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中“用字用词”十一技法,让你成为文笔高手

 宝妞 2025-04-21 发布于河南

写作中“用字用词”十一技法

作者:莫眲Mone

    作家木心说:“文字是感觉的延长。”当我们在键盘上敲下第一个字时,便开始了一场与世界的对话,在文字中遇见真正的自己。用字如用兵,需深谙虚实之道;用词如调色,须掌握浓淡之法。

    初学者不必贪多求全,不必急于掌握所有方法,可从一种方法入手,在写作中反复锤炼,直到文字成为身体的延伸,也不妨选择三五种与自己气质相符的,在写作中反复打磨。当某个动词让你心跳加速,当某个比喻让你眼前一亮,那便是文字与灵魂共振的时刻。记住,最好的技巧是“真诚”,真诚地观察,真诚地感受,真诚地用属于自己的语言,讲述独一无二的故事。

    一、动词:以动态取代静态描述

    作家汪曾祺写《受戒》:“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看似静态的景物,因“开着”二字赋予生长的时态,画面便有了呼吸。动词是文字的脉搏,应选择具有“过程感”的词汇,而非单纯的状态词。

    举例:《晨露》

    草叶弓着脊背承接第一缕阳光,露珠在叶脉的褶皱里打了个滚,忽然被掠过的蝴蝶翅尖碰碎,碎成无数个晃动的天空。

    仿写建议:描写静物时,尝试加入“倾斜”“蜷缩”“滑落”等具有轨迹感的动词,让物体在空间中产生位移。例如写“书桌上的台灯”,可写成“灯罩歪向一边,光线在稿纸上淌成一条金色的河”。

    注意事项:避免动词的堆砌,每个动词应服务于核心画面,如同舞台上的主角,一次只让一个动作成为焦点。

    二、名词:用具象名词替代抽象概念

    张爱玲写孤独:“像绣在屏风上的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她不用“寂寞”“孤独”等抽象词,而是用“绣在屏风上的鸟”这种具体物象,让情感有了可触摸的形态。

    举例:《乡愁》

    母亲的铝饭盒还扣在碗橱第三格,边缘的凹痕是那年我摔的。蒸汽曾从透气孔钻出来,在玻璃窗上画满歪扭的树,如今那些树都枯了,只剩下窗台上未扫的饭粒,像撒了一地的月光。

    仿写建议:当表达抽象情感时,试着在记忆中寻找对应的具体物品,如“童年”可关联“生锈的铁皮青蛙”,“离别”可对应“站台未喝完的半杯汽水”。让名词成为情感的容器。

    注意事项:所选名词需具备“个人化”特征,避免陈词滥调。比如写“时间”,用“老座钟的铜摆”比“白驹过隙”更具画面感。

    三、形容词:节制使用形容词,以通感替代直白修饰

    沈从文写《边城》:“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不用“清澈”“透明”等形容词,而是通过游鱼“浮在空气里”的通感,让水的质感自然呈现。过多的形容词会像浓妆掩盖素颜,真正的高手擅长“用事物本身的样子说话”。

    举例:《秋雨》

    雨丝比去年的细,粘在晾衣绳上像未拆封的棉线。晾着的蓝布衫吸饱了水,沉甸甸地往下坠,把秋天的颜色都坠得深了几分。

    仿写建议:描写颜色、声音等属性时,尝试用其他感官的体验来比喻。例如写“花香”,可写成“像刚拆开的蜂蜜罐,甜得指尖都发粘”;写“寒冷”,可写成“风把耳朵冻成两片薄冰,碰一下会发出脆响”。

    注意事项:警惕“形容词依赖症”,尤其是“美丽”“壮观”“感人”等大而空的词汇,每用一个形容词前,先问自己:能否用具体动作或场景替代?

    四、比喻:寻找“陌生化”的比喻关系

    钱钟书《围城》里的经典比喻:“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将“恶毒”比作“沙砾”“鱼刺”,打破常规联想,制造新鲜的审美体验。

    举例:《旧信》

    泛黄的信纸在桌上摊开,字迹像退潮的贝壳,被时间的海水冲刷得有些模糊。那些被折角的段落,原是当年心跳漏跳的节拍,如今再读,仍能听见纸页间细沙流动的声音。

    仿写建议:比喻的精髓在于“远距联想”,将看似无关的事物拉到一起。例如写“思念”,可比喻为“像计算器卡住的小数点,在心里蹦跳着走不出去”;写“等待”,可比喻为“像未接完的毛线团,线头在时光里晃啊晃”。

    注意事项:避免陈词滥调的比喻(如“时间像流水”),好的比喻应带有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且贴合上下文语境,不可为求新奇而生硬嫁接。

    五、叠词:用叠词营造语言的节奏美

    朱自清《荷塘月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层层”“粒粒”“朵朵”等叠词,让文字如荷叶上的水珠,滚动出韵律。

    举例:《巷口》

    青石板路被雨洗得发亮,墙根的苔藓绿得浓了,又淡了。老木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露出半块褪色的红门帘,在风里晃啊晃,晃出一串没说完的旧时光。

    仿写建议:叠词分为“AA”“AAB”“ABB”“AABB”等形式,使用时需贴合场景。描写轻柔的事物可用“软软”“绵绵”,表现厚重感可用“甸甸”“沉沉”。例如写“雪”:“雪粒子打在瓦上,沙沙,沙沙,像谁在撕一张旧报纸,碎碎的,乱乱的。”

    注意事项:叠词不宜过多,否则会显得拖沓。初学者可先从单字叠词(如“悄悄”“轻轻”)入手,再尝试复杂形式,确保与整体文风协调。

    六、方言:适度融入方言词汇,激活地域质感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里,“悖时砍脑壳的”“莫奈何”等方言,让文字沾满沅水的水汽。方言不是生硬的翻译,而是精选那些普通话中难以替代的词汇,传递独特的情感色彩。

    举例:《灶间》

    姆妈把铁锅敲得叮当响:“细伢子,莫在灶前转,油星子溅到眼睛里,要痛得你哭爷喊娘!”锅里的菜籽油“滋啦”一声,青辣椒的香味就顺着土砖墙的裂缝,往晒谷场上跑。

    仿写建议:挖掘家乡方言中特有的称呼(如“阿婆”“爹爹”)、动词(如“搲米”“熥饭”)、语气词(如“噻”“啵”),适度融入文本。例如写市集:“卖豆腐的老伯挎着木桶,边走边喊'水豆腐——嫩滴滴的——’,尾音拖得像根棉线,能把人的馋虫勾出来。”

    注意事项:避免生僻方言造成理解障碍,可搭配语境解释,如“他把竹篙往水里一戳,船就'嗖’地滑出去,这手'驾船’的功夫,在我们那儿叫'撑篙’”。

    七、古语:化用文言词汇,营造典雅意境

    汪曾祺写《扬州瘦西湖》:“湖面时宽时窄,两岸林木扶疏,园林建筑古朴,形成一种天然的野趣。”“扶疏”“古朴”等词源自文言,却无生硬之感,因与现代汉语自然融合。

    举例:《古桥》

    石拱横跨溪水,苔痕沿砖缝蜿蜒,如墨迹未干的狂草。桥栏上的石狮半掩在藤叶里,犹自保持着蹲踞的姿态,仿佛在守望某个失传的朝代,守望流水带走的千年光阴。

    仿写建议:从古典诗词中提取凝练的词汇,如“衔山”“枕水”“映月”,用于描写自然景物;或借用文言句式,如“某日,忽有细雨叩窗,檐角铜铃轻响,恍若故人踏梦而来”。

    注意事项:古语化用需贴合主题,避免堆砌生僻字。如写现代场景,慎用“之乎者也”,可选取“氤氲”“斑驳”“峥嵘”等既有古意又易懂的词汇。

    八、色彩词:用色彩构建画面的情绪基调

    张爱玲《金锁记》:“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红黄”“湿晕”赋予月亮以温度和质感,色彩成为情绪的载体。

    举例:《秋园》

    木槿花还在开,粉白的花瓣边缘泛着浅紫,像被谁用指尖轻轻染过。篱笆下的野菊是新拧出的鹅黄,在风里晃着,把秋阳的颜色都晃得碎了,碎成满地跳动的金箔。

    仿写建议:避免单一使用“红”“绿”等笼统色彩词,尝试细分(如“蟹壳青”“鸭蛋青”“藕荷色”),或结合质感(如“哑光的灰”“釉亮的蓝”)。例如写黄昏:“天边的霞是泼翻的朱砂,连归鸟的翅膀都被染得半透明,像浸在温酒里的蝶。”

    注意事项:色彩搭配需符合真实观察,且服务于情感表达。暖色调(红、橙、黄)传递热烈,冷色调(蓝、绿、紫)营造静谧,忌堆砌过多色彩导致画面混乱。

    九、拟声词:用拟声词还原场景的声音现场

    鲁迅《社戏》:“那铁头老生,翻了一阵筋斗,后来,跳老虎,老虎又翻斤斗,都滚下去了,他也翻斤斗。后面是铁头老生,翻筋斗,还有一位小姐,拿着纸伞,还有老生,胡子很长,唱了一段,还有小旦,也跟着唱。”看似平淡的叙述,因“翻”“跳”“滚”等动作词与场景结合,让读者仿佛置身戏场。

    举例:《雨巷》

    油纸伞骨在头顶撑开的瞬间,雨丝便顺着伞沿滑成珠帘。青石板路被踩出“嗒嗒”的响声,与远处货郎的“拨浪鼓”声、二楼主妇收晾衣绳的“哗啦”声,在潮湿的空气里织成一张声音的网。

    仿写建议:拟声词需贴合物体材质,如“金属碰撞”用“当啷”,“落叶着地”用“簌簌”,“水流细响”用“潺潺”。可将拟声词与动作结合,如“她把钥匙插进锁孔,'咔嗒’一声,门开了,带出一股久未住人的陈木香”。

    注意事项:拟声词不宜滥用,同一篇文章中同类拟声词(如“哗哗”“啦啦”)避免重复使用,可通过字形变化(如“淅沥”“滴答”)增加层次感。

    十、通感:打破感官界限,创造新的感知体验

    钱钟书《通感》中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如“声音甜腻”“颜色响亮”,便是通感的运用。

    举例:《糖画》

    老师傅的铜勺在青石板上游走,琥珀色的糖浆拉出金丝,凉风吹过,糖香便凝成透明的丝,轻轻碰一下,会发出玻璃般的脆响。孩子们的笑声沾在糖画上,甜津津的,比蜂蜜还要黏。

    仿写建议:尝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他的歌声像融化的黄油,在空气里流淌”),或将触觉转化为味觉(“夜色凉丝丝的,像含着一块薄荷糖”)。例如写琴声:“小提琴的弓在弦上擦过,声音像刚切开的橙子,汁水四溅,染得满屋子都是清新的黄。”

    注意事项:通感应基于真实的感官联想,避免生造晦涩的比喻。如“他的话很红”需上下文铺垫,让读者能从语境中理解“红”所代表的热烈或醒目。

    十一、矛盾词:运用矛盾修辞制造张力

    张爱玲写《茉莉香片》:“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悒郁的紫色”与“白鸟”形成色彩矛盾,强化了人物的悲剧感。

    举例:《老照片》

    相纸边缘泛着淡黄的潮气,照片里的少年却穿着雪白的衬衫,领口硬挺得像一片不会融化的雪。他的眼睛很黑,黑得能看见几十年后的黄昏,正从相纸背后慢慢渗过来。

    仿写建议:寻找事物的对立属性,如“温暖的冰”“寂静的喧嚣”“透明的阴影”,将其组合以突出内在矛盾。例如写回忆:“那些被岁月磨旧的故事,在心里却愈发清晰,像一枚生锈的钥匙,能打开最明亮的清晨。”

    注意事项:矛盾词的使用需服务于主题,不可为求新奇而强行拼凑,确保矛盾中蕴含真实的情感逻辑,如“甜蜜的痛苦”“残酷的温柔”等。

【写作技法精讲40炼】

(总200篇,可以永久研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