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第十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子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家准备征伐颛臾这个小国。冉有、子路来见孔子说:季家准备在颛臾有事发生。孔子说:冉求,这件事情恐怕你太过分了。颛臾是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负责管理东方还没有开发的蒙昧边疆民族,而且颛臾包括在中国的版图以内,是中国的臣国,怎么可以出兵征伐他呢?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是季孙大夫想要这样做,我跟子路两个人实在不想这样。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说:冉求,以前管文化政治的周任说过:领导干部一定要把自己的力量全部贡献陈列出来,如果自己不能胜任或不愿意干,就赶快终止,不要占着位置不干实事。现在颛臾正是很危险的时候,像一个东西要倒了,你们不伸出同情的手帮助扶持他一下,那还用你这个宰相干什么?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吃人,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人民生命财产家破人亡,这又是谁的错呢?难道你没有责任?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说:老师!现在颛臾这个小国,紧靠我们鲁国边境的费城,现在不攻占它,将来一定会成为鲁国子孙后代的隐患,会成为大问题。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孔子说:冉求!我告诉你,君子最疾恶如仇的人,就是明明心里想要这个东西,却装模作样地说:不要,不要!然后又另外编一套说辞,找一个理由和借口,再堂而皇之把它拿过来。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孔子说:据我所知,一个国家也好一户人家也好,不怕少而怕不能平等平均,不怕穷而怕内部不能安定团结。平均了,大家都一样,无穷无富。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就没有多少问题和矛盾,天下就会太平安定,国家就没有倾倒的危险。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国家如此这样,仍然还有边远蒙昧的人不服,就应该继续反省修养提高自己国家的文明文化和道德,以德服人,人家受到感化,自然会来。既然来了,大家就能和平相处相安无事,天下就能太平安定。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现在仲由和冉求两个人,都在季家当辅相,有边远蒙昧的人并不服气你们的政治统治,不愿意来俯首称臣。国内又帮派林立,弄得上下离心离德,意见严重分歧,这种情形国家是守不住的。因为许多内部矛盾不能解决,于是只好谋划动用武力,对外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我担心害怕季孙家最大的烦恼、痛苦、忧愁,不在颛臾这个边远的小国,而在季家自己兄弟之间,在他家庭内部。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都由天子发号施令。国家政治动乱的时候,国家权力就由诸侯专权。诸侯专权的时候,最多十世(古代三十年一世)这个国家历史就完了。如果像季家这样大夫专权,顶多五世这个国家就完了。再下来由大臣们可以左右国家命运的时候,顶多三世,国家就会完蛋。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国家权力就不会落在大夫的身上,老百姓也不会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孔子说:古代分封的俸禄离开王室已经五世,政权旁落到季家大夫的手里已经有四代了。所以,依据历史演变的道理,等到三桓的子孙——季家三兄弟的时候,国家已经是风雨飘摇,非常微弱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对我们有增益的朋友有三种,对我们有损害的朋友也有三种。直来直去,讲真话讲直话的朋友;信实诚实,说到做到的朋友;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朋友,这是对我们有增益的三种朋友。偏执偏激,有怪癖脾气的朋友;个性非常软弱,一味迎合顺从你的朋友;阿谀奉承,花言巧语溜须拍马的朋友,这是对我们有损害的三种朋友。(谅:信实,诚信、诚实。)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说:对我们有增益的爱好有三种,对我们有损害的爱好也有三种。做人规规矩矩,喜欢研究礼乐学问;喜欢讲人家的好处和优点;喜欢结交很多有贤能、贤才、贤德的朋友,这是对我们有增益的三种爱好。喜欢奢侈夸张的骄乐享受,喜欢任性放纵和不正当的娱乐,喜欢吃喝玩乐,这是对我们有损害的三种爱好。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说:侍奉领导人要注意避免三种过错:还没有轮到你说话的时候就说话,这叫做急躁。应该讲话的时候,怕负责而不敢讲,这叫隐瞒。冒冒失失,不注意察言观色,掌握好说话的时机和场合,这叫睁着眼瞎说。(“盲”字是无目,“瞽”字是睁大眼)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有品德修养的人,有三件事要做好预防和戒备。少年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防止戒备男女之间过分地贪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容易冲动,要防止戒备争强好胜。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防止戒备舍不得钱财,舍不得权力地位,舍不得离开花花世界。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有品德修养的人有三怕。一怕天地神灵,二怕父母长辈和有道德学问的人,三怕圣贤的言论。没有品德修养的人不知道有天命的主宰,也不相信有天命的惩罚,所以什么也不怕,什么也敢做,他们轻慢父母长辈和有道德学问的人,侮辱圣人的言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天生就有智慧,就能学懂弄通的人是天才,这是做学问的上等人。通过学习,然后有知识有智慧,能够学懂弄通的人,这是做学问次一等的人。做学问再次一等的人,就是遇到困难能够发奋图强,自己勉强自己,规定自己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如果遇到困难还不能发奋图强,还不肯学习,这是最下等的愚民,根本不是学习的料,就不要强人所难了。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有品德修养的人,遇到这九件事情要多想一想,多问一问。观察的时候,要多想一想看清楚看明白没有。听的时候,要多想一想听清楚、听明白没有。为人处事的时候,要多想一想自己的脸色态度是不是温和,容貌是不是恭敬,说话是不是忠直之言,做事是不是恭敬严肃认真负责。遇到疑难问题,要多想一想,多问一问为什么,多向别人请教。忿怒时,不可图一时口舌之快,要多想一想以后相见之难。看见有利可得的时候,一定要多想一想是不是合理,合不合道义,该不该拿。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孔子说:看到别人好的地方,自己想赶紧学习,怕来不及去学。看到坏的事情,就像手伸到滚烫的开水里一样,马上缩手不干。像这样专门学好向好做好事,坏事碰都不碰的人,我见过这样做的人,也听到过这样说的话。隐居追求自己的学问志向,不想出名也不想做官。按照正义、道义、仁义的原则行事,高推圣境,从而贯彻达到自己的主张,要求所有的事都要处处合宜,都要合情合理公平公正。我听到过这样说的话,可是从未见过真正这样做的人。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孔子说:齐景公有上千的马车,可是在他死了以后,没有一点好事留下来值得世人去怀念称赞他。伯夷、叔齐两兄弟,不愿当皇帝,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大概这就是“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要讲的道理吧。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名子禽)问孔子的儿子伯鱼说:老师有没有对你有什么与我们不同的教育?伯鱼说:没有。但有一天我父亲一个人站在那里,我正要匆匆走过大厅,他就问我说:近来有没有学习诗?我回答说:没有。父亲就告诫我说:如果不学诗就无法讲话。于是我退下去之后,开始认真学习研究诗。还有一天我父亲又一个人站在那里,我正要匆匆走过大厅,他又问我说:学礼没有?我回答说:没有。我父亲就说:一个人不学礼,不懂文化的基本精神,就不能立身处世作人?于是我退下去之后,又开始认真学习研究礼。陈亢离开以后高兴地说:我只问了一个问题,得到了三个答案。一是知道了学诗的重要,知识渊博的重要。二是知道礼的重要,知道文化中心的重要。三是知道孔子是真圣人真君子,大公无私,对自己的儿子和对学生的教育一模一样,没有远近亲疏之分。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诸侯的太太,诸侯称她叫夫人,夫人对诸侯自称小童,老百姓称她为君夫人。君夫人对外国诸侯自称寡小君,外国诸侯对她也称君夫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