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权力场上的'财务总监'架空'董事长' 1368年朱元璋称帝时,大明集团的权力架构像极了今天的创业公司。皇帝是董事长,中书省是CEO办公室,胡惟庸这个'首席执行宰相'手里攥着批红权——相当于现代公司里财务总监能代签董事长名字的印章。 《明太祖实录》里藏着句要命的话:洪武四年老朱亲口说'中书朕之喉舌'。这话就像给胡惟庸打了鸡血,让他真以为自己是二老板。但老朱玩的是阳谋,他一边让中书省处理120件日常奏章(李新峰《明初政治史研究》),一边偷偷培养翰林院当备胎。这就好比董事长明面夸CEO能干,暗地里却在实习生群里物色接班人。 冷知识:胡府遗址出土的波斯地砖证明,这位宰相家里通着'海上丝绸之路',外宾来访都不用住驿站。 二、盐商口袋里的'造反经费' 要说胡惟庸的底气,得扒开大明的钱袋子看看。黄仁宇算过笔账:洪武八年全国41%的税收来自盐业,相当于今天某省烟草税收撑起半边天。胡惟庸弟弟胡惟忠坐着两淮盐运使的肥缺,盐商送钱都得排队叫号。 台北故宫藏着份洪武十年的秘密账本:那年两淮盐税实际到账不足六成,缺口够养十万精兵。更绝的是,胡党发明了'折色法',把该交朝廷的盐换成等值丝绸,转手倒卖到朝鲜赚差价。这套资本运作,华尔街见了都得叫声祖师爷。 三、水军调动的'地理笑话' 《明史》说胡惟庸要调明州卫水军谋反,这事听着就离谱。谭其骧地图上标得明白:明州卫(今宁波)到倭寇老巢直线距离80海里,看着是挺近。但拿卫星地图一量,那片海域暗礁比麻将牌还密,大船开进去准搁浅。 现代海警快艇都犯怵的水路,明朝战船去造反?好比开着五菱宏光冲击三峡大坝。老朱怕是早就看穿这场军事cosplay,等着抓现行呢。 四、老朱给自己挖的'制度天坑' 朱元璋废丞相的操作,像极了卸磨杀驴。中书省没了,但各地奏章洪水般涌来。胡惟庸借机把批红权从'代签'玩成'代批',活生生造出个影子内阁。翰林院那帮书呆子还在背《大诰》,宰相已经把各地官员任命名单揣兜里了。 这场景好比董事长裁掉所有中层,结果基层员工直接向保洁阿姨汇报工作。等老朱反应过来,胡党早已把持六部十五年——足够把亲信安插到每个关键岗位。 五、算命先生给的'勇气' 胡惟庸晚年迷上算命不是偶然。东洋文库藏的《胡公行状》里写他'夜观星象,日请乩童',活脱脱明朝版马斯克。当时南京城里流传着'日月并行'的谶语,宰相听着听着就真以为自己是那个'月亮'。 更魔幻的是,胡府挖出的占卜甲骨显示,这位宰相起事前算过六十四卦。占出'大凶'就改日再算,直到刷出'吉卦'为止——堪称古代大数据算命第一人。 注解: 1. 李新峰《明初政治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第302页:详细统计洪武九年中书省日均处理奏章量 2. 台北故宫《洪武十年户部题本》(档案号000746):揭露盐税贪腐实况 3. 宁波考古所《胡惟庸府邸发掘报告》(2021):波斯地砖与占卜甲骨实物证据 4. 陈学霖《明初谶纬研究》(中华书局,2018)第88页:'日月并行'谶语考据 结语: 胡惟庸案的本质,是制度BUG引发的系统崩溃。老朱既要宰相干活又不给名分,逼出个'地下CEO'。当皇权与相权的跷跷板失衡时,应声而断的永远是下面那根。这场对决没有赢家,只有写在《皇明祖训》里的那句'永不设相',在奉天殿的穿堂风里瑟瑟发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