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岐黄堂中醫 2019-11-20

渭水一夫

草圣诞生的前后

艺无止境。如果张旭、怀素、黄庭坚能活到现在,我相信,他们的草书会更惊艳!

然而,在草书史上,这三位先贤已经交给了我们一张张绝对酷毙的草书答卷,它们风格各异,精彩纷呈,堪称中华文明灿烂的遗产,并且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史草书史上一次次华丽的转身!

草书始创于东汉的张芝,他把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创造了今草。今草书写快捿,流便,又有很强的抒情性。由其是它形势上的表现,比如那变幻莫测的线条、跳宕的点画、夸张的结字,一反之前篆隶相对规矩、板滞的常态,令人耳目一新,给人心灵自由、思想解放的遐想空间。今草的出现,惊到了张芝自己,粉到了书法圈,也惊艳了时光。习草书者,趋之若鹜。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张芝《冠军帖》草书 局部)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字伯英,汉族,敦煌郡源泉县(今属甘肃酒泉市瓜州县)人,东汉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草圣”、“草书之祖”。代表作有《八月帖》、《秋凉帖》、《今欲归帖》、《终年帖》、《冠军帖》。孙过庭(646年一691年)《书谱》载:“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张即张芝,草书绝妙。他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章草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独创一面。唐代张怀瓘(生卒年不详)在《书断》中评论张芝草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世称一笔书,起自张伯英,即此也。”其后草书开始盛行。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王羲之《兰亭序》行书 局部)

接下来,中国草书史翻到了最权威的一页一一东晋。核心人物是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一说321年—379年),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玉羲之不噬权贵,独钟书法,兼善隶、草、楷、行诸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在书法史上,他与其第七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王羲之创立妍美遒丽的行书,系统规范草书写法,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其自作并书的《兰亭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赢得“天下第一行书”美誉。其草书代表作是著名的草书圭臬《十七帖》,其它有《初月帖》、《长风帖》、《贤士帖》等。其中十七帖为后世习草书者必修之课。王羲之的楷书也牛掰,书宗钟繇,学于卫夫人而修成后人追随的“晋韵”楷书。代表作《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因他的综合成就,被世后尊称“书圣”。李志敏评:“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王羲之《十七帖》草书)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北魏《张猛龙碑》局部)

南北朝时期,是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北碑南帖,刚柔互补,交相辉映。尤其是北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北碑书法朴茂雄强,点画活泼,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刚柔相济。正是这种气势开张的碑楷,为接下来的草书发展储备了更浑厚、更狂放的元素。可以说,北碑不但给盛唐与后世的草书创作提供了借鉴,甚至直接影响其后草书的艺术气质。在其它楷、行、篆、隶书体的创作上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为后世所重。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张旭画像)

来到盛唐,一声惊天霹雳,诞生了中国草书史上一位最伟大的天才一一张旭。张旭,(675年-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出生于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因开创狂草之先河,亦有“草圣”之称。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 张旭善草书,嗜酒,常酒后呼号奔走,兴来以头濡墨而书,世称张颠。值得强调的是,一位出色的书家,必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作为支撑,方能将自然物象造化于毫末笔端。旭亦工诗,尤以七绝见长,时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等诗坛大佬号称“吴中四士”。他的诗别具一格,平和简淡,带有仙气。有《桃花溪》录入小学课本:“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又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张旭草书,通篆隶,袭二王,取魏碑,法自然,融会贯通,自云“吾始闻公孙娘舞剑,后见担夫争道,而悟笔法。”透露了张旭的笔法来源于自然妙造。

张旭天纵奇才,一支毛笔提按使转,能写出日月山河、飞龙舞凤、惊云坠石、鸟语花香。唐文宗曾下诏,敕李白诗歌、裴旻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草书心经》、《李青莲序》、《草书千字文》等。张旭的草书什么概念呢,历代书家的书作几乎都存在争议,唯独张旭无人诟病,就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文坛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都争相发帖赞誉,习其草书,可谓铁粉。其后的狂草大家怀素也一度对他的草书日夜揣摩。杜甫《饮中八仙歌》赞其书曰:“张旭三杯酒圣传,脱帽秃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谓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在他看来,张旭的草书无可挑剔,是神助。其它的点评就不说了,基本上就是两个字,“膜拜”!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张旭《古诗四帖》草书 局部)

绿天庵走出的宗师

下一位隆重出场的选手是刚才提过的“醉僧”怀素。怀素(737年-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怀素晚张旭62年,以狂继颠,也以“狂草”名世,与张旭合称“颠张狂素”。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怀素习书图)

怀素自叙帖云:“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然恨未能远覩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自述从小热衷佛教,工作之余,热爱书法,只是条件不行,看不到前人书法的真迹,对书法一知半解,没能领会,难于进步,才决定去西都长安学真本事。

怀素在十岁时,忽发出家之念,父母阻止不了,只能听从天意,谁知他们生的,也是一代草书宗师!进入佛门后,改字藏真,史称“零陵僧”、“释长沙”。怀素家里穷,没钱买纸,于是在寺院的墙壁、衣服、器皿上练习书法。为了练字,他还制作了一块漆盘,写了擦,擦了写,反复习书。

更有趣的是,寺庙旁边有块空地,怀素在那里植芭蕉树万株。先是摘芭蕉叶铺于地上写,终禁不住他苦练书艺,芭蕉叶也被摘光。你说怀素何等聪明,待新叶长出,他不再摘,而是直接于垂挂着的叶子上书写,这大概也就是最早的3尺中堂。烈日曝晒,寒风入骨,也不曾消磨他的意志,春去秋来,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怀素虽为出家之人,生活却有着诗和远方,他把供他习书的万株芭蕉地,赐名“绿天庵”,又把写废的毛笔逐一掩埋,堆笔成冢,取名“笔冢”,真是达情达性之人啦!

怀素起初学书,“不师古”,走的野路子,后辗转各地,拜会名师,开阔了视野,并且见到张芝、王羲之父子、隋僧智永、大师张旭的手迹,豁然开悟,又勤于跟当时一些名流切磋,功夫日见进长。

乾元二年(759年),怀素22岁,正值弱冠之年,慕名前往诗仙李白处求诗,李白(701年-762年),时年58岁,虽年龄悬殊,但两个人性情相近,李白爱其才,还为他写下有名的《草书歌行》。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李白《上阳台帖》草书)

唐宝应元年(762年),怀素由零陵出发,作万里之行,求师访友,经衡阳、客潭州。

宝应二年(763年),怀素又开始北上岳州(今湖南岳阳)。

唐大历元年(766年),怀素写《秋兴八首》。怀素此帖的书风,到这时还未发育成熟,而他的内心也处于彷徨阶段。无论是起笔、行笔、收笔,远还没有迈进晋人的门槛。

唐大历二年(767年),怀素南下到广州向徐浩学笔法。时徐浩去广州任刺史,此行目的并没有达到。同年冬或三年春,张谓奉诏回京任太子左庶子,于是怀素随同张谓一同进京。有幸见到王羲之、王献之作品,也鉴赏到《曹娥碑》。 在长安,怀素前后大约滞留了5年的时间。

大历三年(768年)春,怀素“遂担笈杖锡,西游上 国,谒见当代名公”,在衡阳与同舟北上的王邕等共游山水。当时,恰逢贬来潭州(长沙)任刺史的张谓回朝复职,怀素便与之同伴入秦。入京后拜会张旭的弟子邬彤,并引以为师。邬彤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以及王献之的书法,都一一讲解给了怀素;离别之时,邬彤又将作字之法,一个“悟”字教给怀素。

大历六年,怀素母病甚重,遂于腊月初回乡探视,以待汤药。怀素觐亲以后,即重返京师。

大历七年(772年),九月左右,怀素返回故乡,绕道东都洛阳南下,拜会颜真卿。颜真卿把“十二笔意”即“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等传授给了怀素,并告诉怀素,他二十多岁时,曾游长安,师事张旭二年,略得笔法,自以为未稳。颜真卿并为怀素作《怀素上人草书歌序》。

到了这里,不得不谈一谈颜真卿。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浑穆和忠烈,书法亦然。颜真卿,(709年-784年),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颜真卿书法瑰伟精妙,楷行皆善。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如关公坐堂,正气凛然;行书饱满雄浑,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影响万世。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颜真卿行书爽朗犀利,开雄强行书之先河,唐以后书家包括宋代的大佬“苏黄”,明代的文征明、祝枝山,清代的王铎、傅山,都是学颜而去“媚”的,地位重如泰山。其《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颜真卿《祭侄文稿》行书 局部)

大历十二年(777年)八月六日,创作《自叙帖》。帖中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迹,在《自叙帖》中,怀素对给予自己艺术有所教益的几位重要人物都留下了篇幅。

唐贞元三年(787年),怀素与陆羽相识并相交。陆羽写下了《僧怀素传》,是研究怀素的第一手资料。

贞元十五(799年),怀素又回到了零陵,写《小草千字文》。

晚年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度过,唐贞元十五年(799年),患风痹病,圆寂。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怀素《自叙帖》草书 局部)

怀素毕生勤奋,得到了苍天的眷顾,留下许多不朽的的草书作品,主要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字文》、《小草千字文》、《四十二章经》、《藏真帖》、《律公贴》、《七帖》、《北亭草笔》等。

《自叙帖》,纸本,纵28.3厘米,横75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四字。原迹如今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自叙帖》是怀素草书的代表作。最初的六行,据说是由此帖收藏者苏舜钦(宋)所补写,与第七行以下的相比,确有天壤之别,这在打开全卷俯瞰时,更加让人一目了然。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一气贯之。

《小草千字文》,贞元十五(公元799年)书。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小字贞元本”为最佳,又称《千金帖》绢本,84行,1045字。此本为怀素晚年所书,怀素晚年草书又从骤雨旋风转到古雅平淡,字与字不相连属,笔道更加苍劲浑朴。当为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之作,故历来为书林所重。

《苦笋帖》,纵25.1厘米,横12厘米2行14字,即“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清吴其贞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苦笋帖》是可考的最早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藏于上海博物馆。

《论书帖》,草书墨迹,纸本,纵38.5厘米,横40.5厘米,9行,共85字。一般说是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所以有“以狂继颠”的说法。董追《广川书跋》云:“怀素于书法,自言得笔法三昧。观唐人评书,谓不减张旭,素虽驰骋绳墨外,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今其书自谓真出钟(钟繇),草出张(张芝)。”但无论如何,怀素的草书以奔放纵逸为基本面目。而《论书帖》则与常见的怀素的草书大有不同,写得“匀稳熟”,“出入规矩,绝狂怪之形”,是草书中有章草遗意的佳作。

下面节录世人对怀素书法的评论。

韩偓《题怀素草书屏风》:“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尤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照,字字恐成龙。”

贯休《观怀素草书歌》:“张颠颠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师不谭经不说禅,筋力唯于草书妙。颠狂却恐是神仙,有神助兮神莫及,铁石画兮墨须入。金尊竹叶数斗余,半饮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猛如虎,粉壁素屏不问主。”

明代安岐评《自叙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黄庭坚:“张旭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

米芾《海岳书评》:“怀素书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集古录》:“藏真特以草书擅名当时,而尤见珍于今世。”

蒋之奇:“草书有妙理,唯怀素得之。”

明莫如中:“《小草千字文》怀素绢本千字文真迹,其点画变态,意匠纵横,初若漫不经思,而动遵型范,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

岑宗旦《书评》:“怀素闲逸,故翩翩如真仙。”

沈右《书画题跋记》:“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

王世贞《弇州山人稿》:“怀素《千文帖》字字欲仙,笔笔欲飞。素师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书独匀稳清熟,妙不可言。”

文彭《清净经》:“笔法高古,精神焕发,真有骤风旋雨之势。”

何绍基《跋板桥书道情词》:“山谷草法源于怀素,怀素得法于张长史,其妙处在不见起止之痕。前张(张旭)后黄(黄庭坚),皆当让素师独步。”

唐吕总《读书评》:“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

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

李白《草书歌行》:“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怀素草书总的风格是瘦劲硬朗,放纵奇诡,风驰电掣。直至65岁时书小草《千字文》,艺术风格复归平淡,尽显得道高僧窥破世俗的淡定、从容。于右任评:“松风流水天然调,抱得琴来不用弹。”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怀素晚年小草《千文字》局部)

狂草第三座高峰

宋代的黄庭坚,当属张旭怀素之后的又一狂草高峰。先看看他有多自负吧:“几百年来,懂草书的也就张旭、怀素和我。”哈哈!果然是真书家的自白!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黄庭坚画像)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其与唐代的杜甫,本朝的陈师道、陈与义并称“一祖三宗”;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把“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作诗要有诗眼”等诗学理论,应用于他的书法创新中,大获成功,创作了宋代尚意式的狂草。

研究黄庭坚,首先要了解他文学上的才华。因为他是一个最能把事物说一个所以然的大文人,大书法家。其次,也要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书如其人,一个有大学问的人,一定会在他的作品里诠释他的人生轨迹,诠释他的精神世界。

黄庭坚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一次,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谁知对答如流。李常非常惊奇,认为他是千里之才。

宋皇祐三年(1051年),黄庭坚7岁,且看他的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小小少年写出洞察世事的诗歌,没有惊到你吧!

宋皇祐四年(1052年),黄庭坚8岁,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8岁的孩子,仙风道骨。神童啊!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22岁,顺利考中进士,既任汝州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铿锵之声了!由此,他的名气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五月黄相出生,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

宋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宋元祐二年(1087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

宋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神宗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戎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愿意和他亲近。他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宋崇宁二年(1103年),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

崇宁四年(1105年), 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广西宜山县)贬所,终年六十岁。

大观三年(1109年)二月,门人苏伯固、蒋湋护其丧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高宗中兴,赠直龙图阁,德祐元年乙亥(1275年)太常寺议谥“文节”。

如此看来,黄庭坚纵然是天纵奇才,但他仕途多舛,命运是坎坷的。然而这一切都无损于他的人格光辉,光明磊落,襟怀坦荡;人生立场,自律自洁。只可惜,高处不胜寒。以至于他的文章、书法也格外与众不同,更多了一层曲折、丰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入世、出世都不如理想中的乐观,最后归宿都小异大同,要么像张旭那样做一个酩酊醉客,呼号奔走;要么像竹林七子那样隐逸山林,无为而乐。其实诸如此等,也只是一个文化假象罢了。在他们的精神世界,实质上永远装着一个心灵的桃花源,只是它很遥远…但是士大们乐此不疲地游戏于笔墨之间,通过书法这一独特的中国式的载体诠释自己的世界现,传递出心向往之的念想。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黄庭坚《花气薰人帖》草书 局部)

黄庭坚在文学方面成就卓越。山谷词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这个流派崇尚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学理念。就是说学习前人的东西,一定要进得去,出得来,形成自己的面貌风格。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

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并把“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作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苏轼作诗以气运笔、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所以苏诗成就虽高,师之者却极少,未能形成流派;黄庭坚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追随者众多。

黄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可以说,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说黄庭坚“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可见推举之重。

黄庭坚作诗,一是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来处”。时人评黄庭坚作诗“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黄庭坚还提出诗的 “句中眼” ,所谓“句中眼”即后人所说的“诗眼”,就是注重对关键字词的锤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即是锤炼而来,可谓“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二是重视句法。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诗:“无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何谓“句法”,从这句诗里可以看出,黄庭坚论诗的句法尚简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在 《与王观复第二书》中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齿凿痕,乃为佳耳。”三是讲究章法。黄庭坚讲章法命意言论甚多,如:“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然后下笔。譬如巧女绣纱一世,若欲作锦,必得锦机乃能作锦。”把章法结构喻为“锦机”。又如“山谷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又如:“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浑,方是出场。”综合起来看,黄庭坚所谓章法是讲求诗的结构的曲折变化,而这些曲折变化是通过学习前人作品揣摩出来的。

黄庭坚虽讲诗法,但他并不固守诗法,而是要求最终超越诗法,达到 “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

大概诗、书相通吧。黄庭坚把“一字一句要有来处”、“写诗要有诗眼”、“写诗要有章法”的作诗理论一一应用于书法当中。不追本溯源,没有来处的字不就是野路子吗?诗歌里面的诗眼还不就是书法里面的字眼,字眼还不就是书作里面抢眼之笔、独特之笔、惊人之笔!通篇的效果不好,作品又有什么价值呢?所以,无论行书、草书、楷书,他都是自己的味道,章法也好,且自成一家。

黄庭坚学书推崇王羲之《兰亭序》,但也摆脱《兰亭序》的“媚”。他有一首赞颂杨凝式学《兰亭序》态度的诗:“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黄庭坚学书博采众长,上溯晋唐、远至魏碑、隶篆,在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近在咫尺的苏轼表示拜服。苏轼《黄州寒食帖》称“天下行书第三”,黄庭坚“蹲热点”,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自,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苏轼《黄州寒食帖》)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渭水一夫信手几行字)

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近距离接受了苏轼书风的熏陶。

在黄庭坚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导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学习的榜样。在黄庭坚题跋中,即反映出黄庭坚从苏轼处学习书法的一些消息,如“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予手拙,终不近业”,又如“东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铭。余尝评东坡善书乃其天性。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中有似柳公权、褚遂良者数纸,绝胜平时所作徐浩体字。又尝为余临一卷鲁公帖,凡二十纸,皆得六七,殆非学所能到”。

黄庭坚与苏轼相差八岁。二人交谊师友之间。从黄庭坚流传至今的行书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甚至有些夸张强调,唯嫌生涩,未有苏书圆熟也。

黄庭坚以禅悟书,与苏轼互为影响的。如苏轼《祷雨帖》,笔意又极似黄庭坚,特别是末尾数字,从容娴雅,行笔松缓,仿佛黄庭坚代笔。

黄庭坚虽学苏轼,但他的行书结体和用笔不计工拙且更多变化,韵味似乎更足,体现了他旷达的胸怀与超脱的人生境界。

黄庭坚行楷大字书风的形成当为其于京口见断崖《瘗鹤铭》之后并不断师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黄庭坚师《瘗鹤铭》有一个误会,即他把《瘗鹤铭》看做右军所书,且深信不疑,故而倾力揣摩师习。不过也算是歪打正着,这倒促进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的形成。从客观上看,黄庭坚与苏东坡是中国书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书风的笼罩而远溯先唐碑版或者说进行碑帖结合的书家。对于苏轼书风形成的渊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诗帖》与洛阳《龙门二十品》做一比较,即可得出明确答案。黄庭坚则明确标榜师法《瘗鹤铭》。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瘗鹤铭》残壁 大字)

于行书而言,黄庭坚确实做到了博采众长,再结合自身的审美、对自然物象的参悟,熔于一炉而最终形成了自己“无一字无来人处”,“无一字非我面”的个人风貌,令人称叹。在北京2010年的保利春季拍卖会上,一幅黄庭坚大字行楷《砥柱铭》(魏征文)长卷(8.24米)以4.368亿元成交,还真是有人识货。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黄庭坚《砥柱铭》局部)

在草书上,黄庭坚同样取得了非凡成就,他的草书作品完全可以和张旭、怀素分庭抗礼,甚或过之。黄庭坚的草书是学时人周越的。苏轼以周越书为“险劣”,米芾则评周越书为“气势雄健而锋刃交加”。黄庭坚后来在一则论书语中道出了其书法及书学思想成熟后对周越书法的看法:“王著临《兰亭》《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皆妙绝,同时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力也。”

无疑,黄庭坚对草书笔法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当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的。他在《一跋此君轩诗》中写道:“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

黄庭坚草书的成熟还得益于其书外功的参悟。除其上述“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外,他还有一段自道可说明因缘:“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颠长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张旭、怀素作草皆以醉酒进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状态,纵笼挥洒,往往变幻莫测、出神入化。而黄庭坚不饮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心会意,以意使笔。然其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故其用笔,相形之下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黄庭坚所作《诸上座帖》等佛家经语诸草书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黄庭坚开创出了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黄庭坚《诸上座帖》草书 局部)

黄庭坚在继承传统、学习前辈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结字上。一是中宫敛结,大胆使用夸张长笔,他的横、竖、撒、捺都是带有曲线的笔划,一波三折,精神抖擞。这种“破体”的“辐射式”的字形结构,突破了晋、唐以来流行的那种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外形,而以其点画的借让,既把握重心,又夸张某些笔画,使他的书法表现出浑融萧逸的雅韵和骨力道劲的气魄。

二是欹侧变化,不受羁束

黄庭坚的书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的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玮跌宕。苏东坡很欣赏黄书欹侧的特点,曾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东坡续集》卷四《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三、点不挑起,一代奇书

黄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写三点水偏旁时,最下一点多不作挑起,如《范滂传》中的“范”、“滂”、“汝”等字,《诸上座帖后记》中的“净”字,《松风阁诗》中的“涛”、“洗”、“洒”、。潺,、“沈”等字,特别如行书《经伏波神祠诗卷》,全篇有十七个三点水偏旁的字,除“泽”、“得”二字外,其他十五个字的最下一点全不作挑起。宋代袁文评黄庭坚的书法时说:“字之从水者,篆文作此“水”字,盖水字也。至隶书不作“水”字,乃更为三点,亦是水字,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挑起,则似不美观。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体更遒丽,信一代奇书也。”(《瓮牖间评》卷四)。

四、撇改为点,蹙写上收

黄书大多以大撇大捺、长笔四展见功夫,这是黄书的明显特点,但黄书也有时将一些字的笔画故意缩短和上收,其中最突出的如《王纯中墓志铭》、《诗送四十九侄帖》,《松风阁诗》等中的“修”字和“参”字,黄庭坚都将字中的三撇蹙写和上收为三点,这种异乎寻常的处理,使字体结构中的“展”与“蹙”形成对比,长笔短画,多姿多态,使这些字的笔画多变化和不重复。这是黄书的又一特点。

五、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黄庭坚对一些下面带有四点的字,写时都将笔画连续,成一道波浪形,如《黄州寒食诗卷跋》中的“兼”字,《花气诗帖》中的“薰”字,《经伏波神祠诗卷》中的“马”字,《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王纯中墓志铭》中的“无”字等。这样处理,使字的上半部较为端正、平稳,表现为“静”,而下面的四点写作波浪形,连续一笔而成,则显得潇洒飘逸,表现为“动”,这样便使字体结构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六、不泥古法,得笔外意

黄庭坚的草书如龙飞风舞,超轶绝尘,为世人所称赞。他虽师承张旭、怀素,但他不泥古法,力求创新。金代诗人施宜生称赞黄庭坚的草书时说:“行行当行止当止,错乱中间有条理。意溢毫摇手不知,心自书空不书纸。”(《中州集》卷二“跋山谷草书”)赵秉文在《题涪翁草书文选书后》说:“涪翁参黄龙禅,有倒用如来印手段,故其书得笔外意,如庄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黄庭坚草书的有些字形虽与张旭、怀素所写的字有些相似,但他善于用笔,深得此中三昧,所以黄书的线条千姿万态,变化多端。旭、素的许多笔画虽豪逸放肆,但多是一笔简单而过,而黄书则一波三折,或箨龙坼石,或轻梢遏云,妙兼数体,圆转卓绝。苏东坡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黄庭坚是大学问家,从生活阅历、文章学问等方面来讲,确实比旭、素丰富和渊博。故他的草术也全面诠释了他的哲学审美观念。

黄庭坚主要书法作品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行书)《伏波神祠字卷》(行书)《松风阁诗帖》(行书《花气薰人帖》(草书)《诸上座帖》(草书)《廉颇蔺相如传》(草书)《李白忆旧游诗》(草书)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局部)

历代书家评论有:

沈周在诗卷中题跋:'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 '草圣'宜焉!'

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总的来说,黄庭坚书法和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致的,那就是“尚意”。就诗歌而言,不仅仅是个人抒情的需要,也有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作出新的创造的考虑。宋诗到黄庭坚时,已有许多新的发展。但在前辈和同代的 著名诗人中,像梅尧臣、欧阳修的或是平淡流贯或是极端散文化的风格,实际上黄庭坚是不喜欢的;苏轼的诗以才气为胜、不主一格,又非一般人所能模仿。而且以 前各家,没有人在诗歌的形式和语言技巧方面提出一套可供效行的方法。黄庭坚一直苦心研诗,对杜甫尤为推崇。通过汲取杜诗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长处,并在自 己的立场上总结前人的得失,逐渐形成了他的诗歌风格。而且,他还提出了一整套的“诗法”,使得许多诗人翕然相从。 黄庭坚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他认为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又说“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论作诗文》), 并认为王观复的诗“未能从容”的主要原因是“读书未破万卷”(《跋书柳子厚诗》)。多读书的目的,是积累古人的“佳句善字”,以备检用。对此他提出了著名 的“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论。 这大致有两方面的涵意:一是指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二是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艺术是相通的。诗歌如此,书法亦然。

一味承袭而不创新,那是书奴,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黄庭坚这等文豪级别的书家,深谙创新的重要性,最好的,就在“我”这里!张旭、怀素两座高峰赫然摆在前面,难以逾越,怎么办?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啊,后得荡浆之法,用“我”之法,书“我”之书,并获得成功。他的草书中,夸张明显,点画线条多了一些曲折感,喜用带曲线的长直线,比如“木”字旁的一竖,字里面的长横,始看如荡漾的波纹,细一品味,又何尝不是森林里的万岁枯藤,何尝不是漫漫人生的起起落落?苍凉萧森处,也是春来时。给人以既亘古,又恒久的生命美感。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局部)

我们从草书的哲学辩正关系分析黄庭坚的草书,其书作的欹正、错落、映带、呼应、顾盼、字体大小的视觉反差、墨法、整体篇幅的章法与气势,都是活生生的自然物象的存在,都是活生生的人生起落浮沉,给人无穷联想的艺术感染力。以上草书史上的人杰,他们的成功,都不是偶然,一是他们都有扎实的文学修养,胸中自有丘壑云烟,二是他们勤奋的后天努力作为铺垫,三是他们对草书艺术的挚爱以及对书写工具如何表现的心领神会所造就。

研究草书,我们本质上是研究中华汉字形势上的,带着中华独特文明的独特审美,这种美是高古的、意象的、韵律的、节奏的、空灵变幻的,表现了中国文人阶层冲破传统约束,寻求思想解放的念想。

书法,虽然不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工具,但却是建立人类高级精神家园的一门艺术,一种文化,一类国粹。

以上三人书法,同样是狂草。如果说颠张醉素的狂是追求自由性情上的狂,那么山谷道人的狂,是他的文学艺术修养对人生自然大彻大悟的狂;张旭的草书,浑厚中带有舒张进退之美;怀素的草书,凌厉中带有摧枯拉朽之美;而山谷的草书,苍凉中带有从容谈笑之美。

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为何再一次引领草书“高峰”

(山谷晚年行书《范滂传》)

所以,可以毫无悬念地说,继张旭、怀素之后,黄庭坚又是一座草书高峰!

参考文献:网络

图片:网络

2019年11月16日

渭水一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