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 今天要说的是虎杖。 看了上面的图片,估计你会立即想起它,没错,记得小时候,每逢春雨过后,河边、山坡和一些空地上,虎杖就会纷纷冒出一些嫩茎。虎杖的嫩茎是中空的,剥去带斑点的粗皮,如莴笋般的翠绿色肉茎便会呈现眼前,尝一尝,酸爽之极,但切记不可多吃,否则会酸掉你的牙。虎杖的名字来源是很有意思的。据传孙思邈外出采药,偶遇一虎卧于石上,口中呻吟不断,神情极其痛苦。孙思邈上前观察,这才发现此虎的一腿受了伤,因此动弹不得。遂取出随身药囊,将一物捣碎,喂入虎口。只几天功夫,老虎的腿伤便彻底痊愈。孙思邈为虎治腿伤的药,便是虎杖。从此,虎杖的名头便传了下来。虎杖为蓼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趁鲜切短段或厚片,晒干。炮制为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味微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功于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主用于湿热黄疸,淋浊,带下,风湿痹痛,痈肿疮毒,水火烫伤,经闭,癥瘕,跌打损伤,肺热咳嗽。虎杖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擅长入肝胆!所以,虎杖最常见的用途便是用于调理肝胆疾病。《上海常用中草药》里有一记载:单味虎杖30克,煮水喝,可治胆结石。效果怎么样?用之即效!当然是针对轻症,如果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就需要搭配其他一些药材来配伍。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老先生,便有一个调理胆结石的名方,便是在虎杖的基础上配伍而成。全方如下:虎杖16克,柴胡18克,大金钱草30克,延胡索10克,茵陈15克,鸡内金10克,黄芩10克,川楝子10克,海金沙10克,鱼腥草15克,片姜黄10克,白芍16克,刘寄奴10克。其实,胆结石的本质就是湿热,湿热滞留于胆囊,久之,就形成了胆结石。关于治疗胆结石,其实思路很简单,就是把胆囊里的湿热化掉,并恢复肝胆的正常功能,这个病就能彻底除根。 了解了这个思路,这个方子其实就很容易理解了,咱们来看柴胡和茵陈,这两味的作用是疏肝利胆,把胆囊的通道打开。这就好比洗手池里的污垢之物,你把堵着的下水道管疏通一下,这些污垢秽物不就出去了嘛?大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三味,俱是排石良药,加进去后可增强疗效,加速化石。体内有湿热,会阻碍气血运行,形成瘀血,所以片姜黄、刘寄奴的作用便是破血逐瘀。川楝子、延胡索合用可起到止痛的功效。白芍柔肝,让肝胆放松,也是缓解疼痛的方式之一。(因为胆结石往往伴随着胆绞痛。)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虎杖,虎杖喜水而不惧水,因此具备祛湿的作用,又引其性微寒,因此清热的效果极佳,用虎杖去湿热,正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刘渡舟老先生的这个方子名为“柴胡排石汤”,曾治愈多位患者的肝胆管泥沙样结石。虎杖外用能促使创面迅速愈合,且具有抗绿脓杆菌的作用。据34例烧伤面积在18~40%之间患者的治疗观察,一般用药6~7天即可治愈,深Ⅱ度及Ⅲ度烧伤治疗时间略长。又据21例Ⅰ度、Ⅱ度、Ⅲ度烧伤病人的观察,未感染者7天左右脱痂痊愈,已感染者大部分10~14天痊愈。用于有绿脓杆菌感染的创面,一般换药数次后即见创面绿色分泌物消失,伤口愈合快;部分病人出现创面肉芽水肿,经交替使用4%生理盐水湿敷后即消退。制剂及用法:取虎杖粉(虎杖根洗净晒干研末)800克、茶液(陈茶叶100克,加水3000毫升炖后取液)2800毫升,或虎杖粉40克、浓茶水(茶叶25克加水500毫升煎成)300~400毫升,调匀、灭菌备用。以灭菌毛笔或棉签蘸药糊均匀地涂在清创后的创面上,1日数次,以创面不干裂为度,待药痂自行脱落,即愈。案例(一则摘抄):实习时,我所在实习医院的外科,治疗烧伤是一个特色,主要治疗方法就是用虎杖液外喷。虎杖液是医院根据老中医的验方配制的院内制剂,是以虎杖、侧柏叶等为主要成分的一种酊剂,广泛用于Ⅰ度、Ⅱ度烧伤患者。一天喷两次,直到最后结痂、脱落,既不需要包扎且不会留下疤痕。十几年后,我的一个同事被开水烫伤,医生给她清创、包扎、治疗,住院,烫伤治好,可因为疤痕收缩还需要做疤痕切除和植皮手术,半年时间皮肤还没有完全恢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简单,虎杖液不被现代药学接受,而且当年喷一次只收5毛钱,一个病人一天1块钱。更重要的是,万一伤口感染了谁来负这个责任?李灿东教授:大黄15克、虎耳草10克、黄柏10克、地榆10克、虎杖12克、白及5克。烘干碾细末过100目,入冰片10克、用香油20毫升调糊,清洗伤口后外用,无须辨证! 药物组成:黄柏、黄芩、大黄、虎杖各150克,地榆200克,黄连、紫草各60克,甘草45克,冰片30克。制法:共研细末,用麻油调糊装瓶密闭备用。用法:用生理盐水冲洗清创,再用千分之一的新洁尔灭清洗消毒,然后将药物涂敷创面。每天涂药一次。平均9到24天治愈。优点是用途广泛,操作简便,渗透力强。适合医院配用。【用法用量】加水2升,煎至500毫升。毛笔蘸外涂,或作湿敷。取虎杖根半斤,洗净切碎,投入白酒1.5斤内浸泡半个月。成人日服2次,每次1小杯(约0.5两)。妇女行经期停服。观察208例,90%以上患者获得不同程度疗效。[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散瘀。用于关节炎,女子月经不通,徵块。[附] 临床观察,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服酒量宜小;患慢性关节疾病,特别是类风湿关节炎(包括类风湿性脊椎炎)患者,服酒量宜大。痛风是人体代谢紊乱疾病,关节疼痛首发,多在膝关节以下,发病时痛如刀割,多在夜间发作,局部见红肿灼热,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数,为湿热瘀浊。属于痹证之范围,当以泄化浊瘀通络为法,重用虎杖,配桃仁、苍术、黄柏等。《本草拾遗》谓之主风在骨节间及血瘀,《滇南本草》谓其攻诸肿毒,利小便,走经络。慢性前列腺炎为男性常见病之一,而虎杖多用于诸淋。宋人许叔微《本事方》曾载:用虎杖煎汤,调麝香、乳香少许,治砂石淋甚效。一人之妻患此,每尿时痛楚不可忍,小便下砂石,在溺器中剥剥有声,百治无效。此方一夕而愈,目所见也。此为许叔微亲眼所见,病人石淋病十三年,每小便痛楚难忍,都能听见石头落在便器里的声音,用虎杖煎汤加少许麝香、乳香服下,第二天就病愈。选方: 1、治毒攻手足肿,疼痛欲断:虎杖根锉小,加水煮后,以热汤泡手足。(《补缺肘后方》) 2、治筋骨痰火,手足麻木,战摇,痿软:虎杖根30克,川牛膝15克,川茄皮15克,防风15克,桂枝15克,木瓜15克。烧酒约750克泡服。(《滇南本草》) 虎杖根祛风活血,导湿热痰火下行。川牛膝通利关节。川茄皮就是茄子皮,清热活血消肿。防风解表祛风,胜湿止痉。 四味药从各角度对付症状后,再用桂枝来点一把火温通经脉,让那些不肯离去的邪气气化。然后用上木瓜平肝舒筋,和胃化湿。最终表里兼顾,达到治病目的。 3、治胆囊结石:虎杖30克,煎服;如兼黄疸可配合连钱草等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4、治胆囊炎:柴胡、虎杖各15g,大黄、郁金各12g,蒲公英、金钱草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四川中医》) 柴胡是疏肝升阳利胆的妙药。虎杖利肝胆去湿热。大黄泻下治湿热黄胆。郁金利胆退黄。蒲公英清热利湿。金钱草消肝胆结石。共同围追堵截,治胆囊炎。 5、治各种淋症:苦杖不管多少,制成细末。每服6克,用稀饭下,不论时候。(《姚僧坦集验方》) 6、治月经不调,腹胁妨闷,背膊烦疼:虎杖90克,凌霄花30克,没药30克。上药,捣细筛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3克。(《圣惠方》) 虎杖祛风活血,凌霄花活血散淤,解毒消肿。没药散瘀止痛。共治病症。 7、治腹内积聚,虚胀雷鸣,四肢沉重,月经不通:虎杖根细切,加适量水煮好后去滓,静置澄滤令净,然后用好酒适量一起煎,成糖块状。每服20毫升,以好为度,不好,则再服用。(《千金方》虎杖煎) 8、治肠痔下血:虎杖根洗净,锉细后焙干,筛过,加蜜做成如红豆大小的丸剂,用陈米汤送服。(《本草图经》) 9、治诸恶疮:虎杖根,烧灰贴。(《本草图经》) 10、治痈肿疼痛:虎杖、土大黄捣烂成细末,调浓茶外敷。(《贵阳民间药草》) 11、治大叶性肺炎:虎杖60克,鱼腥草、大青叶名30克,瓜萎仁1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热退后药量可酌减。 大叶性肺炎的表现有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方中虎杖活血益肺止咳止痛,鱼腥草清肺热,大青叶清热利湿,治痰热郁肺、咯痰黄稠。瓜蒌仁润肺化痰。从多角度共克病症。 用上药治疗患者15例,一般在服药后1~3天体温降至正常,随之咳嗽胸痛好转。肺部阴影多数在6~9天消失,均获治愈。 12、气奔怪病(皮肤下面发响声,遍身痒不可忍,抓之血出亦不止痒):虎杖、人参、青盐、细辛各30克,加水煎作一服饮尽。 良方精选: 《方1》 配方:虎杖30克。 制法:虎杖加水煎煮,滤渣取汁 用法:每日1次,每次1剂 功效:适用于高脂血症 《方2》 配方:虎杖根100克 制法:虎杖根放入锅中,加水1.5升,煎取药汁约1升,过滤 用法:待药液冷到适宜温度时,坐浴10~15分钟,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功效:适用于真菌性阴道炎 《方3》 配方:虎杖、贯众、龟板、太子参、山楂各适量。 制法:上药制成浓缩剂,装胶囊每粒0.5克 用法:每日2次,每次3粒,3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活血化瘀、适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 《方4》 配方:虎杖、蜂蜜各30克,板蓝根20克。 制法:将虎杖、板蓝根洗净,入锅,加适量水,武火煮沸,改文火煎煮30分钟,取汁,待药汁转温后加入蜂蜜搅勻即成 用法: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功效:平肝泻火、清热解毒,用于急性结膜炎 《方5》 配方:虎杖、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克,金银花12克,大黄、白花蛇舌草、赤芍各10克,川楝子、牡丹皮各9克 制法:将上述材料加水煎煮,滤渣取汁。 用法:每日1剂。 功效:化瘀止痛、清热解毒,适用于热蕴型阑尾炎 《方6》 配方:虎杖、桑树根各30克,大枣10枚。 制法:将上述中药加水煎煮,滤渣取汁 用法: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散风,适用于局部红肿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 《方7》 配方虎杖、山楂各12克,蒲公英、金银花各15克,大黄10克 制法:将上述中药加水500毫升煎煮至300毫升,滤渣取汁 用法:每日1剂,分3次服用,30日为1个疗程 功效:解毒清热、止痒,适用于痤疮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