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谷雨 |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我的图书馆0618 2025-04-14 发布于山东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

谷雨时节,在中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秦岭—淮河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在北方地区,谷雨是“终霜”的象征。

谷雨三候
1
一候萍始生

谷雨之日,“萍始生”,萍水始相逢。萍,水草,与水相平,故称“萍”;漂流随风,故又称“漂”。

2
二候鸣鸠拂其羽

谷雨后五日,“鸣鸠拂其羽”。鸠即鹰所化,布谷鸟。芜是杂草。“春谷终期吹羽翼”,鸠鸣预示着春要结束,此时田野里到处回荡着它“家家种谷”的殷切呼唤。

3
三候戴胜降于桑

再五日,“戴胜降于桑”。“戴胜”头顶有长毛,又称鸡冠鸟,此时落于桑树,蚕将生之候。

谷雨习俗
谷雨茶

谷雨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

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的茶是三春茶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与清明茶“莲心”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

食香椿

在北方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之功效。

渔家祭海

对于渔家而言,谷雨节流行祭海习俗。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因此,谷雨节也叫做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这一习俗在今天胶东荣成一带仍然流行。

走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谷雨养生

不知不觉中我们即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节气,谷雨节气作为春夏之交代表着寒潮即将结束,天气也开始逐渐转暖,那么我们如何做好谷雨养生?

顾护脾胃:中医认为,“湿困脾土”,湿邪很容易损伤脾之阳气,所以,在谷雨节气要顾护好脾,既可以为接下来闷热的夏天打基础,也可免受谷雨湿温之邪的困扰。同时,春五行属木,春末仍是养肝的大好时机。

适当进补:谷雨前后15天及清明的最后3天中,脾处于旺盛时期。脾的旺盛会使胃强健起来,从而使消化功能处于旺盛的状态,消化功能旺盛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因此这时正是补身的大好时机。但是补要适当,不宜过,此时进补不能像冬天那样,应适当食用一些补血益气功效的食物。

陶冶性情:在情志、运动方面也如清明节养生一样,要保持心情舒畅、心胸宽广,切忌遇事忧愁焦虑,甚至动肝火。

预防过敏:谷雨之后,谷生花争妍。虽有满园春色,但空气中漫飞的花粉、灰尘和细菌也随之而来。它们潜伏在春风中,四处飘散,容易飘落到衣物上或被吸入呼吸道,过敏体质和免疫力低下的人可能因此易发过敏性皮炎、荨麻疹、鼻炎、咳嗽、哮喘等。

谷雨诗词

《咏廿四气诗·谷雨春光晓》

元稹(唐)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

鸣鸠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白牡丹》

王贞白(唐)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

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

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

家人淡妆罢,无语倚朱栏。

《出行湖山间杂赋》

陆游(宋)

鱼市樵风口,茶村谷雨前。

柳边烟掩苒,堤上草芊眠。

墓扫鸦衔肉,人归鹭导船。

东风吹短发,得句为谁妍。

《谷雨》

朱槔(宋)

天点纷林际,虚檐写梦中。

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

石渚收机巧,烟蓑建事功。

越禽牢闭口,吾道寄天公。


作者简介

张广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原院长,全国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省直分会会长,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高级研究员、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常务理事。

论文“重塑中国画的国家艺术形象”、“感悟生活,激发创造”、“大写意的现代魅力”等在《美术》、《中国书画》、《艺术百家》等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专著《张广才画集——现代彩墨卷》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江苏画刊提名21世纪优秀艺术家——张广才》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有多幅作品参加全国性美展和在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捷克、乌克兰等国举办的国际艺术交流展并获奖;有多幅作品被国内外重要学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编辑:孙燕

审核:徐晓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