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友提问 您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翻译法,是很常见的现象。也就是说他们缺乏对英语的直接反应能力。 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缺少浸润式的语言学习,如果课堂中教师使用较多的汉语,学生更加会出现这种情况。实不相瞒,40年前,凌哥在中学阶段也曾经是这样学习的。 一般说来,越是熟悉的内容和语句结构,越容易直接输出。比如看图片提问: What’s this? It’s a book.(假设book是一个学生容易输出的单词) 越是生疏、复杂的结构,越需要在头脑中进行母语转换,然后再尝试用目标语表达出来,其实是一个翻译过程,——不幸的是,如果学习者的外语结构不够牢固的话,表达出来的常有可能是“汉语结构”,即Chinglish。 您可能疑惑的是:也许您的课堂中已经(几乎)是全英文授课了(当然,凌哥并不知道您的课堂教学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学生还会是这样? 一方面,总体而言,母语占据了学生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也占据了他们已有生命期的大部分时间,即便是短时间的外语浸泡,也达不到浸润的效果。 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不恰当,或者语句内容过于复杂,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的语言、意图等,也会让学生的大脑先进入一个母语的语言分析环境和过程。 第三个方面,语句内容与情境(比如图片)的关联度弱,导致看似有情境,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关注情境或者情境无助于他们理解语言。 总体建议: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熟悉程度。比如,增加有效阅读量(即凌哥常说的同难度阅读),增加口语表达机会(如课堂上的口头问答,语篇复述),有一定媒体支持的听力活动。 基于您已有措施的解决问题的建议: 1. 化解难点,从最简单认知入手 比如:先拿出典型的圣诞节图片(即便有文字Christmas也行,因为这不是重点)问学生,What day is it? 然后再问When is Christmas Day? 2. 设计媒体,建立直接反应通道 不知道您的图片是怎么样的?如果使用下面的媒体呈现方式,相信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直接理解您的问题。 ![]() 3. 搭建框架,帮助学生模仿输出 比如: ![]() 开学伊始,其实可以进入总复习了,您为孩子们准备了什么复习材料呢?关于词汇的积累、复习和运用,凌哥一直向您推荐自己编写的《小学英语词汇主题情境学与练》,并不是自吹自擂,因为这本书完全体现了凌哥的词汇教学理念。据说有一所学校的英语老师向家长推荐了凌哥的这本书,她的学生们在英语毕业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 当然,质量好不好,一定要认真试读、试用才能亲自知道哦!下面是一些样页,您可以亲自做一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