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五年的那年春天,57岁的诸葛亮在准备出征曹魏的前夜,他于案前提笔写下了那篇流传千古的《出师表》。 这位蜀汉丞相或许未曾想到,他这份忧国忧君的赤诚,不仅将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图腾,更会激发后世书法家们最深刻的艺术共鸣。 ![]() ![]() 刚开始很多人以为会是诸葛亮的书迹,但经碳14鉴定为唐代产物,与三国时期相融较远,虽无款识,但经专家学术评估应出自唐李邕之手。从结体规律来看,此卷呈现出典型的"李邕式"空间建构。 如"臣本布衣"四字,"臣"字右展如鹏翼,"本"字左倾似躬身,形成动态平衡。这种"右高左低,中宫紧结"的结字法,在《麓山寺碑》中已有充分展现。 故而断定为李邕所书,此作纵23.5厘米,横为183厘米,共计约46行,虽有部分残缺且无落款,但却难掩其熠熠光辉。后世赵孟頫就曾多次临摹它而成就其自身晚年的柔美之风。 ![]() 从笔法特点上来看,此作行笔主要以中锋为主,而且笔画主次分明且变化多端,笔法筋骨内蕴,提按顿挫、方圆变化清晰可见。 说是神作也不为过,在结体上,多采用右高左低的体势,虽欹侧却不失平衡,中宫紧凑,四外张扬,上松下紧的布局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其墨色枯润得宜,富有层次感,字里行间极具动势,以行楷写成。 ![]() 在后世赵孟頫、梁诗正的行楷之中都能清晰的看到此书风,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梁诗正的行书先是学的赵孟頫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转而学其李邕的书法,和赵孟頫的学书历程如出一辙(做笔记:现正在学赵的书体的朋友,可以考虑考虑研习一下李邕的书法,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呢)。 ![]() 李邕,在唐代书法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他年少成名,不仅辞章出众,在书法上更是造诣非凡。他的行书风格独特,恰似灵动的舞者,既有 “二王” 的舒朗隽逸,又融入魏碑的古朴雄浑。 他巧妙地在行书笔势中嵌入楷书结构,在楷书笔画里注入行书意趣,做到了入乎内而出乎其外。 ![]() 与唐代其他以楷书著称的书法家不同,李邕专注于行书,并开先河地用行书写碑文,对后世尤其是宋元两代的行书发展影响深远。他的书风打破了东晋至初唐的妍媚风格,以纵势、奔突和荒率来抒情达性,直率地表达胸臆。 ![]() 这里我又想说一下赵孟頫了,嘻嘻,赵孟頫早年的书风略显软媚(不是我说的,他朋友说的),所以学习李邕的字可以更容易进入魏晋门庭,更好领悟到“二王”笔法(这话欧阳修说的)。 ![]() ![]() ![]() ![]() ![]() ![]() ![]() ![]() ![]() ![]() 李邕青年时凭才华踏入仕途,却因耿介磊落、不畏权贵,在官场屡遭排挤,频繁被贬。然而,命运的坎坷并未磨灭他对书法的热爱与执着。他在困境中不断磨砺,将人生的感悟融入书法创作中。 但最终李邕的下场却是十分的悲惨,他被人诬陷贪污而被杀,是于朝堂之上,用棍棒活活打死的。 实为可惜、可悲!唉!对此,您怎么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