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实战技击的防守技术中,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头部的防护技术。因为头部是人体机器的“控制室”,该处神经组织丰富,遭受重击后很易使人晕眩倒地,丧失反抗能力。因此是人体较被动防守部位和最易受到袭击部位之一。 在武术传统训练中有一种所谓的“铁头”功夫,然而这种功夫是比较高级的内功,一般只限于在表演排打中使用,而在连续快速的击打中往往是难以生效的。故此,对于初学散打技术的人应首先加强头部抗打能力的训练。 一、增强颈部肌肉的力量头部的正常位置是影响整个身体姿势的重要因素。通常,头部的倾斜幅度不大时,内耳的迷路受到刺激,兴奋传到前庭神经核,再下行至脊髓运动神经元,就能迅速改变身体各部的肌肉张力,恢复正常体位。而在散打过程中,由于被击中的头部位移较大,速度过快,以致上述反射传导来不及调动、支配足够的肌肉改变其张力,以维持身体平衡,从而导致整个身体向该方屈、斜,加剧了倾倒力矩的形成。 我们知道,维持头部正常位置的是颈部肌肉,它们力量的增强,尤其是胸锁乳突肌力量的增强,可对抗来自正、侧面进攻的冲击力,可帮助人体迅速恢复头部的常位。因此,在日常散手搏击训练中除注意紧扣下颏外,平时应做以下几种练习: 1、颈部抗拒练习 (1)站或坐皆可,以双手掌根托着下颚骨,双掌发力上托,同时颈部亦发力下压,二力互相抗拒,直至感到疲劳才放松。稍停再做第二次(围1)。 (2)双掌手指互相穿扣,高举过头搭住后脑,双掌发力往前下方拉,同时颈部发力向后顶,与之抗拒直至疲倦为至。稍停再做第二次(围2)。 (3)仰卧地上,以头和脚着地,挺起腰腹,使力点集中头部,直至疲倦为止。稍停再做第二次(图3)。 2、头负重物做勾头练习 原地站立,在头部套上绳带(下垂杠铃片或砖块),做头颈下垂、抬起的勾头动作,直至疲倦为止(图4)。 二、前庭、迷路的适应能力训练 耳内前庭的椭圆囊斑和球襄斑及本规管中的壶腹嵴是感受头部直线、旋转变速运动刺激的感受器。这些位觉感受器在对一般强度不大的打击或刺激击能够产生适应。而对散打搏斗中大强度的打击刺激则会引起一系列机能失调反应,使调整肌张力系统中第一环节受阻,从而引起位觉定位功能暂时消失,不能感受帮助人体空间方位的改变。因此,运动员和练习者要通过以下手段来提高位觉器官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 ![]() 1、转头练习 (1)头尽量下屈至胸前,然后再仰起,尽量向后仰,动作可反复做几次,直至疲倦即止,稍停再做(图5)。 (2)头正对前方,向左后方尽量摆动,再向右后方摆动。此动作可反复做几次,直至疲倦为止。注意摆动时肩膊不动。 (3)头向左右侧(左右肩处)尽量摆动,直至疲倦为止(图6)。 (4)头向左经左肩向后、向右经右肩至胸前转头,转动路线刚好在头顶打一圆圈(图7)。做完左方,再做右方,方向互易,直至疲倦为止。 2、滚翻练习 (1)并步站立,右脚上前一步,上体向前卷体倒地,右脚蹬地,左脚向上摆起,两腿屈膝,团身前滚翻(围8、9、10)。 (2)两腿屈膝全蹲,两手在身前撑地,上身卷体向后倒下,团身向后滚翻(围11、12、13)。 3、翻腰练习 (1)并步站立,左脚上前一步,上身前倒,两手撑地,右脚直腿向后、向上摆起,左脚蹬离地面,同时,两脚向前翻下落地,两手推地,上身直立站起(围14、15、16、17)。 ![]() (2)并步站立,上身向后屈腰倒下,两臂随着向后摆动撑地;两脚蹬离地面后摆,两脚落地站起(图18、19、20、21)。 ![]() 4、翻转练习 并步站立。上体向右屈倒,两手支撑地面,左、右脚依次向右侧摆动翻转(围22、23、24、25)。 三、本体感觉能力的训练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感受器主要依靠诸如肌梭、腱棱与视、位、触觉及内感受器相互协调,准确地实现空间定位。然而,人体在被击中的瞬间,被击者的眼睛防御性地闭上,使视觉定位功能暂且丧失,不能帮助人体感受空间的方位,使人体各种感受器的感受阈值也随之提高,无法感受常态的身体状态。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闭眼、蒙眼、黑屋等手段进行各种动作技术训练,以大大提高本体感受器的敏捷性,使它能在闭眼时,及时、精细地感受体位的各种变化,以便及时调整。 四、善于缓冲来力的技巧性训练 在激烈的搏斗过程中,如果被对手一记直拳、摆拳或侧踹、摆踢击中头部后,往往会产生头晕目眩的轻微脑震荡状态而影响技术的正常发挥,为此,我们应当学会缓冲对方拳、脚的能力,以减轻脑部所受到的震荡。这种技巧的练习可按照篮球运动员接球瞬间回缩的方式,在拳、脚触及头部的一刹那,稍稍向相反的撤步,头部向摆或左、右闪来化解来力(图26、27)。 ![]() 参考资料(一):《武当九宫铁头功》 九宫铁头功是武当九宫门用来锻炼头部的功夫,与乾宫狮形劈掌相配。头部属于乾卦,内部为大脑和髓海,在重力打击下容易受到伤害。 练习九宫铁头功的目的,就是使头部能够抗击重力的打击,恢复其至大至刚的乾圆之象。功成之后,练功者的头部可以抗击重拳的打击;练功有素者,可以头撞碑裂或用头部开砖碎石。因此,在技击中有重要用途。 九宫铁头功的练法如下: (一)乾坤运气 (1)用太极桩,面向南方离宫站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膝盖微曲。(图1) ![]() (2)全身自然放松,两肩松沉,两手微向前方(南方离宫)伸直,掌心向下。 (3)以意放空,双目轻闭,回旋眼神,观照两眼之间的祖窍穴,如此练习10分钟以上。持之以恒,体内之真气自然发生。 (4)待体内真气发生时,引真气从督脉上升,再从任脉下降,如此运行小周天9遍。 (二)白鹤冲天 (1)由太极桩起式,左脚向左开立小半步,身体略下蹲,成混元桩式。 (2)吸气,双手捧气,引下丹田内气沿着中脉上升至头顶百会穴,闭气2~3秒,意念在头顶百会穴。(图2) (3)呼气,引百会穴之气从中脉下降,归于下丹田,意念随之沉于下丹田。(图3) ![]() (4)如此做8遍后,自然呼吸,调息8次。 (三)泰山压顶 (1)吸气,引下丹田内气沿中脉上行至头顶百会穴后,用左掌根击打百会、天庭、玉枕、太阳等穴位。在击打时,沉肩提肛,呼气发声。如此,每个穴位击打32次后,调息8次。(图4) (2)将左掌换为右掌,按照上述方法依次练习一遍。左右共计64次,以应八卦之数。(图5) ![]() 注意:击打时要由慢到快、由轻到重,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度,切忌操之过急。 (四)豹头撞碑 (1)先在墙上钉上一叠2~3寸厚的草纸,草纸离地面的高度以1.2~1.5米为宜。 (2)用左弓步站立在墙边,以意领气达头顶百会穴后,用头撞击草纸。撞击时,要求两手握拳、沉肩、提肛、呼气、发声。每组撞击8次,共撞击4组。(图6) (3)左右交换,按照上述方法依次练习4组。左右共计64次,以应八卦之数。 (4)久之纸破,不再加纸,而是用头撞击墙壁或撞击石碑。 (五)抱元归一 做完豹头撞碑后,自然站立,双手交叉,抱于小腹下丹田前,空身空心,以意领气在任督二脉运行九转,接着观照祖窍穴3至5分钟后,搓手擦脸,缓缓收功。(图7) ![]() 此势是九宫铁头功的收功动作。 说明: (1)练习铁头功必须以二层内功的功力为基础。如果具备第四层小周天的内功功力,则可以运用自如。如果没有内功基础,不可擅自练习此功,以免损伤头部。 (2)练习此功时,必须循序渐进,尤其是击打头部和撞击石碑两个动作,一定要由轻到重,总以舒适为度。 (3)本功宜与九宫铁布衫合练,即在练完九宫铁布衫后,接着练习本功,可收事法半功倍之效。 (4)有高血压、心脏病或脑部疾病的患者,不宜练习此功。 (5)非专业习武的在校学生,不提倡练习此功。 参考资料(二):《武当南派金冠铁箍功》本文只介绍无需用药的“左右摇铃”一架的操作方法。 (一)慢行悠走约1分钟。 (二)摆架成左弓箭步或左弓字步均可,两手分别形成封眼拳,并以其拳面抵在气门穴,面向墙壁,距离约10至15厘米之间,以便操作之时头顶部位能够恰到好处地顶到墙壁上。 此乃预备姿势。本式要求双目正视墙壁,头颈端正,不得歪斜,挺胸收腹,塌腰且勿弯曲,下盘即两腿均须下沉用力,见(图1)。 ![]() (三)行前四换息,或前五换息。换息时以气息均匀为主(详见《武当》杂质1998年及1999年各期《桶子炼丹功》的属于解释)。 (四)吃气一口并行咽气一次。 (五)发动。将头部向墙壁处下垂,并以其头顶正中部位的泥丸宫穴(见图2),抵至墙壁表面(形成眼观地面,腰部前弯的状态)。 当上述姿势完成后,可略作停顿,以腰为轴,以脊柱为支点,以头部为重点,将头部(包括颈部)在墙壁表面进行先向右转直至右侧面部与右耳部位向上(此动作须左耳朝下)。略作停顿之后,再向左变为右侧面部与右耳部位朝下,即与前势形成相反姿势。 须知,此头部及脊柱、腰部的的转动,动作必须缓慢,要有力度,见(图3、4)。然后,再将头部向右转,即形成面朝地表、眼睛注视地下的姿势。 最后,将头部离开墙壁.即直起腰部,抬起上身(按:术语称之为“上盘”),并使之还原成预备式,即(图1)的架子。 ![]() ![]() ![]() (六)行后四换息或后五换息。 说明:以上(二)至(六)的操作,其术语谓之“一练气”。 注:有关“二练气”的“发动”过程(方式)与“一练气”截然不同,请读者留意。 (七)吃气一口并行一次咽气。 (八)发动。将身体前俯,即用头顶泥丸宫穴对着墙壁表面撞击一次。切记,初次用头撞击不可用力过猛、过大,以免造成头部受伤。只需将头部轻轻碰墙一次即可(按: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则逐渐加大头部碰墙的力度),见(图5)。 ![]() (九)换息。先将上身直起,腰部直立,并仰起头部(按:此时泥丸宫穴向上,眼看正前方)。然后,行后四换息或后五换息。 说明:以上(七)至(九)的操作,其术语谓之“二练气”。 注:①有关“三练气”的操作方式与“一练气”相同,而“四练气”的操作方式则与“二练气”完全一样。 切记,演练30天后方可再增做“四练气”。 而在操作增做之架时,即从行“五练气”时起要将“摆架”一法改为右弓步或右弓箭步进行演练,见(图6)。 刺喉,到操作“八练气”为终止(极限),万万不可增多。 ![]() ②“左右摇铃”演练完毕后,慢行悠走约10至15分钟才能收功。 |
|
来自: 潘潘okznan4hfc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