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妇产科护理知识点讲解

 0737yyzl 2025-04-14 发布于湖南

图片

解剖

骨盆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可分为骨产道软产道。骨产道是指真骨盆。今天让我们来认识骨盆。

1.骨盆的组成、分界

图片

1)组成:骶骨、尾骨、左右两块髋骨。
(2)分界:以耻骨联合上缘、两侧髂耻缘、骶岬上缘的连线(即髂耻线)为界,分界线以上部分为
假骨盆(大骨盆);分界线以下为真骨盆(小骨盆),是胎儿娩出的通道也称骨产道。

2.骨盆测量:三个平面及各自的径线

(1)入口平面: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线,后方为骶岬。呈横椭圆形。
1)入口前后径:也称真结合径,平均值约为11cm,是胎先露部进入骨盆入口的重要径线

2)入口横径:两侧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平均值约为13cm。
3)入口斜径:左右各一,左(右)骶髂关节至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右斜径,平均值约为12.75cm。

图片图片

(2)中骨盆平面:是骨盆最小平面,呈纵椭圆形,重要。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方为第4-5骶椎之间。
1)中骨盆前后径:平均值约为11.5cm。

2)中骨盆横径:也称坐骨棘间径,为两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0cm,中骨盆最重要径线。 

(3)出口平面:由两个不在一个水平面上的共底边两个三角形组成。前三角平面的顶为耻骨联合下缘中点,两侧为耻骨下支及坐骨结节构成;后三角平面的顶为骶尾关节,两侧为骶结节韧带及前方坐骨结节构成。

1)出口横径:也称坐骨结节间径,为两坐骨结节内侧缘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9cm

2)出口前矢状径: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6cm。
3) 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
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8.5cm。若出口横径稍短,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径线之和>15cm时,一般足月的胎儿可利用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4)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5cm。

内生殖器

女性内生殖器位于真骨盆内,从外到内依次有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后两者合称子宫附件。

1.阴道:是性交器官,也是排出月经血和娩出胎儿的通道。

2.子宫:为产生月经的器官,精子到达输卵管的通道,孕育胎儿的场所,为分娩提供动力。

子宫位于盆腔中央,站立时呈前倾前屈位。成人子宫长7~8cm,宽4~5cm,厚2~3cm,重约50g,宫腔容积约5ml。子宫体和子宫颈的比例:婴儿期为1:2,成年妇女为2:1,老人为1:1

  子宫峡部:宫体和宫颈之间最狭窄的部位,非孕期长1cm,妊娠末期可达7~10cm,形成子宫下段,其上端为解剖学内口,下端为组织学内口 子宫体壁分三层,内为黏膜层(子宫内膜),中为肌层,外为浆膜层。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是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子宫韧带共有四对:①圆韧带:有维持子宫前倾位的作用。②阔韧带:维持子宫在盆腔的正中位置。③主韧带:是固定子宫颈正常位置。④宫骶韧带:将宫颈向后上牵引,间接保持子宫的前倾位

3.输卵管:是精子与卵子相遇的场所,受精后向宫腔运送受精卵。
①间质部:管腔最狭窄处,约1cm②峡部:输卵管结扎部位,长约2-3cm③壶腹部:正常的受精部位;异位妊娠好发部位④伞部:拾卵

4.卵巢:为一对性腺器官,产生卵子、分泌性激素
图片

生理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内分泌功能
 1.卵巢的周期性变化黄体寿命为14天,排卵时间为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

2.卵巢的功能:产生卵子及分泌性激素。

3.卵巢激素的生理功能

图片

图片

4.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1)增生期:月经周期的第5~14日
(2)分泌期:月经周期的第15~28日
(3)月经期:月经周期的第1~4日

图片

妊娠

妊娠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
卵子受精是妊娠开始,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排出是妊娠结束。

一、受精与着床
1.受精:精子和成卵子相结合的过程。
2. 受精卵着床:晚期囊胚侵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二、胎儿附属物的结构及其功能
胎儿附属物:胎盘、胎膜、脐带、羊水。

1.胎盘的形成、结构与功能
(1)胎盘的形成:由底脱膜、叶状绒毛膜、羊膜构成。

(2)胎盘的结构:足月胎盘呈圆形或椭圆形,盘状,中间厚边缘薄,重450~650g,直径16~20cm   厚1-3cm。

(3)胎盘的功能
  
1)气体交换。2)营养物质供应。3)排出胎儿代谢产物。
  
4)防御功能:
母血中的免疫物质如IgG可以通过胎盘,使胎儿得到抗体,对胎儿起保护作用。
  
5)合成功能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②人胎盘生乳素(HPL)③雌激素和孕激素。

2.胎膜:由羊膜、平滑绒毛膜组成。
3.脐带:妊娠足月胎儿的脐带长约30~100cm,平均55cm,内有
一条脐静脉和两条脐动脉。

4.羊水:正常足月妊娠羊水量800ml。

妊娠期母体变化

1.生殖系统

(1)子宫:
1)子宫体:随孕期逐渐增大变软,孕晚期呈
右旋

 2)子宫峡部:是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最狭窄的部分,非孕时长约1cm,孕后期被拉长形成子宫下段,临产时其长度可达7~10cm
 3)子宫颈:孕期宫颈外观肥大,呈
紫蓝色
(2)卵巢:妊娠期略增大,停止排卵。一侧卵巢可见妊娠黄体,妊娠黄体于妊娠10周前产生雌激素及孕激素,以维持妊娠,于孕10周后由胎盘取代

2.乳房:乳晕变黑,乳晕上的皮脂腺肥大形成散在的结节状小隆起,称蒙氏结节

3.循环系统及血液系统

(1)心排出量:至32~34周达到高峰,临产后在第二产程显著增加。心率每分钟增加10~15次。
(2)血容量增加:孕
32~34周达高峰,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血液稀释,出现生理性贫血

(3)妊娠合并心脏病,在妊娠32~34周、分娩期(尤其是第二产程)及产后3天之内,因心脏负荷较重,易发生心力衰竭。

(4)静脉压:若孕妇长时间处于仰卧位,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血压下降,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5)血液成分
 1)红细胞: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妊娠
生理性贫血
 2)白细胞增加: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加
 3)凝血因子:血液处于
高凝状态

4.泌尿系统
孕妇仰卧位尿量增加,故夜尿量多于日尿量。自妊娠中期,孕妇易患急性肾盂肾炎,以右侧多见。

5.呼吸系统
孕妇以胸式呼吸为主,呼吸较深,有过度通气现象,有利于提供孕妇和胎儿所需的氧气。

6.其他体重:妊娠13周以后平均每周增加350g,直至妊娠足月时体重平均增加12.5kg


妊娠诊断

妊娠期全过程从末次月经(  LMP)第一日开始计算, 280日,40周,10个孕月
    妊娠分三期:
1.早期妊娠:13周末之前。2.中期妊娠:14~27周末。3.晚期妊娠:第28周及其以后。

(一)早期妊娠的诊断

1.症状
(1)停经:停经是妊娠最早、最重要的症状

(2)早孕反应:一般于停经6左右出现,于妊娠12左右自行消失。
(3)尿频妊娠早期因子宫增大压迫膀胱而引起,至妊娠12周左右,增大的子宫进入腹腔,尿频症状消失。

2.体征

(1)乳房变化:乳房增大,乳头增大,乳晕着色,出现蒙氏结节。
(2)妇科检查:阴道、宫颈变软、充血、呈紫蓝色。停经6~8周双合诊检查
子宫峡部极软,感觉宫颈与宫体之间似不相连,称黑加征

3.辅助检查

(1)妊娠试验:HCG增高。
(2)
超声检查:是检查早期妊娠最快速最准确的方法

(二)中晚期妊娠的诊断

1.症状:有早期妊娠经过,可自觉胎动、听诊有胎心。
2.体征

(1)子宫增大:根据手测宫底高度或尺测耻上子宫长度,可以估计胎儿大小及孕周。
(2)胎动:孕妇于妊娠18~20周时开始自觉胎动,正常胎动每小时约3~5次
(3)胎体:妊娠24周后,通过四步触诊法能够查清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

(4)胎心音:妊娠18~20周用听诊器在孕妇腹壁上可听到胎心音,正常每分钟110~160次

1.胎姿势:胎儿在子宫内所采取的姿势。

2.胎产式: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称胎产式。
(1)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平行称纵产式

(2)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垂直称横产式
(3)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交叉称
斜产式

图片图片

3.胎先露:最先进入母体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称胎先露。

纵产式有头先露和臀先露,横产式为肩先露。

4.胎方位: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
    
枕先露以枕骨为指示点、面先露以颏骨为指示点、臀先露以骶骨为指示点、肩先露以肩胛骨为指示点。据指示点与母体骨盆入口左、右、前、后、横而有不同胎位。在各种胎方位中,只有枕前位为正常胎方位,其余为异常。
产前检查的时间:首次产检时间从确诊早孕开始;从妊娠20周开始,每4周产检一次;妊娠28周起,每2周产检一次;妊娠36周起,每一周产检一次。


(一)病史

推算预产期:按末次月经第1日算起,月份减3或加9,日数加7。实际分娩日期与推算的预产期可以相差1~2周。

(二)身体评估
(1)腹部检查:排尿后,孕妇仰卧于检查床上,头部稍抬高,双腿略屈曲分开,放松腹部。检查者站在孕妇右侧。

1)视诊:注意腹形及大小,腹部有无妊娠纹、手术瘢痕和水肿。
2)触诊:用四步触诊法检查子宫大小、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及先露是否衔接。
3)听诊:胎心音在靠近胎背侧上方的孕妇腹壁上听得最清楚。枕先露时,胎心音在脐下方右或左侧;臀先露时,胎心音在脐上方右或左侧;肩先露时,胎心音在脐部下方听得最清楚。

(2)骨盆测量

1)骨盆外测量:

1.髂棘间径:孕妇取伸腿仰卧位,两腿伸直,检查者位于孕妇右侧,面向孕妇头部。首先两手握住测量器两脚,将测量器上端靠在检查者右臂上,合拢测量器两脚检查是否归零。再张开测量器,用食指扪清髂前上棘,测量两侧髂前上棘外缘的距离,正常值23~26cm

2.髂嵴间径: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髂嵴外缘的距离。正常值25~28cm。

3.骶耻外径:孕妇左侧卧位,左腿屈曲,右腿伸直,检查者先将用右手食指扪清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固定测量器一脚,再将测量器另一脚固定于第五腰椎棘突下,稍稍用力压紧,测得骶耻外径。正常值18~20cm。

4.坐骨结节间径:孕妇取仰卧位,两腿向腹部弯曲,两手抱双膝,两腿分开,测量两侧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即为坐骨结节间径。正常值8.5~9.5cm也可用检查者的手拳概测,能容纳成人横置手拳为正常。

5.耻骨弓角度:检查者两手拇指指尖斜着对拢放置在在耻骨联合下缘,左右两拇指平放在耻骨降支上,测得的两拇指间的角度即为耻骨弓角度。正常值为90°--100°,小于80°为不正常。

2)骨盆内测量:测量时,孕妇取膀胱截石位,外阴消毒,检查者戴消毒手套并涂润滑油。
①骶耻内径:对角径,
正常值为12.5~13cm

②坐骨棘间径(中骨盆):测量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约为10cm


(三)教会孕妇自我监护

(1)胎动监测:指导孕妇自妊娠28周开始,每日早、中、晚各数1h胎动数,3h胎动数相加乘以4,即为12h的胎动数。如12h的胎动数在30次或以上,反映胎儿的情况良好。如12h内胎动次数累计<10次,或逐日下降>50%而不能恢复者,应考虑胎儿有宫内缺氧,需及时采取措施。若胎动停止或异常剧烈,提示胎儿有严重缺氧,应紧急处理。胎动消失后24小时后胎心音消失

(2)胎心监测:如胎心率在110~160次/分钟,提示胎儿情况良好,如胎心率<110次/分钟或>160次/分钟,提示胎儿缺氧,需立即左侧卧位、吸氧,并及时就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