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姬氏道德经》德经卷 上节1的学习,即《道德经》47章的内容。 【声闻】—— 逐句直译 原文: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直译: 不用走出门户,就能够推理知晓天下的事情;不用窥视窗外,就能够知晓自然天道的规律。那些行得越是遥远的,他所知的道之真理也就越少。因此圣人不用远行就能够知晓天下的事理,不用窥视就能明了天道所示,不作为也能有所成就! 【解意及意联】—— 深层内涵及启示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不出于户,知天下"并非否定实践,“出户 窥牖”属于技术、知识层面的内容,这些需要多学习,而“不出于 不窥牖”属于真理层面或者说“道”层面的内容,是强调透过表面看到本质。 比如咱们现在一起学习的《道德经》,老子先生的思想,跨越了时空,更别说物理的地域空间了,我们现在学老子的思想,仍然需要我们细细品读。 比如中医的经络,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见过所有人,但是他们总结出了经络的走向,怎样调整可以对我们健康更有利。而这些到目前为止,全世界都还没有破译。 比如二十四节气,老百姓种地根据节气就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 比如汉代张衡发明地动仪时,并未走遍天下勘测地震,而是通过观察天地阴阳变化规律(《周易》"仰观俯察"之法),在洛阳家中研制出世界首台地震监测仪。 中华文化里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为什么中华智慧里有这么看似很高深、很玄妙的事物,那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找到了事物的根本,找到了“道”。 对我们的启发意义是什么呢?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们要懂得过去掉那些信息干扰,让心静下来,多做一些思考的练习,比如写写公众号,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尝试去探寻到本质的东西,练习通过事物看清本质的能力。 ![]() 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 -那些行得越是遥远的,他所知的道之真理也就越少。 有这样一个“赤足为真佛”的故事。 一个贫寒青年与母亲相依为命,却沉迷求佛而漠视母亲日夜操劳。 听闻远方高僧知晓佛道,他跋涉千里求教,老僧指点:"愿赤足为你开门者即真佛"。 青年踏遍千村万寨,屡遭冷眼驱逐,数载寻觅无果。 绝望之际忽念多年未归,深夜返家轻唤一声"娘",门便开了,母亲没有一声抱怨地说道:“我的儿,你可回来了,为娘好想念你哟。 年轻人看到了,母亲光着脚为他开门。 青年霎时彻悟:佛不在远山古刹,就在自己身边。 在“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中,不是反对大家多见世面,而是强调的在向外追求时,要记得向内求;不要被外部诱惑所带走。 就和咱们之前学过《姬氏道德经》道理卷 初节“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的内容是很类似的,也是强调向内求。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因此圣人不用远行就能够知晓天下的事理,不用窥视就能明了天道所示,不作为也能有所成就! 是以,可以理解为“因此”,这个词在《道德经》中多次出现,差不多都是这个意思。 圣人在《仁经》里被定义为与道同在的存在,属于上六下三一俗里的第十层,是人以层分的最高级。 这里的圣人,也可以理解为有德性的统治者或领导者,他们明事理、明天道,同时用不妄为的方式去治理天下,百姓因此安居乐业。 回顾历史,只要是盛世,统治者一定是明君。要想做明君,他一定也是明天道,懂事理的。 对于我们普通人的借鉴意义是什么? 一是我们做人方向要向“圣人”方向看齐,努力去靠近这个目标。提升自己通过事物表面看清本质的能力。 二是我们尝试用“不为而成”的方式促进家庭,事业的发展。比如在教育之女的方面,要给孩子尽可能的成长空间,让他们能成为他们自己。 《姬氏道德经》德经卷 上节1-《道德经》第47章的内容,重点阐述“圣人”如何治理天下,结合老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极其糟糕,周王室内部因权力斗争相互残害,外部诸侯相互侵夺而导致生灵涂炭,仿佛一种劝解,发自内心地在不断的提醒统治者应该怎样管理天下。 管理天下,应以“圣人”角度思考;如果我们做人做事也以“圣人”角度思考,拥有通过事物看清本质的能力,用“道”的理念去做人做事,相信我们做任何都可以做的很好。 老子的智慧,下次我们继续学习! 目前我用《姬氏道德经》这个版本学了两年多了,发现拼音诵读版本比较适合背诵使用,全经逻辑次序的承上启下是背诵全文显而易见的阶梯;珍藏版比较适合学习解悟深意,全书共6卷18节5578字。 推荐你可以了解一下姬氏家族的传承版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