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繁露读书在上一篇文章《什么是我》的文末,提到了要发挥人的主体性。但是上文对主体性的描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看起来好像知道要表达什么,但是还是不够清楚,在本篇文章中,我将继续学习主体性的内涵,我想先把“大家”的观点和内容整理一下,所以本文风格有点偏理论性,读起来趣味性不强。姑且当做一篇参考资料先放在这里,后续我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再重新写一篇文字,争取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清楚对主体性的个人理解。 闲话不多叙,开始正文,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什么是主体性 二、概述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历史 三、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主体性表达 一、什么是主体性。 百度百科对主体性有以下定义:“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个人看法以及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 用当年明月的话来说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既不是完全服从自然限制,简单的完成生命过程,也不是完全受限于其他人和组织,在压迫中过一辈子。 二、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历史。 我这里挑选几个代表观点,做一点概述。 普罗泰戈拉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一方面,赋予了人对世界认知和判断的主体性。在中古以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被宗教和神话所主导,认为世界是由神的意志来支配,而人只是从属地位。简单来说,就是以前你自己不要有啥想法,一切听神的指示就行。另一方面,意味着人的价值被提升到了新的地位,以前世间万物的价值都是神来决定,以后人才是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人的利益、需求和愿望应当成为评判事物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在他看来,真理和美德蕴含在人的灵魂中。苏格拉底的 “认识你自己” 深化了主体性思想。与普罗泰戈拉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 相比,苏格拉底更加注重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认识。普罗泰戈拉的思想强调了人的感觉和认知在判断事物中的作用,而苏格拉底则进一步追问人的本质和价值,探讨人类如何通过认识自己来实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他认为,认识自己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身体和外在行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灵魂和内在思想的认识。只有当人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灵魂的本质和需求时,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发现,我们可以怀疑外在一切事物,因为人对于外界的感知可能不一定是真实的,就像做梦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身处真实的场景一样,但是梦是虚幻的,然而“我在思考”这件事情无法被怀疑,因为当我们怀疑自己是否思考的时候,恰恰证明了我们在思考。笛卡尔强调了人的理性思维在认识世界中的主体性。笛卡尔将自我意识确立为哲学的出发点。 康德也深受笛卡尔的影响,他将笛卡尔的 “我思” 发展成为了先验的自我意识。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不仅依赖于经验,更依赖于主体先天具有的认识形式和范畴。他提出了 “人为自然立法” 的著名观点,强调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动构建作用。在康德看来,主体通过先天的时空形式和范畴对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从而使经验成为可能,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康德的这一思想进一步深化了主体性理论,使人们对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绝对精神哲学将主体性理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巅峰。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是其核心思想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人们理解主体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黑格尔认为,主体与客体并非是相互孤立、静止的存在,而是通过辩证法的动态过程相互转化、统一。他提出了 “绝对精神” 这一概念,将其作为宇宙万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逻辑。绝对精神是一种客观的、无限的精神实体,它涵盖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全部发展过程。 ……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主体性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道路,从社会经济结构出发,深入探讨了主体性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形成和变化,为我们理解主体性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经济结构是这个整体的基础,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也深刻影响着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主体性的基础,而社会经济结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背景和条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中,人们的实践活动方式和内容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主体性的差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经济结构以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工人则一无所有,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存。在这种社会经济结构下,工人的主体性受到了极大的压抑和扭曲。他们被迫在资本家的工厂中进行高强度的劳动,劳动成果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自己却只能获得微薄的工资。工人在劳动中失去了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和对劳动成果的支配权,他们的劳动成为了一种异化的劳动,失去了创造性和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工人的主体性被异化为一种被动的、受压迫的存在,他们的自由和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犯。 马克思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动物与其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自然的,它们的行动往往基于遗传和本能;而人类不仅具有生命活动,而且能够将自身的生命活动提升到意识的层面。 当人能够清晰地将自己的生活作为意识的对象,并在意识中将对象和自我区别开来时,便意味着人类超越了动物的本能驱动,开始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人的生命活动因此变得有意识、有目的,认识自我和改变外部世界才成为可能。 当我们回顾马克思的思想历史,可以看到,他对主体性的理解一步步离开自我意识哲学,从主观的天上回到现实的地上。马克思正是通过实践概念将“主体性”从抽象的思辨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清除了黑格尔哲学中遗留的“纯粹概念神话”,赋予主体性更加具体和现实的内涵。主体性不是抽象地存在于意识或精神之中,而是体现在人的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实践是彰显人的主体性的桥梁和纽带。 三、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主体性表达。 老子提出了 “道法自然” 的著名观点,这一观点蕴含着深刻的主体性思想。老子认为,“道”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它具有自主、自成的特性,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的支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 “自然” 并非指自然界,而是指 “道” 的自然而然、自我主宰的状态。人作为天地万物之一,应该效法 “道” 的自然本性,追求自我主宰和自由发展。在老子看来,人们往往受到外在的名利、欲望和社会规范的束缚,失去了自我的本真和自由。只有摆脱这些外在的束缚,回归到自然的状态,才能实现人的主体性。这种思想强调了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的重要性。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强调了人的心灵自由和超越。庄子认为,人生充满了忧愁和烦恼,其根源在于人为了追求外物而丧失了自己的本性。人们往往被名利、欲望所驱使,陷入到无尽的纷争和痛苦之中。庄子主张超越世俗的观念和价值,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逍遥。他提出了 “逍遥游” 的思想,认为只有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和精神的羁绊,才能达到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在庄子的哲学中,人的主体性体现在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我的超越上。他通过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引导人们超越现实的困境,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儒家学派的孔子和孟子也对主体性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孔子提出了 “仁” 的思想,将其作为人的本质和最高道德准则。“仁” 的核心是 “爱人”,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孔子认为,人应该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实现 “仁” 的境界。他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和道德自觉,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道德力量,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追求道德的完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通过这种自我反省的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人的主体性。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 “性善论”。他认为,人天生具有 “四端” 之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是人的善良本性的体现。孟子强调人的主体性在于扩充和发展这些内在的善端,通过 “养浩然之气”,实现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升华。在孟子看来,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只要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人的主体性和道德力量的高度自信。 宋明理学时期,朱熹和王阳明等思想家对主体性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朱熹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人欲则是导致社会混乱和道德沦丧的根源。朱熹强调通过 “格物致知” 的方法,即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穷究事物的天理,从而达到对天理的认识和把握。在朱熹的哲学中,人的主体性体现在对天理的追求和对自我欲望的克制上。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修养自己的品德,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实现与天理的合一,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王阳明则提出了 “心学” 思想,强调 “心即理”“致良知” 和 “知行合一”。他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天理就在人的心中。人们只需要通过内心的反省和体悟,就能够认识到天理,实现良知的觉醒。王阳明的 “致良知” 思想,强调了人的自我意识和道德自觉,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只要能够将良知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就能够实现人的主体性。“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知行关系的理解,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有关主体性的“大家”观点,大家们不一定明确的说了自己的理论就是表达了主体性的含义,只是我在理解的时候根据主体性的含义,做了一些整理,肯定有遗漏不准确的地方。 独行快,众行远,期待更多的朋友与我一起读书,一起发现,一起交流,一起进步! |
|
来自: Tomsp360lib >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