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关键在于末那识

 自主是道 2025-04-21 发布于广东

暖暖麻麻

2025-4-2100:26

人生的关键,在于末那识 | 朱清时

朱清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

南方科技大学前校长

人类可以通过 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 等器官获取信息,称为前五识。此外,人脑会产生心理活动,也就是产生 第六识——意识 ,它可以得出前五识的意义,而且把它们 统帅在一起 。

如果把人的认知能力比喻作一颗大树,树叶和果实(前五识)一定会长在树枝上。第六识是树枝。所有的树枝都会长在树干上, 第七识——末那识如同树干,第八识——阿赖耶识好比树根 。

末那识(manas)是佛教用语。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意为思量。而 末那识的作用是思量,它执着于第八识 ,末那识与以外境为对象的前六识不同,它以思量为自我。 末那识又称染污识。

如果眼睛看见一个苹果,鼻子又闻到香味,出现了想吃的意识。这就是贯穿在一起的前六识活动。

接着的问题是: 谁来吃这个苹果? 如果你自己想吃,这是潜在的自我意识在起作用,它就是人的第七识——末那识。 佛经中把末那识也称作为意根 ,从字面意义看是人意识产生的根源,但其实并非这么简单。

末那识不仅可以让我们产生意识和思想 ,比如你看到美食很想吃,但也会产生不能乱花钱或者想把美食留给亲人等等想法,而且末那识产生意识 也要跟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去打交道 。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其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它的特点是恒审思量,即不断地、持续地、无间断地思考和反思。

因为它的作用是执定阿赖耶识中的见分为我,从而形成对“我”的执着,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自我意识的根源。因此, 末那识也被称为“我识”,产生“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末那识的这种“固执”特性既 有利也有弊 。在生理层面上,它 对人的身体保护反应有积极作用 ,例如在遇到危险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然而,这种“固执”也导致了人们 对于自我概念的执着,从而产生了各种烦恼和痛苦 。

阿赖耶识就像一个电脑的内存,把一个人生生世世的所作所为、善行、恶行都存在其中, 末那识可以从阿赖耶识感应你生生世世的所作所为以及习性、习惯 ,可能普通人的感应没有那么强烈,修行人也许感应更强烈。

末那识又可以 把你当前的善行、恶行等等所作所为所想通过末那识存储到阿赖耶识当中,这样循环往复无止无休。

如果一个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或者是邪恶的,可能跟 末那识从阿赖耶识取前世今生的习性习惯有关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一个场景似曾相识,这也很 末那识从阿赖耶识获取到前世今生的信息有关 。

瑜伽行唯识学派谓万法皆为识之所变,故谓八识为能变。阿赖耶识是第一能变识,末那识是第二能变识。诸心所有法乃由八识联合运作而为变现,末那识能在阿赖耶配合下变现万法。

第七识的一个主要功能是, 对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进行主观感应并形成自我意识——恒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有。

《大乘密严经》卷一有这样的说法:末那攀缘阿赖耶识,就如同磁石紧吸著铁一般,染污的末那识,执取阿赖耶为自内我,末那识执持有情身一切法,以为他就是身心的主人。

末那识特点是思量,而第六识的特点是识别。由于不可控,通过第七识 会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 。

末那识是一种心法,它的所有行为造作都由自己 (“我“)来主宰决定,它可以调理五蕴,使自己善业(好的行为)甚至更好。这就是修行可以到达到成就,例如佛的第十一名号就是:“南无上方月光世界 财吉祥如来”,就是说这种修行可以得到财富和吉祥。

所以对每个人特别是修行人来说, 控制自己的末那识从而不让自己产生坏思想以及避免造作恶业,从而越来越接近真正的道 ,避免在生死轮回中迷失自我。如何控制自己的末那识呢?

末那识的运作一般不会在第一时间被注意到,不过并不是不能加以影响、控制。其实末那识与众生习气的形成有关,或者说习惯,乃至于一些本能,都与末那识有关系, 其主要就是为了维持“我”的存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影响末那识说起来也简单,也就是 对某些思想、行为进行不断的重复 ,比如说,有某种坏习惯,要想改变,就需要建立新的 好习惯将旧的坏习惯覆盖掉 。

从唯识学的角度,控制末那识就是通过转“第六识——意识”为 “妙观察智” ,加上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为 “成所作智” ,就能将“第七识——末那识”转为 “平等性智” ,其实这建立的就是一种“无我”的习惯,从而在“身语意”的“业”上得以清净,从而让“第八识——阿赖耶识”转为 “大圆镜智” 。

在佛学中, 法界(又叫真如、如来藏、自性、心)指意识所缘的境 。

“法”泛指宇宙的万事万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并按自身的轨则,能让人们理解是什么事物;“界”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虽然法界本“空” ,其中不存在任何事物,但是却 具有觉性 。

法界体性智可以理解为生命本具的觉性,是常讲的空性、无我性,代表一个内心完全清净的境界。从这个净化的境界可以展开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其他四种智。

大圆镜智指的是,你的真心像一面镜子似的,能明明白白地照出世界上的一切,但 无论映照出的是什么事情,有多么惹人讨厌、生气,有多大的诱惑力,镜子都不为所动。

平等性智指的是,你去除了对“我”的执著,消解了“我”与“外部世界”的分别与隔阂,于是 实现了一种内心的平等与圆融。

妙观察智指的是,你的心时时保持警觉,没有一丝一毫的散漫与昏沉, 对眼前的一切,都具有清醒而敏锐的觉知。

成所作智指的是,虽然你没有任何机心与算计,心如朗然晴空,但是一旦面对世上的一切时,仍然 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抉择,怎样才能达到目标。

所有佛学修行的下手之处,无论大乘或小乘,都是围绕“末那识”进行的,而不仅是集中注意力。因为 所有的贪求都离不开“我” ,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因有“我”而起,但是众生由于“无明”的缘故,最为执着的就是“我”,也就是贪求于“我”都是“我”在动念头,因为这个“我”,涉及到潜意识,即“末那识”这个层面。

唯有对付得了“末那识”,修行才有可能有所证悟,而其 修行的本质则是将坏的习惯,变成好的习惯,因为对众生来说,最难以戒掉的东西,恰恰就是这些坏的习惯!

欢迎评论与转发

谈谈你对“末那识”的看法

很高兴,你来了。

这里是 生命通识学院 ,欢迎你的加入。

这是由梁冬发起的,一个聚焦于提升人的身心健康, 追求智慧、信任、爱和快乐 的生命共同体。

他说“我认为最好的生命状态,我认为是积极而有责任感,又放任自在的生活。”

“我活着,享受着生命给予的一切,同时又像个旁观者一样,去叩问生命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活得更好。”

在这里,我们将分享 文化、宗教、社会、哲学、科技、艺术、经济、健康 等各领域大咖、专家、学者的思想观点和独到见解,探究关于生命的一切。

希望每个来到这里的你,都能够发展出一个崭新的生命,更有力量的灵魂,更有持续性的内在的生命系统。

爱生命的人,生命才会爱你。

关注我们,共同开启 身心调频、思想跃迁 的进阶旅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