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记忆 | 家乡的煎饼

 sdtsgxsyl 2025-04-15 发布于天津
文:离离草
这几天,北方地区遭受了一轮少见的大风袭击,天津也未能幸免。这样狂风肆虐的天气,人也变得慵懒,宽阔的马路上空荡荡的,天地间突然就安静下来。
周末清晨,躺在床上,听着窗外呼啸的西北风吹得窗棂噼啪作响,嘶吼的狂风撕咬荡平人世间。正当我心安理得躲在被窝看手机时,铃声响起,是上门送货的快递员。打开包裹,原来是母亲邮寄给我的煎饼。心头的阴霾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心欢喜和感动。
图片
我是地道山东人,生于斯长于斯。从长出乳牙能够自己咀嚼食物开始,就与煎饼结下不解之缘。小时候没有零食,孩子们疯玩饿了,便回家扯上一块煎饼充饥。记忆里,生活中的主食除了煎饼还是煎饼。虽然单一,却并不缺乏营养。煎饼包裹着各种蔬菜,那种舌尖上的享受,毫不逊色于天津的特色美食“大饼卷一切”。
我出生时,十年动荡刚刚过去,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物质自然比较匮乏,农民的衣食住行基本都是自给自足,尤其是吃的东西,原材料都来自于自家土地生产的农产品,如麦子、小米、玉米、高粱、花生、红薯……很少花钱购买其他食材,主要也是手头比较拮据,不允许有多余的开支。
图片
北方农民只在“逢年过节”这些重要的日子和“款待亲友”这样隆重的场合里,才舍得买上一些大米和猪肉,蒸上一锅清香四溢的米饭,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水饺,炒上一桌荤素搭配合宜的下酒菜……既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也让人们觉得日子有奔头。大约,这些,便是农人心里的人间美味吧。
图片
小时候的我,体弱多病,食欲不好,饭量也小。为了让我多吃一些,母亲总是节衣缩食,想方设法改善我的伙食。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母亲买来一点大米,为了能够让我多吃几次,她便找来一个小小的搪瓷缸子,把大米放在里面,蒸了小半碗给我吃。
图片
四十多年过去了,很多往事如袅袅炊烟随风飘散,但这件事情却清晰烙印在我的脑海深处,我的记忆里也一直留存着那小半碗米饭的清香,那是任何珍馐佳肴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贫穷的童年过得比任何同龄人都更富有,更满足。
图片
如今,米饭早已不再奢侈,有时甚至会被嫌弃;煎饼,却长长久久地陪伴着我的三餐四季。无需多,但少不得。
读高中时,学校在县城,远离家乡。九十年代中期,城乡之间的交通仍极为不便,路费也贵得让人咂舌,只能住校,每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每次回家,父母都会在礼拜六天不亮时就起床,然后两人一圈又一圈无限循环地推着石磨,待东边的天空泛出鱼肚白时,他们就把头一天晚上泡好的一大盆小麦粒撵磨成粗糙粘稠的面糊糊。接下来,母亲在被烟熏火燎的黑乎乎的厨房席地支起一盘鏊子,自己一边烧火一边烙制出一张张香喷喷的煎饼。
图片
那时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搬个板凳坐在母亲身边,跟她聊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陪她唠唠家长里短和鸡毛蒜皮。当然,也忘不了趁热吃两张香气扑鼻的煎饼。新烙出煎饼有着天然的麦香味,直钻进肺腑,啥也不用卷,简单折叠几下,一张煎饼很快便穿肠过肚。
图片
礼拜天返校时,母亲便把折叠得方方正正的一大袋煎饼塞进我的行囊,加上一瓶炒熟的咸菜疙瘩,这就是我一个月的口粮。既没有蔬菜,更没有肉蛋,父母能提供给我的最大营养,只不过是朝咸菜里多加两勺花生油。日子清苦,学习紧张,吃着母亲亲手烙制的煎饼,三年时光倏忽而过。
读大学后,再也不用背着煎饼去学校,学校食堂可谓应有尽有,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就像第一次走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一样,我贪婪而又节制地品尝着那些“山珍海味”,但脑海中却时不时就浮现出家乡煎饼的影子,想起家乡煎饼的麦香味,还有母亲劳碌的身影。偶尔约上同寝室舍友,在学校周边碰着运气找菜煎饼解馋。
图片
再后来,我跑到秀丽的江南水乡读研究生,远隔千山万水,便彻底与家乡的煎饼绝缘。时间久了,它似乎也慢慢淡出了我的生活。只在寒暑假回家时,才能重拾曾经的记忆,找回那种熟悉的感觉,但习惯了米饭和馒头的牙齿却有些不太适应。
硕士毕业后,带着满腔热血,我回到阔别三年的家乡。自然,又跟失联的煎饼再次建立联系,如同久别重逢的亲友,虽有几分陌生感,很快便熟络起来。
图片
认识先生后,他第一次去我家,既不会卷煎饼,也咬不动煎饼。一张扇形的煎饼,我们拿在手里左右折叠几下就能包裹各种菜肴,他铺在餐桌上半天也弄不好,只好夹些菜放在上面随意窝成一个粽子状,样子甚是搞笑,至今仍未学会。
春节回娘家,带回来两大包煎饼,孩子们都不吃,先生吃的也少,我自己一直吃到现在。那些懒得做饭的日子里,煮两个鸡蛋,或者煮一块豆腐,用煎饼包起来,再撒上一点盐巴,滴上几滴花生油,便是一顿美味佳肴。
前两天打电话告诉母亲,我的煎饼吃完了,完全没想到,在这样狂风肆虐的日子里,却收到沉甸甸的三大包煎饼,每包各一种口味——小米、玉米和全麦。我向顶风工作的快递员表达了谢意,谢谢他在这样的日子里让我感受到浓浓的母爱,品尝到家乡煎饼的味道……
图片
随着国家“振兴乡村经济”政策的出台,农村的物质条件有了极大改善,现代化的新农村遍地开花。原始的石磨工具早就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煎饼机,省时省力又高效高产,品类也很丰富,能够满足不同人们的口味需求。
如今,母亲年事已高,对于烙煎饼也是有心无力。家里日常食用的煎饼,都是用麦子贴上一些钱买来的,早已没有了童年的味道。我一直喜欢吃,许是一种情怀吧;抑或,那是纯粹的绿叶对根的思恋,是客居异乡的游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乡情。
—— 完  ——
 作者简介
家有俩娃的全职妈妈,做过十多年高校教师,混迹过大型国企央企。勇敢裸辞后,从三线城市来到省城,又从省城来到直辖市。喜读书爱运动,闲暇写写文章,直抒胸中块垒,偶有作品发表,在摸索中陪读的同时享受三餐四季的烟火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