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传世法帖,普遍呈现秀逸、绰约风姿,尤其是《兰亭序》,字字灵动,犹如仙女一般,美得令人心醉,这种俊丽风貌,虽然雅俗共赏,迎合大众审美,但是也产生“刻板印象”。 ![]() 后世9成的学者,认同“王字”仅有飘逸感,姿态柔和,若是令其创作狂草,就如同“林黛玉抡大锤”,定然十分违和,实际上,这是完全错误的,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最是变幻多端。 ![]() 李誉曾说:“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历朝的名家,皆取出“王字”一种风貌,将其夸张化,其中不仅仅只有,常见的温润儒和之风,还有古拙、雄浑的一面,以及诡谲不羁的狂草。 ![]() 譬如近期,日本发现王羲之唯一狂草——《草书黄庭内景经》,此帖乃是王羲之尺幅最大的草书,共计2000多字,单字约为3~6厘米,可谓把狂草的笔法和构势,一次性、系统的展现清楚。 ![]() 相比著名的《十七帖》等小草,卷内的字体宽阔,构势明朗,与现代人的书写习惯相符,同时也利于观察,每个字的笔法变化,线条如龙蛇竞走,笔锋横扫处,气吞山河,枯墨飞白时,苍茫如戈壁烈风。 ![]() 比如“道”字,中锋直下,线条刚劲之中,暗藏篆籀古意,这种“锥画沙”的质感,一方面源自王羲之,高深的书法境界,另一方面,得益独特的执笔方式。 魏晋没有高桌,书法家创作,多亲自拿纸,或者坐在低矮的案几,依靠腕力行笔,笔锋垂直纸面,力透纸背,书写面积开阔,运笔转换也更加灵活。 ![]() 因此卷中的狂草,笔笔刚柔尽备,结体亦是如此,平稳之中追求妙趣,“紫”字上半部分,布白疏朗,造型奇异、险绝,下半部分的笔画,则是娇小稳健,如此鲜明对比,强化视觉效果,营造立体感和生命力。 ![]() 这幅《草书黄庭内景经》比唐代狂草,早了几百年,它引领之后的狂草风潮,揭露张旭、怀素的笔法根源,非常值得临摹,学到纯正的狂草,可惜纸本原稿,早已消失,幸好“初拓本”妥善传世。 ![]() 据说启功先生,无意间得知此帖,为了见到真容,苦寻70多年,终得范本,时常临摹和品析,同时进行鉴定,认定是王羲之所写无疑,可惜“初拓本”不慎流入日本,近期公开露面,狠狠打脸,那些嘲讽“王书”柔媚的喷子。 ![]() 并且这幅拓本,全篇无一字缺损,字口完整,笔画清晰,无半分刻刀气,字迹生动且细腻,可以观察细节,把握最精准、最灵动的狂草,若把2000余字的技法,全都化为己用,之后学习张旭、怀素的狂草,皆是轻松拿捏。 ![]()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