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陆人不了解的真相:为什么香港本地人买保单从来不用567提取

 马踏西人 2025-04-17 发布于浙江
今天又是输出专业的一天,主要说说香港本地人投保人和保险人永远不会说的【567】提取陷阱。
关注港险的朋友,应该经常听到所谓的快返提取方式,比如【556】、【567】,甚至【255】。啥意思呢,比如【556】,就是连续5年存入保费,从第5年开始,每年就可以领取已交总保费的6%,支持提取一辈子。
这种做法,看似发挥了保险能把【资产】变成【现金流】的功能优势,导致很多人开始盲目追求这种短期提取的保险产品,只看表面,却不知道当中的坑点。
但是,这种短期提取,是有悖于保险精算逻辑的,让小贤来告诉你,为什么这种方式,根本不可能大规模被客户广泛使用
一、 分红保险产品盈余构成
分红保险保单,开始缴纳保费后,保险公司会把投保人的保费拿来投资。投资一年以后,会根据当年的盈余做分配。
第一步:根据当年的投资的收益和保司的各项成本,算出各种收益差,确认当年共有多少盈余
第二步:将当年的盈余,分别拨入两个盈余账户 - 「可分配盈余」和「未分配盈余」。其中「未分配盈余」即为投保人的「终期红利」;
终期红利」就是是放在保司 - 分红储备账户里的钱,只能看,不能取。而且这个钱跟本金(就是你存进去的保费)的钱是混在一起的,就是下一年投资本金的有效构成。
如果你的提取动到了终期红利,尽管没有提取本金(就是你存进去的保费),那么在保司整个大池子里,你的下一年可投资本金比例跟其他人的本金比例就不同了。
也就是,如果你拿走了一部分终期红利,剩下的终期红利部分与其他人比例不同,就无法跟别人再统一分配,也就无法统一投资。
因此,只要你动了终期红利,那么你的本金一定要有一个挂钩的比例,去等比例减少
有点复杂,但是只要你明白,大家的再投资资金构成,是由几个账户的钱一起组成,大家保持一个固定的比例,只要其中一个账户的钱减少了,那么为了维持这个比例,其他账户的钱就一定会发生变化。这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题。可惜大部分只会营销的保险中介人并不能理解。
第三步:可分配盈余部分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给投保人分配下去形成「归原红利」,一部分留给保险公司形成保司的利润
「归原红利」是分配到每个投保人的账户里的,这里不含本金,所以每个人就一个数,分账户管理,可以随时提取,不影响本金。
因为归原红利一旦分配下来,就跟「未分配盈余」分开管理,所以投资的标的也就有了变化,一般来讲,会投资到流动性更好的产品中去,所以收益自然会降低一些。归原红利一旦分配下来,这个数据就不会再回撤了

所以有一些分红产品,希望追求更高的预期收益,直接取消掉归原红利。比如保C的隽F,宏L的宏Z等,只有终期红利。因此这两款产品,一般来讲长期收益大概率是高过其他产品的。     

二、 归原红利,我不说你注意不到的一个特点

再来看一个很多人都没有留意的细节:在有些产品里,退保和身故赔偿,可以提取的归原红利,金额是不同的。
图片
如上表所示的这个分红保单,左侧是退保提取,右侧是身故理赔,你会发现在这两个提取情景下,归原红利是不同的。
我们看第5年,提取/身故=80%,换句话说,有20%的归原红利,因为提前退保而损失掉了。
以此类推,第10年、第15年和第20年,提前退保分别有15%、10%和5%的损失。一直到第25年,提前退保的归原红利金额,才和身故提取的一致。
但是,同一家保司的另外一款储蓄分红产品(下图所示),提取和身故的归原红利金额就完全一致。那明显这款产品在灵活性上就要优于上一款。
图片
当然我们评价一款保险产品的好坏,提取的灵活性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维度,有些产品就是更灵活,而有些产品就是收益更高,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适合才是最好的!
所以一个靠谱的代理人会一直询问客户的资金使用计划,只有清楚了你的资金使用计划,我才能帮你找到更合适的产品。
我们来总结一下归原红利和终期红利的特点:
图片
三、 556/567真的能提吗
很多小伙伴应该都听过保司的代理或者是经纪公司的经纪跟你说:“我们这个产品可以快速产生现金流,支持556/567等等各种快速提取的方式”。
乍一听,投5年,第6年就能开始往回拿钱,似乎很美好。但先别着急高兴,这个时候一定要留一个心眼,多问一句:你提取这么早,有没有动到终期红利?
其实不用问也知道:这么早就开始提取,归原红利还没有几毛钱,怎么可能不动到终期红利!
而且有的保单连归原红利都没有,你说他凭啥不动到终期红利呢?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保单不提取情况下的静态收益看起来很好,但是一旦考虑动态提取,收益就开始拉垮:就因为他没有归原红利。

至于说要不要那么早就提取,一定要保单。即便是真的要在保单初期提取,也尽量别碰终期红利,就在归原红利里面提一提。

那这个时候,就还需要找一个懂行的代理人给你测算,到底怎么提取,才能不动到终期红利,怎么提取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这也就是为什么买港险,一定要找一个专业的代理来服务,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有的保司推出的产品,是有终期红利锁定功能的。这个功能就非常好用。因为一般保司在面对提取的时候,通常都是先提取锁定的终期红利,然后是归原红利,最后是终期红利和名义金额(类似于本金)。

允许锁定的终期红利比例越高,能支持你提取的不伤本金的额度就越大,这个产品的提领就越牛图片

四、 为什么短期提领要设“早提损失”

这就不得不提到保单的投资结构了,大部分英式分红保单的权益类资产占比都是比较高的,比如:
图片

而权益类资产(比如标普500/纳斯达克指数)的波动通常是很大的,必须要拉长投资周期才有好的表现,比如我们看下表,很明显,年份之间的波动是非常明显的。

好的年份,+30%左右的收益,不好的年份,接近-40%的回撤,即便不是每年都这么大的暴涨暴跌,也可以看到,这个折线图不同年份之间的收益率上蹿下跳。

但如果我们愿意长期持有,那情况就会不同:

  • 从1983年到2024年,42年间,标普500的平均年化收益是9.3%
  • 从1983年到2002年,20年间,标普500的平均年化收益是9.6%
  • 从2003年到2024年,22年间,标普500的平均年化收益是9.02%
    图片
这么一看,是不是靠谱很多?但同时我们扪心自问,如果不是通过保险,自己有没有那个耐心和定力,去持有一个标的超过20年?
这么一看,设置提前提领损失规则的原因就很明显了:
  • 权益类投资必须拉长投资周期,才能获得稳定收益
  • 权益类投资临时变现容易亏损,实际流动性较差
  • 分红保单早期费用较高,在尚未回本期退保损失更大
  • 鼓励保单持有人长期持有

所以,如果希望保单能有更好、更稳定的表现,一定要克制住自己那颗想提前提取的心,让保单履行他本来的职责,给你补充养老现金流,而不是5年6年就想着提出来,满足自己所谓的短期安全感。
五、 556/567为何不可能被大规模使用
保司在设计产品时,其实只假设了10%左右的客户会选择早期提取,一旦大量的客户进行早期提取,保险公司就势必需要提前变现资产组合中的长期权益资产,那么基本上实际投资收益也就势必无法达到预期了
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又要推出这种「营销话术」呢?

其实这种说法,最早是很多内陆的第三方财富公司,以及非法销售港险的各种乱七八糟的渠道提出来的。

他们根本不懂香港保司中长期分红产品的底层逻辑,只是抓住了产品介绍中提到的一些可能性大讲特讲,希望通过这种快速提取来吸引客户。

你让他给你讲这些红利怎么运作的,他们根本不会。他们关心的只是当下的一锤子买卖,根本不管你的保单日后是不是真的可以提取出来。

客户普遍被这些信息洗脑之后,就会开始不停问:为啥人家能567,我就要567,我甚至要255。如果我说可以但不建议这样提,他就会说:“那你这个产品不行”。最终导致那些明知道这种提领不可能广泛应用的保险人,不得不跟着说“行吧,你非要这提取就这么提取吧。”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可笑又可悲!

所以,如果有一个人告诉你:香港分红险的短期提取是不现实的,并且能说清楚为什么的,请你珍惜他。这是一个既懂得香港保险产品底层逻辑,又不愿意为了自己的业绩去欺骗客户的有良心的港险专业人士。

要真切的了解港险,保持一个独立清醒的大脑,让自己从小red书博主的糟粕信息中跳脱出来,找到专业的港险代理,听ta讲清产品的逻辑和利弊,再做对比,提出合理要求,继而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希望今天这篇文章,可以帮到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