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公众号与您相伴4419天▲戳上方蓝字关注 ![]() ![]() 一个人静不下来的时候,心就不安了,心不安定,思维就不周全。 很多人常常说,“哎呦,早知道就好了”,“怎么那时候没想到”,“那时候就是太吵了......”这都是事实。 要有所得,一开始就要有所止,止就是预先设定的标准。没有标准,怎么知道得到了没有? 有所得,无所得,要看你标准定在哪里。 止于至善的意思是说,我们一生一世,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随时调整人、事、地、物的关系,让它达到一个此时此地最合理的水平。 我们把它叫作动态当中的平衡点,所有人都在找动态的平衡。 凡事求合理 中国不是凡事求合法的国家,西方人是一切依法办理,我们为什么不照西方的样子? 很简单,因为法是死的,它动不了,它没有办法配合环境的变化。 你说可以修法,当然可以,但修法要经过很漫长的时间,永远赶不上现实的变化。 理是随时在动,理在哪里?理在你的心中。法在哪里?法在文字上。 所以中国人不是不守法,我们没有不守法的人,我们只做一件事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衡情论理,合理解决。 就这一句话,没有一个人例外,我们一向都是这么做的,只是我们说不出来而已。 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不管你在多高多低的职位,你做什么事情,你敢不敢把法令调出来依法办理? 那后遗症太严重了,而且办不通。所以你把法律法规摆在这里,就要开始想,情理何在,衡情论理,找到此时、此地、此人、此事。 这个弹性有多大!所以外国人老批评我们执法不严,个别差异这么大。本来执法就不可能严,怎么可能严? 大家去看看,凡是执法非常严的人,后果怎么样?就是众叛亲离,没有人服气的。 要随时调整 凡事求合理,还不够,必须加上一句话,叫作随时调整。 为什么要随时调整呢?因为凡事都是随时在变动的。 办公的人只求自己不犯错,不管别人死活,我们不要这样的人。我们要衡情论理,能够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状况,给他最合适的处治。 当然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出于私心,但那是他的事,我们只求问心无愧。 如果一切都按照法律去办,会损失多少人才?会折杀多少忠臣?会招来多少怨恨? 这个才值得大家好好去想一想,不是嘴巴讲讲那么容易,依法办理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绝无此事! 既然依法办理解决不了问题,我们是不是每一样事情都要个案处理?那也不对,那就太过分了。 那怎么办呢? 我们讲三句话,这三句话是自古以来都在用的:权不离经,权不损人,权不多用。 权经之道 第一,权不离经。就是不管怎么变,都不能离开基本原则。 赏罚分明是一个经,一定要赏罚分明,但是怎么赏,那是不一样的。 对于君子,要赏他比较长远的,比如升官,让他可以继续为你分忧; 而对于小人,要赏他短暂的,可以给钱但不升他的官,就一次投放,这样有所差别,有所分辨就对了。 经,我们今天都很熟悉,就是经常的意思,代表的是常则,是不可变的,对人来说,那就是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一个人如果变到连基本原则都没有,那他就乱套了; 如果只有一个原则,“我就是这样”,那要么是脑筋不够用,要么就是不用脑筋。
第二,权不损人。我不损人,虽然你有功劳,我也知道你是小人,可我还是给你重赏。 赏什么?赏金钱,因为你会这样做,不过是贪金钱而已,我们没有损害你。 可是我更没有损害那些忠良的人,因为我给忠良的是比较长久的东西,给小人的是短暂的东西。 君子心里也应该有数,不能看到别人获利多,好处多,心里就动摇,那就变小人了。 那我也可以给你钱,把你的官贬回来,你自己选择。 第三,权不多用。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一直存有这样一个很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鼓励你要变,然后马上另一方面告诉你不能乱变,不能常常变,常常变就没有规矩。 为什么会这样呢? 刚推你出去,马上又把你拉回来,把你拉回来的时候,又马上把你推出去; 当他说支持你的时候,他是随时会撒手不管的,这才叫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支持你,你好好干,下面那一句话就是,只要你不好好干,我手就缩回来了。 我越支持你,你攀得越高,我一缩回来,你就摔得越重,所以爬得越高的人,摔得越惨。 听起来好像这个很绝情,但本来就应该这样,我为什么要无条件支持你? 我支持你就是要你凭良心,好好干,你不要拖累我——我觉得这都很正常。 我支持你,你把我搞垮了,那我算什么?我支持你,结果你危害社会,那我支持你干什么呢? 所以有些人觉得中国人很奸诈,讲话不算数,又是两面人什么的,那都是小人的心态,不是君子的度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