里,等待你们用新的语法重新书写。 祝学业进步 教师:书韵 2025年仲春于常德 (随信附银杏叶一枚,叶脉如掌纹延展) 3.母亲给女儿的一封信 亲爱的女儿: 此刻窗外的腊梅正裹着寒气绽放,厨房里飘来你小时候最爱喝的甜酒香。我提笔写下这封信时,忽然想起你五岁时跟着外婆学包粽子的场景,那时你踮着脚站在板凳上,粽叶总是包不住糯米,急得眼泪汪汪,最后还是大姨手把手教你系上了红丝线。转眼间,那个攥着粽叶不撒手的小丫头,已经长成了即将展翅高飞的凤凰。 记得你中考那年,三舅公特意坐了两个小时公交送来一袋山核桃,说是补脑的土方子。当时你皱着眉说"太麻烦人家",我却看见老人布满裂痕的手掌里,还留着采核桃时被刺扎破的伤口。那些看似笨拙的关怀,其实是代代相传的生命密码,就像你书架上那本《乡土中国》里说的,血缘是维系社会的根系。 七大姑八大姨们追着问成绩、问志愿的模样,或许让你想起被试卷填满的课桌。但你可知道,去年你住院时,是她们轮流炖汤送来医院?那天夜里我听见小姨在走廊打电话:"孩子嫌药苦,我明早带点野蜂蜜来。"她们的絮叨里,藏着你未曾留意的牵挂。 妈妈理解你的倦意。在这个打开手机就能看见世界的高铁时代,传统的走亲访友确实像老旧的绿皮火车。你表姐去年建的家庭微信群,现在每天分享的不再是家长里短,而是AI绘画教程和读书笔记。这让我想起你外公留下的那架纺车,曾经它是家庭运转的核心,如今安静地躺在博物馆里,却仍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不必勉强自己扮演旧戏本里的角色。你可以像设计PPT那样,为家族聚会创造新剧本——教舅舅用视频剪辑记录茶山云雾,帮表弟修改科创比赛的方案,或者用你擅长的思维导图,给焦虑的姑妈分析专业选择。当知识的溪流浸润血缘的土壤,枯枝也会抽出新芽。 前些天整理旧物,发现你初一写的作文《我的超级外婆》,里面写着:"外婆的手掌像老树根,却能变魔术似的编出蝴蝶结。"如今这双牵你上学的手已经布满老年斑,但每次视频时,她总会把手机凑得很近很近,仿佛这样就能触摸到屏幕里的你。 亲爱的孩子,高考不是割断亲情的剪刀,而是让你带着家族的爱意奔向更广阔的星空。当你未来在异国他乡的图书馆熬夜时,记得二叔公腌的辣酱能治愈乡愁;当你在实验室遇到瓶颈时,想想小时候大舅教你修自行车时的耐心。这些散落在血缘长河里的星光,会在某个寒夜温暖你的行囊。 炉子上的甜酒咕嘟作响,就像那些永不冷却的牵挂。妈妈不要求你原样继承什么,只愿你记得:所有飞向未来的翅膀,都需要知道风吹来的方向。这个春节,我们不妨试试用你的方式重新连接亲情——比如教爷爷用电子书看《三体》,或者给家族做个"记忆银行"的H5页面? 永远爱你的妈妈 2025年4月10日夜 4.给追寻自我的青年朋友的一封信 亲爱的朋友: 当你在家族群里沉默,在节日聚会时推脱,在亲戚的追问中局促不安时,我理解那份想要挣脱桎梏的焦灼。血缘像一条看不见的绳索,将我们与宗族祠堂、繁文缛节紧紧捆缚。但或许我们可以像解开九连环那样,用更智慧的方式重新审视这条纽带。 费孝通先生笔下的"差序格局"社会,是安土重迁的农业文明孕育的生存智慧。在机械化耕作尚未普及的年代,同姓宗族围井而居,血缘是最可靠的社会保障网络。我的祖父至今保留着泛黄的"帮工簿",记录着农忙时节叔伯换工的细节,那些褪色的墨迹里凝结着生命相互托付的温度。但当代青年栖居的钢铁森林里,电梯间相逢不相识成为常态,我们更需要思考:当农耕文明的互助体系遭遇原子化生存,是否还能用旧尺丈量新世界? "断亲"潮流的本质,是工业文明对血缘关系的祛魅过程。就像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挣脱地心引力,现代人正在挣脱传统伦理的引力束缚。北京某心理咨询机构的数据显示,72%的年轻人将"价值观差异"列为回避亲戚的主因。这让我想起家族聚会上常见的场景:长辈用"铁饭碗"丈量人生价值,年轻人手机里闪烁着数字游民的招聘信息;老一辈谈论婚育是"人生必经之路",Z世代在讨论开放式关系。当农耕文明的时间观遭遇互联网时代的迭代速度,代际话语体系的错位如同板块碰撞,迸发出令人眩晕的火花。 但血浓于水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它给予我们重构连接的可能。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师有个智慧:修复不是复刻,而是用当代材料延续千年神韵。去年返乡时,我尝试着把家族聚会变成"故事交换会"。当九十岁的叔公讲述他年轻时徒步三百里求学的经历,表弟眼中闪烁着惊奇;而当留学归来的堂妹分享北欧极光下的思考,老人们浑浊的眼底也泛起涟漪。血缘的河床或许干涸,但只要我们愿意开凿新的沟渠,仍能引来源源活水。 与其说这是传统与现代的对抗,不如说是文明演进的必经之路。就像黄河经历九曲十八弯才能奔涌入海,人类亲情模式也在不断重塑中寻找新的平衡。我们可以保留清明祭祖时慎终追远的肃穆,也能在元宇宙中与异国表亲共赏数字烟花;既能尊重长辈"落叶归根"的执念,也可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电子族谱"。 米兰·昆德拉曾说:"生命不能承受的不是重,而是轻。"彻底斩断血缘或许能获得片刻自由,但也会失去文明根系提供的滋养。愿我们都能成为智慧的摆渡人,既不被旧绳索束缚,也不让轻舟迷失方向,在传统的深流与当代的浪花间,划出属于自己的航迹。 此致 一位同行的思考者 2025年4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