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分享:教师如何使用教学支架助力学生进步?

 领巾工作室 2025-04-22 发布于江苏

导语

这篇文章名为《Scaffolding i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 Decade of Research》,由Janneke van de Pol、Monique Volman和Jos Beishuizen撰写,2010年发表于《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全文系统梳理了十年间有关“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在教师和学生互动中的应用研究,深入探讨了教学支架的理论构建、实施方式及其教学效果。此外,文章还特别强调了当前支架式教学研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即测量方法的问题,并为此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指导性建议。

1

支架式教学的概念与特征

支架(scaffolding)是指教师在学生执行一个学习任务时给予学生的支持帮助。文章认为,支架式教学具有三个关键特征:依随性(contingency)、逐渐撤除(fading)和责任转移(transfer of responsibility)。依随性指教师的指导必须根据学生当前的表现水平进行调整;逐渐撤除指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逐渐减少支持;责任转移指学生在任务执行中逐渐承担更多责任,即将克服困难的责任从教师渐渐转移到学生。

2

五种动机支架、六种认知支架

文章区分了五种动机支架,包括:

· 维持方向(Direction maintenance):确保学习活动保持在既定的轨道上,引导学生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稳步前进。

· 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ing):教师通过提供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来帮助学生组织和理解信息,从而辅助学生构建起坚实的认知结构。

· 减少自由度(Reduction of degrees of freedom):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减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需考虑的变量数量,以简化任务难度。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题目,让学生只需考虑互为补角之和等于180度,而不必同时应对需要应用勾股定理的更复杂问题。

· 激发动机(Recruitment):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并帮助他们遵守任务要求,这一过程涉及对学生的情感和动机的调动。

· 情绪管理/挫折控制(Contingency management/frustration control):教师通过设立奖励和惩罚机制来提升学生的表现,并通过预防或减轻挫折感来维持学生的积极性。

文章还提供了教学支架的6种手段:

· 提供反馈(Feeding back):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其表现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提示(Hints):教师给予学生线索或建议,以辅助他们继续学习,但不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或详尽的指导,从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 指导(Instructing):教师告诉学生该怎么做或解释某事必须如何完成以及为什么,这涉及到直接的教导和指引。

·  解释(Explaining):教师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或对概念进行澄清,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或过程。

· 示范(Modeling):教师展示特定的技能或问题解决策略,供学生观察和模仿。

· 提问(Questioning):教师通过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和深入理解。

3

支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文章讨论了支架式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指出尽管研究表明支架式教学是有效的,但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支架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提高思考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情绪和态度。不过,每个人对此的感受和反应并不相同。

4

支架式教学的测量问题

文章强调了测量支架式教学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认为这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教学过程。文章探讨了在评估支架式教学效果时遇到的难题,包括缺乏广泛认可的测量工具,以及难以同时捕捉支架式教学的三个核心特征:依随性、逐渐撤除和责任转移。

5

未来研究方向

文章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几点建议:一是开发更可靠的测量工具;二是关注学生在认知、元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变化;三是同时考察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行为和言语;四是利用视频观察来分析教学互动;五是在定义和分析支架式教学时,要清晰地处理其关键特征,如依随性、逐渐撤除和责任转移,并保持分析的一致性。

6

思考与启示

支架式教学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对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具体的指导。

1. 认识教学支架的价值:教师应认识到教学支架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帮助学生完成超出其独立能力范围的学业任务时。

2. 掌握教学支架策略:首先,教师应能够评估学生的理解水平,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提供适当的支持。其次,教师应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支架策略,如示范、提问、反馈等,以适应不同的教学场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应,逐步减少支持,引导学生逐渐承担起学习的责任,以此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支架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4. 重视互动与合作学习:支架教学强调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研读本文,我们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展现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及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敏锐洞察力,这是有效运用支架策略、推动学生学业成长的关键。本文是中小学教师学习、提升和研讨教学技巧的宝贵资源。

原文信息

Van de Pol, J., Volman, M., & Beishuizen, J. (2010). Scaffolding i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 decade of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2(3), 271–296. https:///10.1007/s10648-010-9127-6

栏目简介

为了拓展高校心理学专业师生的视野,以及满足社会上各行业心理学爱好者的兴趣,姜莹和盖笑松一起从2000-2024年间的心理科学高被引论文中选出了数百篇文章,领域覆盖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人格心理、认知心理、情绪与幸福感、意志调控、职业心理、社会心理等范畴。这些论文基本代表了21世纪第一个四分之一时间里心理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既有利于研究生选题参考,也有利于专业教师拓展自己在心理学一级学科层面的知识面,还有利于各行业中的心理学爱好者提升丰富自己的心理科学常识。未来本公众号将在每周推出一篇科普性的文章解读推文。

图文编辑姜莹

审核校对盖笑松

微信号|woshikongle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