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说:“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为职。”官场如战场,能站稳脚跟之人,绝非泛泛之辈。 有些人天生带三分威仪,行事自带七分章法,人群中一眼便能辨出官相。 这并非迷信相面之术,而是久经磨砺后沉淀出的独特气质。 仔细观察便会发现,真正能在仕途上走得稳、走得远的人,往往都藏着这5个特征! ![]() 一、喜怒不形于色,情绪稳如磐石 官场最忌脸上挂相,真正的高手从来让人捉摸不透。 见过大风大浪的人,早就练就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本事。 单位突发棘手事件,普通人早急得跳脚,但领导却能慢条斯理地泡茶,三言两语定下解决方案;遇到下属捅了娄子,明明心里恼火,开口却是:“事已至此,咱们想想怎么补救。” 《孙子兵法》有言:“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官场上,情绪外露等于主动递刀子,那些被对手抓住把柄的人,多半栽在表情管理上。 修炼这份定力,从学会停顿三秒再开口开始。 遇到糟心事,先问自己:“发脾气能解决问题吗?” 把情绪拧成一股绳,才能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 二、说话留三分余地,表态含七分机锋 官场语言的艺术,在于说了像没说,没说却全说了。 仔细观察领导的发言:汇报工作,他说“总体不错,但细节还要推敲”;评价下属,他用有潜力代替能力差;就连拒绝人,也要说这件事需要再研究研究。 《鬼谷子》早就点破:“口者,心之门户也。” 聪明人说话如同打太极,看似柔和,实则暗藏力道。某次会议上,两个部门争抢资源,领导一句都是为了集体利益,何必分你我,既敲打了争抢者,又维护了表面和谐。 管住嘴的功夫,比能说会道更重要。 开口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话非说不可吗?”“换个方式是否更好?”“说完会不会留把柄?” 真正的官场高手,连沉默都能成为表态。 ![]() 三、眼光毒辣如鹰,布局早看三步 坐在高位的人,看的从来不是眼前一亩三分地。 普通员工盯着月度考核时,领导已经在谋划明年的职位调动;众人热议政策风向时,他们早从文件字缝里读出了未来五年的趋势。 就像下棋,常人走一步看一步,高手走一步算十步。 某单位空降的新领导,上任先调阅十年人事档案,三个月后雷厉风行改组部门,后来才知他早摸清了所有派系关系网。 《盐铁论》讲得好:“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培养这种洞察力,要常做三件事:
![]() 四、用人如用器,知人善任藏乾坤 韩非子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真正会当官的人,自己不必事事精通,但一定要懂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 见过一位领导,让耿直的去纪检,圆滑的管外联,较真的搞审计,三年带出全省先进团队。 更绝的是他培养接班人的手段:明明看重小王,却故意让他去偏远基层锻炼,等众人回过神,小王早已攒够政绩杀回总部。 用人的最高境界,是让被用者觉得伯乐知我,旁观者感叹果然慧眼。 要练就此术,牢记八字诀: 察言(是否表里如一) 观行(能否独当一面) 试能(交给棘手任务) 量心(是否知恩图报) ![]() 五、身段灵活如柳,原则坚硬似铁 官场有句老话:“外圆内方,才能滚得远。” 观察那些平步青云的人:饭局上能陪着喝茅台,工作中敢掀桌拍案板;对上谦和有礼,对下恩威并施;今天能和群众蹲田埂话家常,明天能在谈判桌寸步不让。 某次招商引资,领导白天陪老板们登山钓鱼称兄道弟,晚上谈判时却冷着脸:“政策红线半步不能退。” 这正应了黄炎培的做官哲学:“和若春风,肃若秋霜。” 要学这身本事,先分清两件事:
记住:弯腰是为了更好地挺直脊梁。 ![]() 作者最后想说: 官场如海,能浮沉自如者,皆非池中物。 有人天生带三分官气,有人后天练就七分本事。对照这五大特征,若你已有以上特征,恭喜你迟早脱颖而出;若尚存不足,此刻修炼正是时候。 就像《资治通鉴》里说的:“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先让自己活成标杆,何愁无人追随? (炉火不熄,文字常暖,期待与你下一次的思想碰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