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络资源为载体的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的策略选择和设计,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核心内容之一,在建构主义环境下通常有抛锚式教学设计、支架式教学设计和随机进入教学设计等不同的方法。其中,支架式教学设计对当前网络探究学习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十分适合于指导学生开展网络主题探究活动,在国外教学设计领域特别是在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策略,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合适的“支架”。“支架”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为学生事先做好某些部分的工作,帮助他们超越以前已经具备的能力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期望学生们能够内化这些事先提供的内容,直到他们能够自主地完成这些任务。
具体到网络探究设计中,美国教育学者、WebQuest网络探究创始人伯尼•道奇(B.Dodge)教授建议,在运用支架式设计的准备阶段,教师必须分析学生以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即将引入的新任务之间的距离。他认为,在自主学习过程的三个特定点需要采用“支架”:
第一,当学生从网络资源里收集必要的信息时,需要使用一种“接收支架”(reception scaffold),用来导引学习者关注重要的东西,帮助学习者组织和记录他们认识到的东西。接收支架的实例如:观察指导、会晤技巧、在线术语表和字典等。
第二,当学生阅读他们获取的网络信息后,反思并发现它们的意义时,需要一种“转换支架”(transformation scaffold),帮助学生将他们接受到的信息转化为某种其他的形式。转换支架将帮助学生认识信息中隐含的“内在结构”,而接受支架仅帮助学生发现已经包含在信息中的“表象结构”。转换支架的实例如:集合图、特征表、过程指导书等。
第三,当学生准备“制造”某项作品,或者表达他们学习的结果时,需要一种“产品支架”(production scaffold),可以将“写作模版、写作提示引导、多媒体素材和组件”等作为帮助学生把学习结果输出的产品支架,通过替他们完成部分工作,使学生有可能超越以前已经具备的能力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期望他们能够内化这些已经提供的内容,直到能够自主地完成这些任务。
支架式教学设计实例解读
网络探究的支架式教学设计,通常可以结合指导性教学、先行组织者教学、发现或指导发现等教学策略进行构思。下面将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传记探究》,说明如何在教学设计方案中灵活运用三种不同的“支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一个由美国教师开发的帮助学生学习写作人物传记的网络探究“学案”,本文仅列举其中有关探究学习过程和“支架”设计部分进行解读。
1、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设计“接受支架”
《传记探究》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让学生阅读一篇人物传记,分析传记人物(传主)的生平事迹,从而归纳出成功者的一般特征,然后,自主写作一篇类似的传记。显然,这是一个阅读理解的教学任务,但必须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教学模式,并以网络资源为环境开展学习活动。
《传记探究》的设计者从学生以前已经掌握的知识(他们可能阅读过传记,但没有学会归类),与即将引入的新任务(阅读、写作传记)之间的距离出发,把探究过程的第一阶段任务,定位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记”,以及传记文体有哪些基本要素上。、利用发现或引导发现教学策略,设计“接收支架”或“转换支架”发现和引导学生发现,是本学案设计的探究学习的核心内容。传记探究》精心收集了一批典型人物(包括宇航员、科学家、政治家等)的传记,以网页形式的“预设资源”供学生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其中的一篇进行阅读。然后,按照不同传记提供的“过程评价量表”,进行阅读理解的自我测试,判断自己是否初步完成了信息获取的任务。学生需要回答的问题主要是“表象性”的,如:传记人物的出生地点、生日、学历、获奖情况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评价量表”也是一种“接收支架”。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记人物的生平,设计者还增设了另一个“接受支架”——时间图表,帮助学生理解传记中各个事件发生时间顺序。

要了解传记人物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必要分析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学生进一步发现隐藏在传记信息的“内在结构”。《传记探究》首先链接了第一个“转换支架”——因果关系图。

此外,设计者还提出了“成功者的10项良好素质”,包括:注意力、有准备、有信心、创造力、好奇心等等,并给予了解释;然后,链接第二个“转换支架”——良好素质的证据表(特征图表),要求学生通过对传记的阅读理解,提供传记人物具有这些素质的有关证据。当学生在两个转换支架的帮助下完成了这些任务后,将有可能再次跨越他们的“实际发展水平”。

3、利用自我反馈教学策略,设计“接收支架”
了解阅读理解的教学设计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反馈,练习写作一篇小传记(或者一份传记提纲),从而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是否掌握了传记文体的基本要素,以及知道在传记中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于是,探究学习过程设计的第三阶段把任务定位在传记的写作上。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传记的写作要点和方法,《传记探究》的设计者链接了两个“产品支架”——“传记写作工具”和“帮助写作6大要点”,指导学生进行如何写作和编辑。其中,“传记写作工具”给出了写作传记的主要步骤和方法,“帮助写作6大要点”帮助学生把握写作传记的观点、内容、结构、表达方式和一般惯例等。每一个标题都链接了详细的文字说明(文字略)。

美国教师设计的这个《传记探究》学案,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支架式教学设计思想,值得我们在设计网络探究学习方案时参考和借鉴。需要说明的是,《传记探究》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根据美国地方学区母语课程标准来拟定的,从中也可以看到,美国中小学在核心课程教学领域里是如何组织网络探究学习的。