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刮痧常识十五条

 江南烟雨阁 2025-04-16 发布于河南

图片

一、刮痧是什么   

很多人说起刮痧就会想到“民间小把戏、老太太的土方法、调羹刮得火辣辣地疼”~       

刮痧,其实是古中医六法之首(砭、针、灸、按跷、导引、汤药),非药物疗法之佼佼者。    

刮痧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通过一定的刮痧器具和相应手法,蘸取润滑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         

在刮痧——出痧——痧退的过程中,是自家溶血之作用,是一种优良的激潜疗法,旨在重建人体内环境之新平衡。       

刮痧可治疗的适应症非常广泛,主要且不限于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膝关节问题、肌肉痉挛、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病症。刮痧较其他疗法显效快,且无毒副作用,易于被接受。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运动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摄入过多,导致“因瘀致虚”的体质比较多。     

而刮痧可以通过刺激皮肤和皮下毛细血管、汗腺等,使体内秽浊之气得以宣泄,组织经络的病理产物以痧的形式排出,起到防病保健的效果。  

二、刮痧为什么能治病 

刮痧的作用区——皮肤,是人体最大面积的器官。皮肤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当机体卫外功能失常时,病邪可通过皮部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      

正如《素问·皮部论》所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 外界对身体的影响,是一层层深入的,从皮毛到肉,再筋,再骨。那么治疗的时候,也是一样,刮痧推动气血将病气一层层的再往外推出来。      

同时又平行的进行治疗,将表皮下经络瘀堵的地方通过外力调通,以通为用,以通为补,使气血流通从而使经络脏腑的生理功能得以恢复平衡。     

三、刮痧的“痧”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痧”实际上就是在皮肤下面看得见的一种红色或紫色的斑点和斑片,是渗出于血管之外的含有代谢产物的血液。人体内如果有风湿之气,在刮痧时就会出“痧”,但是这种风湿之气不是引起痧的全部原因,还有血液里的一些代谢产物,如果引起血液循环障碍也会引起出痧。 

四、刮出来的痧和淤血是一回事吗?    

答:淤血一般都是有外伤引起的,造成血管不同程度损伤,如血管断裂,出血量较多,一般有淤血的部位都会引起新的疼痛,而且活动不方便。刮痧以后出现的红色或紫色的斑点,是从毛细血管中渗透出来的血液,停止刮痧后,出痧的情况立刻停止,出血量相当少,对神经不产生压迫,所以刮痧完毕以后不产生新的疼痛,反而由于痧的排出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毒素排泄得更快,因此还具有治疗的作用。    

五、刮痧和排毒有什么关系?     

答:“痧”实际上就是含有病理产物的血液,人每天要产生一些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应该通过呼吸、出汗、大小便等方式及时排出体外,可当人体脏腑功能减弱的时候,这些产物就会在人体蓄积起来,成为危害身体健康的内毒素,这样刮痧的时候痧就可以反映出来。         

六、刮痧只有泻没有补?     

刮痧疗法又称“砭法”,是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古书中记载的“砭、针、灸、药”四法之一。砭法由于不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材料,只需要双手或者刮痧板,并且只要懂得医理和经络就能随时随地为人们治病,因此是最方便的治疗手段,被古人列为四法之首。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的基本治则之一,也是刮痧疗法的基本原则。从表面看,刮痧虽无直接补益或泻邪的物质进入体内,但依靠补泻手法在体表一定部位刺激,即可起到促进或抑制机体功能的作用,其本质属于补或泻的范畴。刮痧疗法的补泻作用,固然与腧穴的治疗作用有关,但主要取决于刮痧操作力量的轻重、速度的急缓、时间的长短、刮拭的方向、刮痧的次数等因素,是依靠补泻手法来实现的。因此刮痧并非只有泻没有补,而是因手法有异。   

七、出痧就是皮下出血吗?      

很多人争议刮痧是损伤毛细血管造成的皮下出血,那么为什么有的地方不出痧呢?为什么每刮一次出痧都会减少呢?中医认为,刮痧时体内致病因素由经络溢出,积聚皮下,出现形状如沙粒,或散在,或密集,或成片,或融合的“痧”,也称“痧毒”。痧是渗出于脉外含有毒素的离经之血,出痧的过程是排毒的过程。       

西医认为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由于细菌、病毒的侵害,产生毒素、毒性物质,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在体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潴留而成为危害机体健康的内毒素。这些毒素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以至于黏膜、肌肤之下充血或出现充血点。这与中医对刮痧机理的认识不谋而合。           

临床发现,健康人刮痧后不出痧,一些有潜伏病变的人则会出痧。一般会因病变部位、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不同,出痧的部位、颜色、形态也不同。同一种病症出痧的部位、颜色、形态又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与经脉循行分布、全息穴区及脏腑经络的病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八、出痧是不是越多越好?     

有人认为出痧是排毒的过程,那是不是出痧越多就越好呢?刮痧时我们要求“徐而和”的手法,操作时通过透皮入骨的手法达到临床效果。切忌使用暴力手法强行出痧,但也忌讳仅仅在皮肤表面刮拭,这样不但没有治疗效果,还会形成表皮水肿、皮肤破损。每一板刮拭都应速度均匀、力度平稳,避免忽轻忽重、头轻尾重或头重尾轻的现象。一些肥胖、肌肉发达或是气血不足者不易出痧,腹部头面部等部位也不易出痧,因此不可盲目暴力刮痧。现在美容院的所谓仪器刮痧,刮拭后全身通红,每个部位都是一模一样的痧象,且在刮拭过程中未做到辨证、循经,是不可取的。  

图片

九、 刮不出痧就是力气用的不够重?

不出痧有多种原因。第一种情况是身体状态确实很好,没有太多离经之血需要排出。第二种是之前身体瘀堵的太厉害了或者身体太虚,反而暂时出不了痧。第三种情况就是刮痧的人水平不够,该出的痧没有出来。这三种情况下,若一味使用蛮力或者延长刮痧时间,反而产生伤害身体的反效果。     

十、 出痧越多越好吗?    

出痧的多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而虚证、寒证则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是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不易出痧;肥胖之人与肌肉丰满而体格强壮者,出痧少而轻。寒冷季节室温低,痧出迟缓。刮痧的效果不是以出痧多少为唯一指标。     

十一、 刮痧的时候有疼痛感怎么办?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如果在手法并不重的情况下,还是感觉到很疼痛,就证明经络瘀堵的厉害,更加需要加以疏导。但是不要用蛮力,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疏通,遇到部分特别敏感怕痛者,力度不够次数补。刮时关注患者感受调整板压,见痧现紫黑即止。    

十二、 可以用勺子/硬币/碗/木梳背刮痧吗?

尽量选用专业的刮痧板。常见的有牛角板、铜板等,如果实在不方便,可以随手取材,但所取材质不能尖锐,注意润滑,切忌不要刮破皮肤。     

图片

十三、 要用什么样的刮痧油呢?

刮痧油主要起润滑作用,种类较多,分为液体类和乳膏类,常用的有香油、山茶油等。可在刮痧油中加入少些盐,帮助出邪毒。  

十四、刮痧注意事项   

1、注意保暖 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应回避风扇,不可直接吹刮拭部位。否则遇风寒之邪,邪气可从开泄的毛孔直接入里,不仅影响疗效,更易引发新的疾病,得不偿失。 

2、刮痧顺序 一般原则是先刮头颈部、背腰部,再刮胸腹部,最后刮四肢和关节部。每个部位一般先刮阳经,后刮阴经;先刮拭身体左侧,后刮拭身体右侧。       

3、刮痧方向 不要来回刮,原则上应由上而下,由内向外。面部由内向外刮,头部由头顶向周围,项部由上向下,背腰部由上而下及由内向外,胸部由内向外,腹部由上而下, 四肢由上而下。应刮完一处之后,再刮另一处,不可无次序地刮拭。     

4、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进行刮痧,要有时间限制 每个部位的刮拭时间为3~5分钟;用补刮手法刮拭每个部位的时间为5~10分钟。通常一个患者,应选3~5个部位进行刮拭,对不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者,以皮肤出现痧点、紫斑即可,不可强求出痧。  

5、结合体质 体弱年迈、儿童及特别紧张怕痛的患者宜用补法刮拭,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及全身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意外情况。   

6、病情重、病灶深,但体质好或疼痛性疾病患者 刮痧宜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进行刮拭,病情轻、病灶浅、但体质较差的患者,宜用补法。     

7、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时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一般3~ 5次为1个疗程。  

8、凡肌肉丰满处(如背部、臀部、胸部、腹部、四肢)宜用刮痧板的横面( 薄面、厚面均可) 刮拭,对一些关节处、手足指(趾)部、头面部等肌肉较少、凹凸较多处宜用刮痧板棱角进行刮拭。        

9、刮痧过程中如见晕刮(症见面色㿠白,冷汗不止,吐或欲泻或晕,脉微弱)立刻停刮,速让患者平卧,取头低足稍位高,休息片刻,饮一杯温开水即可缓解。若尚未恢复,可速挑刮水沟,刮百会,点按内关、内关、涌泉、刮膻中等,以促使其恢复。         

10、刮痧后1-2天内所刮部位出现疼痛感(但不剧烈)或有虫行感,局部出现风疹块样变化,均属正常反应

11、刮痧后应休息片刻并喝一杯温水,不要立刻用冷水洗手脚,如遇雨天不要立刻外出,2小时内不要洗澡或直接吹空调。

十五、刮痧禁忌

1. 重度心脏病、肾衰竭、肝硬化腹水者、全身重度水肿者,禁忌刮痧。    

2. 大血管显现处禁用重刮,可用棱角避开血管用点按轻手法刮拭,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的患者,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拭,用轻手法。   

3. 皮肤高度过敏、皮肤病,如皮肤上破损溃疡、疮疖、新鲜或未愈合的伤口及外伤骨折处禁刮。     

4. 经期女性下腹部、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妇女的乳头禁刮。     

5. 眼睛、耳孔、鼻孔、舌、口唇五官处、前后二阴、脐窝(神阙穴) 处禁刮。       

6. 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禁刮拭以免出现晕刮现象。        

7. 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颈部禁用刮痧。      

8. 对尿潴留患者的小腹部慎用重力刮痧,以轻力揉按为准。       

9、诊断不明确的疾病或急性病、危重病患者应交给医生诊治或在医生指导下刮痧。       

10、过度疲劳、空腹或大汗、大出血后不宜刮痧。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白血病等病人不能刮痧。          

11、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的体表不能刮痧。


“为弘扬祖国传统瑰宝,尽绵薄之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